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汪东城编写的《我国居民碳消费核算及减碳路径》围绕我国城市化和居民碳消费两个热点问题,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机理,分析城乡居民碳消费差异和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需求:根据目前我国数据统计特点,构建合适的核算体系和方法,全面分析居民碳消费的特点和趋势,阐述居民碳消费变化的影响机理;预测2020年我国居民碳消费趋势,并提出了居民碳减排的评价体系、重点领域和策略。《我国居民碳消费核算及减碳路径》可以为从事碳排放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上的启发,也为低碳消费宣传提供参考。 汪东 著作 汪东,1984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南开大学理学博士,现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环境管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读完《我国居民碳消费核算及减碳路径》这本书,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细致的梳理和严谨的论证,它不仅仅是空谈减碳的意义,而是真正落地到“核算”这个基础工作上。作者对于居民碳消费的定义、分类以及计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构成至关重要。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居民消费行为(如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并提供了具体的核算模型和工具,这让原本抽象的“碳足迹”变得可视化,也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的说明,这增加了研究的可信度,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就像一个详尽的“碳消费地图”,为我们指出了实现低碳生活的具体方向,不再是模糊的口号,而是有章可循的行动指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数据说话”,用事实来支撑观点,而非流于表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环境问题不太了解的读者,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非常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碳核算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书中的图表和案例也很有帮助,它们直观地展示了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让我更容易理解书中的论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绿色消费”的解读,它让我明白,追求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要牺牲生活品质,而是可以通过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实现。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何选择节能家电的建议,都非常实用。这本书让我对“减碳”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的。它让我觉得自己也有能力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碳排放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改变的“行动手册”。作者在分析了我国居民的碳消费现状后,提出的减碳路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消费结构优化”和“绿色消费习惯养成”的建议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呼吁大家放弃某些消费,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进行更可持续的选择,比如如何更合理地选择交通方式、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如何选择更环保的家居产品等等。这些建议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操作性很强,让我觉得减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变来实现。书中还提到了政策层面的建议,这让我认识到,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宏观的碳排放问题,聚焦到了微观的“居民碳消费”上,这种由小见大的方法论非常值得称赞。作者在对居民碳消费进行核算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居民消费习惯的多样性,这使得核算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域居民碳消费差异的分析,这揭示了减碳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公平性问题。此外,书中提出的减碳路径,也体现了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消费选择背后都可能蕴含着碳排放,从而促使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我国居民碳消费核算及减碳路径》这本书,在我看来,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对“核算”的深度挖掘和对“路径”的务实探索。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居民的日常消费细节中,通过精细的核算方法,勾勒出我国居民碳消费的全貌。这种“摸清家底”的工作,对于后续制定科学有效的减碳策略至关重要。书中提出的减碳路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激进设想,而是基于对现状的深刻洞察,提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它平衡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强调了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减碳策略的优劣势进行的客观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减碳的复杂性和挑战。这本书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