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制造经历了奇迹般的崛起和辉煌,多种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一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深刻剖析“中国制造”的问题在哪里,冷静提出“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策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著名经济学家 周其仁 樊纲 德国“工业4.0之父” 梅内尔,扎实解读!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路径图。未来10年,将会有1000家以上的产业互联网概念公司进军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超万亿美元,它们聚集于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技术供应商三大领域。新工业革命全局性的蓝图指引,洞悉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升级脉络。
《拯救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内容为郎咸平教授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制造业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以及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一些建设性看 法。通过对极具代表性的企业的实际调查和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中国制造”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并分析出我们的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 如何帮助众多中小企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实践性方法。
《读懂中国制造2025》分为上下两篇共七章,从背景介绍到未来展望,从困局到救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引领“互联网+”到赶超“工业 4.0”,全方位多角度地收录了来自经济学家、专业媒体、工程院院士、各领域专家,以及相关领域高级官员的剖析和解读之作。内容扎实、数据丰富,更具深度 和前瞻性;既有宏观之策,也有微观之见,是读懂“中国制造2025”专业和必备之作。
《中国制造2025》规划,恰是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中做出的积极举措,是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
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
吴晓波,知名财经专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朱克力,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其担纲主编的著作获选“中国好书”并被中宣部、中组部推荐。
夏妍娜,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 往返中德两地,2013年率先将“工业4.0”概念引入中国,并提炼出九大技术支柱: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 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这套书整体的编排和内容设计,我觉得非常用心。从《读懂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框架,到《中国制造2025+》的细化解读,再到《拯救中国制造业》的深度反思与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闭环。让我这个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去理解和消化。尤其是在阅读《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简单拓展,更是在结合当前最新的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趋势,对战略进行了动态的审视和更新。书中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赋能作用,以及国际合作在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的探讨,都让我觉得非常前沿和具有启发性。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也没有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深度和易读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信心。它让我相信,中国制造业在经历阵痛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评分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中的《拯救中国制造业》这一册,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制造业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中国制造”就是低端加工、成本优势,是“世界工厂”的标签。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狭隘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剖析了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深层困境,比如技术瓶颈、人才流失、生态环境压力等等,这些都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严峻挑战。但更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揭示问题,而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拯救”方案。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来克服这些困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话题,比如国际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找到中国制造业新的增长点。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格局也很高,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不仅仅是经济的引擎,更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坦白说,在拿到这套书之前,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中的只言片语,总觉得它离我这个普通人有点遥远,甚至有些神秘。而这套书,尤其是其中的《拯救中国制造业》这本,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以一种更为宏观但也极其贴近现实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广阔前景。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品牌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紧迫感,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在产业升级道路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书中也提供了许多令人振奋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它详述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新兴产业的深入分析,例如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事例,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潜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策解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民族复兴、国家工业强盛的战略指南,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我入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首先,我得说,这个套装的出版时机选得非常棒。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已经让它从一个政策概念上升到了国民级的讨论焦点。作为一名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这项战略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以及它对我们制造业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以“读懂中国制造2025”为开篇,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政策条文,更侧重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试图揭示这项战略背后隐藏的逻辑和预期达成的目标。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数据和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战略的可行性和潜在挑战。例如,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讨也十分接地气,提到了不少中小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解决路径。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并不费力,反而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项战略对我的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大门,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其精髓。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全面思想洗礼。一开始的《读懂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有了清晰的认知。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晦涩,而是用一种更加具象化的方式,比如通过对具体产业领域的分析,来阐述战略的落地。我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相关概念,读完这一部分,也能对“中国制造2025”有一个初步但深刻的理解。而《中国制造2025+》这部分,则像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它可能探讨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者是对战略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我在掌握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书中关于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国际比较,让我能够看到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业版图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和追赶的空间。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