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感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颇有研究学问的味道。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印刷清晰,看得出来在实体书制作上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不过,说实话,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德文引文和脚注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更侧重于对康德核心概念的通俗化阐释,至少能提供一些便于理解的图表或者逻辑框架来辅助阅读。然而,它似乎更倾向于对原著文本的细致考据和哲学史的梳理,对于初涉康德的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相当高。我花了相当时间去适应那种严谨的、一步扣一步的论证结构,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迷失在复杂的概念丛林中。这种风格固然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底,但对于渴望快速掌握精髓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文献部分,简直是一座小型的哲学宝库。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它的书目,发现其中收录了大量我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德语、法语早期研究文献,这本身就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对于一手资料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这是本书最坚实的基础。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对原始文本的极致尊重和依赖,使得本书在处理一些概念的“演变”和“误读”时,显得略微保守。例如,在分析“批判”一词在康德不同著作中的细微差别时,作者的考据极其扎实,但对于这些细微差别是如何在后来的哲学流派中被放大或扭曲的探讨,着墨不多。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挑剔的学术严谨性和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用来剖析康德理论的肌理结构,而不是一把能够开启新视野的钥匙,因此,它更适合那些已经对康德有了一定了解,并寻求深入钻研某个特定面向的资深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一种古典的对称美感,结构组织得相当严谨,仿佛是按照康德原著的逻辑线索进行倒推和细化。从对形而上学基础的考察开始,逐步深入到实践理性与判断力的分析,脉络清晰得几乎令人肃然起敬。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历史文献时,那种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的运用,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学术积淀。他似乎对18世纪后期的哲学语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总能在关键时刻引出某个被遗忘的小注或通信中的只言片语,来佐证自己对康德本意的理解。然而,这种过分注重结构和历史关联性的写作手法,在某些需要展现思想活力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显得有些保守和拘谨。我期待看到更多对于康德思想在当代社会、科学或伦理领域中的“回响”,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康德本人想说什么”的精确还原,而非“康德的思想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的积极拓展,这让阅读体验偏向于学术考古而非思想激荡。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沉浸感强,但缺乏喘息的空间”。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紧凑,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所有的句子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论证向前。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出,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耐力的训练。我甚至发现,自己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几分钟,才能消化完一个复杂的论点。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让你在咖啡馆里放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进行大量批注和梳理。从文字选择上看,作者偏爱使用复合句和被动语态,这进一步增强了文本的客观性和距离感,使得作者的“声音”始终处于一种冷静的、超然的学术审视状态,少了些许个人化的温度和感染力,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哲学教科书的进阶版本,而非一位学者的心灵独白。