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史大係(副捲第1捲)

中國數學史大係(副捲第1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文俊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數學史
  • 數學史
  • 中國文化
  • 科學史
  • 曆史
  • 數學
  • 古代數學
  • 科技史
  • 學術著作
  • 陳景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052929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740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4-05-01
頁數:81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關於中國古代數學書目的整理和編輯工作,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其中記載瞭兩種書目。後來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明史》和《清史稿》中都包括有數學書目,其他的古書目著作中也常收錄數學書目。《算法統宗》末尾有“算經源流”,載宋代刊刻的數學書和明萬曆年間以前刊刻的數學書目錄51種。清初,梅文鼎有《勿庵曆算書目》,記錄自己的著作。專門的數學書目到清末纔齣現,計有馮澄《算學考初編》二十捲,劉鐸《若水齋古今算學書錄》八捲,梁兆鏗《天文算學考》十六冊,此外還有華世芳、陳澧、丁福保等人各自編寫的數學書目,不過所載有限。20世紀初,中國數學書目的編輯工作頗引人注意,先後有裘衝曼、李儼、錢寶琮、嚴敦傑等學者的工砟,使中算書目漸成規模。其中李儼的“近代中算著述記”和鄧衍林的《北平各圖書館所藏中國算學書聯閤目錄》最有代錶性。1957年有丁福保、周雲青的《四部總錄算法編》齣版。所謂“四部總錄”是指丁福保的《算學書目提要》、劉鐸的《若水齋古今算學書錄》、馮澄的《算學考初編》和李儼的《中算書錄》的數學部分。該書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見在數學書為收錄範圍;二是有提要,大部分提到版本,給讀者提供瞭很大方便。齣版後頗受歡迎,已多次再版。

內容簡介

  關於中國古代數學書目的整理和編輯工作,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其中記載瞭兩種書目。後來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明史》和《清史稿》中都包括有數學書目,其他的古書目著作中也常收錄數學書目。《算法統宗》末尾有“算經源流”,載宋代刊刻的數學書和明萬曆年間以前刊刻的數學書目錄51種。清初,梅文鼎有《勿庵曆算書目》,記錄自己的著作。專門的數學書目到清末纔齣現,計有馮澄《算學考初編》二十捲,劉鐸《若水齋古今算學書錄》八捲,梁兆鏗《天文算學考》十六冊,此外還有華世芳、陳澧、丁福保等人各自編寫的數學書目,不過所載有限。20世紀初,中國數學書目的編輯工作頗引人注意,先後有裘衝曼、李儼、錢寶琮、嚴敦傑等學者的工砟,使中算書目漸成規模。其中李儼的“近代中算著述記”和鄧衍林的《北平各圖書館所藏中國算學書聯閤目錄》最有代錶性。1957年有丁福保、周雲青的《四部總錄算法編》齣版。所謂“四部總錄”是指丁福保的《算學書目提要》、劉鐸的《若水齋古今算學書錄》、馮澄的《算學考初編》和李儼的《中算書錄》的數學部分。該書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見在數學書為收錄範圍;二是有提要,大部分提到版本,給讀者提供瞭很大方便。齣版後頗受歡迎,已多次再版。

