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中国语言学目前先后辉映的两部巨著,既是文字学者推荐阅读的重要典籍,又是要经常查检的工具书。解放以来,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附有《笔画检字表》的大徐本和段注本的《说文解字》,为读者提供了两个很好的读本。但基本的检字以笔画为序编制,同画字按《说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部顺序排列,读者使用仍感不便。为此,我们编制了这份《说文解字四角号码通检》(简称《通检》)以检索两书。这套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古典美学与现代印刷工艺的完美结合。在如今这个追求极简和快速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打磨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墨色的浓淡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在长时间阅读下眼睛的舒适度,又凸显了那些经过精心考证的异体字和古音标注。我特别喜欢它在引文部分的处理,无论是先秦文献还是魏晋笔记,引用的格式都高度统一且标注清晰,这对于进行交叉对比阅读的读者来说,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把书里那些字形的演变图清晰地拓印出来装裱起来,那本身就是一套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当然,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同样毋庸置疑,但我想说,它提供的精神满足感,是很多只求速效的电子词典所无法比拟的,它让你慢下来,去品味文字的“形”与“神”。
评分从一个资深收藏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收藏价值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工艺品。特别是那种精装版本的细节处理,无论是书脊的烫金工艺还是护封的纹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于“经典”二字的敬畏与尊重。我个人认为,学术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靠性”和“完整性”。这套注疏版本,在继承了前人卓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近几十年来的新发现和新释读,使得它在学术谱系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性。它并非是对旧有经典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宏大的再整理。对于那些致力于搭建个人专业图书馆的同好而言,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级别藏品,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
评分我拿这本书来,主要还是为了校对一些专业领域的术语和历史概念的源头。市面上关于古代哲学和器物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但真正回溯到字源去审视,往往能发现许多流传已久的“常识”其实存在细微的偏差。这套注疏做得极其扎实,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解释字形和字义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相关史料进行交叉验证。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一些“通假字”的讨论,不仅仅是指出互通,更是探讨了在特定语境下,选择这个字而非那个字背后的文化心理动因。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学研究,陡然间拥有了历史纵深感和人类学趣味。对于我这种需要严谨考证的写作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字典或词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活态的中国古代思维史的索引,每一次查阅,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深度学习体验。
评分坦白讲,我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强烈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我入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搞明白一些诗词歌赋中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总觉得韵味十足的单字究竟是如何被赋予了那层独特意境的。一开始,我非常担心那些繁复的注释和繁体字会让我望而却步,认为它更适合象牙塔里的学者。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在解释那些最基础的“木”、“水”、“人”等象形字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它没有堆砌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将自然现象与符号的凝结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虽然遇到一些涉及更深层次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段落时,我依然需要反复琢磨甚至借助其他工具书,但这套书的整体编排思路,无疑是充满了对普通读者的关怀,它成功地将“国学瑰宝”从高冷的殿堂里请了下来,放到了寻常书桌上。
评分初翻开这套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真是让人心头一颤。装帧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工具书,毕竟“说文解字”四个字摆在那里,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注疏的版本,在保持原典严谨性的同时,似乎在尽力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它在字形演变上的考据,不是简单地罗列甲骨文、金文、篆书,而是真正深入剖析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的造字逻辑。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先民是如何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符号,那种创造力的震撼感是任何现代设计都无法比拟的。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厚度依然是一个挑战,但它提供的详尽索引和旁征博引,无疑为愿意沉下心来啃这块硬骨头的读者,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让人在迷失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时,总能找到一个可靠的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