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康德认识论部分时的论述方式,发现他似乎非常擅长运用一种非常辩证且略显晦涩的语言来构建自己的论点。比如,在探讨“先验直观”与“范畴”的互动关系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康德的观点,而是引入了大量的比较分析,将不同时期学者的解读差异进行了深入挖掘。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极其细致,展现了作者对该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但代价是使得行文逻辑显得有些跳跃。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两三遍,尝试在脑海中搭建起一个清晰的论证脉络,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作者与其说是在阐释康德,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康德对话的、高度私人的学术思辨,这使得非专业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一种知识上的隔阂,仿佛被挡在了一扇装满专业术语和晦涩逻辑的门外,只能从门缝里窥见些许光亮。整体上,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同行准备的、高强度的知识盛宴,而非面向大众的哲学普及读物。
评分“重复”的爱才是真正唯一幸福的爱。就像回忆之爱一样,它没有希望的不安、没有“探索”的使人焦虑的冒险性,另一方面它却也没有回忆的忧伤,它有着“瞬间”的至福的确实性。希望是一件新衣服,又挺又紧又崭亮,但我们却从不曾穿上它过,因此不知道它会不会合身或者它会给出什么样子。回忆是一件弃置的衣服,不管它多么美丽,它总不再合身,因为我们已经成长而无法置身其中。重复是一件磨不破的衣服,它贴身而柔软,既不紧又不松。 明天买新衣。 如果一个人在他开始去生活之前不曾在生活之海中航行过的话,他永远也不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去生活;如果一个人曾四处航行但却厌倦了,他是有一种糟糕的人生观;如果一个人选择了重复,那么他是在生活。他不会像一个小男孩那样地追逐蝴蝶,或者踮起脚尖顾盼世界上的奇观;因为他认识它们;他也不会像一个老妇人那样坐着在回忆的手纺车上进行编织;他平静地<原文开始>走着自己的路,因为重复而感到喜悦。 如何确认某种东西就是可以重复的资本呢? 忘却观察—— 一个人内心中所有的深刻感动在总体上将“观察”缴械了。 所以才说傻傻看你,不想和你在一起。 在每一个无法被实现的爱情关系之中,不管这关系是怎样开始的,玲珑得体是一切之中最侮辱人的;一个有着爱欲的目光而不怯弱的人,他很容易看出,如果他要保持这女孩的尊严,那么,“不使自己玲珑得体”就是他所剩下的唯一手段。 一个人借助于坚定执着并且通过钝化自己的观察能力能够达成一种单调,这单调有着比各种最琢磨不定的消遣远远更为巨大的麻醉性力量,并且,还能够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得越来越强劲,就像一种魔咒。 然而,如果继续认同我们的心墙,经年累月下来,就会开始感到内心有翻腾的渴望,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想要找出真我。我们开始了解自己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表象,发现这种认同完全是错觉,也许因此激发自我的灵性追求,用各式各样的灵修和奉献的方法来寻找。可惜这种尝试常常导致新的自我错觉,或是更深层的绝望,因为自欺的能力是如此隐微而深远。 在亲密关系中,会有较大的能力探索自己的心墙,加以辩识和承认,然后减弱其影响力,逐步迈向展现自我的道路。如果不再保护自己、朋友和伴侣,坚定地与某个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就能找到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以寻获自我。亲密关系是使人能在其中成长的花园! 人通常不了解彼此,而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形象来建立关系,这种现象很常见,临床上称为“投射”和“转移”,通俗的说法则是“幽灵”(即重叠的形象)。小孩学习和父母建立关系的方式很像他们与填充玩具建立关系的方式,在角色与期待的投射背后,逐渐了解对方是一个人的事实,这是亲密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许多人因为害怕承担这种风险,于是隐藏自己:扮演角色、控制、投射和退缩,于是关系花园变成游戏场,上演各种幻想,却没有真正的成长。 真诚关怀别人时,即使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对方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包括分享对方的感受,不会企图排除感受。照顾别人时,会低估对方的经验,贬抑感受的重要,试图将之摆脱;他们其实不是照顾别人,而是抗拒自己的存在焦虑。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大部分人都有未解决的童年问题,通常归因为“内在小孩”,人生的热情大多与这个小孩的满足有关:自发的玩乐、受到照顾、被人视为特殊、可以不负责任,甚至可以乱发脾气。任何亲密关系都必须包含表达这种热情的可能性,可是必须在一开始就承认这些是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行为,只能在限定的时间中表现,以减少借此控制对方的危险。 