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歸根結底是農民社會的改造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要變農業人口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農民文化、農民心態與農民大路。
內容簡介
當兩隻小雞在爭奪一條蚯蚓時,我們能否說雞群中存在著“私有製”?當尚未學會說話的嬰兒因被人奪走奶瓶而哭鬧或因“想要”而伸手去搶彆人手中的玩具時,我們能否說他一齣娘胎便具有瞭“私有者意識”?當然不能。其所以不能,是因為作為自然屬性的私欲與作為一種社會規範的私有權——私有者權利觀念是兩種本質上不同的東西。
曆來我國的土地就不是(或主要不是)“按資分配”,而是“按權分配”的,最有資格當地主的並不是商人,而是權貴。有權勢的江南縉紳兼並土地,無權勢的關中“陝商”不置田産,都不過是這一“傳統”的不同錶現模式而已。
如今等級遍布、權力萬能不僅已造成嚴重的社會病,而且使我們所講的“階級”概念也走火入魔,從馬剋思所講的建立在“物的聯係”基礎上的利益集團變成瞭最徹底的等級——我們的“階級成分”一度成瞭不因生産關係改變而改變、不因經濟地位的變遷而變遷,不但決定本人命運,還可傳之子孫的某種世襲身份,直到演變為“紅五類”“黑五類”那樣赤裸裸的現代種姓製與賤民製!
理性的覺醒決不僅僅是一個思想進化過程,它與社會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過去脫離後者而企圖僅僅依靠宣傳唯物主義與無神論來剋服濛昧與迷信,結果卻在一場“無神論者的造神運動”中受到瞭曆史的嘲弄,教訓至深!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前近代”研究的當代意義
緒論:農民、農民學與農民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章 欲識廬山真麵目——什麼是封建社會
一、“農民(peasant)”與封建社會
二、“似乎不成問題”的問題
三、從一場爭論談起
四、馬剋思的封建社會觀怎樣變成農民的封建社會觀?
第二章 羌笛聲中楊柳怨——舊關中小農社會分析
一、封建社會的“關中模式”
二、關於“關中無地主”
三、關中無租佃
四、關中有封建
第三章 問渠哪得渾如許、——“關中模式”的社會曆史淵源與宗法農民研究中的理性重構
一、民國中前期的關中模式
二、清初以來的關中模式
三、長畛、土地流通及其他
四、“自然經濟的經營地主”與“過密化”問題
五、關中模式的若乾背景
六、關中模式的經驗意義與邏輯意義
第四章 束縛與保護的協奏麯——封建關係的三要素
一、自然經濟與“命令經濟”
二、宗法共同體的“公”與“私”
三、人身依附關係:強製的與“自願”的不自由
四、束縛與“保護”:一張恢恢天網
第五章 “硃門”之外有平均,“凍死骨”中無分化——宗法時代的社會分層
一、等級分化與階級分化
二、宗法小農的分化與“恰亞諾夫循環”
三、宗法式社會的分化模式及其定量分析
第六章 “自由封建主義”質疑——中國封建社會特點問題
一、“亞細亞生産方式”、“商業資本主義”與“自由封建主義”
二、傢-國一體的宗法共同體與“私有財産”
三、“僞商品經濟”與租佃製
四、封建共同體的三種形式——我國封建人身依附關係比西方中世紀“鬆弛”嗎?
五、“抑兼並”——僅僅是一種“欺騙”嗎?
第七章 農民的塞文與農民的萬代——農民在封建社會中的位置
一、農民的“兩重性”質疑
二、掙脫束縛的私有者一一農民的革命性
三、渴求“保護”的共同體成員——農民的保守性
四、宗法農民的“階層”——亞等級分析
五、既是動力,又是對象——農民與民主革命
第八章 “難對付的階級”及其心態——宗法農民文化的社會整閤
一、“東方型嫉妒”及其他——種族文化觀與社會文化觀
二、阿Q的劣根性是趙太爺教育齣來的嗎?——宗法共同體文化整閤中的農民文化
三、“都市裏的村莊”——為什麼城裏人比農民有更多的“農民意識”?
四、農民文化與“有文化的農民”——從中國知識分子傳統心態談起
第九章 “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具體農民”與“抽象農民”的二重價值係統
一、宗法農民社會價值取嚮的二重性
二、“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關於“農民領袖反農民”問題
三、“農民民主主義”與近代民主製度的不同價值論基礎
第十章 人性的萎縮與人情的膨脹——農民文化的倫理觀探析
一、人性與人情
二、“貧農的性自由”與禮教的性禁錮
三、“人情同心圓”與農民社會的信息傳播模式
四、“傢族凝聚力”之謎
五、“人情同心圓”的消解與親緣組織的“現代化”
第十一章 非理性種種——農民思維方式探析
一、中國文化是一種“理性文化”嗎?
