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兆馥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望诊
  • 舌诊
  • 疾病诊断
  • 图谱
  • 医学
  • 健康
  • 临床
  • 第二版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505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48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的轻重属性。望舌,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必不可少的、具中医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是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书系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费兆馥教授等作者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典型舌象资料为素材,并精选常见病证的代表舌象照片编集而成。每种舌象包括与图片对应的舌象具体特征及病理意义、辨证治疗、生活指导等几方面的文字内容。此次修订又增加了疾病过程中的舌象变化及舌诊与其症状综合分析图片及文字说明。
  全书内容丰富、简明、实用,可读性强,所选舌象图片色泽、形象真实精美,对广大中医初学者及临床初级人员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一般非专业读者,通过学习可以经常借助本书观察比较自身的舌象,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参照书中相关的“生活指导”进行自我保健,或及时接受医生的治疗,对维护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有帮助。

目录

第一章舌诊概说
一、概述
二、舌的构成和舌象
图1 舌黏膜组织切面图
图2 草状乳头与丝状乳头
三、舌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一)舌与经络
图3 舌与经络联系图
(二)舌与脏腑
图4 内脏功能在舌上分布图
1.舌与与心
图5 舌与心脑的联系图
2.舌与脾胃
图6 舌与脾胃的联系图
四、舌象与病证的联系
五、舌诊要点
(一)望舌体
(二)望舌苔
(三)望舌的注意点
第二章 典型舌象介绍
一、正常舌象
图7—1 正常成人舌象
图7—2 正常成人舌象(侧面)
图7—3 正常儿童舌象
二、异常舌象
(一)以舌体形态特征分类
1.1 老舌
图8 老舌
1.2 嫩舌
图9 嫩舌
1.3 胖大舌
图1O 胖大舌
1.4 胖淡舌
图11 胖淡舌
1.5 瘦红舌
图12 瘦红舌
1.6 瘦淡舌
图1 3 瘦淡舌
1.7 裂纹红舌
图14 裂纹红舌
1.8 裂纹淡舌
图15 裂纹淡舌
1.9 红点舌、芒刺舌
图1 6—1 红点、芒刺舌
图1 6—2 红点、芒刺舌
图1 6—3 红点、芒刺舌
1.10 舌下络脉异常
图17—1 正常舌脉
图17—2 异常舌脉
图17—3 异常舌脉
1.1l 歪斜舌
图18 歪斜舌
1.12 舌疮、舌癌
图19—1 舌疮
图19—2 舌癌
(二)以舌苔特征分类
2.1 薄白苔
图20 薄白苔
2.2 薄黄苔
图21 薄黄苔
2.3 白厚苔
图22 白厚苔
2.4 黄厚腻苔
图23 黄厚腻苔
2.5 白腻苔
图24 白腻苔
2.6 黄腻苔
图25—1 黄腻苔
图25—2 黄腻苔化
2.7 白滑苔
图26 白滑苔
2.8 黄燥、黄糙苔
图27—1 黄燥苔
图27—2黄糙苔
2.9 灰苔
图28—1 灰白苔
图28—2灰黄苔
2.10 黑苔
图29—1 黑燥苔
图29—2 黑腻苔
2.1l 白霉苔
图30—1 白霉苔
图30—2 白霉苔
2.12 腻苔中剥
图31 腻苔中剥
2.13 类剥苔、地图舌
图32—1 类剥苔
图32—2地图舌
2.14 光剥淡舌
图35 光剥淡舌
2.15 镜面红舌
图34 镜面红舌
(三)以舌色特征分类
3.1 淡白舌
图35 淡白舌
3.2 红舌
图36 红舌
3.3 红绛舌
图37 红绛舌
3.4 青紫舌
图38 青紫舌
3.5 淡紫舌
图39 淡紫舌
3.6 暗红舌
图40 暗红舌
3.7 瘀斑、瘀点舌
图41—1 瘀斑舌
图41—2 瘀点舌
第三章 疾病过程中的舌象变化(图42~51)
第四章 舌诊与其他症状综合分析(图52~61)
附录一 舌象、病证与饮食宜忌表
附录二 中医术语解释
附录三 方药内容介绍