许多人误以为强烈投入就是同在,当他们充满能量或极度投入某个人或活动时,就以为自己是同在的。沉迷的状态是强烈的投入,却没有同在;沉迷的人强烈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却没有真实参与的同在。沉迷的恋人特别执着于自己对爱情的看法,而不是与自以为深爱的对方产生亲密,他们陷在自以为的浪漫之中,反而妨碍与对方真正同在的能力;在强烈的欲望中感到苦恼,却误以为是爱或同在。 同在表示注意和投入当时的情境,与人同在时,就会呈现出自己。空虚则是放弃自我。空虚时,就没有真诚对待自己的真实本质。人可以同在而不空虚,或是同在却空虚,也可以不与人同在而不空虚,或是不与人同在而且空虚。 艺妓(照顾者)虽然同在,却是空虚的,他们想讨好别人,无法为自己负责。这种情形也可见于“母亲症候群”:为人母者放弃自己的兴趣,以讨好和照顾家庭。重点在于放弃自我以讨好周围的人。艺妓的顺从姿态,常常是害怕被抛弃。 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样一种树!! 就拿萨摩赛特·毛姆著的《人生的枷锁》说吧。我去年夏天看了这本书。这是本挺不错的书,可逆看了以后绝不想打电话给萨摩赛特·毛姆。我说不出道理来。只是像他这样的人,我就是不愿打电话找他。我倒宁可打电话找托马斯·哈代。我喜欢那个游苔莎·斐伊。
评分物自身学说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韩老师写的很好很好很好。。。很喜欢这本书哦~~~
评分哲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事的一门学问
评分哲学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事的一门学问
评分康德花了很大精力来建立一个时间图式说。唯识家用种子就可完成这个难度,因为种子是无始以来具有的,它本身具有时间义。所以用种子来说感性直观提供表象和十二范畴提供的概念之间的连接,更加清楚直接。然康德毕竟没有唯识家提供的历史背景,康德能独创一套认识论学说,诚是了不起的大哲学家。
评分买书还来京东,印刷很精美,正版书籍,价格有折扣惠,送货快, 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想到作者把郑微的故事写得那么长,长到林静去了美国回来,长到陈孝正去了也美国也回来,长到不顾一切的玉面小飞龙变成了成熟的职业女性。 所以我没办法用单纯的“好”或“坏”来评定他们,也没有办法对他们的感情一边倒。或许这就是像文中所说的:“每个女孩的生命中都有过一个陈孝正,但最后嫁的却都是林静”一样吧。 其实我很害怕陈孝正这样的男人,这种出生在不富裕的家庭,却有才华有目标有欲望、但没自信的男人。他们太爱拿“贫穷”为借口,为自己一步步的攀爬而作的牺牲来寻求可以开脱的理由。于是当他们爬到欲望的顶峰的时候,回头看看却发现,自己已经丢失了比攀上顶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但我又是最被郑微和陈孝正的感情所感动的,一个人半夜偷偷在被窝里一边看一边擦拭了N张卫生纸……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大程度觉得,这种现代小说总是一些太有空的文学爱好者用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无病呻吟。直到看完了这一整本才发觉,原来最朴实的,最简单的,才是最感人的,才是最能直接抵达人内心的……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就是不服。畅销也好,受追捧也罢,我就是不知廉耻加不可救药地不服。你又不是学中医出生,又不是什么大夫,在那鼓吹什么你所谓的中医?充其量就是一民间疗法加祖传秘方。有疗效,愿意跟大家分享是好事。但别整得跟个华佗再世一样,好像什么病都能治。还找网友背书,动不动就参见 多少多少页到多少多少页。这算哪门子事啊?真那么牛B轰轰,就去开贵族诊所好了,到处臭显摆。 其实本书宣传语有一点点误导读者,因为《失控》并不仅仅是一本互联网著作,它涵盖范围极广,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比如它既解释和指明了社会组织、经济体应该如何组织、运转,又是一本“新生物学”(包括如我们所知的生物学 人造物)著作。当然,网络是这本书最关心的话题,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超生命体(生命体以及具有类似生命体特质的人造物,KK称之为超生命体)以及超生命体进化和超生命体间的联系都是网络。 2010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中,也明确提出他一个观点:“技术是一种生命体”。KK说:“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 “一直到长大成人,生活里碰到厉害的人,我就走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老人、弱者呆在一起,我才觉得舒服。”初看这段文字,很难和镜头里的柴静联系起来。 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有你陪伴,真好!不错,很喜欢
评分速度快,好书。包装也好
评分好书,韩水法的研究借鉴了许多英美世界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沿性,不同于那些仅仅关注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者。
评分很小却精美,喜欢商务的风格,权威且实惠,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