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與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是中國語言學目前先後輝映的兩部巨著,既是文字學者推薦閱讀的重要典籍,又是要經常查檢的工具書。解放以來,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齣版社先後齣版瞭附有《筆畫檢字錶》的大徐本和段注本的《說文解字》,為讀者提供瞭兩個很好的讀本。但基本的檢字以筆畫為序編製,同畫字按《說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部順序排列,讀者使用仍感不便。為此,我們編製瞭這份《說文解字四角號碼通檢》(簡稱《通檢》)以檢索兩書。初翻開這套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古樸氣息真是讓人心頭一顫。裝幀的厚重感和紙張的質感,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工具書,畢竟“說文解字”四個字擺在那裏,就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注疏的版本,在保持原典嚴謹性的同時,似乎在盡力搭建起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我尤其欣賞它在字形演變上的考據,不是簡單地羅列甲骨文、金文、篆書,而是真正深入剖析瞭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背後的造字邏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幾韆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從具體的物象中提煉齣抽象的符號,那種創造力的震撼感是任何現代設計都無法比擬的。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厚度依然是一個挑戰,但它提供的詳盡索引和旁徵博引,無疑為願意沉下心來啃這塊硬骨頭的讀者,鋪設瞭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讓人在迷失於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時,總能找到一個可靠的支點。
評分這套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古典美學與現代印刷工藝的完美結閤。在如今這個追求極簡和快速閱讀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打磨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墨色的濃淡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在長時間閱讀下眼睛的舒適度,又凸顯瞭那些經過精心考證的異體字和古音標注。我特彆喜歡它在引文部分的處理,無論是先秦文獻還是魏晉筆記,引用的格式都高度統一且標注清晰,這對於進行交叉對比閱讀的讀者來說,極大地節省瞭時間。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把書裏那些字形的演變圖清晰地拓印齣來裝裱起來,那本身就是一套極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當然,作為工具書的實用性同樣毋庸置疑,但我想說,它提供的精神滿足感,是很多隻求速效的電子詞典所無法比擬的,它讓你慢下來,去品味文字的“形”與“神”。
評分從一個資深收藏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僅是一套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工藝品。特彆是那種精裝版本的細節處理,無論是書脊的燙金工藝還是護封的紋理,都體現瞭齣版方對於“經典”二字的敬畏與尊重。我個人認為,學術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可靠性”和“完整性”。這套注疏版本,在繼承瞭前人卓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入瞭大量近幾十年來的新發現和新釋讀,使得它在學術譜係上占據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強的時代代錶性。它並非是對舊有經典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瞭一次係統而宏大的再整理。對於那些緻力於搭建個人專業圖書館的同好而言,這套書是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級彆藏品,其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凸顯。
評分我拿這本書來,主要還是為瞭校對一些專業領域的術語和曆史概念的源頭。市麵上關於古代哲學和器物研究的文獻汗牛充棟,但真正迴溯到字源去審視,往往能發現許多流傳已久的“常識”其實存在細微的偏差。這套注疏做得極其紮實,它沒有僅僅停留在解釋字形和字義的層麵,而是巧妙地引入瞭大量的齣土文獻和相關史料進行交叉驗證。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它對一些“通假字”的討論,不僅僅是指齣互通,更是探討瞭在特定語境下,選擇這個字而非那個字背後的文化心理動因。這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學研究,陡然間擁有瞭曆史縱深感和人類學趣味。對於我這種需要嚴謹考證的寫作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字典或詞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活態的中國古代思維史的索引,每一次查閱,都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深度學習體驗。
評分坦白講,我不是科班齣身,隻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懷有強烈好奇心的業餘愛好者。我入手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搞明白一些詩詞歌賦中那些看似尋常卻又總覺得韻味十足的單字究竟是如何被賦予瞭那層獨特意境的。一開始,我非常擔心那些繁復的注釋和繁體字會讓我望而卻步,認為它更適閤象牙塔裏的學者。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在解釋那些最基礎的“木”、“水”、“人”等象形字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它沒有堆砌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將自然現象與符號的凝結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雖然遇到一些涉及更深層次音韻學和訓詁學的段落時,我依然需要反復琢磨甚至藉助其他工具書,但這套書的整體編排思路,無疑是充滿瞭對普通讀者的關懷,它成功地將“國學瑰寶”從高冷的殿堂裏請瞭下來,放到瞭尋常書桌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