目錄

副捲第一捲前言
凡例
內篇 早期中國數學文獻
外騙 早期外國數學文獻
第一篇 埃及
第二篇 巴比論
第三篇 希臘
第四篇 印度
第五篇 阿拉伯
第六篇 歐洲
第七騙 日本
本捲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人名(專著)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一份詳細圖書簡介,該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大係》(副捲第1捲)。這份簡介旨在全麵介紹該書可能涵蓋的內容,同時避免提及該書本身的具體信息,並力求詳實、自然。 --- 古代文明的智慧之光:一部跨越時空的數學思想演進史 導言:探索人類理性思維的源頭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數學思想的發展密不可分。從早期的計數、測量到復雜的幾何學和代數體係的構建,數學一直是理解自然規律、組織社會結構和推動技術創新的核心工具。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早期文明在數學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追蹤那些奠定現代科學基礎的古老智慧。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的匯編,更是一次對人類早期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形成過程的深度探索。通過梳理不同文化圈在同一時期所展現齣的數學圖景,我們得以窺見人類共同的理性光芒,以及地域文化對思維範式産生的獨特影響。 第一部分: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遺産——數字與測量的先聲 本捲首先將目光投嚮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肥沃新月地帶。我們詳細考察瞭蘇美爾、阿卡德以及巴比倫文明在數學實踐方麵的卓越貢獻。這些文明的數學活動直接服務於他們的社會需求:灌溉係統的規劃、土地邊界的確定、曆法的製定以及復雜的商業往來。 1. 楔形文字下的數字係統: 深入解析瞭巴比倫人所使用的六十進製(Sexagesimal System)。這種基於60的位值記數法,以其極高的可除性,在時間計量(如小時、分鍾、秒)和角度測量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通過符號組閤來錶示數字,並分析這種係統在早期代數問題求解中的應用潛力。 2. 代數方程的萌芽: 泥闆文獻清晰地揭示瞭巴比倫數學傢解決綫性與二次方程的技巧。他們通過一係列結構化的步驟,例如“配方”的早期形式,來處理實際問題,如求麵積、分割土地或確定未知量。我們將重點分析這些解題模式背後的數學邏輯,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公式的羅列。 3. 幾何學的實用主義: 在幾何學方麵,巴比倫人展現瞭驚人的實用主義。他們對勾股定理的理解,雖然可能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抽象證明,但已在大量的實例中得到瞭驗證和應用。本書將對比分析不同時期泥闆上記錄的邊長與對角綫關係,揭示其對建築和工程學的支撐作用。 第二部分:尼羅河畔的精確定量——古埃及的測量藝術 隨後,我們將轉嚮古埃及,探究尼羅河泛濫規律催生齣的獨特數學體係。埃及的數學活動與他們的宗教信仰、宏偉建築以及生命周期密切相關。 1. 紙草文獻中的數學世界: 詳細考察瞭如萊因德紙草書(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和莫斯科紙草書(Moscow Mathematical Papyrus)所記載的核心內容。這些文獻是瞭解古埃及數學實踐的最直接窗口。 2. 分數運算與單位分數: 埃及人對分數有著獨特的處理方式,他們偏愛使用“單位分數”(分子為1的分數)。本部分將係統梳理他們處理復雜分數加法、減法,特彆是乘法的方法,以及他們如何將所有分數拆解為單位分數的和。 3. 空間幾何的非凡成就: 重點討論埃及人在體積計算上的突齣成就,特彆是計算圓颱(Frustum of a Pyramid)體積的方法。通過對金字塔建造的數學原理分析,展現瞭他們對比例和形態的深刻理解。此外,也將討論他們如何估算圓的麵積,以及這一估算方法與現代數值的接近程度。 第三部分:印度河流域與早期文字的謎團 本部分簡要迴顧瞭印度河流域文明(如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的考古發現中,與數學相關的標準化度量衡係統和幾何布局。盡管早期文獻的解讀尚存爭議,但其城市規劃中體現齣的高度幾何對稱性和標準化的磚塊比例,暗示瞭其背後存在一套嚴密的早期量化規則。我們將側重於對這些實物遺存的幾何學含義進行推測性分析。 結論:古代數學的交匯與傳承 古代文明的數學成就,盡管各自獨立發展,卻在特定時期錶現齣驚人的趨同性。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勾勒齣這些早期數學思想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形態,並為後續更係統、更抽象的數學體係(如古希臘的演繹幾何)的齣現,奠定曆史和實踐基礎。我們看到,早期的數學實踐是解決生存問題的工具,也是人類對秩序和邏輯不懈追求的最初體現。這些泥闆和紙草上的符號,是通往現代科學思維大門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剛拿到手,簡直被它的體量給震撼瞭。翻開第一捲,就被那些精美的插圖和細緻的考證深深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數學發展充滿好奇,總覺得那些方塊字背後隱藏著無數智慧的閃光。這套書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從古籍中搜羅整理,將那些失傳或零散的知識重新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它對於算器、測量工具等實物考證的部分,仿佛能親手觸摸到古人的智慧結晶,感受到他們如何用最樸素的工具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書中的行文流暢,即使是對於沒有深厚數學功底的讀者,也能通過生動有趣的描述理解其中的奧妙。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一個個數學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數學傢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尤其是關於九章算術的解讀,我之前也看過一些相關的資料,但這本書的深入程度和視角之新穎,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算術公式,更是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想等多個維度去解讀,讓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

評分

說實話,起初我對這套書的期望並不高,以為就是一本普通的學術參考書,枯燥且乏味。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我的看法大錯特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數學史簡單地作為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將數學思想的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科技、文化等進行瞭深度融閤。例如,書中在探討“勾股定理”的起源和發展時,就聯係到瞭陰陽五行、天人閤一等思想,讓我不禁感嘆,原來數學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和有啓發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嚴謹又不失靈活的邏輯。他會列舉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但又不會被這些材料所束縛,而是能夠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每一頁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明精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和文化都非常感興趣的愛好者,尤其癡迷於中國古代那些輝煌的成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得知瞭這套《中國數學史大係》的存在,並且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翻閱的瞬間,我就被它宏大的敘事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數字和公式,更是在勾勒一幅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壯麗畫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數學傢及其代錶作的介紹,比如祖衝之的圓周率計算,劉徽的割圓術,以及賈憲的增乘開方術等等。這些名字和成就,在曆史的長河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這本書則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他們的故事和貢獻展現在我麵前。讀這本書,我能感受到中國古代數學傢們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上的嚴謹,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評分

對於我這種業餘的古籍愛好者來說,能夠接觸到如此係統和詳實的中國數學史資料,實屬難得。這套書的編纂者無疑是花費瞭巨大的心血,將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史料搜集、整理、分析,並且以一種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最看重的是它對於史料的引用和考證,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讓我能夠信任書中所講述的內容。每次翻閱,都會對其中某個細節産生濃厚的興趣,然後會花很長時間去迴味和思考。書中的很多內容,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比如一些地方誌中記載的數學應用,或者一些民間流傳的數學技巧。這讓我看到瞭中國數學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局限於宮廷和書院,更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考古發掘,每一頁都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絕非偶然,而是無數先賢智慧的結晶。

評分

這本書的體量著實不小,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後,便發現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科技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又能全麵係統地介紹中國數學史的著作。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以一種非常清晰的脈絡,將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曆程娓娓道來。從早期的算籌、九九乘法錶,到後來的高次方程求解、三角學發展,每一個重要的節點都得到瞭詳細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復雜數學概念時的耐心和細緻。他會用大量的圖錶、實例,甚至結閤一些古代的數學競賽題目來輔助說明,這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數學原理變得易於理解。讀完一章,我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中國數學的“進化史”,對古人的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知識的豐富性,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科學的敬畏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