前言/序言


《国医宝鉴:望闻问切精要》 本书籍,凝聚中医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融汇数代名医的临床经验,是一部系统、详实、权威的中医诊断学经典著作。全书围绕“望闻问切”四大基本诊法展开,力求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实用的诊断方法学体系。 第一部分:望诊精髓 望诊,乃中医诊断之首,通过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舌、脉等外部征象,洞察内在病机。本书对望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阐述,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角度剖析了各种望诊征象的病理意义。 神色辨证: 详细解读了“神”在不同病证中的表现,如神采奕奕、神昏、神乱等,以及常见面部色泽的变化,如面色红、黄、青、白、黑等,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其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盛衰的关系。 形体姿态: 深入探讨了体型胖瘦、姿势异常(如蜷卧、偏倾)、动作失灵(如震颤、拘挛)等形体征象的病理学依据,以及这些征象所提示的疾病类型。 舌诊奥秘: (此部分为独立章节,内容详尽) 舌质: 详尽描绘了舌质的不同形态,如淡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等,并分析了舌质颜色、形态(胖瘦、齿痕)、光泽(润、燥)等变化所反映的气血状态、津液盛衰以及病邪的性质和深浅。 舌苔: 逐一剖析了舌苔的性状,如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薄苔、厚苔、剥苔、腐苔等,详细说明了不同舌苔的成因,如寒湿、湿热、食积、痰饮、阴虚火旺等,并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思路。 舌下络脉: 重点介绍了舌下络脉的望诊要点,如色泽、粗细、迂曲程度等,以及其与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关联。 舌纹: 包含了对各种舌纹,如裂纹、锯齿纹、鱼腥纹等的详细描述与鉴别,并说明其与脾胃功能、精血耗损等的关系。 图文并茂: 本书收录了大量清晰、规范的舌象图片,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常见疾病的典型舌象,并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和掌握舌诊技巧。 眼、耳、鼻、喉、齿、龈、咽喉的望诊: 详细阐述了这些部位的望诊要点,如目赤、眼睑浮肿、鼻翼煽动、口角流涎、牙龈出血、咽部红肿等,及其与相关脏腑病变的联系。 第二部分:闻诊要法 闻诊,即听声音、嗅气味,是了解病情的重要辅助手段。 听声音: 细致分析了呼吸声、咳嗽声、咳痰声、喘息声、呃逆声、呕吐声、肠鸣音等,并区分其寒热虚实之别。 嗅气味: 探讨了口臭、鼻臭、痰味、汗味、排泄物异味等,以及不同气味所指示的病邪性质和脏腑病变。 第三部分:问诊要略 问诊,是获取患者主观症状信息的关键环节。本书系统梳理了问诊的全部内容,并提供了科学的提问方法。 问寒热: 辨析恶寒、发热的程度、时间、节律,以及寒热夹杂的病机。 问汗: 区分自汗、盗汗,并分析其原因与治疗。 问头身: 详细询问头痛、头晕、肢体疼痛、麻木、沉重等症状的性质、部位、诱因。 问胸腹: 探究胸闷、心悸、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问饮食: 询问食欲、口味、消化吸收情况,以及食后症状变化。 问睡眠: 了解睡眠质量、失眠、嗜睡等。 问二便: 详细询问小便的量、色、次数,以及大便的性状、颜色、次数、有无里急后重。 问妇科: 针对女性病,详细询问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情况。 问儿科: 针对小儿特点,询问喂养、生长发育、哭闹、出疹等情况。 问情志: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恐等,以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部分:切脉基础 切脉,是中医诊断中最具特色和挑战性的部分。本书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切脉的技巧和脉象的辨析。 脉象基础: 详细介绍了正常脉象的“浮、中、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紧、洪、微”等基本脉象的形态、特征以及正常范围。 常见病证脉象: 重点分析了各种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泄泻、失眠、痛证、心悸、水肿等,在不同病程、不同病机下的脉象变化,并结合望、闻、问诊,进行综合辨证。 脉象合参: 强调了脉象与望、闻、问诊相互印证的重要性,通过整体把握,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第五部分:综合辨证与典型案例 本书的亮点在于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辨证论治思路: 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提炼了该部分内容所涉及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引导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 典型病例分析: 精选了大量来自临床一线的典型病例,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每个病例都包含了详细的望闻问切记录、辨证分析、治法治则以及治疗方药,并附有疗效评价。这些病例不仅能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能提升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疑难杂症探讨: 针对一些复杂、难治的病证,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其病因病机,提供多角度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 本书特点: 体系完整: 从望、闻、问、切四诊入手,系统梳理中医诊断的每一个环节。 内容详实: 对各种征象、病机、脉象的阐述细致入微,力求深入浅出。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准确的图片(尤其是舌象图)直观展示诊疗要点,易于理解和记忆。 临床实用: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帮助读者掌握临床辨证施治的技能。 语言精练: 采用专业、严谨的语言,同时兼顾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国医宝鉴:望闻问切精要》是您在中医诊断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是您提升临床疗效、发扬中医文化的得力助手。无论您是初涉中医的学子,还是经验丰富的医师,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时,我被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深深地震撼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但缺乏实践经验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 bridging theory and practice 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舌象的分类和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将某个舌象与某个疾病划等号,而是会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舌质的颜色、舌体的形状、舌苔的厚薄、润燥程度,甚至是舌下络脉的表现。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真实的舌象图片,结合患者的病史和治疗过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舌诊的应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齿痕舌”的案例,作者详细解释了脾虚导致水湿内停,舌体胖大,舌缘受牙齿挤压而形成齿痕。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思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一种观察和思考健康问题的方法。它让我明白,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而中医的智慧,就是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并从中解读出健康的密码。

