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历史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出版社: 江苏人民 | 出版时间:2016-04-01 |
| 作者:范金民|总主编:钱乘旦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6-04-01 |
| 定价: 68 | 页数:480 | 印次:1 |
| ISBN号:978721416618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1 |
范金民编写的《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搜集和征引了档案、文集、地志、碑刻、笔记、域外文献等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实物考古材料,对明清时代江南丝绸发展史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填空式研究,在有关江南丝绸生产、贸易和工艺制造等各方面,均有开创性内容和观点。
《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作者范金民 积十数年之功,充分搜罗和征引了大量档案、文集、 实录等各类一手资料,从制度规定到社会运作,从生 产技术到历史变迁,对明清时期江南丝绸的各个方面 作了深入探讨。在官营织局的分布、生产规模、生产 形式及其生产量,民营丝织业生产方式的前后演变, 商品性生丝丝绸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及其数量,地 域商人的经营活动情形,丝绸织造工艺技术品种的发 展,江南丝绸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获得了 一系列创新看法,确切地赋予了明清江南丝绸应有的 历史地位。
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明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等。
前言
**章 江南丝绸业发展的历史前提
一 源远流长的江南丝绸业
二 江南蚕桑生产的基本脉络
三 民间丝绸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 官营织造机构的地域分布
五 丝绸生产的技术与品种色彩
第二章 江南蚕桑生产的发展
一 全国蚕桑生产*盛的地区
二 蚕桑生产的商业化与专业化
三 鸦片战争后江南蚕桑生产的新格局
第三章 明代江南兴盛的官营织造业
一 中央织染机构的设置与运作
二 地方织染局的设置与运作
三 明代官廷丝织品加派及其生产
四 江南地方织染局生产形式的演变
五 明廷停止官营织造问题
第四章 鼎足而立的江南三织造——清代官营织造
一 江南织局的草创及其生产
二 江南织局的生产形式及其生产者的身份
三 清代前期江南织局的生产格局及其生产量
四 清代后期江南织造的演变
五 江南织局对民间丝织业的影响
第五章 江南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一 民间丝织业的兴衰
二 民间丝织生产方式的变化
第六章 江南丝绸的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
一 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 兴盛的对外贸易
三 经营丝绸贸易的地域商人
第七章 清代江南与新疆地区的丝绸贸易
一 丝绸贸易始末
二 贸易绸缎的数量及其地区分配
三 贸易绸缎的品种与色彩
四 贸易绸缎的来源与江南丝织业
五 贸易绸缎与丝绸贸易的性质
六 丝绸贸易的作用与影响
第八章 明清江南丝绸的工艺技术和品种色彩
一 织机的改进
二 花本的挑结
三 品种的不断创新
四 纹样的丰富题材
五 色彩的变化及染色方法的进步
后记
这本《衣被天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对明清江南的印象,无非是烟雨朦胧的山水画,文人雅士的挥毫泼墨,却从未想到在这片富庶之地,丝绸居然扮演了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作者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丝绸如何从一件件精美的衣物,演变成一种无形的社会经济支柱,深刻地影响着江南的方方面面。从桑基鱼塘的精耕细作,到织机的精巧革新,再到商贾们的南来北往,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书中对不同阶层如何穿着丝绸、丝绸如何成为身份象征的描写尤为精彩,让我仿佛看到了明清时期街头巷尾的繁华景象,士农工商,男女老少,都在这华丽的丝绸织就的时代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关于丝绸贸易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交流,将江南的精致与品味,通过丝绸的纽带,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读罢此书,我对江南的认识又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生机勃勃的经济动脉。
评分《衣被天下》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明清江南的某些刻板印象。原本以为只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的雅致之地,却原来是支撑起整个国家衣着供应、乃至对外贸易的重要引擎。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生动地再现了江南丝绸产业的辉煌历程。从桑树的种植,到蚕的养殖,再到丝线的缫制,以及最后的织锦染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辛劳。书中对于丝绸在社会阶层划分、礼仪制度、甚至官员俸禄中的重要作用的阐述,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江南丝绸如何“衣被天下”,以及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有了全新的感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个产业的梳理,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命脉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学术专著。《衣被天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明清江南的丝绸产业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丝绸物质属性的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丝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影响。书中对当时江南丝绸产业的组织结构、劳动力分工、技术传播路径的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丝绸贸易与金融体系之间互动关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作者对于丝绸生产中的女性劳动力的关注,也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社会史、乃至文化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再认识。
评分《衣被天下》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我从未想过,一件件薄如蝉翼的丝绸,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体故事相结合,使得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书中对明清江南丝绸产销区域的划分,对不同时期丝绸生产技术演变的追踪,以及对丝绸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析,都显得极为专业和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丝绸与江南水乡风貌、与当地饮食文化、甚至与士人审美情趣之间相互渗透的描写,这些细节让丝绸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深深烙印在江南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之中。读完这本书,我对“衣被天下”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覆盖,更是一种经济、文化上的引领和辐射。
评分初读《衣被天下》,我被书名所吸引,以为会是一部关于丝绸服饰美学的普及读物,但很快我便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以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将明清江南的丝绸产业置于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剖析,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令我叹为观止。书中对丝绸生产技术、市场机制、官营与民营丝业的博弈,乃至丝绸与国家财政、税收制度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论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丝绸对外贸易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揭示了江南丝绸如何成为中国商品经济对外输出的代表,也触及了白银流入、资本积累等重要经济现象。那些关于丝绸作坊的日常生活、手艺人的辛勤劳作、以及商帮的崛起与衰落的细节描写,更是让冰冷的史料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江南丝绸作为一种物质产品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经济能量和社会变革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