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译注》是中国文学批评目前的靠前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是译注本以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为底本,并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语,对错讹、夺讹的字和部分有异文的字进行了校改。每篇有题解,力求简明扼要;有注释和翻译,力求简洁。第一次捧读《文心雕龙》的原著,真是被老祖宗的智慧折服。王运熙先生等人的译注本,简直是给我们这些古文功底不深厚但又对古代文学理论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朴典雅的文字,虽然晦涩,却自有其韵味。紧接着,就是王运熙先生的译文,简直是醍醐灌顶。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刘勰那深奥的道理一层层剥开,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窥见其中的精妙。更不用说那些详实的注疏,简直是导游兼翻译,为我们一一解读字词的本义,考证典故的出处,甚至还穿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原道”一篇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讲文学的起源,更是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谈论宇宙万物与文的关联,那种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惊叹。读着读着,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刘勰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创作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天地之道,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
评分每次翻阅这本书,都觉得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对话。王运熙先生等人的译注,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温度”。它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译文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在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书中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也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产生的土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译注者在解读一些篇章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联系到了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当时文人的生活轶事,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熏陶。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文心雕龙》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以及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深远影响。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对它是否能吸引我有些疑虑。毕竟,《文心雕龙》这名字听起来就很高冷,像是专属于文学研究者的“阳春白雪”。但王运熙先生的译注版,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译文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生硬拗口的感觉,读起来就像在读一篇现代散文,但细品之下,却又能感受到原著的精髓和作者的匠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译注者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在“注解”和“阐释”。他们对于一些概念的解释,比如“文心”的含义,以及“征圣”、“宗经”等篇章的深层含义,都做了非常到位且有条理的分析。这些解释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文本本身,更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当时的文学发展和社会环境。书中对一些古代文献的引用和分析,也做得非常细致,让我看到了古人治学严谨的态度。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制作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意义,而译注者就是那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这些碎片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古代文学理论画卷。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文心雕龙》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的理论体系之宏大,论述之精辟,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王运熙先生等人的译注本,就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让我得以顺利地抵达这座高峰的脚下,并开始攀登。这本书的译文,语言准确而生动,仿佛能听到刘勰先生在耳边娓娓道来。更让我惊喜的是,译注者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还引用了其他学者的观点,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使得理解更加立体和多元。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比如“形”、“影”、“神”、“气”等,都非常到位,让我不再为这些难以捉摸的术语感到困扰。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文学理论,更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提升。它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源流、发展以及其内在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文章”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王运熙先生等人的译注,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读《文心雕龙》原著,常会遇到一些古语词汇和典故,如果没有注释,那简直是寸步难行。而这本译注本,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注释详尽,对于每一个重要的字词,每一个复杂的句式,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更难得的是,译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例如,在解读“明道”篇时,译者不仅仅解释了“道”这个概念在儒家、道家等不同思想体系中的差异,还联系到了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他为何会将“道”置于文学之首。这种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海洋,每一次翻页,都能激起新的思考浪花。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文学理论并非陈腐落后的旧思想,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可以跨越时空,为我们今天的创作和思考提供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