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学典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二十世纪
  • 历史学
  • 近代史
  • 当代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4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21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20世纪中国学术史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以百年来中国史学中以史撰为传统的“新史学”和以史考为传统的“新汉学”的斗争和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学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考量评估。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山东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80余篇。
  陈峰,1976年生,山东大学副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在《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并参撰《史学引论》、《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等书。

目录

引言
一 早期阶段:“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交替(1900-1929)
1.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学”的发轫
2.胡适、顾颉刚的“新汉学”对“新史学”的腰斩
3.“新汉学”的正统化:史语所的设立

二 中期阶段:唯物史观派的主流化(1929-1989)
1.“新史学”的重生:唯物史观派的亮相
2.“新汉学”的下滑与分化
3.唯物史观派跃居主流及其意识形态化
4.未曾中断的史考传统

三 最后十年:从“新汉学”复兴到“新史学”归来(1989-2000
1.“国学热”席卷而至
2.执两用中的社会经济史研究
3.“新史学”归来:社会史研究的繁荣
结语

精彩书摘

  一 早期阶段:“新史学”与“新汉学”的交替(1900—1929)
  1.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学”的发轫
  20世纪中国史学由“新史学”思潮开篇。“新史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也有独立的内涵特征。
  梁启超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l902年的《新史学》等文拉开了清季“史界革命”或“新史学”运动的序幕。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人,激烈批判传统史学,同时提出一套新史学的设想和方案。他们受日本文明史学的启发,不但从理论上重新规定了历史学的性质、目的、范围和对象,而且进行了编撰新史的初步尝试,推出了一批“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教科书”性质的作品。其中,1904—1906年出版的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最为著名的一部。1903—1904年东新社出版的曾鲲化的《中国历史》同样风行一时,1905-1906年刘师培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也有不小的影响。

