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 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相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 年谱的种类
乙 年谱的体例
丙 年谱的格式
丁 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 《孔子传》的做法
乙 《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己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跋
附录一 历史统计学
附录二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
之前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地停留在事件的表层,比如战争的胜负、朝代的更替、名人的功过等。这本书则教会了我如何深入挖掘历史的“骨骼”和“肌理”,去理解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力量。它强调了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权力运作以及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注,让我明白,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非主流”历史视角的研究方法,比如从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角度切入,能够揭示出许多传统史学叙事中被忽略的精彩。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面貌是多维度的,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才能获得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更加关注“为什么”和“怎么样”,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有趣。
评分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历史。以前读史书,总觉得零散,像是看一堆故事的集合,却难以串联起清晰的脉络。这本书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引导我剥开层层迷雾,直达历史事件的本质。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事实背后的人性、动机、权力结构和社会环境。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获得了火眼金睛,能够辨别史料的真伪,理解不同史观的差异,甚至能洞察作者的立场和偏见。它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板上钉钉的过去,而是充满着解读空间和多重可能性的叙事。尤其是在解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时,作者的深入剖析让我惊叹,原来一句话、一个器物、一个习俗,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一个被动的历史阅读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历史探究者,激发我不断去提问、去追溯、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个年代和人物,而是掌握探究历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才是真正能够受益终生的能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充满好奇,总觉得其中蕴含着古人深刻的智慧,但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难以深入其中。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文化典籍,与生动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让我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梳理和比较,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政治决策、社会风貌乃至个体精神世界的。这种结合历史与思想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漫步在中国思想的千年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良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倡导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也容易流于表面或片面。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始终引导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轻信、不盲从,而是要求我们去追溯史料的出处,去辨析不同史料的价值,去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它不仅教我如何找到信息,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筛选”信息,如何“质疑”信息,如何“整合”信息,从而构建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矛盾史料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史学研究的艰难与不易,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叙述中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这种训练,不仅对学习历史有益,更对我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做出判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让我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有逻辑,也更加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轻易左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乎我最初的预期。它以一种极其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研究方法,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可以实践的步骤。从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史料,到如何分析史料、如何构建论点,再到如何撰写论文,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和生动的案例。我曾经觉得历史研究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的门道,甚至燃起了我尝试自己去研究历史的兴趣。书中提供的各种工具和技巧,如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图表分析等,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提高研究效率。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友善,仿佛一位耐心的老师,时刻在解答我的疑惑,引导我前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历史研究望而却步的门外汉,而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信心,可以尝试着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奥秘。这本书,无疑是我踏入历史研究领域最宝贵的一块敲门砖。
评分(本段写给已看过本书的读者朋友,以交流感想)
评分疑问
评分心得
评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的专史”、“文物的专史”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评分三、本书介绍了许多做史的方法,对于一般历史爱好者,了解即可,达一定水平后需做史再细研;
评分疑问
评分难得有人识书分享,感动,自由不曾消亡
评分一八、北方战争的结束
评分先是看PDF的,对梁先生的著作两个字:天才!无论对历史学习、平常作文、论文写作,都有助益。值得纸质书的购买收藏,随时随地取读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