案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里维耶就是那中心、那沉默,被卷入医学和法学的机器中。人们把他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然后使他沉寂了。——米歇尔·福柯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然后,在狱中,他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
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
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如果把皮埃尔里维耶杀死母亲和妹妹看做是理性的复仇,那么杀死弟弟的缘由则见证了何为疯狂。
评分##家庭悲剧一出。“我们知识的对象实际上只能在观察者所把握到的观察关系中表现出来。”(第3页)福柯辨识、誊写、分析皮埃尔·里维耶的生活,呈现出该案件的复杂性。配合福柯的传记看,关注福柯的“author”理论,有利于了解福柯对个体及其叙事的拯救。 #可以改成一本书。
评分##借阅读毕,理论内容意义大于事件本身。
评分##犯罪主体的成形
评分##《疯癫与文明》的案例分析版。里维耶的疯癫和理智就是一种知识权力的写照,他的行为、写作不仅仅是对自我经历和动机的陈述,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成为了一种法律和医学权力的角力——它使得医生、法官和主体之间的话语的新交换成为可能,他们在各自的观测点上试图在“观察者所能把握到的观察关系”中理解和阐释“这个疯子”的所作所为,从而获得一种确定的可以掌控的知识,并以此证明自身的权力。读书笔记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里维耶的行为瞄准的是秩序,因此他必须被认定为一个疯子;叙述是如何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一劳永逸地包括了所有规范化的细节;家庭与等级制度的关联;叙述是为了阐释而营造的一种编码。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一切又都是虚假的,正如海登·怀特不无诗意所说的那样:“正是叙事让我们安然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评分##“这种脆弱性应当归因于历史的偶然性结构”。他试图借助更深入的哲学审视,从显而易见的必然性中发掘出偶然的、历史性的和随文化而变更的内容。所有事物,尤其是那些被我们深信为无历史可言的事物,都会被细细审视。他所施行的是一种“当下的本体论”。这种哲学分析一方面试图确认某些境况,这些境况使我们当下的知识与道德形式得以产生,并不断对上述形式加以合法化;另一方面,又尽可能“从使我们成为我们所是的那种偶然性中,分离出某种可能性来。在这种可能性中,我们得以不再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存在、行动和思考”。
评分##终于看完了,后面有好几篇笔记都是在说单狂症的我几乎没怎么看懂,我还是最喜欢第一篇笔记(因为能看懂????)“因为,过去的革命风暴很快在帝国的杵日之中被磨成齑粉。在这个复苏的社会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找到乡下人呢?这些人对权利的平等、对所有形式的平等以及获得的自由的假设是什么?事实上,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依然是动物。占统治地位的话语依然没有被移开。他们才是他者。这些畜生或者事物,这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去思考他们想要说些什么这并不重要。可怜的医生们继续详细研究着他们的怪物性,总是把它们弃置于邪恶本性的一边。但是,这可能吗?如果我们仍然是怪物,而且今后是你们的同类,那么你们是什么呢?新规则不再允许这个没有引发反馈效应的蔑视游戏了。效应到来了。”
评分##犯罪主体的成形
评分##有点陈词滥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