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精注精译 套装全20册 平装) |
| ISBN: | 9787512014541 |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 定 价: | 999 元 |
| 作 者: | 《资治通鉴》编委会 编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4-11-01 | 版次:1 | 页数:13080 |
| 印刷时间:2014-11-01 | 印次:1 | 字数:10000000 |
| 内容简介 | |
《资治通鉴》的写法是按历史编年,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成琐碎的条块分布于不同章节中,不利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完整把握。此外,原著是文言文,不方便当今读者进行阅读。有鉴于此,我们在参考了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拾遗补缺,重新标点注释,并用准确生动的白话文进行翻译,以期使读者既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得到美好的阅读享受。 |
| 目 录 | |
《第1册》 卷第1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显王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 赧王上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赧王下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上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 卷 第 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高帝上之上 卷 第 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高帝上之下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高帝中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高帝下 惠帝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高后 文帝上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文帝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文帝下 景帝上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景帝下 《第二册》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武帝上之上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武帝上之下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武帝中之上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武帝中之下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武帝下之上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武帝下之下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昭帝上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昭帝下 宣帝上之上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宣帝上之下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宣帝中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宣帝下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元帝上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元帝下 卷 第 三 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己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成帝上之上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成帝上之下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成帝中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成帝下 哀帝上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哀帝中 《第三册》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哀帝下 平帝上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平帝下 王莽上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己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王莽中 卷第三十八 汉 纪 三 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王莽下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淮阳王 卷 第 四 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光武帝上之上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起丁亥(27),尽己丑(29),凡三年 光武帝上之下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起庚寅(30),尽乙未(35),凡六年 光武帝中之上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起丙申(36),尽丙午(46),凡十一年 光武帝中之下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起丁未(47),尽庚申(60),凡十四年 光武帝下 明帝上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起辛酉(61),尽乙亥(75),凡十五年 明帝下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起丙子(76),尽甲申(84),凡九年 章帝上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起乙酉(85),尽辛卯(91),凡七年 章帝下 和帝上 卷第四十八 汉 纪 四 十 起壬辰(92),尽乙巳(105),凡十四年 和帝下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起丙午(106),尽乙卯(115),凡十年 殇帝 安帝上 《第四册》 卷 第 五 十 汉纪四十二 起丙辰(116),尽甲子(124),凡九年 安帝中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起乙丑(125),尽癸酉(133),凡九年 安帝下 顺帝上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起甲戌(134),尽乙酉(145),凡十二年 顺帝下 冲帝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起丙戌(146),尽丙申(156),凡十一年 质帝 桓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起丁酉(157),尽癸卯(163),凡七年 桓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起甲辰(164),尽丙午(166),凡三年 桓帝中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起丁未(167),尽辛亥(171),凡五年 桓帝下 灵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起壬子(172),尽庚申(180),凡九年 灵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八 汉 纪 五 十 起辛酉(181),尽丁卯(187),凡七年 灵帝中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起戊辰(188),尽庚午(190),凡三年 灵帝下 献帝甲 卷 第 六 十 汉纪五十二 起辛未(191),尽癸酉(193),凡三年 献帝乙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起甲戌(194),尽乙亥(195),凡二年 献帝丙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起丙子(196),尽戊寅(198),凡三年 献帝丁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起己卯(199),尽庚辰(200),凡二年 献帝戊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起辛巳(201),尽乙酉(205),凡五年 献帝己 《第五册》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起丙戌(206),尽戊子(208),凡三年 献帝庚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起己丑(209),尽癸巳(213),凡五年 献帝辛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起甲午(214),尽丙申(216),凡三年 献帝壬 卷第六十八 汉 纪 六 十 起丁酉(217),尽己亥(219),凡三年 