评分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在我眼中,简直是一本“国宝级”的养生指南。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但很多要么太过理论化,要么图片模糊不清,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专业与匠心。那些高质量的舌象照片,色彩逼真,细节丰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舌象博物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不同舌象的详细解读,它不仅仅是列举病症,而是会深入分析舌象背后的病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湿气重的时候舌苔会厚腻,为什么阳虚的时候舌质会淡胖等等。这种解释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层次。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实用,作者通过真实的舌象图片,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一步步引导读者去分析和判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病症时,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将舌苔比作“一床被子”,用来形容其厚薄与湿润程度,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于我这种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人来说,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在家就能“望闻问切”一下,这简直是福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健康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观察之中,而中医的智慧,正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线索。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赋权感,让我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评分

不得不说,《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送给所有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人士的绝佳礼物。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得知这本书的,当时我对中医的望诊术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看舌头”的层面。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望舌识病”的神奇之处。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舌质和舌苔的分类讲解,它将各种舌象的变化,如舌红、舌淡、舌苔白、舌苔黄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详细解释了每种舌象可能代表的身体状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还会分析导致这些舌象出现的内在原因,比如情绪、饮食、作息等,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我一直深受失眠的困扰,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有关于失眠与舌象关系的章节,我仔细对比了自己的舌象,发现与书中所描述的一种舌象非常相似,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调理建议,我尝试了一下,感觉真的有所改善。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评分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医学类图书之一。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海量的疾病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一种观察身体、理解身体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望诊是中医的“绝技”,普通人难以掌握,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作者用极其详尽的图文,将复杂的舌象变化分解成易于理解的细节,从舌体的形态、颜色,到舌苔的厚薄、润燥,再到舌下络脉的变化,书中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舌苔”的解读,它就像一层“病情报告”,厚薄、颜色、质地都能透露出许多信息。比如,薄白苔代表风寒感冒,黄腻苔可能与湿热有关,这些知识点通过书中的图片和文字,变得非常直观易懂。我曾经尝试过一些中医养生APP,但效果都不如这本书来得系统和深入。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舌诊百科全书”,无论你想了解哪种疾病,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关的舌象特征,并且书中还附带了相应的治疗建议和日常调理方法,非常贴心。它让我觉得,掌握了这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位24小时待命的“中医顾问”。

