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

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人伟 著
图书标签:
  • 检验医学
  • 临床检验
  • 实验诊断学
  • 医学诊断
  • 医学检验
  • 实验室医学
  • 疾病诊断
  • 临床医学
  • 第二版
  • 现代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44310
版次:2
商品编码:1014509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页数:7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2版)》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介绍了约900个临床检验项目;从试验方法、测定原理、标本采集,参考范围、影响因素到结果评价及临床应用等,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繁简有度,语言流畅。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临床和实验室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及大量重要提示。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检验医学的回顾、现状和展望2
一、检验医学的回顾2
二、检验医学的现状3
三、检验医学的展望5

第二章 如何分析临床检验报告8
一、参考范围和样本分布8
(一)参考范围不是疾病的诊断值8
(二)样本在参考样本群中的分布9
二、方法学适用性评价指标10
(一)敏感性、特异性与疾病预测值10
(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的应用11
三、疾病识别值和方法学允许误差11
(一)疾病识别值和临床决定水平11
(二)实验室方法学允许误差12
四、实验过程的影响因素13
(一)检验项目和检验时机的选择13
(二)遗传背景的影响因素13
(三)生活行为的影响因素15
(四)标本采取的影响因素17
(五)标本转送和试验前处理18
(六)实验室的影响因素19
五、解释结果应综合分析20

第三章 临床检验标本的留取23
一、血液标本的采取23
(一)血液标本的种类和用途23
(二)采血器材和添加剂24
(三)采血条件和病人准备25
(四)采血技法和注意事项26
(五)糖尿病血糖监测标本27
二、尿液化学标本的留取28
(一)尿液标本种类28
(二)尿液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29

第四章 质量保证和预防感染安全规则30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30
(一)对医生的基本要求30
(二)对病人的基本要求30
(三)对护士的基本要求31
(四)对实验室的基本要求31
二、预防交叉感染安全规则32

第二篇 临床化学
第一章 基础临床化学检验36
一、蛋白质及非蛋白氮化物36
(一)蛋白质36
总蛋白(TP)36
白蛋白(ALB)37
球蛋白(GLO)38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39
血清蛋白电泳(SPEP)39
尿微量总蛋白(uMTP)41
(二)非蛋白氮化物42
血清尿素氮(BUN)42
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比值
(BUN/CRE)43
尿尿素氮(uUN)43
血清肌酐(CRE)44
尿肌酐(uCRE)45
肌酐清除率(CCR)46
肌酸(CRN)47
血清尿酸(UA)49
黄嘌呤(XAN)51
氧嘌呤(OP)51
血氨,氨氮(AMM)53
游离氨基酸(FAA)54
支链氨基酸/酪氨酸比(BTR)57
同型半胱氨酸57
二、血糖及相关试验58
(一)葡萄糖和葡萄糖耐量58
葡萄糖(GLU)58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61
血糖监测(BGM)63
(二)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64
糖化血红蛋白(GHb)64
糖化白蛋白或果糖胺(GA,FAM)66
(三)半乳糖和果糖66
半乳糖(GAL)66
果糖(FLU)68
三、血清脂质69
血脂组合(SLP)69
(一)胆固醇70
总胆固醇(TC)7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睠)73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睠)75
(二)甘油三酯78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睠)78
甘油三酯(TG)78
(三)脂蛋白电泳81
脂蛋白电泳(LPEP)81
四、生物色素83
(一)血清胆汁色素与胆汁酸83
胆红素(BIL)83
胆汁酸(BA)86
(二)卟啉体与δ�舶被�酮戊酸87
卟啉体87
δ�舶被�酮戊酸(ALA)88
五、电解质和渗透压90
(一)电解质90
血清钠(Na)90
尿钠(Na)91
血清钾(K)92
尿钾(K)93
血清氯,氯化物(Cl)93
尿氯,氯化物(Cl)95
(二)渗透压95
渗透压(OSM)或渗透摩拉
间隙(OG)95
六、血气和有机酸96
(一)动脉血气和酸碱状态96
动脉血气(ABG)96
(二)静脉血气和二氧化碳102
静脉血气(VBG)102
二氧化碳(CO2)103
(三)阴离子间隙和有机酸104
阴离子间隙(AG)104
乳酸(LA)104
丙酮酸(PA)105
静脉血或动脉血酮体(KB)106
2,3�捕�磷酸甘油酸(2,3�睤PG)107
七、矿物质108
血清钙(Ca)108
尿钙(uCa)111
血清无机磷,血磷(IP,Pi)111
尿磷(uP,uPi)113
血清镁(Mg)113
八、临床酶学115
(一)心肌酶组合和心肌酶115
心肌酶组合(MEP)115
肌酸激酶(CK)115
肌酸激酶同工酶(CKiso)117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睲B)118
线粒体肌酸激酶同工酶(MtCK,
CKm)119
乳酸脱氢酶(LDH)119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iso,LD1~5)120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121
α�掺嵌∷嵬亚饷�(αHBD)121
醛缩酶(ALD)122
(二)肝功能试验组合和肝脏逸脱酶123
肝功能试验组合(LFB)123
氨基转移酶(AT)123
鸟嘌呤酶(GU)或鸟嘌呤脱氨酶
(GDA)126
碱性磷酸酶(ALP)127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128
骨碱性磷酸酶(BAP)129
γ�补劝滨W�肽酶(γ�睪TP,γGT,
GGT)130
亮氨酸氨基肽酶(LAP)131
5′�埠塑账崦�(5′�睳)132
单胺氧化酶(MAO)133
(三)胰腺逸脱酶134
淀粉酶(AMY),胰淀粉酶
(P�睞MY)134
胰脂肪酶(PL)136
胰磷脂酶A2(PLA2)137
胰蛋白酶138
胰蛋白酶原活性肽(TAP)139
弹性蛋白酶139
(四)肾脏相关酶141
N�惨阴0被�葡萄糖苷酶(NAG)141
丙氨酸氨基肽酶(AAP)141
甘氨酰哺氨酰二肽基氨基肽酶
(GP�睤AP)142
(五)胆碱酯酶及其他143
胆碱酯酶(ChE,CHE)143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145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145
胱氨酸氨基肽酶(CAP)146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
MMP��2,MMP��3)147
醛糖还原酶(GAR;AR)148
腺苷脱氨酶(ADA)149
α�睱�惭以逄擒彰�(AFU)150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150

