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学领域申请文件撰写的审查》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涉及申请文件撰写的各个法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第21条第2款,《专利法》第26条第4款、第26条第3款、第33条)的适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对新审查员的审查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权利要求是否清楚”的审查(R20.1)
第一节 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依据
二、《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审查重点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权利要求的类型不清楚
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清楚
第二章 “权利要求中缺少必要技术特征”的审查(R21.2)
第一节 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依据
二、《审查指南》中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审查重点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三章 “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的审查(A26.4)
第一节 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依据
二、《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审查重点
一、“得到”
二、“概括得出”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与说明书的记载不一致
二、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概括不当
三、独立权利要求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从属权利要求也必然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四、审查意见通知书撰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审查(A26.3)
第一节 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依据
二、《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审查重点
一、清楚
二、完整
三、能够实现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由于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而被认为无法实现的5种情况
二、符合《专利法》第26条第3款即说明书满足“充分公开”的例子
第五章 “修改超范围”的审查(A33)
第一节 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法律依据
二、立法本意
第二节 审查重点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不允许的增加
二、不允许的改变
三、不允许的删除
第六章 相关法条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A26.4和R21.2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二、案例分析
第二节 A26.3和A22.4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A33与相关法条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二、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本书是一套二专门为3~6岁幼儿准备的绘画入门书。本书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按涂色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分为6阶,内容循序渐进。生动的图画、鲜艳的色彩能让幼儿体验到涂色的快乐,进而而掌握绘画的基础。本书专门从幼儿的视角选择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清新明亮的画面作:勾涂色的主体。每一幅画面都配有涂色步骤来引导幼儿进行训练。并配有关于色彩搭配的提示和注意事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使幼儿从盲目的绘画状态中脱离出来,逐步掌握绘画和涂色的技巧。愿本书成为小朋友学习涂色的最佳选择。二、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概括不当【案例4】权利要求1:一种动态调整码分多址系统通信质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站控制器为其控制的每个基站保存一组以上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并将基站的负荷量划分为一个以上等级,然后设置各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与不同负荷量等级一一对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基站控制器实时监视基站上报的负荷量参数,并根据当前上报的负荷量参数确定该基站当前的负荷量等级;
b、基站控制器根据步骤a所确定的负荷量等级,将与该负荷量等级对应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发送给基站及该基站管理的所有移动台,所述基站及移动台使用接收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调节发射功率或切换判决参数,然后返回步骤a。.案情分析: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特征“在基站控制器为其控制的每个基站保存一组以上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并将基站的负荷量划分为一个以上等级”既涵盖了:(1)“在基站控制器为其控制的每个基站保存大于一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并将基站的负荷量划分为大于一个等级”,又涵盖了:(2)“在基站控制器为其控制的每个基站保存一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并将基站的负荷量划分为一个等级”。
根据说明书的记载,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基站负荷量不同的情况下,由该基站管理的移动台所能获得的通信质量都是基本相同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动态调整cDMA系统通信质量的方法,能根据基站当前负荷的大小,一定程度的调整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台的通信质量”。对于上述第(2)种技术方案,当只有一组功率控制和切换判决参数,以及只有一个负荷量等级时,无论负荷量较大还是较小,基站管理的移动台所能获得的通信质量只有一种,因而无法调整基站覆盖范围内各个移动台的通信质量,从而无法解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涵盖的技术方案(2)无法解决其技术问题,权利要求1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案例5】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显示滤光器的外界光屏蔽层,所述外界光屏蔽层包括:
基本透明树脂基部;以及多个光屏蔽图案,所述多个光屏蔽图案形成在基本矩阵上并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分开,其中形成在光屏蔽图案的传输方向和矩阵的长侧之间的偏角(仅)在5。~80。的范围中,外界光屏蔽层被设置以朝向包括多个像素的面板组件,当所述偏角(仪)在5°~10°的范围中,所述面板组件具有0.5 ~2.5mm的像素节距,光屏蔽图案具有0.07~0.11mm的节距。
前言/序言