前言/序言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图书简介 一、 书籍定位与研究视角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并非一部单纯的二十世纪中国通史著作,而是聚焦于“历史学”这一学科本身在二十世纪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争论与范式转移的学术史专著。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自清末民初至世纪之交,中国史学界在思想解放、学科构建、研究方法、史料整理与解释框架等各个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历程。它将历史学视为一门在特定社会、政治和知识环境中不断自我塑形、自我批判的动态过程,而非一套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 二、 核心内容结构与章节侧重 本书结构严谨,以时间脉络与思想流派交织的方式展开叙述,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阶段与主题: 第一部分:学科的孕育与初步构建(清末至五四时期)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中国传统史学(如“二十四史”体系与顾史传统)在面对西方科学史学冲击时所经历的“断裂与继承”。重点分析了章太炎、梁启超等先驱者如何引进西方历史哲学(如进化论、唯物史观的早期形态)并尝试建立中国本土化的近代史学体系。特别关注了金石学、考据学在近代转型的努力,以及“整理国故”运动对史料开掘与学科规范化的贡献。此阶段的论述着重于“何为历史?”、“如何研究历史?”这一基础性命题的艰难确立。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整合与方法的冲突(1920年代至1949年) 这一时期是史学流派竞争最为激烈的“黄金时代”。本书深入探讨了三类主要史学思潮的拉锯与融合: 1. 社会经济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 重点分析了傅筑夫、翦伯赞等人如何将阶级分析法和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于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研究,特别是对封建社会性质、农民战争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2. 新史学与文化史学派: 剖析了陈寅恪、陈垣等大家如何在相对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下,通过精深考证、跨学科视野(如宗教史、中古文化史)来重塑史学解释的深度与广度,并探讨了他们在民族主义与学术自由间的微妙平衡。 3. 科学史学与编年体史学的坚守: 考察了以史语所为代表的、着力于史料的精细考订、断代史的规范化工作,以及他们在方法论上对“客观性”的执着追求。 第三部分:学科重塑与特定诠释(1949年至1970年代末)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新政权下历史学研究如何围绕国家意识形态进行“重塑”。研究关注点转向如何将历史解释纳入官方理论框架,如何服务于“革命史观”的构建。重点探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学研究的停滞、政治化审查对学术自由的挤压,以及史学界内部对传统史观的批判与继承的复杂情境。此阶段的叙述着重于“学术共同体”在巨大压力下的生存状态与策略性转向。 第四部分:思想解放与史学范式的多元化(1980年代至今) 这是本书最具活力的部分。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历史学研究开始回归对“人”的关注和对解释的多元化追求。本书详述了以下几个重要转向: 1. 微观史学与日常生活史的引入: 分析了西方史学新思潮(年鉴学派、微观史)的传入,以及它如何挑战宏大叙事,关注社会结构底层、士绅、地方精英乃至普通民众的历史经验。 2. 观念史与知识分子研究的兴起: 探讨了对“中国现代性”、“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等议题的深入挖掘,历史解释开始从经济基础转向文化观念层面。 3.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反思: 世纪末,中国学界对自身“如何写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历史的表述”、“后现代主义挑战”以及“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等前沿议题。 三、 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关于如何认识二十世纪的中国的历史学的历史”的著作。它没有重复叙述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是聚焦于: 思想的碰撞: 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历史学家们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服务于“救亡图存”,还是追求“纯粹学术”?是坚持阶级分析,还是转向文化阐释? 方法的演进: 系统追踪了中国史学界从传统考据到社会经济分析,再到文化史、社会史方法的引入和本土化过程。 知识的谱系: 为读者构建了一张清晰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大师与学派的知识谱系图,便于理解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源与内在逻辑。 本书适合于历史学专业研究生、致力于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者,以及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知识分子发展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提供的是对“历史学科”本身的深度透视,而非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处理。很多历史著作在结尾时,往往会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结论,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悲悯的姿态,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问和尚待挖掘的领域。他不会试图用简单的因果链条来解释所有现象,而是反复强调历史进程中偶然性、误判和多元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体现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它教会了我,面对历史,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定论,而是持续的探究和谦逊的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在历史迷雾中艰难探索的轨迹,他的思考过程,甚至比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加宝贵。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反而为我打开了无数扇通往新思考的门,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读者,我的责任不仅是吸收知识,更是要成为一个积极的提问者,继续沿着这些尚未完全揭示的线索走下去。这是一种极为负责任、也最能激发求知欲的写作方式。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种近乎“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我们过去读到的很多历史书,总习惯于聚焦于少数几个权力核心人物或重大政治事件,仿佛整个历史的齿轮都是由他们驱动的。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镜头拉远,又聚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思潮的流动、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比如,书中对城市化进程中底层劳动者生活状态的描摹,细致入微,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读来令人动容。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世纪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博弈,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日复一日的生存实践的总和。作者在处理这些“非主流”的历史素材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能够从看似零散的片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特征。这种对“整体历史”的追求,让阅读体验不再是单调的线性和权谋游戏,而是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全景图,让人不得不赞叹其架构之宏大与精妙。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说实话,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架里,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刻板的印象,让人感觉历史是抽离的、遥远的。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些风云变幻背后的温度和重量。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沉溺于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擅长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某个家庭在时代转折点上的抉择,某位学者在特定政治气候下的挣扎与坚持。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罪人,而是丰满、复杂、充满矛盾的个体。比如对某位重要政治人物的分析,作者并未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决策背后的时代压力、个人局限乃至潜意识中的驱动力,这种去标签化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维度。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点上一支烟,慢慢消化那些沉甸甸的信息和被重新审视的观点。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它要求你投入,去辩驳,去质疑,去与历史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过去、理解现在的全新视角,对于任何想跳出传统历史叙事框架的人来说,都是一场思想的洗礼。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它的学术深度会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毕竟“历史学”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腔调。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连接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渴求真相的普通读者。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但绝不晦涩。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精炼的文字勾勒出最复杂的历史图景。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各种一手档案、会议记录甚至是私人信件的运用,都为论点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础,这使得即便是最激进的观点,也显得有理有据,而不是空穴来风的揣测。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对比呈现得非常清晰。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如何解读,他们的侧重点在哪里,这本书如同一个公正的裁判,将这些交锋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远比直接灌输一个“标准答案”要高明得多。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学家的研讨会现场,听着各路精英的精彩辩论。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态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结论,而是一个持续被讨论和修正的过程。