第二章 临床化学特殊检验151
一、特殊蛋白151
(一)营养状态监测组合151
前白蛋白(PAL)151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152
白蛋白(ALB)153
(二)贫血鉴别组合154
转铁蛋白(TRF)154
铁蛋白(FER)155
血红素结合蛋白(HPX)157
(三)急性期反应蛋白组合158
C反应蛋白(CRP)159
α1酸性糖蛋白(α1AG)160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161
结合珠蛋白(HPG)162
铜蓝蛋白(CER)164
α1抗胰蛋白酶(α1AT)165
抗糜蛋白酶(ACT)166
乳铁蛋白(LFR)167
α2巨球蛋白(α2MG)168
(四)肾功能相关微蛋白组合170
α1微球蛋白(α1mG)170
β2微球蛋白(β2mG)171
尿微量白蛋白(mA)172
胱抑素(CysC)174
(五)心肌损伤和冠心病风险预测174
肌红蛋白(MGB)175
心肌肌钙蛋白(cTn)176
心肌凝蛋白轻链(CMLC)179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睩ABP)179
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
B(ApoB)181
载脂蛋白C(ApoC)182
载脂蛋白E(ApoE)182
脂蛋白(a)[LP(a)]183
淀粉样蛋白A�驳兔芏戎�蛋白复合体183
(六)胶原代谢与炎症184
Ⅲ型前胶原N末端肽(PⅢP)184
Ⅳ型胶原(ⅣC)、7S胶原(7S)185
透明质酸(HA)186
二、必需微量元素187
(一)血清铁组合187
血清铁组合(SIPrf)187
血清铁(SI)188
总铁结合力(TIBC)、铁饱和度(IS)190
(二)微量营养元素192
铜(Cu)192
锌(Zn)193
硒(Se)195
铬(Cr)196
锰(Mn)197
钼(Mo)198
钒(V)199
三、维生素199
(一)水溶性维生素199
维生素B1(VB1)199
维生素B2(VB2)200
烟酸和烟酰胺(NA)201
维生素B6(VB6)202
维生素B12(VB12)203
叶酸(FA)205
(二)脂溶性维生素206
维生素A(VA)206
维生素D(VD)207

第三篇 临床血液学
第一章 血液学常规检验212
一、全血细胞分析212
(一)红细胞参数212
红细胞计数(RBC)212
血红蛋白(HGB)213
红细胞比容积(HCT)214
红细胞指数(EI)215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216
红细胞分布直方图217
显微镜标本异常红细胞及其意义218
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程序219
(二)白细胞参数223
白细胞计数(WBC)223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226
(三)血小板参数231
血小板计数(PLT)231
血小板指数(PI)232
二、血液学其他检验233
(一)网织细胞、嗜酸细胞计数及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233
网织细胞计数(RET)233
嗜酸细胞计数(EOS)234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
(NAP)234
(二)血液寄生虫235
疟原虫(MP)235
微丝蚴(Mf)236
(三)红细胞沉降速率236
红细胞沉降率(ESR)236
血沉方程K值(ESR�睰)237

第二章 特殊血液学检验238
一、溶血性疾病238
(一)溶血确证试验238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238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test)238
(二)溶血鉴别试验238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238
红细胞温育渗透脆性试验(IOF)239
自溶血及纠正试验(AHCT)239
酸溶血试验(AHT)240
蔗糖水溶血试验(SWT)240
冷溶血素试验(CHT)240
抗球蛋白试验(AGT)241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简易分类241
(三)红细胞酶缺陷筛查243
6�擦姿崞咸烟峭亚饷溉毕�
(G��6�睵DD)243
丙酮酸激酶缺陷(PKD)243
(四)血红蛋白病筛查243
血红蛋白电泳(HBEP)243
胎儿血红蛋白(HbF)244
血红蛋白A2(HbA2)244
血红蛋白病245
二、出血和血栓性疾病246
(一)微血管和血小板功能246
毛细血管抵抗试验(CRT)246
出血时间(BT)247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247
血块退缩试验(CRT)247
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248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248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249
血小板第4因子(PF4)249
血栓素B2(TXB2)和6�餐�前列腺素E1α
(6�瞜eto�睵GE1α)250
(二)凝血活性250
凝血时间(CT)250
活化凝血时间(ACT)250
血浆复钙时间(RCT)25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1
肝素抗凝治疗监测251
硅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PTT)252
部分凝血活酶纠正试验(PTCT)25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53
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监测254
凝血酶试验(TBT)和肝凝血活酶试验
(HPT)254
第Ⅴ因子(FⅤ)255
第Ⅶ因子(FⅦ)256
第Ⅷ因子(FⅧ)256
vW因子(vWF)257
第Ⅸ因子(FⅨ)258
第Ⅹ因子(FⅩ)259
第Ⅺ因子(FⅪ)259
第Ⅻ因子(FⅫ)260
第�撘蜃�(F��)260
纤维蛋白原(FBG)261
凝血酶时间(TT)261
甲苯胺蓝试验(TBT)262
蝮蛇酶时间(RT)262
抗凝血酶Ⅲ(ATⅢ)262
凝血酶�部鼓�血酶Ⅲ复合物(TAT)263
蛋白C(PC)263
蛋白S(PS)264
活性蛋白C�驳鞍證抑制物复合物(APC�睵CI)264
凝血酶调节蛋白(TM)265
肝素辅因子Ⅱ(HCⅡ)266
(三)纤溶活性266
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M)266
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267
纤溶酶�蚕巳苊敢种莆锔春咸�(PIC)268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蚕巳苊冈�激活物
抑制物��1复合体(tPA�睵AI��1)269
血管刺激试验(VST)270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270
凝血酶激活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272
纤维蛋白肽A和纤维蛋白肽B
(FPA&FPB;)273
(四)DIC诊断试验273
血管内凝血筛查(ICS)273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274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PP)
和乙醇胶试验(EGT)274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75
D�捕�聚体(D�睤)275
三、血液流变学检验276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VIS)276
还原黏度(RVIS)277
红细胞变形性(DFE)277
红细胞聚集指数(EAI)277
红细胞电泳率(EER)277
四、骨髓细胞学检验278
(一)适应证278
(二)骨髓标本的采取和送检278
(三)检查步骤279
(四)结果分析和诊断意见280
(五)常用细胞化学染色281
(六)常见血液病细胞形态学特征282
(七)白血病形态学分型286

