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考察瞭南寜政權在麵臨強大外患內亂的威脅下,為瞭生存不能不發展,在原有的軍事體製之外,接納地方的武裝力量,創立新的製度,是對北宋強乾弱枝政策的一項重大修正,反映瞭南、北宋政權不同的特質。由於宋廷充分利用江南豐厚的社會經濟資源,作為國防後盾,推動防禦策略,確立瞭背海立國的形勢,纔能與金、濛相抗衡,達一百五十餘年之久,這些經由宋廷組織、團結、承認、而實質存在的各種民間自衛武力或地方軍,不僅與南宋時代的正規軍,同時並存,更是支撐南宋政局與趙宋政權相始終的武裝力量。然而地方武力自主性強,若任其膨脹、發展,也可能是朝廷的一項威脅,如果有效的掌握,使這些武裝力量成為供宋廷驅策的工具而不至成為尾大不掉甚至叛亂、奪權之資,自然是對地方武力倚賴,更殷的南宋朝廷所要麵對的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
黃寬重,1949年生,颱灣宜蘭人。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日本東洋文庫終身海外名譽研究員。長年緻力於曆史學及人文學之跨領域研究,尤專研宋史,先後發錶近百篇論文、四本論文集,以及《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與《宋代的傢族與社會》等四本專書;近年亦大力推動唐宋史學界跨朝代國際研究閤作。
曾任颱灣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傢圖書館”館長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講座教授,與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講座教授。2006年榮獲“國科會”傑齣研究奬,2007年獲“教育部”頒贈教育文化三等奬章,並四度榮獲“國科會”優等研究奬助。現為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萬年講座教授,受聘擔任中興大學副校長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篇 地方軍
第一章 廣東摧鋒軍
第二章 福建左翼軍
第三章 湖南飛虎軍
第二篇 民間自衛武力
第四章 宋廷對民間自衛武力的利用和控製——以鎮撫使為例
第五章 兩淮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的發展
第六章 茶商武力的發展與演變
第七章 經濟利益與政治抉擇——宋、金、濛政局變動下的李全、李璃父子
第八章 山城與水寨的防禦功能——以南宋、高麗抗禦濛古的經驗為例
結論 南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以地方武力為中心的考察
參考書目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二篇 民間自衛武力
第五章 兩淮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的發展
七、餘論
兩淮山水寨在南宋民間武力中,是具有代錶性的武裝團體。它是在戰火彌漫的環境裏,麵對敵人侵陵而有傢破人亡、喪失田産之虞的兩淮百姓,為捍衛傢園,選擇險峻的山水堡寨作為防衛的據點而組成的武裝力量。這些地方武力,仗恃著地利,在金、濛進犯時,發揮瞭守衛鄉裏、鞏固疆土的作用,也具有穩定時局的意義;不過,這些民間自衛武力各自獨立,自主性強,以緻力量分散,難以匯集成集體的抗敵戰力。
根據研究,南宋時代正規軍總數約為四十萬,末期在兩淮駐兵則約十七八萬。①這樣的兵力仍有難以應付金、濛之勢,因此,積極團結、組訓邊界的民間武力,使之成為軍民聯防的力量,共同維護邊界的安寜,是勢所必須的。宋廷為瞭凝聚民問武力,協助捍衛鄉土,采取種種奬勵措施外,更藉由團結編組的方式,將之納入民兵、保伍或軍隊等官方所能掌控的不同的體係中,並配閤正規軍的調度,從事防禦任務,成為與南宋相終始的邊防重要力量。
然而兩淮百姓長期被徵調當差服役,或參與組織訓練乃至教閱的活動,不僅有礙農務,更影響生活質量。由於戰區生活資源匱乏,需要嚮外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朝廷能提供資助,則聽命於官府,接受領導;反之,地方官苛擾,百姓反感之餘,若金人以貿易之利相誘,那麼戰時相互廝殺的敵人,可能轉而為生活資源的提供者或支持者,原先存在的敵我意識,轉趨模糊。宋廷疑懼之餘,遂加強控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遂時現緊張,影響彼此的互信與互動。
前言/序言
我從大學三年級起對宋史有興趣。不過,當時論著所瞭解的宋代,都環繞著與“重文輕武,強乾弱枝”國策有關的議題,而且以北宋為主,對南宋曆史的討論相當有限。為瞭更全麵地瞭解宋代,我把研究焦點集中於南宋。
在探討南宋曆史的過程中,最吸引我的課題就是南宋地方武力。我研習宋史之餘,喜歡閱讀一些近現代的人物傳記,發現清末民初有紅槍會、白狼等自衛武裝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各地仍有不同形式的民間武力。這些訊息使我相信民間武力在中國曆史上有如涓滴細流,不曾枯竭,宋代的情形,也當如此。從這個視點來觀察,將與以往所認識“強乾弱枝”體製下、地方武力不存在的看法,齣現相當大的差距。尤其到南宋,由於立國形勢的轉變,宋廷為瞭生存與發展,除瞭掌控正規軍之外,應當還允許有不同形式的地方武力存在。然而,學界可能囿於傳統觀念或受資料的限製,對南宋地方武力的研究,仍留下相當寬廣的開發空間。為瞭填補這個論域的空白,我從撰寫博士論文開始,便以宋金對峙時期活躍於兩國邊境上,而被宋廷視為義軍的武裝力量,作為研究主題。希望進一步對宋朝境內的地方武力進行較具深度的探討,深一層剖析蘊含於集權中央國策下的曆史發展,賦予南宋史新的時代意義。
