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在中国小说史上,隋代历来是一个被人忽视的环节。众多的小说史著作,有的对隋代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略而不提。诚然,这裹有客观原因:隋朝国祚短促,文化积累的时间有限,自然小说作者不多,留存的作品更少,研究的空间确实不大。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对隋代小说的整理和研究也应该开拓新的格局。大宏此书,正是这一领域的一顼令人欣喜的新成果。
序
隋人阳阶与《八代谈薮》(代前言)
整理说明
正编 卷上北朝
元魏第一
一 昭成帝不罪射目人
二 崔浩驳祁纤改国号
三 长孙道生居廉毁宅
四 渤海高允忠直清俭
五 陆璘堪为陆氏宗首
六 顿丘李崇置鼓御盗
七 刘献之以四科立身
八 崔光博学一门二史
九 崔光读经有鸽人怀
一〇 崔光名子皆有力傍
一一 邢峦讳焘言巨源杖
二一 成淹令齐素服行吊
二二 杨大眼骁勇过关张
一四 崔挺于龙道立观宇
一五 邢邵嘲裴袭为蓬莱
二八 三崔两张不如一康
一七 作仆射不如饮酒乐
一八 李谐使梁应对有方
一九 高昂赋诗雅有情致
二〇 元景虽醉依旧低昂
二一 魏文帝梦日坠三分
二二 元景别后泪当阑干
二三 卢景裕生而发白
二四 阳阶藏崔翁书于腹
二五 孝静帝升高问人日
二六 高欢赞丰乐不谄媚
二七 皇甫王渊善相澄洋
二八 李浑调陆操新婚
北齐第二
二九 李庶无须崔谌无眉
三〇 萧悉达不惧鼠啮
三一 高洋为罗刹所化
三二 高洋诛元氏子孙
三三 陆义名马作云驹
三四 王晞号方外司马
三五 徐之才博识善辩
三六 驹骔对陈使问赤
三七 魏彦渊谵语三则
三八 卢思道口辩五则
三九 狐媚显南安反迹
四〇 阳玠善口辩五则
周第三《阙》
隋第四
四一 开善寺僧答薛道衡
四二 卢思道作诗如织锦
四三 卢思道称酒价嵬峩
四四 薛道衡寒食食醴酪
四五 大野客师解突厥墙
正编 卷下南朝
宋第五
四六 甄彬尝有还金之美
四七 羊玄保赌得宣城郡
四八 王绚答草翁风必舅
四九 何承天称凤将九子
五〇 王玄谟诵经免刑戮
五一 张畅诵观音经脱狱
五二 沈庆之求致仕不许
五三 谢庄笑而不与人官
五四 前废帝鲈孝武像鼻
五五 萧道成得九锡之征
五六 徐文伯油灌疗发瘕
五七 东海徐氏世为良医
五八 范柏年居廉让之间
五九 宋刘景素赋燕抒怀
六〇 后废帝昱恣行诛戮
六一 王约肥痴昭略瘦狂
六二 崔沈侍宴辩争羹脍
南齐第六
六三 王俭生平逸事四则
六四 萧遥欣劝阻弹飞鸟
六五 吴郡张融机辩如流
六六 胡谐之家不改僎语
六七 王僧虔王慈善应对
六八 刘绘戏郡人居秽里
六九 陶弘景谢职隐茅山
七〇 周颐喜食早韭晚菘
七一 庾杲之对武帝问谧
七二 张融善言逸事三则
七三 萧靓明奉母得石函
七四 刘祥恃才讽人如驴
七五 张绪少年风流似柳
七六 解叔谦求藤疗母疾
七七 王融宋弁辩马优劣
七八 稚珪以蛙鸣胜鼓吹
七九 齐明帝问捉竹筋意
八〇 鲁康祚跪泣愈母癃
八一 宗元卿因母病心痛
八二 匡昕孝感亡母复苏
八三 陈郡袁嘏诗有生气
八四 徐孝嗣终不至萧寺
八五 庾说推萧颖胄历敷
八六 徐孝嗣梦童子移床
梁第七
八七 三日不读谢诗口臭
八八 梁高祖号皇帝菩萨
八九 孙伯翳居隐不为吏
九〇 高爽嘲诮刘蓓孙挹
九一 沈约子野互删史传
九二 李膺今奉唐虞之主
九三 萧衍沈约品吴均诗
九四 梁王筠为沈约所赏
九五 梁高祖作五字迭韵
九六 汝南周舍善对三则
九七 沙门重公辨对二则
……
外编
附录
参考文献
“造饧大麦粥”为风俗背景,表演了一场富于学养的文字游戏。“和”在此意为动词“搅和”,“醴”则谐“礼”。所谓“醴和麦粥”,意以“醴”搅和麦粥,但通过同音借代,使“醴”礼双关,故仍可说“先王之道,斯为美”。思道深体此意,故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作答,两“和”字的用法、读音同道衡,意为粥之美在于“租”了“醴”,无“醴”仍是麦粥,仍不可谓美。原文中”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者用也,指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乐》,于行必有困难之意,在对答中被隐去了,因此刻强调的恰恰是“醴”,正合乎二人对答的特殊语境:寒食节的饮食风俗。又如:“隋七兵尚书河间陆操无姿貌,有辩。尝新婚,太子少保趟郡李浑谓之曰:“屡逢射雉,几度启颜。”操曰:“息嫣二子,不言不笑。二《广记》卷二四八二也极典型。李、陆之对答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魏子曾向贾辛转述了叔向讲给醒蔑的一个故事:二日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一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二二“案”恶者丑也。叔向藉此事说明了展示才能的重要。陆操貌陋,又值新婚,李浑引此以讥之,是说即使你屡次射雉,又怎能令妻子破颜而笑?“息嫣二子”乃庄公十四年事,原委可溯至十年。十年夏,蔡哀侯与息侯同娶于陈。息妈归宁过蔡,蔡侯强止而见之。
……
黄大宏博士的《八代谈薮校笺》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中国小说史上,隋代历来是一个被人忽视的环节。众多的小说史著作,有的对隋代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略而不提。诚然,这裹有客观原因:隋朝国祚短促,文化积累的时间有限,自然小说作者不多,留存的作品更少,研究的空间确实不大。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对隋代小说的整理和研究也应该开拓新的格局。大宏此书,正是这一领域的一顼令人欣喜的新成果。
综观《八代谈薮校笺》一书,我感到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考订精审。
关于《八代谈薮》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自唐代以来,史籍、类书、书目屡有着绿,却歧异颇多。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卷十《杂述》篇著录“阳松阶《谈薮》”,将其列为类似《世说新语》的“琐言”。成书于北宋庆历元年(一○四)一的《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谈薮》八卷,杨松玠撰“。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传记类作二卷云: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蚧松撰。”
说实话,我对于古籍整理类的书籍,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拿到《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首先,它的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的味道——“校笺”二字,足以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我正是被这种专业性所吸引。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学者们伏案疾书,对照不同版本,考证字词,标注异文,那种严谨细致的精神,是现代快节奏生活里难得一见的。我甚至想象着,他们可能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争论不休,最终达成共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学术的结晶,它记录了研究者们的心血与智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古籍整理的意义,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伟大。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经典,并非唾手可得,而是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守护与传承。