献帝癸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起庚子(220),尽壬寅(222),凡三年 文帝上 卷 第 七 十 魏纪二 起癸卯(223),尽丁未(227),凡五年 文帝下 明帝上之上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起戊申(228),尽庚戌(230),凡三年 明帝上之下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起辛亥(231),尽甲寅(234),凡四年 明帝中之上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起乙卯(235),尽丁巳(237),凡三年 明帝中之下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起戊午(238),尽乙丑(245),凡八年 明帝下 邵陵厉公上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起丙寅(246),尽壬申(252),凡七年 邵陵厉公中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起癸酉(253),尽乙亥(255),凡三年 邵陵厉公下 高贵乡公上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起丙子(256),尽辛巳(261),凡六年 高贵乡公下 元帝上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起壬午(262),尽甲申(264),凡三年 元帝下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起乙酉(265),尽壬辰(272),凡八年 武帝上之上 卷 第 八 十 晋纪二 起癸巳(273),尽己亥(279),凡七年 武帝上之下 《第六册》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起庚子(280),尽戊申(288),凡九年 武帝中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起己酉(289),尽戊午(298),凡十年 武帝下 惠帝上之上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起己未(299),尽庚申(300),凡二年 惠帝上之下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起辛酉(301),尽壬戌(302),凡二年 惠帝中之上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起癸亥(303),尽甲子(304),凡二年 惠帝中之下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起乙丑(305),尽戊辰(308),凡四年 惠帝下 怀帝上 ......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时间旅行的深度对话。我不是科班出身,对历史的兴趣更多源于对“人”和“事”的好奇心。很多时候,读纯粹的文言史书,我总感觉自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在看戏,情感和动机都显得很遥远。但这个白话对照版,仿佛把玻璃擦干净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时,白话的流畅性使得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直接触动我。我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某些英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壮。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任何历史读物中都难以获得的。它成功地将“史”的严肃性与“记”的文学性完美结合,既满足了我对知识深度的渴求,又照顾到了我作为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需求。
评分我得说,光是‘资治通鉴’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而能将它以如此高水准的“文白对照全本”呈现出来,简直是出版界的壮举。我特别关注的是‘足本无删减’这一点。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藏在那些被认为‘不重要’或者‘敏感’的细节里。当我读到一些早期记录时,发现其叙事风格与我们熟悉的唐宋史学范式有所不同,这正体现了司马光原著的原始风貌。白话版的翻译在保持忠实度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的逻辑结构重新组织了句子,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它有效地避免了逐字直译可能带来的生硬和不自然。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学术严谨性、现代阅读友好度和文物保护精神的综合性产品,绝对值得所有对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感兴趣的人珍藏和细读。
评分这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白话版全集全本 足本无删减 中国史 历史书籍》实在是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欣喜若狂!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司马光的这部鸿篇巨制,但面对原文的艰涩和篇幅之巨,常常望而却步。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过度白话导致原意失真,要么就是文言版让人读起来像天书。但这个版本简直是为我这种“半文半白”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对照阅读的体验太棒了,我可以在读到拗口的古文时立刻转向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瞬间豁然开朗,理解了当时复杂政治局面的微妙之处。尤其是对于像“三家分晋”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节点,没有清晰的现代语言辅助,真的很难把握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物动机和权力博弈。我特别留意了“足本无删减”的承诺,这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尤为可贵,确保了历史叙事的完整性和深度,让人感觉是在与真正的史学巨匠对话,而不是在看一个被修剪过的“旅游景点导览”。对于想系统性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无可替代,它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理解的坚实桥梁。
评分我得说,我收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和排版震撼到了。很多历史大部头为了追求便携性或者廉价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字体设计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更重要的是,文白对照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文言在上,白话在下,或者左右分栏,切换起来非常流畅,丝毫不影响阅读的连贯性。我习惯在通勤路上阅读,以往读古籍总是要带好好几本辅助工具书,但有了这个对照版,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关键历史事件时的注释,白话的翻译非常精准,不仅是简单的词语替换,更是对当时历史语境的深度解读。这让我对“鉴”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提供了一个审视、借鉴和反思的平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权力是如何酝酿、演变和最终崩塌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浅尝辄止。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全集全本无删减”的宣传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历史著作中“删减”往往是为了迎合某些审查或市场需求。但阅读下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和编者对于还原真实历史的执着。那些关于朝堂内部的细微争执、那些被后世史家或多或少淡化的权力斗争细节,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最近正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那段时期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人物的反复无常和政治的急剧转向让人眼花缭乱。而这套对照版的白话翻译,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那种微妙的张力。比如,在描述某些决策时,白话版会用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的表达来解释当时的伦理困境,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专注于历史事件本身的逻辑链条,而不是纠结于晦涩的词汇。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政治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不错的版本,封面精美,内部注释清晰!
评分东西的质量还不错,物超所值
评分东西的质量还不错,物超所值
评分挺好的
评分挺好的
评分物流太差,非常不爽。
评分质感很好,内容也不错,加油
评分还可以
评分不错,就是书皮有点挤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