1985年,我趁到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的機會,嚮劉子健教授請教有關南宋地方武力的問題,並且利用葛思德圖書館(Gest Library)搜藏的圖書文獻,寫成《南宋飛虎軍》一文。這篇文章是經過師友多次討論後完成的,不僅是我研究南宋地方武力的第一個個案,並且以此為基點。確定日後係列論文的大緻架構和寫作模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探討南宋地方武力的曆史著作的圖書簡介,該書聚焦於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研究,但此簡介將不涉及您提供的具體書名內容,而是基於一個宏觀的曆史視角來構建: 《金戈鐵馬下的社稷重塑:宋代地方防衛體係的演變與權力流動研究》 導論:亂世中的權力碎片與地方秩序的重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特指北宋至南宋過渡期及存續期間)地方軍事與安全機製的學術專著。它將目光聚焦於一個宏大且復雜的議題:在中央集權高度發達的宋代,地方力量——無論是官方的軍事建製,還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武裝團體——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生成、發展、相互滲透,並最終影響瞭國傢治理結構與社會安全格局的。 宋朝,一個以文治著稱的王朝,其軍事製度經曆瞭深刻的變革。傳統的府兵製衰亡後,募兵製成為核心,但中央對地方武力的絕對控製並非一成不變。本書旨在揭示在朝廷的軍事部署與地方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的張力與動態平衡,尤其關注那些遊離於正式建製之外、卻對地方穩定乃至國傢安危産生決定性影響的武裝力量。我們認為,理解宋代的“地方武力”,必須超越單純的軍事史範疇,將其置於財政、行政、宗族與社會結構變遷的復雜背景中加以考察。 第一部分:中央集權的軍事輻射與地方武裝的生成機製 宋代對軍事力量的控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精細化程度。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宋代中央軍事製度的演變,特彆是宋初對藩鎮割據遺留問題的清算,如何導緻瞭對地方軍事指揮權的高度集中。然而,這種集中並未完全消弭地方武裝的需求。 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的“廂軍”與“禁軍”在地方的部署模式。廂軍作為地方常備武裝,其職能、人員構成與訓練水平,直接反映瞭中央財政對地方防務投入的傾嚮性。本書通過大量的詔令、戶籍檔案和地方誌資料,重構瞭廂軍的實際戰鬥力與社會地位,指齣其在許多邊陲或動蕩地區,已然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軍事骨乾。 此外,本書著重分析瞭中央政府為應對突發性戰事或災患,在地方臨時編練“募兵”或“保甲”的製度設計與實際運行情況。保甲製度,這一看似以維護治安為主的民間組織形式,其實包含瞭深刻的軍事意圖。它如何滲透到鄉村社會結構之中,如何與地方士紳階層發生權力綁定,以及其在戰時被動員時所展現齣的潛力與局限性,構成瞭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地方精英的主導權與自衛體係的萌芽 當中央的軍事輻射未能完全覆蓋所有角落,特彆是麵對流寇、邊境衝突和內部社會矛盾激化時,地方精英階層便開始扮演起組織防衛力量的關鍵角色。本部分將焦點轉嚮瞭社會結構內部的軍事化趨勢。 我們深入探討瞭地方豪強、宗族領袖以及士紳在維護地方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些偏遠或防禦薄弱的地區,地方精英利用其經濟實力和人脈網絡,組織、供養乃至訓練私人武裝。這些武裝的性質極其復雜,它們既是維護地方治安、對抗盜匪的有效力量,也可能成為地方勢力擴張的工具。本書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力求辨明這些“自發”武力的組織形態、武器來源以及與地方官府關係的微妙性。 一個關鍵的分析視角是“名義與實質”的背離。地方精英如何在爭取朝廷認可的同時,巧妙地保持對這些武裝的實際控製權,是本部分研究的重點。我們考察瞭如“團練”等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變遷,揭示瞭它們如何成為連接官方武力與民間自衛力量的橋梁或緩衝帶。 第三部分:權力流動、衝突與地方安全的政治經濟學 地方武力的存在,必然帶來權力結構的變化。本書的第三部分旨在探討這些武裝力量與地方行政、財政體係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催生齣新的權力中心。 我們分析瞭地方軍費的籌集與使用模式。在中央財政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地方官員和地方武裝團體在軍糧、軍械的籌措上擁有瞭更大的操作空間。這種“財權”與“軍權”的結閤,使得一些地方軍事首領或支持他們的士紳集團獲得瞭超越其官方身份的實際影響力。 此外,本書還著重探討瞭地方武力在不同社會危機中的角色轉換:從平抑民變到抵禦外敵,再到地方勢力間的利益衝突。這些武裝力量的行動邏輯,反映瞭宋代政治體製在麵對持續性壓力時,不得不采取的一種“分權”或“委托”的治理策略。我們試圖描繪齣一幅權力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在官方建製與民間實踐之間,不斷流動、協商與重構的動態圖景。 結論:地方武力對宋代國傢形態的深層影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宋代地方武力結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我們主張,對地方軍事力量的理解,不應被單一的“中央集權”敘事所限製。正是這些官方體係中的“地方化”傾嚮,與民間自衛力量的“製度化”嘗試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宋代獨特的國傢安全與社會治理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和平時期展現齣韌性,但也為後世埋下瞭權力分散的隱患。通過對這些“非主流”武裝力量的細緻考察,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宋代王朝在維護其統治閤法性與實際控製力方麵所付齣的復雜努力與內在矛盾。 本書適閤對中國宋代史、軍事製度史、社會結構史及區域史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研究生及曆史愛好者閱讀。全書基於對館藏碑刻、地方誌、宋代奏議檔案及私人著述的廣泛爬梳與交叉印證,力求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與富有洞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