第四篇 临床体液与排泄物
第一章 尿液分析290
尿液检验及结果评价注意事项290
一、尿液一般检验291
(一)理学检验291
颜色和透明度或混浊度(C&C;)291
尿量(UV)292
比重(SG)292
(二)化学检验294
酸度或酸碱度294
蛋白(PRO)295
尿蛋白定量(uPQ)297
尿微量白蛋白(mA)297
葡萄糖(GLU)298
尿葡萄糖定量(uGQ)300
尿酮体(KET)300
尿胆红素(BIL)301
尿胆原(UBG)301
亚硝酸盐(NIT)302
红细胞和隐血(ERY&OB;)303
白细胞或白细胞酯酶(LEU)306
(三)显微镜检验308
显微镜沉渣检验(SED)308
二、尿液特殊检验309
(一)异常蛋白尿评价309
本�睬淼鞍�(BJP)309
肌红蛋白(MGB)310
(二)尿路感染检验311
艾迪斯计数311
3小时尿细胞排泄率(uCER)312
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UOC)312
(三)红细胞来源鉴别312
三杯试验(TGT)312
相差显微镜检查(PCM)312
(四)肾功能试验313
莫森他试验313
酚红试验(PSP)313

第二章 穿刺物和排泄物315
一、脑脊髓液检验315
(一)脑脊髓液常规检查315
压力及其意义315
外观及其意义316
细胞计数和分类316
葡萄糖(GLU)316
球蛋白试验317
总蛋白定量(TP)317
氯化物(Cl)318
细菌学检验318
(二)脑脊髓液特殊检验318
白蛋白(ALB)318
蛋白电泳(PEP)319
免疫球蛋白(Ig)319
寡克隆IgG带(OB)320
脑脊髓液髓磷脂碱性蛋白(MBP)321
脑脊髓液微量金属元素322
二、浆膜腔穿刺液检验325
乳酸脱氢酶(LDH)327
葡萄糖(GLU)328
淀粉酶(AMY)328
腺苷酸脱氨酶(ADA)和γ干扰素(IFN)328
溶菌酶(LZM)328
三、胃液分析330
四、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331
五、精液检验331
六、前列腺液检验333
七、痰液检验333
八、粪便检验334
(一)外观性状334
(二)显微镜检查334
(三)化学检查335
潜血或隐血试验(OB)335
酸度或酸碱度336
粪便脂肪测定(FFM)337
粪便中α抗胰蛋白酶(AAT)338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
第一章 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症340
(一)常见需氧菌及其感染症340
(二)常见厌氧菌及其感染症347
(三)常见真菌及其感染症349
(四)常见病原性螺旋体及其感染症350
(五)常见支原体和衣原体及其感染症350
(六)临床标本分离的常见病毒351

第二章 细菌学快速检验和培养352
一、细菌学快速检验352
(一)直接涂片细菌形态学检验352
(二)微生物学快速检测简介354
(三)细菌学检验报告程序355
二、临床标本细菌培养356
(一)血液和骨髓细菌学检验356
血液和骨髓标本可能分离的细菌357
需氧和厌氧血培养357
血液布鲁菌培养358
血液真菌培养359
血液钩端螺旋体培养359
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检查359
(二)尿液细菌学检验360
尿标本可能分离的细菌360
尿培养360
膀胱穿刺尿培养361
尿分枝杆菌培养361
尿真菌培养362
尿钩端螺旋体培养362
(三)粪便细菌学检验363
粪便培养,粪便常规培养363
粪便亚甲蓝染色365
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培养365
(四)痰和支气管灌洗液细菌学检验366
痰培养367
支气管吸引物厌氧培养368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368
嗜肺军团菌培养368
痰分枝杆菌培养抗酸杆菌鉴定369
痰真菌培养370
(五)鼻咽分泌物细菌学检验371
鼻咽分泌物培养371
溶血性链球菌和咽喉培养372
金黄葡萄球菌携带者372
百日咳鲍得特菌培养373
(六)脓汁及病灶渗出物细菌学检验373
需氧和厌氧培养373
放线菌培养375
(七)生殖器及性病细菌学检验375
生殖器常规细菌培养375
子宫内膜厌氧培养376
淋球菌培养和涂片376
梅毒密螺旋体暗视野检查377
(八)脑脊髓液细菌学检验377
脑脊髓液常规培养378
脑脊髓液厌氧培养378
脑脊髓液分枝杆菌培养379
脑脊髓液真菌培养379
(九)活体组织和穿刺液细菌学检验380
活体组织或穿刺液培养380
活体组织或体液真菌培养380
活体组织或体液分枝杆菌培养381
(十)胆汁细菌学检验382
胆汁需氧和厌氧培养382
(十一)伤口和灼伤创面细菌学检验382
灼伤培养382
伤口常规培养383

第三章 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抗生素选择384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关概念和方法学评价384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几个概念384
(二)药敏试验方法学评价384
二、关于抗生素选择与微生物耐药问题385
(一)抗菌药物选择的一般原则385
(二)抗菌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389
(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389
(四)几个特殊耐药菌株390
(五)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过快增长392
(六)优化抗生素治疗策略393

第四章 医院感染及其对策394
一、关于医院感染394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394
(二)传播途径、发病因素和常见病原体394
二、基本对策395
(一)净化医院环境减少污染395
(二)做好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395
(三)保护病人减少感染机会396
(四)坚持细菌学监测396