本教材介绍了关于电学领域申请文件撰写的问题。由于涉及申请文件撰写的各个法条不仅具有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且它们彼此之间还存在关联,因此在确定各法条的适用范围时容易混淆。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上述法条及其之间的关系,适当地采用上述法条解决相关问题,专利局电学发明审查部于2008年年初成立了申请文件撰写教研组。在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从资料收集、理论分析、小组讨论、分类、整理,到征求意见,历经近一年时间,终于将《电学领域申请文件撰写的审查》教材编写成功。
本教材编写之初旨在供专利局电学发明审查部部内新审查员进行基础培训使用。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变化,公众对于专利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进一步帮助公众理解这些法条的内涵,提高电学领域撰写申请文件的水平,特将本教材向公众出版。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
主编:郭永菊
执笔人:洪岩(第一章)
徐颖(第二章)
陶应磊(第三章)
尹璐曼(第四章)
赵颖(第五章)
郭永菊(第六章)
审核人:李永红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电学发明审查部部领导亲自参与了教材初稿的审阅,各位同事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虽然本教材历经编写审阅,凝结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经验和心血,但是由于编写者能力有限,教材中仍可能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探秘宇宙的宏大叙事:星辰、引力与时空的交织 导言:超越地平线的视野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壮阔旅程。我们不再局限于脚下的土地,而是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星空,试图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存在之基础的根本力量和结构。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又基于严谨科学的叙事诗,旨在向每一位对星空抱有好奇心的人展示宇宙的恢弘与精致。我们将追溯人类理解宇宙的历史轨迹,从古代文明的仰望,到伽利略的首次观测,再到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尖端突破,描绘出我们认知疆域是如何一步步扩展的。 第一部分:古老的凝视与理性的觉醒 人类对天空的探索源远流长。在文明的曙光时期,星辰不仅仅是浪漫的象征,更是时间、历法和导航的基石。本部分将详述古代文化如何构建他们各自的宇宙模型——从巴比伦的精密观测到托勒密的几何学杰作。然而,这些模型虽然在当时具有无可比拟的解释力,却无一例外地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石之上:地心说。 随后,我们将进入一场知识的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位置对调,而是一次哲学和物理学观念的彻底颠覆。我们详细探讨哥白尼、布拉赫、开普勒这“三巨头”如何通过细致的观测和数学推导,逐步揭示行星运动的真正规律——椭圆轨道和面积速度守恒。这些发现为后续的物理学大厦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第二部分:引力的交响曲——牛顿的伟大统一 如果说开普勒描述了行星“如何”运动,那么牛顿则揭示了行星“为何”运动。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集中在万有引力定律上。我们不仅会剖析牛顿运动定律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天体的运行与地面上的苹果落地现象统一于同一个普适的物理法则之下。这种对“普适性”的追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体现。 我们将深入探讨引力在太阳系动力学中的统治地位,解析潮汐现象的奥秘,以及牛顿力学如何成功预测了天王星的轨道扰动。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理解宏观尺度上,物质如何通过引力这一无形的纽带相互作用,编织出一个有序且可预测的机械宇宙图景。 第三部分:时空的新维度——爱因斯坦的革命 牛顿的框架在处理高速运动和极端引力场时暴露出了局限性。本书的高潮部分将转向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奇特世界: 我们将探究光速不变原理的革命性意义,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质能等价(E=mc²)等颠覆常识的结论。这部分内容将力求用直观的类比来解释这些看似反直 G 的现象,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的背景,而是相互交织的动态实体——时空。 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本质: 随后,我们将进入广义相对论的核心领域。爱因斯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引力的理解:引力不再是空间中瞬间传播的“力”,而是大质量物体导致其周围时空结构弯曲的表现。我们将详细阐述这种“时空几何”的观点如何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恒星引力场中的偏折(并回顾爱丁顿的观测验证),以及引力如何决定了宇宙的宏大结构。 第四部分:从恒星的诞生到宇宙的终结 理解了时空和引力,我们便能真正开始探索宇宙的组成部分——恒星与星系。本部分将聚焦于天体物理学的核心议题。 恒星的生命周期: 我们将追踪气体和尘埃云如何通过引力塌缩,最终点燃核聚变的火焰,成为一颗颗闪耀的恒星。详细解析主序星阶段、红巨星的膨胀,以及不同质量恒星最终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或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奇点:黑洞。黑洞的事件视界和信息悖论,将是本章节引人入胜的探讨点。 星系与宇宙学基础: 恒星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聚集于星系之中。本书将介绍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主要类型,并探讨暗物质的间接证据——它的引力效应在星系旋转曲线中清晰可见,尽管我们至今未能直接探测到它。最后,我们将触及现代宇宙学的基石:哈勃的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以及大爆炸理论的框架。我们将审视宇宙是如何从一个极热、致密的奇点膨胀至今,并探讨宇宙的未来命运——是加速膨胀、热寂,还是卷曲收缩? 第五部分:未解之谜与前沿探索 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挑战。本书的收官部分将引导读者了解当代科学家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暗能量的谜团: 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暗能量,是当前宇宙学最大的未解之谜。我们将回顾发现这一现象的观测依据,并介绍诸如宇宙学常数等主流解释的优缺点。 量子引力与统一理论的展望: 在极小尺度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尚未能完美融合。本书将简要介绍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尝试调和这两大物理学支柱的努力方向,展望未来物理学可能出现的统一图景。 系外行星与生命起源: 最终,我们将把目光转向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通过开普勒、TESS 等任务发现的成千上万的系外行星,特别是位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激发我们对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形式的无尽遐想。 结语:谦逊与敬畏 通过对星辰、引力与时空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宏大的宇宙观。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持续观察、假设和检验之上。宇宙的广阔与复杂,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科学的谦逊和对未知世界持久的敬畏之心。每一次对夜空的仰望,都将不再是简单的观景,而是与人类数千年探索历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