评分

我很少看到一本书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还能在行文节奏上把握得如此恰到好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堆砌的流水账,而是采用了主题式和阶段性总结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不同时期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又不会因为章节间的跳跃而感到突兀。比如,在描述一个重大转折点时,作者会先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迅速切入宏观背景分析,最后再落回到具体政策的深远影响上。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效率。特别是在梳理那些复杂的思想流变时,作者的段落组织逻辑清晰到令人拍案叫绝,每一个论点之间的过渡都自然得像是呼吸一样顺畅,让人几乎感觉不到文字的痕迹,完全沉浸在历史逻辑的推演之中。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也变得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历史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呼啦呼啦20世纪的中国历史,选错不错。

评分

京东活动的时候买的,很便宜,价格实惠,快递很快,很满意。

评分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

评分

不错,值得拥有!今天我在网上买的几本书送到了。取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家小书店,就在我们大院对面的街上,以前我常去,书店的名字毫无记忆,但店里的女老板我很熟,每次需要什么书都先给她打电话说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她还时常替读者找我签名。可是,自从学会从网上购书后,我再也没去过她那里了,今天忽然想起她,晚上散步到她那里,她要我教她在网上买书,这就是帮她在京东上买了这本书。好了,废话不说。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在我还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丝毫不怀疑它是一本好书,很符合80后读者的口味。很难想象一本图书会被我看得像郭德纲的相声书一样,在地铁上都如饥似渴地手不释卷。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罕见的奇书,是人生的镜子,那么对于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令我感到了丝丝“找出心中所想”的意味,因为我不仅从中看出大论的味道,更是以一种看搞笑图书的心情在愉悦自己,事实上这本书确实不失幽默,在大论了一把之后确实愉悦了广大读者,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会像一本幽默小说一样去看这本书,因为多年来这类书的泛滥使我对其十分不屑。据了解,京东为顾客提供操作规范的逆向物流以及上门取件、代收货款等专业服务。已经开通全国360个大中城市的配送业务,近1000家配送站,并开通了自提点,社区合作、校园合作、便利店合作等形式,可以满足诸多商家以及消费者个性化的配送需求。为了全面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京东商城打造了万人的专业服务团队,拥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所以京东的物流我是比较放心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简介:最实用剩女出嫁实战手册、婚女幸福宝典;婚姻不是最终归宿,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内地首席励志作家陆琪 首部情感励志力作;研究男女情感问题数年,陆琪首本情感婚姻励志作品。作者作为怀揣女权主义的男人,毫无保留地剖析男人的弱点,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分辨男人的爱情,如何掌控男人,如何获得婚姻的幸福。事实上,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用女人的思考方式,永远也了解不透男人。所以陆琪以男性背叛者的角度,深刻地挖掘男人最深层的情感态度和婚姻方式,让女人能够有的放矢、知己知彼,不再成为情感掌控的弱者。二、《正能量(实践版)》——将“正能量”真正实践应用的第一本书!心理自助全球第一品牌书!销量突破600万册!“世界级的演讲家和激励大师”韦恩·戴尔,为我们带来了这本世界级的心理学巨作!他在韦恩州立大学获得过教育咨询博士学位,曾任纽约圣约翰大学教授,是自我实现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和演讲家。他出版过28本畅销书,制作了许多广播节目和电视录像,而且在数千个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做过嘉宾访谈。本书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数十周之久,在全球取得了极高的赞誉,曾激励数百万人走上追逐幸福之途。《正能量(实践版)》——内容最实用、案例最详实,10周改善你的人生!这本书是作者联合数十位科学家、心理学家,耗费十余年心力的研究结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所有身处人生低谷、长期焦虑、沮丧、消沉、自我怀疑的人,过上幸福喜乐的生活。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咨询,详细论述了各种自我挫败行为,分析我们之所以不愉快、消极应对生活的原因,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和不良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愤怒)逐条分析,揭开你最想知道的心理学真相,每章结尾都提供了简易的方法,使得你即刻改变恶行,拥抱新生。

评分

还不错哦~~~~~~~~~~~~~~~还好

评分

学典老师的大著,拜读了。

评分

书质量没问题,印刷良好,板式精美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