第六篇 临床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活性水平400
一、细胞免疫活性400
(一)淋巴细胞400
白细胞CD抗原分类400
(二)淋巴细胞亚群402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402
B淋巴细胞/B细胞(B�睱)403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A)404
二、体液免疫活性405
(一)免疫球蛋白405
免疫球蛋白G、A、M(IgG,IgA,IgM)405
免疫球蛋白D(IgD)410
免疫球蛋白E(IgE)411
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AS�睮gE�睞b)412
κ轻链和λ轻链(K�睱C&L;�睱C)413
寡克隆免疫球蛋白G(O�睮gG)413
(二)热球蛋白和冷球蛋白414
热球蛋白(P�睪)414
冷球蛋白(C�睪)414
(三)补体系统415
总补体溶血活性(THC,CH50)415
补体C3和C4(C3&C4;)417
膜攻击复合体(MAC)418
B因子(FB)419
C1抑制物(C1INH)419
(四)免疫复合体420
循环免疫复合体(CIC)420

第二章 感染免疫学423
一、细菌性感染423
(一)溶血性链球菌感染423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423
抗链激酶抗体(ASK)424
抗透明质酸酶抗体(AHD)425
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抗体
(ADN�睟)425
抗链球菌多糖体(ASP)426
(二)肺炎链球菌性感染426
肺炎球菌抗原筛查426
肺炎球菌抗原检测426
肺炎球菌抗体检测427
(三)伤寒血清学试验427
肥达反应427
被动血凝试验(PHA)或乳胶凝集
试验(LAT)428
伤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428
(四)结核病及其他429
结核病免疫学诊断429
布鲁菌病凝集素试验(BAT)430
嗜肺军团菌(LP)430
大肠杆菌O157(EC:O157)431
幽门螺杆菌(Hp)431
艰难芽胞梭菌(CD)432
淋病奈瑟菌抗原与抗体
(GCAg&GCAb;)433
新型隐球菌(CCN)433
二、病毒性感染434
(一)AIDS血清学434
HIVⅠ和HIVⅡ血清学标志物434
(二)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436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睭AV�睮gM&IgG;)43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HBVSM)437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睤NA)44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基因组445
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DVM)447
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EVM)448
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GVM)449
(三)先天性感染组合450
TORCH免疫血清学组合450
弓形虫病抗体(TOXAb)450
风疹病毒标志450
巨细胞病毒(CMV)451
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
(HSV�并瘢琀SV�并�)452
(四)EB病毒感染453
嗜异性凝集素试验(HAT)453
EB病毒抗原抗体(EBVAg�睞b)454
(五)其他病毒血清学456
水痘�泊�状疱疹病毒(VZV)456
人疱疹病毒6和人疱疹病毒7(HHV��6,HHV��7)457
腺病毒(AdV)457
柯萨奇病毒(CxV)458
埃柯病毒(ECHO)459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459
冠状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460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461
(一)梅毒血清学试验(STS)461
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SR)462
苍白密螺旋体抗体试验(TPAT)462
梅毒苍白密螺旋体检查(TPE)463
(二)立克次体血清学463
外斐反应(W�睩R)463
乳胶凝集试验(LAT)464
免疫荧光或免疫酶试验(IF,IE)464
(三)支原体血清学465
冷凝集素试验(CAT)465
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及
溶脲脲原体抗体(UUAb)466
(四)衣原体血清学466
沙眼衣原体抗原(CtrAg)466
肺炎衣原体抗体(CpnAb)466
鹦鹉热衣原体抗体(CpsAb)466

第三章 自身免疫性抗体468
一、非器官特异性抗体468
(一)抗核抗体谱468
红斑狼疮细胞(LEC)468
抗核抗体(ANA)468
抗DNA抗体(A�睤NA)470
抗着丝点抗体(ACA)470
抗组蛋白抗体(AHA)471
抗Ki/PA28γ抗体(A�睰i/PA28γ)471
抗Ku抗体(A�睰u)47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APCNA)472
(二)可浸出核抗原成分抗体472
抗Sm抗体(A�睸m)472
抗U1�睷NP抗体(AU1RNP)473
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Scl��70抗体
(A�睺opoⅠ/Ascl��70)474
抗PM�睸cl抗体(A�睵M�睸cl)474
抗Jo��1抗体/抗组胺酰tRNA合成酶
抗体(AH�瞭RNASA)475
抗SS�睞/Ro和抗SS�睟/La抗体475
(三)抗细胞浆抗原成分抗体476
抗细胞浆抗体(A�睠yA)476
抗中性细胞浆抗体(ANCA)476
抗磷脂抗体(APLA)、抗心肌磷
脂抗体(ACLA)477
狼疮抗凝物(LAC)478
二、器官特异性抗体479
(一)关节炎相关抗体479
类风湿因子(RF)479
抗丝凝蛋白/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480
抗Ⅱ型胶原抗体(AⅡCA)481
(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482
抗平滑肌抗体(ASMA)482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LKM��1)482
抗钙调素抗体(ACMA)483
抗线粒体抗体(AMA)484
(三)心肌相关抗体485
抗心肌抗体(AMC)485
抗原肌球蛋白抗体(ATMA)486
(四)抗消化管抗体487
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487
抗内因子抗体(AIFA)488
抗结肠抗体488
(五)重症肌无力自身抗体489
抗横纹肌抗体(ASMA)489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AChRA)489
抗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
(A�睲uSK)490
(六)抗血细胞抗体490
抗血小板抗体(APA)490
抗淋巴细胞抗体(ALA)491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492
(七)抗内分泌腺或细胞抗体493
抗垂体抗体(APA)493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493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或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494
抗肾上腺皮质抗体(AACA)495
胰岛素抗体(IA)496
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胰岛细胞表面
抗体(ICSA)496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498
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CA512/IA��2
抗体)498
胰岛素受体抗体(IRA)499
(八)其他组织器官自身抗体500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GBM)500
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及抗髓磷脂
碱性蛋白抗体(AMBP)500