评分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尤其喜欢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依然闪烁着光芒的经典。当我在书店看到《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想看的!”“古体小说”本身就自带一种醇厚韵味,而“校笺”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排版复印,而是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证。我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书,我能够读到一个更纯粹、更接近原貌的《八代谈薮》。我希望看到学者们是如何辨别真伪、剔除杂芜,如何细致入微地梳理文脉,甚至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时代气息。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满足对故事的好奇,更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追溯,是对前人智慧的致敬。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过去、理解历史的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看到更真实的过去。
评分刚拿到这套《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设计吸引了。扉页上的墨色晕染,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古体小说颇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经过学者精心考订的版本。这套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古朴的学术气息,硬壳封面,细致的烫金字体,连纸张的触感都恰到好处,翻阅时有一种仪式感。我特别期待里面的“校笺”部分,希望能看到学者们是如何一步步梳理文本、辨析讹误,让那些模糊不清的字句重现光彩。有时候,读古籍就像在挖掘宝藏,每一次的校订和笺释,都可能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以及作者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八代谈薮》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开始我的阅读旅程,去感受那些久远而鲜活的生命故事。
评分我算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对那些古老的文字总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最近入手了《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扎实”。我理解的“校笺”是带有学术性质的,所以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集故事与研究于一体的作品。我猜想,它会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方式呈现《八代谈薮》的内容,并且在原文的基础上,会有一些解释性的文字,比如对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对文中可能存在的歧义的辨析,甚至是对一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这种形式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再去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就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它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入古籍的世界,让我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知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兼顾了文学性和学术性。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淘到一本《古体小说丛刊:八代谈薮校笺》,光是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是个对历史细节特别着迷的人,尤其是那些藏在小说里的生活印记。这套书的“校笺”二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在讲“故事是如何被讲出来的”。我猜想,里面的内容会包含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能会解释一些现在看来晦涩难懂的词语,还会探讨一些版本之间的差异,甚至可能涉及当时的一些社会习俗、典章制度。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校笺”的帮助,让那些故事更加生动,让人物更加鲜活。想象一下,读到一段描写市井生活的文字,如果能有校注者解释当时的物价、百姓的穿着打扮,甚至是吆喝的声调,那整个画面感就瞬间饱满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向导,引领我深入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而不仅仅是泛泛地了解故事情节。
评分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目录 1简介 2代表作品 3新笔记小说 1简介 编辑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2代表作品 编辑 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然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即换句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世界”,而且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象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或许,无论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都因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文学创作,才有了这异曲同工之妙。 3新笔记小说 编辑 现在新笔记小说的创作虽然还处于再创造与试验的阶段,它正方兴未艾,但我相信经过许多人的努力,人们一定会使新笔记小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 在不久的将来新笔记小说一定会创造小说新辉煌的!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目录 1简介 2代表作品 3新笔记小说 1简介 编辑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2代表作品 编辑 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然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即换句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世界”,而且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象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或许,无论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都因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文学创作,才有了这异曲同工之妙。 3新笔记小说 编辑
评分附:陆邦烈 章大来 章世法 方栗如 毛骥 毛际可 张杉 刘漠中 来蕃 徐缄 方迈 屈复
评分三二 高洋诛元氏子孙
评分四七 羊玄保赌得宣城郡
评分二○ 元景虽醉依旧低昂
评分? 现代小说
评分内容不错,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搞活动时可以买
评分七八 稚珪以蛙鸣胜鼓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