评分

我必须说,《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中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古董”,深奥难懂,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用现代化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中医的望舌之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最新的医学认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疾病,更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它教我们如何通过观察舌象,及早发现身体的微小变化,从而在疾病萌芽阶段就进行干预。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来说,意义非凡。我记得书中有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不同生活习惯对舌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这让我意识到,舌象的变化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食疗和生活方式的建议,希望能通过日常的调理,改善自己的一些小毛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友好,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病理学知识,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得以解释,让即使是医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入中医的殿堂。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让我惊喜的一本中医科普读物。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它太过神秘,难以入门。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各种舌象的细致描绘,那些高清的舌象图片,配合详尽的文字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舌象知识库。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病症,而是会深入分析舌象背后的病理机制,例如为什么阳虚会导致舌质淡胖,为什么湿热会导致舌苔黄腻。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地图舌”的成因和调理方法,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种舌象,但一直不明白其含义。书中对其成因的解释,以及提供的食疗和生活方式的建议,都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变得触手可及,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它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望”自己和家人的舌头,更让我学会了如何从舌象的变化中,洞察身体的健康信号,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健康管理。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时,我已经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工具书,而这本书似乎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我之所以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望舌识病”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了一种无需药物,仅凭肉眼观察就能洞察身体内在秘密的智慧。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舌象图片,每张图片都清晰地展示了舌的不同形态、颜色、舌苔等细节,配合详尽的文字描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就站在我面前,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解读这些“身体的语言”。书中的内容循序渐进,从舌的基础知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疾病与舌象之间的关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舌象时的细致入微,不是简单地将某种舌苔与某种疾病划等号,而是会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比如舌质的颜色、舌体的胖瘦、舌苔的厚薄干润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于我这样缺乏专业医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至关重要,它让我能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观察方法。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象,初步了解身体的状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医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健康生活指南”。我一直信奉“养生先养人”的理念,而中医的望诊,恰恰是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了解人体状态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舌苔的分类和解读,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身体内部的各种“不适”。比如,当我的舌苔变得厚腻时,我就会想起书中关于“湿邪”的描述,然后会尝试书中所提供的调理方法,如饮食清淡、加强运动等。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主动的掌控感。书中关于“舌红”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有段时间,舌头总是红红的,当时心里有些担心,但不知道原因。翻看这本书,发现书中关于“舌红”的解释,与我当时的情况非常吻合,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清热解毒的建议。尝试了书中的建议后,我的舌头也恢复了正常。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医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变得触手可及,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看舌头”,更是告诉你“如何通过舌头来了解你的身体”。

评分

我真心觉得,《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籍,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我一直对中医有着莫名的好感,但苦于没有入门的途径。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带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种舌象的描述都非常精炼,但又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比如,书中提到“齿痕舌”,我会立刻联想到“脾虚”,然后书里会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齿痕,以及如何通过健脾益气来调理,这种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让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舌质”的描述,比如舌色是否红、是否淡、是否紫,这些细微的颜色变化,都能揭示出身体不同的问题。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舌头总是发紫,心里很担心,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翻看这本书,发现书中关于“紫舌”的描述,与我的情况非常吻合,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尝试了书中建议后,我的舌色确实有了改善。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让我倍感亲切。那些精美的舌象图片,每一个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拍摄,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不同的舌象特征。它不仅是一本指导我如何“望”的工具书,更是一本让我学会“理解”的教材。

评分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关于身体奥秘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充满好奇,尤其是“望”诊,总觉得它神秘莫测。而这本书,则将“望舌”这一精深的技艺,以一种极其科学、系统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的大量高清舌象图片,每一张都仿佛是医学教材中的经典案例,清晰得让我能看到舌尖、舌边、舌根的每一个细节。书中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比如,书中会详细解释舌苔的形成机制,为什么会变黄,为什么会变厚,这背后的中医原理是什么。这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图舌”的章节,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种舌象,但一直不明白其原因。书中对其成因和调理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化解为普通人也能掌握的知识。它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很多时候,答案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图1 舌黏膜组织切面图

评分

1.9 红点舌、芒刺舌

评分

图40 暗红舌

评分

2.7 白滑苔

评分

2.13 l类剥苔、地图舌

评分

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

评分

图19—2 舌癌

评分

中医脉诊知识

评分

网上段子比较多,,,没啥实际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