第四章 肿瘤标志物502
(一)肿瘤标志物分类502
(二)肿瘤标志物应用503
一、癌抗原503
癌胚抗原(CEA)503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504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505
糖抗原19��9(CA19��9)506
糖抗原50(CA50)507
癌糖脂抗原(KMO1)507
癌抗原125(CA125)508
癌抗原15��3(CA15��3)509
乳腺糖链抗原225(BCA225)509
癌抗原130(CA130)510
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糖链
抗原72��4(CA72��4)510
胰腺癌相关抗原(DU�睵AN��2)511
胰腺癌胎儿抗原(POA),胰腺癌相关
抗原(PCAA)512
唾液酰初期特异性胚胎抗原��1
(SSEA��1)512
尿岩藻糖(UFC)513
二、肿瘤相关蛋白514
甲胎蛋白(AFP)514
碱性胎儿蛋白(BFP)515
VK缺乏诱导蛋白Ⅱ(PIVKAⅡ)516
γ精浆蛋白(γSm)516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SAP)517
唾液酸(SA)517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518
组织多肽抗原(TPA)518
膀胱肿瘤抗原(BTA)519
核基质蛋白22(NMP22)519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20
前胃泌素释放肽(PGRP)520
细胞角质素21��1(CYFRA21��1)521
甲状腺球蛋白(Tg)521
血清特种蛋白522
三、肿瘤代谢产物522
单羟酚衍生物(MHOP)522
四、肿瘤相关酶523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及前列腺
酸性磷酸酶(PAP)52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523
α�睱�惭以逄擒彰�(AFU)524
5′�埠塑账崃姿岫�酯酶同工酶V
(5′�睳PD)52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LD�睮SO)525
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同工酶
(ALP�睮SO)525
γ�补劝滨R苹幻�/转肽酶(GGT)525
五、异位内分泌激素525
异位激素525

第七篇 临床内分泌学
第一章 内分泌腺和激素528
一、垂体功能和激素528
(一)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试验528
抗利尿激素(ADH)528
抗利尿激素负荷试验529
(二)腺垂体分泌功能和激素530
生长激素(GH)530
生长激素分泌负荷试验5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IGF�并�&
IGF�并�)532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533
泌乳素(PRL)534
泌乳素分泌负荷试验536
促脂激素(LPH),黑素细胞刺激
激素(MSH)536
二、甲状腺轴功能和激素538
(一)甲状腺刺激激素538
促甲状腺激素(TSH)538
TSH分泌负荷试验540
(二)甲状腺激素541
甲状腺激素试验组合(THPrf)541
总甲状腺素(TT4)541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543
反T3(rT3)545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游离甲状腺素(FT4)547
T4新生儿筛查(T4NS)549
甲状腺激素摄取率(T�睻)及摄取比值
和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550
(三)甲状腺功能551
放射性碘摄取试验(RIUR)551
甲状腺素抑制试验552
(四)甲状腺激素相关蛋白552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552
甲状腺球蛋白(Tg)553
三、肾上腺轴功能和激素554
(一)肾上腺皮质促激素55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554
ACTH分泌负荷试验555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556
血浆总皮质醇(PTC)和尿游离
皮质醇(UFC)556
血浆皮质醇分泌负荷试验557
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558
17�掺瞧ぶ世喙檀�(17�睴HCS)559
17�睴HCS排泄负荷试验560
17�采�酮类固醇(17�睰GS)560
17�餐�类固醇(17�睰S)561
去氢表雄酮(DHEA)和硫酸去氢
表雄酮(DHEA�睸)563
17�掺窃型�(17�睴HP)564
血浆和尿醛固酮(ALD)565
血浆醛固酮激发试验566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566
血浆和尿儿茶酚胺(CA)566
高香草酸(HVA)567
尿香草扁桃酸(VMA)568
四、性腺轴功能和激素569
(一)促性腺激素569
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
(FSH)569
(二)性腺激素571
总睾酮和游离睾酮(TT,FT)571
雌二醇(E2)572
孕酮(P)574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575
(三)胎盘激素576
雌三醇(E3)和雌四醇(E4)576
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577

第二章 内分泌细胞和激素580
一、胰岛功能及胃肠胰激素580
(一)胰岛功能试验580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580
血浆胰岛素(INS)580
胰岛素释放试验(INS�睷T)582
连接肽(C�睵,C肽)582
胰岛素原584
(二)胃肠胰激素585
胰高糖素(IRG)和肠高糖素
(GLI)585
免疫反应性胰高糖素负荷试验586
胰高糖素样肽1(GLP��1)586
胃泌素(GTN)587
胃泌素兴奋试验588
血管活性肠肽(VIP)589
胆囊收缩素�泊僖让杆�(CCK)589
胰多肽(PP)590
二、骨代谢激素和骨代谢标志物591
(一)骨代谢激素和相关蛋白591
甲状旁腺激素(PTH)591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592
降钙素(CT)、降钙素原(PCT)593
(二)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595
骨钙素(OC;BGP)595
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和C末端
前肽(PINP,PICP)596
羟脯氨酸(Hpr)597
κB核因子配体受体活化物
(RANKL)和护骨素(OPG)597
吡啶酚交连物(PYD),脱氧吡啶酚
交连物(DPD)599
Ⅰ型胶原N端肽(NTX)或C端
交连末端肽(CTX)602
β�步涣�重叠物(β�睠L)603
三、其他激素及体液介质604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钠利尿肽604
血浆肾素活性(PRA)和活性肾素
浓度(ARC)604
卡托普利负荷试验606
血管紧张素Ⅰ、Ⅱ、Ⅲ(ATⅠ,
ATⅡ,ATⅢ)606
钠利尿肽类(NUPs)607
(二)脂肪组织内分泌激素609
瘦素609
脂联素611
(三)促血细胞生成激素或因子612
红细胞生成素(EPO)612
血小板生成素(TPO)61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睠SF)61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睠SF)614
干细胞因子(SCF)614
(四)前列腺素615
前列腺素E2(PGE2)615
6�餐�前列腺素F1α(6�瞜eto�睵GE1α)与
血栓素B2(TXB2)615
(五)色氨酸衍生物617
血清素(5�睭T)617
5�掺沁胚嵋宜�(HIAA)618
(六)细胞因子618
白介素��1(IL��1),IL��1受体(IL��1R),
IL��1受体拮抗物(IL��1ra)619
白介素��2及其受体(IL��2;IL��2R)620
白介素��6及其可溶性受体(IL��6;
sIL��6R)621
白介素��8和白介素��10(IL��8,IL��10)622
肿瘤坏死因子�拨�(TNFα)623
淋巴毒素(LT,TNFβ)624
内皮素(ET)624
高移动度B1组蛋白(HMGB1)625