二、“理性的小農”與農民的非理性
三、宗法農民非理性的各種類型
第十二章 農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古典小農與古典文明
二、“五月花精神”與“美國式道路”
三、廣義民主革命與農民國傢的社會主義改造
四、嚴重的教訓
五、世界“後現代化”時代的農民改造問題與社會主義民主革命的兩種前途
結束語 從田園詩到狂想麯
精彩書摘
“農民(peasant)”與封建社會(1)一、“農民(peasant)”與封建社會
如今的人們不會對“新時代的農民”之類詞組感到彆扭;仍然斷言農民是現代化之棄兒的言論,也比過去少多瞭。然而無疑,當人們提到農民的時候,更多地還是聯想到人類的農業文明時代。在古漢語中,甲骨、金文時代就已分彆有瞭“農”與“民”這兩個詞,但作為一個詞的“農民”則齣現得稍晚。《禮記·月令》有“農民毋有所使”句;《春鞦榖梁傳》成公元年條稱:“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呂氏春鞦》則提到“古聖之重農民”。在這些較早齣現“農民”一詞的典籍中,“農民”這一概念已經有瞭職業與身份等級這雙重意義:
“農(農)”主要是個職業概念。“農”字下為“辰”,古時指貝殼製的農具,是為意符;上為“麯”,麯古音奴,是為音符。但遠古漢語多同音義通,因而麯亦有“奴”義(後之“部麯”、“委麯”諸詞仍然保有此義痕跡),於是“農”也就有瞭身份低下的意思。
“民”主要是個身份概念。“民”,古同“氓”、“萌”,指卑賤的下人。後世無論是賤民、下民、草民、子民等稱呼,還是官民、紳民、君民等對舉,都顯示瞭“民”的卑下身份。這種身份是傳之子孫的。包括“農民”在內的“四民”最初幾乎就是四個種姓:“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等等。那時絕大多數“民”自然是務農的,於是“民”在很多場閤也有瞭職業含義:“農者,民。”董仲舒:《春鞦繁露》捲十三。“農”、“民”成瞭近義。因而古字書《六書略》作瞭這樣的“解字”:“民:象俯首力作之形”。
清代的《康熙字典》不滿意《六書略》的解釋,認為“四民兼士農工商,豈力田始稱民乎?《六書略》之說,穿鑿不可從”。這一批評當然是有分量的。不過如果我們注意到一字可有廣、狹、古、近諸義的話,則《六書略》之說也未必為“穿鑿”。即如《康熙字典》本身對此亦有旁證,該書“萌”字條曰:“耕亦曰萌”,而古時萌與民通,這是《字典》也提到的。其引《說文》曰:民,“眾萌也,言萌(懵)而無識也。”又氓:“《說文》:民也”,“《石經注疏》作甿,甿與氓通。”又《漢書·劉嚮傳》“民萌何以戒勉”條注曰“萌與甿同”。可見,古時民、氓、萌皆訓“甿”,而“甿”就是農奴。《周禮·地官·遂人》曰:“凡治野:以下劑緻甿,以田裏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穡:以興鋤利甿,以時器勸甿,以強子任甿。”鄭玄注曰:“變民言甿,異外內也。甿,猶懵懵無知貌也。”
可見,盡管從廣義、近義而言,“民”為士農工商之總稱,但從狹義、古義而言,民(氓、萌)本同甿,指務農的下等人。他們在“田”邊“忙”碌,“俯首力作”,而被上等人視為“懵懵無知”、“萌而無識”的賤者。他們以凝固的身份被置於公社之中,緻之以“下劑”,安之以“田裏”,教之以“土宜”,勸之以“時器”,任之以“強子”。在後世“民”的概念廣義化以後,上述“民”的狹義仍然處處可見。如農時被稱為“民時”(《國語·齊語》:“無奪民時,則百姓富”),農事被稱為“民事”(《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農兵被稱為“民兵”(《玉海》捲一三九《慶曆兵錄》:“凡軍有四:……曰民兵,農之健而材者籍之”),農具被稱為“民用”(《國語·周語上》:“民用莫不震動,恪恭於農”,注:“用,謂田器也”),農業被稱為“民功”(《國語·越語下》:“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榖睦熟”),等等。而最明顯的是在戶口管理上,直到明清仍把農籍稱為“民籍”。明代有軍、民、匠、竈(鹽戶)諸色戶籍,皆世代相襲,不得更易。明時的屯田又有軍屯、商屯與民屯之彆。這裏的“民”非軍非商非匠非竈,實專指農戶而言。清代亦然,《清會典》捲十七《戶部》稱:“凡民之著於籍,其彆有四:一曰民籍,二曰軍籍,三曰商籍,四曰竈籍。”“凡民之彆:有民戶,有軍戶,有匠戶,有竈戶,有漁戶。”所謂民籍、民戶,即指農籍、農戶。農者民也,民者農也,職業概念與身份等級概念混而為一瞭。
顯然,這個意義上的“農民”隻能是個前現代的概念。因為現代文明可以有農業這種職業,但不可能有身份等級製。
人們一般用“農民”一詞去翻譯英語中的peasant(總稱peasantry)與farmer兩詞,這自然隻能是近似的:不同文化背景使兩種語言中的詞匯間難以精確對應。不過西方也有過存在身份等級製的農業文明時代,因而他們的“農民”也是職業概念與身份概念的結閤。其中farmer這個詞是由farm(農業、農莊)派生的,主要是個職業概念,常與fisher(漁民)、artisan(工匠)、merchant(商人)等職業並列。現代社會中仍有農業,自然也就有farmer,?當今發達國傢的農業主要由市場經濟中的農場構成,因此在現代語言中,farmer已逐漸含有“農場主”之義瞭。
田園詩與狂想麯: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