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轴心文明的起源和演化为基点,运用观念史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勾画了史前至今人类文明的主要脉络,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文明的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既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又能包含西方的历史经验,同时能说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作者着重考察了普遍观念(社会思想文化)与社会行动(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兴衰、现代社会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文明的冲突等事关人类社会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周密的解释框架之下,纷乱历史表象背后文明的本质逐渐清晰起来,现代社会的走向和人类文明的未来也有了可供展望的理论工具。
##所谓系统论史观和年鉴派治史的差别,在本书中昭昭然了——本书以观用史,二手资料很多又不严谨,到真的是讲稿整理。作者想说太多,然而没有深度甚至可能无法溯源,对于呼啦一箩筐只有结论的东西,不免让人心生怀疑。 新时代的读者是多元的,并不吃圈子这一套,金先生的作品很“滑稽”,充满了跨学科的似是而非,从文字起源到DNA到集合论,再到契约轴心自由权力,茴香豆的茴有4种写法,我是知道的,然而我不关心。更多经历过严格方法论培训的人开始读文读史了,这种书有啥意思?
评分##整合“观念史”与“系统论”的煌煌巨著,呈现出“超越视野”等颇多新意。然依旧有从“结果”推论“原因”之感(但又不同于贝叶斯的多重试错),致反证历史易,预判未来难:1.“普遍观念”的边界亦须更细致的考察,其受约束的条件被简化;2.观念的“突变”未能彰显,打破“惯性”的突破,类似于基因与环境的互动;3.现存文明并不能代表其必然自洽,失落的文明或另有“隐情”;4.“模型”即为“遮蔽”,故没有终极的阐释。以为能跳出窠臼,往往仍止步于自我的规制!
评分##《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终于出来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没有白等。个人认为本书相当于《历史的巨镜》的加强版。《历史的巨镜》只讲了现代社会的诞生,但是没有讲它为何能诞生。《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则从智人的产生开始讲起,讲古文明的产生及灭绝。在古文明的灭绝堆里,产生了超越突破,由此有了传统社会,以及文明融合。天主教则是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融合的结果,由于两个文明在融合后各自纯化,导致现代社会的产生。现代社会冲击全世界,导致各传统社会转型,才有了现在的世界格局。没有完成现代转型的社会必然要寻找方向,来完成现代转型。
评分##金观涛此书中的核心观点受韦伯影响很大。近世的现代国家无不受天主教影响,不单是信仰,而是超越价值秩序与科学理性的整合。(阿奎纳的重要性)法国大革命的“理性”是彻底反传统的,这为极端民族主义提供组织平台。书中借助救赎、解脱、理性、道德四个元价值系统的组合分裂,解释了从英国以来所有大国现代转型的成败,可谓波澜壮阔。超稳定结构、道德逆反、法治封建社会等亦是非常有效的概念。读完仿若跟着作者游遍了世界历史,许多历史细节描述很准,尤其是那些民主进化的关键之处。不过所谓系统论的方法论意义不大,主要是通过观念理解历史事件。
评分##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自身的发展有规律可寻吗? 从80年代出版《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到2010年出版的《历史的巨镜》再到这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金老师一步步回应了“马克思典范”、“韦伯典范”,一步步推进到“历史是普遍观念与社会的互动”的“观念史—系统论史观”。整个思索过程横跨数十年,从青年持续到暮年。 金老师为什么而写作?我想答案就是他在自己在这本新书序言中所说“为历史而写作”“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
评分##问题意识突出,内容庞杂,但论证过程味同爵蜡。
评分##纸质 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读的有些累,读到最后一章节才基本理解金先生的“观念史—系统论”。金先生论证逻辑系统性极强,全书虽然篇幅较长,但从头到位都是严丝合缝,没有废话。 很难写出系统的读书笔记,因为我觉得只读懂一部分,不敢说彻底的读懂了。 另外,我觉得他的“观念史—系统论”很适合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评分##所谓系统论史观和年鉴派治史的差别,在本书中昭昭然了——本书以观用史,二手资料很多又不严谨,到真的是讲稿整理。作者想说太多,然而没有深度甚至可能无法溯源,对于呼啦一箩筐只有结论的东西,不免让人心生怀疑。 新时代的读者是多元的,并不吃圈子这一套,金先生的作品很“滑稽”,充满了跨学科的似是而非,从文字起源到DNA到集合论,再到契约轴心自由权力,茴香豆的茴有4种写法,我是知道的,然而我不关心。更多经历过严格方法论培训的人开始读文读史了,这种书有啥意思?
评分##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自身的发展有规律可寻吗? 从80年代出版《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到2010年出版的《历史的巨镜》再到这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金老师一步步回应了“马克思典范”、“韦伯典范”,一步步推进到“历史是普遍观念与社会的互动”的“观念史—系统论史观”。整个思索过程横跨数十年,从青年持续到暮年。 金老师为什么而写作?我想答案就是他在自己在这本新书序言中所说“为历史而写作”“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