第八篇 临床药理学和毒理学
第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628
一、镇静催眠剂和抗惊厥剂628
苯偶氮泮类(BDP)628
地西泮(DZP)629
氯硝西泮(CNZP)629
硝西泮(NZP)630
甲喹酮(MQL)630
巴比妥酸盐类630
苯巴比妥631
扑米酮(PMD)632
乙琥胺(ESM)632
丙戊酸(VPA)633
卡马西平(CMP)633
唑尼沙胺634
氯巴占634
二、抗精神病药物635
三环抗抑郁剂(TAD)635
阿米替林,去甲替林635
丙咪嗪(IMIP)636
多塞平(DXP)636
阿莫沙平(AMXP)637
马普替林(MPT)637
氟非那嗪(FPHE)637
氟苯氧丙胺(FOX)638
氯哌啶醇(HALDOL)638
碳酸锂(Li)639
三、抗心律失常药640
胺碘酮640
双异丙吡胺640
利多卡因641
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641
四、强心糖苷642
地高辛(DGO)642
洋地黄毒苷(DGI)643
五、抗生素643
血清抗生素水平6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644
万古霉素(VCM),替考拉宁
(TEIC)646
氯霉素(CLM)647
两性霉素B(APT�睟)647
5�卜�胞嘧啶(5�睩C)648
抗HIV药物及叠氮胸腺嘧啶脱氧
核苷(AZT)648
六、其他药物649
阿司匹林(ASA)649
对乙酰氨基酚(AAP)650
茶碱651
甲氨蝶呤(MTX)652
环孢素A(CS�睞)652
他可莫司(TCMS)653

第二章 临床毒理学655
一、依赖性或成瘾剂655
乙醇(EtOH)655
依赖性药物或成瘾剂筛查(DAS)655
可卡因代谢产物656
苯丙胺(AMPT)656
四氢大麻(THC)656
美沙酮(METD)657
丙氧酚(POP)657
阿片类(OPi)657
苯环己哌啶(PCP)658
二、毒物658
一氧化碳(CO)658
氰化物(CN)659
甲醇(MeOH)659
重金属筛查(HMS)660
砷(As)660
铅(Pb)661
汞(Hg)663
镉(Cd)664
铝(Al)665
铊(Tl)666
金(Au)667
附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词表

精彩书摘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检验医学的回顾、现状和展望
  一、检验医学的回顾
  检验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成为医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则是近代的事物。检验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手段和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伴随着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临床检验学作为诊断和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临床医生发明创造并亲自进行试验,在丰富临床经验促进医学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充实和完善了临床检验医学自身。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就包括了简单的理学检查,即用视、嗅、味、听、触等感官辨别病人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状、气味,以辅助诊断疾病;《二十四孝》中有子尝父粪以预后吉凶的故事,大概是用于判断有无阻塞性黄疸。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先哲们认识疾病的一种朴素的或者经验的方法而已;而现代检验医学除立足于提供临床诊断的依据外,更力图揭示疾病的本质。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Ismail确定了尿检验的7项指标,包括尿量、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泡沫和沉淀,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临床检验的初步。之后,直到17世纪初,在这600多年间检验医学基本没有多大的发展。
  16世纪初,曾有人将糖尿病患者的尿蒸发浓缩,发现固体物增多,认为是一种盐类。100多年后的1674年,Willis报告糖尿病病人的尿有甜味,用于糖尿病和尿崩症的鉴别诊断;但仍不知其为何物。又过了100余年,直到1776年,Dubson用酵母发酵法证明其为葡萄糖,仅认知一个葡萄糖尿,前后就经历了200多年。
  检验医学的奠基,应归功于发明显微镜的荷兰工程师Leeuwenhoek,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发现了红细胞、细菌和原虫等微观世界(1673~1676)。

前言/序言

  本书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介绍了约900个临床检验项目;从试验方法、测定原理、标本采集,参考范围、影响因素到结果评价及临床应用等,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繁简有度,语言流畅。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临床和实验室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及大量重要提示。是当前独具特点的一本实用型临床和实验室参考书。
  第一篇绪论,介绍检验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正确分析检验结果的思维方法,质量保证的基本方法及意义:临床标本的留取、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预防实验室感染的安全规则。实现临床检验的价值关键在于质量保证和参考值合理,而不在于也不可能是仪器统一。
  第二篇临床化学,介绍一般的和特殊的临床化学检验及其临床意义,包括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化物、血糖和糖尿病监测、血脂组合和正确评价、电解质及矿物质、血气和酸碱平衡、临床酶学、特种蛋白、微量营养元素和维生素等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内容充实丰富,是本书的重点篇章。
  第三篇临床血液学,介绍常用的现代血液学检验,特别是血液学新指标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出血和血栓的检验,内容充实丰富。
  第四篇尿液分析和以显微镜技术为主的体液和排泄物检验,对尿干化学(仪器检验)检测的方法、原理、影响和限制因素、临床意义。对糖尿病尿糖监测方法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体液检验也有很多新内容,新知识,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第五篇临床微生物学,除介绍临床常用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常见致病菌、药敏试验和抗生素选择原则外,强调条件致病菌在现代医疗条件下的重要意义,直接涂片、三级报告制度和快速细菌学检验的临床价值,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和意义,强调细菌学工:作者参加感染性疾病查房的必要性。
  第六篇临床免疫学,包括机体免疫水平,感染免疫,自身抗体和肿瘤标志物检验等的临床意义。重点介绍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检验的应用和意义,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敏感性和临床应用的有限性等。内容分丰富,是本书重点篇章之一,增订版补充了较多的内容。
  第七篇内分泌学和激素,介绍内分泌腺体功能试验、激素测定及临床应用和临床意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等也归类于这一篇内。内容丰富、新颖,实用,为本书另一重点篇章。
  第八篇治疗药物监测和常见毒物毒理学检测的应用。介绍常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数十种治疗药物的临床监测意义,常见化学品中毒检测和成瘾性毒品监测的重要意义,有其临床和社会价值。
  本书第一版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早巳售罄。第二版对全书进行了全面增补和修订,增加了约40余万字.70多个新试验,内容新颖、先进,反映当代临床检验和医学进步的先进水平;有较强的实用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可供临床各级医护人员、实验室技师、临床药师、疾病预防和控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以及社会文化阶层人士翻阅、参考。
  本书自2002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深感欣慰和鼓舞。出版社希望修订出第二版。实际的修订工作从第一版发行后就已着手了,近一年来集中精力,昼夜打拼,总算脱稿了。增补了同型半胱氨酸、鸟嘌呤酶、弹性蛋白酶、胱氨酸氨基肽酶、腺苷脱氨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胱抑素、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脑脊髓液微量金属元素、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心肌抗体、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膀胱肿瘤抗体、核基质蛋白22、瘦素、脂联素、高移动度B1组蛋白等70余个试验项目并对全书进行了增删审订。第一版的框架结构、篇章和基本内容未变,仍不失其参考使用价值。肌酸是个古老试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有关主管当局宣布废止。在第一版文稿送请李健斋教授审阅时,他曾建议写肌酸,因为对肌肉疾病有诊断价值。再版补充了此项测定,并用以表达对李先生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修订版增加了40余万字,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目前仍属于实验研究或虽有病理生理学意义但尚缺乏诊断学价值的试验,未予收录。尽管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影像医学和实验医学的巨大进步给认识疾病以强大手段;但是医学以人为对象有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检验检查结果或结论受多种因素干扰,有时并不一定可靠。以病理组织学检查而论,诊断的正确性完全取决于检查者的学识和经验,并无“金标准”可言。临床医师不能忽视问诊、体格检查的训练和加强临床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检验检查结果或结论,不可人云亦云,必须结合临床和多方面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从医学模式转变和以人为本的角度为出发点,对检查检验仍应坚持有针对性,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减轻病人的负担、损伤和压力。
  本书的特点仍然是着重实用性兼顾系统性,内容充实、新颖、实用,但不是检验全书。重点在临床化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检验临床应用方面。对血液学、微生物学、分泌物排泄物及药理和毒理学检验应用等篇章,也有不少新知和有益的提示。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在本书中基本都可查到,而且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有用性,也知其有限性。
  编写方针依然是坚持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兼有教材和手册的性质。不仅对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是有用的参考书,对各级医务人员包括从高级医护到社区乡镇卫生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伴座右随时翻阅,解疑释惑;也适用于医药、卫生、检验、营养和中医专业高年级学生自学参考或有选摘性的作为教材使用。
  有必要重申:“临床更多一些了解实验室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实验室更多一些了解临床有利于主动为病人服务。”“检验医学需要与临床医学更紧密结合,临床医师需要与检验医师更密切合作。检验与临床多一些对话,临床与检验多一些交流,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和提高。”“检验与临床的联系,先决条件是质量保证和参考值合理”,“使用合格的标本、先进的设备、标准的方法、优质的试剂和培训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施行优化组合是质量保证的基本条件”等这些在第一版就申明的基本观点和宗旨。
  笔者一贯主张不把特殊检验项目组合到常规检验中,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增加病人的负担。与器官功能衰退和代谢减低相关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应该承认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异,不可用同一尺度衡量所有的人。医学的进步只能延缓衰老进程,不可能“返老还童”。对老年病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治疗目标,应根据病因、病情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有多种并发症合并症的老年患者降压、降糖、调脂的目标值不宜过严。任何事物都有度,生理生化指标不可能越低越好。对老年人强化治疗,过犹不及。
  修订再版的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临床62卷增刊11及12(2004);63卷增刊7及8(2005);65卷增刊7(2007)。
  CynthiaCCandBerbraJB,LaboratoryTestandDiagnosticProcedures��3rdedition,2001��
  部分文稿曾蒙王孝惠、都本业、林丽蓉、田世杰、朱嘉芷、高春锦、张洪玉、彭立人、郭德田、贺竹兰、程利民、赵紫薇、王清涛、高珊、张蓉洲、陈清、宁志伟、梁桂芳、赵书宏、袁慧、李京明、赵燕田、翟玉华、宗红、贾慧敏、朱佐民等,包括老中青三代教授、副教授和主管检验师分别审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美国FDA姚大林博士不辞辛苦,远隔重洋寄来大量复印的参考资料。在此,谨对这些热心的老师、学长、同事和朋友们致以由衷地感谢。也感谢出版社对本书再版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顺便讨论一个问题。尽管hematocrit一词英汉医学辞典有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比容两个解,编辞书的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可以理解。hemo、hema、hemato意为血或血液,可指全血或红细胞,但hematocrit指的却只是红细胞比容而非全血细胞比容,因为无论用什么方法测定的都是只计算红细胞的容积,不包括白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血小板也是血细胞,而且血小板也有比容积plateletcrit测定。所以用“血细胞比容”就不准确。容或积都是容积的缩略,没有差别;但血细胞与红细胞在严格意义上则有不同。本书采用全称“红细胞比容积”以求正确表达,勿须追求省一个“积”或“容”字。
  此前,健康报有读者批评有的文章不用法定计量单位。借此,稍谈看法。所谓法定单位即指系统国际计量单位(SI制)。我们习惯于一刀切,图省事;欧美、日本则不然,我国港澳台也例外。工业零部件标准一刀切则可,纷杂的生物现象和大千世界一刀切则不可。例如动脉压、静脉压、脑脊髓液压用千帕(kPa),不仅测不准,病人也不理解。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并不了解临床使用的酶学国际单位(IU)不是法定单位。酶学SI单位是卡特(kat)。卡特太大,即使用其百万分之一的微卡特(μkat),许多临床酶学参考值也变成十分位或百分位小数了。推行法定单位,许多检验结果都是从公制(国际)单位换算的,如血脂、血糖、尿酸、肌酐、尿素氮、胆红素等。SI制的摩尔不能直接测量,需要换算,必须用公制的g或mg数除以该物质的分子量才能得出。不知分子量或混合物,就无法计算摩尔浓度。自动化仪器以换算过的标准液为参比或编程自动计算,不觉其麻烦;但使用则多有不便;或原本的整数变成带有小数的数字,或原本的千或万变成说不清道不明的巨大数字。向国际刊物投稿需要再还原,法定变回“非法定”。本书采用双轨计量单位并给出互换系数以方便不同阶层人士。
  写《检验与临床》这一主题的动机,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人们面临诸多不熟悉的东西。笔者当时有50余年实验室和临床工作经验,深感有架起沟通检验与临床桥梁之必要。先后两次出版,历经十数个寒暑,字斟句酌,几经修改,有些章节段落数易其稿,不计工本和代价。然而,毕竟为能力和水平所限,一旦白纸印上黑字,就总是免不了会留有诸多遗憾。不妥或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刘人伟
  2008年10月
《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 《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是一本聚焦于临床实验室诊断技术最新进展与临床应用的权威著作。本书深度整合了检验医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旨在为从事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与教学的专业人士提供全面、系统、前沿的学习与参考平台。 本书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充实,尤其是在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微生物诊断、临床生化诊断以及血液学诊断等关键领域,引入了大量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例如,在分子诊断部分,本书详细阐述了高通量测序(NGS)在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病原微生物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并介绍了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免疫诊断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新型免疫标记物、高灵敏度免疫检测技术(如微流控芯片免疫分析)以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和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微生物诊断方面,本书涵盖了质谱技术在快速病原体鉴定中的突破,以及宏基因组学在复杂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临床生化诊断部分,则关注了新型生化标志物的开发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评估等方面的临床意义。血液学诊断部分,除了传统的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测,还深入探讨了流式细胞术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分型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基因检测的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策略。 本书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强调检验结果的临床解读与应用。每一章节都力求将实验室数据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帮助读者理解检验结果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疾病状态下检验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提供了丰富的病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实验室诊断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服务于患者的临床诊疗。 在结构编排上,本书延续了前版的严谨科学风格,内容逻辑清晰,语言精炼。每章节均配有大量精美的图表、示意图和彩色图片,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实验操作过程、病理形态、细胞结构以及技术原理,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学习效率。此外,本书还特别设置了“新技术前沿”和“临床应用焦点”等专栏,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引导读者关注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以及临床医生、实验室技师、病理科医生、药师等相关专业人员。对于希望提升临床诊断能力、掌握最新检验技术、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的医务工作者而言,《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外在检验医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将各自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融入书中,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临床实验室诊断水平的提升,为提高疾病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做出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专业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白色的书名,给人一种沉静而可靠的感觉,仿佛暗示着书中所蕴含的严谨知识。拿到书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韧性,翻阅起来手感很好,不会轻易出现折痕。我一直对医学检验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总觉得实验诊断是连接症状和病因的神秘桥梁,而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将这复杂的桥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揭示那些隐藏在血液、尿液、组织中的生命密码,让我能够初步窥探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病变信号是如何被发现和解读的。尤其是在“临床”这个词的引导下,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那些冰冷的实验数据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临床意义,又是如何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最终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评分

《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这个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厚重且信息量巨大。我之所以会注意到它,是因为我近来对医学检验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它就像是现代医学的“侦探”,通过各种细微的线索来揭示疾病的真相。这本书的“第2版”标签,说明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内容的更新,这让我觉得它应该比第一版更加完善和权威。我尤其被“检验与临床”这个组合所吸引,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实验技术的理论书籍,更重要的是,它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的临床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检验项目,例如血液生化、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并深入讲解这些项目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帮助我理解如何将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从而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命科学充满敬畏的人,尤其对那些能够洞察疾病微观世界的知识领域感到着迷。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专业和权威感所吸引。书名中的“现代”和“实验诊断学”就预示着它将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精密仪器和复杂数据构建起来的诊断世界。而“检验与临床”的搭配,则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无限可能。我曾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检验原理,解释那些琳琅满目的实验方法,并且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方法与疾病的诊断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我渴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血液、尿液、体液等各类标本如何被“解读”,从而揭示人体的健康状况。我特别期待它能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实验诊断在守护生命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应该是一部非常实用且具有更新迭代特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代”和“第2版”这两个词都暗示着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性。我理解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一本优秀的教材理应紧随其步伐,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其中。我特别关注的是“检验与临床”的结合,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关于实验技术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强调这些技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临床场景,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如何解读检验结果,以及如何将这些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当前实验诊断领域最前沿的技术进展,比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疾病筛查中的作用。

评分

老实说,我是在一本医学期刊上偶然看到提及《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2版)》这本书的。当时编辑介绍说,它在医学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是许多医学院校和医院检验科的必备参考书。虽然我没有机会翻阅到实体书,但从介绍中我对它的内容构架和深度有了一些初步的想象。我认为它应该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教科书,可能涵盖了从基础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到更专业的血液学、临床化学、体液检验等多个学科领域。我对“检验与临床”的结合尤其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脱离了临床背景的检验知识,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实际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充分展现这一点,例如通过讲解特定疾病的检验特征,来突出检验在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此外,作为“第2版”,我预估它应该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订和补充,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评分

买错了,学检验的买这个真心没必要,根本记不了。

评分

物流包装太简陋了,只有一个塑料袋子,书的封面都变形了。

评分

临床常用必备,很全面,分析到位,使用方便

评分

恩,不错,很喜欢,很有用

评分

一本专业的医学书。。。。。

评分

这本书内容很好,比较充实

评分

早应想买,看到别人第一版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需要的书籍,平时工作要用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