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治主编的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以十五章篇幅,分别介绍了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水火土相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等在内的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历史。
 李家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是 论述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史专著。
     重点根据近代对我国陶瓷的考古发现和科技研究 结果讨论其工艺发展,总结其科技成就和对世界陶瓷 发展的影响。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名窑胎釉的物理化 学基础、形成机理及烧制工艺的进步历程。
     本书为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古陶瓷的 断代和断源以及名瓷的恢复生产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 依据。可供陶瓷研究、生产的从业人员和科技史工作 者阅读。
    
前言
**章 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
 **节 五个里程碑
 一 **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二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三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五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三大技术突破
 一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二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三 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陶瓷科技成就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一 陶器出现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 瓷器发明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第二章 水火土相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
 **节 陶器起源的探讨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二 烧制工艺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装饰和器型
 三 烧制工艺
 第四节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原料及显微结构
 二 成型工艺及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三章 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
 **节 印纹硬陶的出现
 一 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器型和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二节 原始瓷的形成和发展
 一 原始瓷胎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二 原始瓷釉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三 成型、装饰、施釉和烧成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烧制地区
 一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地区的讨论
第四章 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
 **节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
 一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二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三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四 越窑青釉瓷的造型和装饰
 五 越窑青釉瓷的兴衰
 第二节 浙江诸窑青釉瓷
 一 瓯窑青釉瓷
 二 婺州窑青釉瓷
 第三节 南方诸窑青釉瓷
 一 湖南岳州窑(湘阴窑)青釉瓷
 二 江西洪州窑青釉瓷
 三 四川邛崃窑青釉瓷
 四 广东新会窑青釉瓷
第五章 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
 **节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及其烧制地区
 一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
 二 白釉瓷的烧制地区
 第二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原料
 一 邢、巩、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第三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烧制技术及其窑炉和窑具
 一 邢、巩、定窑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二 邢、巩、定窑的窑炉和窑具
 第四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一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有关物理性能
 第五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器型和装饰特色
 — 器型
 二 装饰
 第六节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及其兴衰
 一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
 二 邢、巩、定窑的兴衰
第六章 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
 **节 黑釉瓷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 施釉陶瓷的“两极”分化
 二 黑釉瓷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建窑黑釉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工艺技术的成就
 一 建茶与建盏
 二 从饮茶发展到斗茶
 第三节 建盏的品种
 第四节 建盏的生产工艺
 一 建盏的器形
 二 建盏的烧制工艺
 第五节 建盏的技术特征
 一 建盏的化学组成
 二 建盏胎的技术性质
 三 建盏胎的结构
 四 釉的结构和毫纹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六节 建盏的影响和盛衰
 一 建盏对其他黑釉瓷的影响
 二 建盏的盛衰
第七章 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
 **节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吉州窑的品种
 第三节 吉州黑釉瓷的技法及其品种
 第四节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第五节 吉州木叶天目盏
 第六节 南北方诸窑的黑釉瓷
第八章 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
 **节 耀州窑青釉瓷
 一 耀州窑制瓷原料及制备
 二 耀州窑青釉瓷的成型和装饰
 三 耀州窑青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
 四 耀州窑青釉瓷的烧成工艺
 第二节 汝窑青釉瓷
 一 汝窑青釉瓷用原料
 二 汝窑青釉瓷的胎、釉特征和显微结构
 第三节 北宋官窑和哥窑青釉瓷
 一 北宋官窑的存在
 二 北宋官窑青釉瓷的复制验证
 三 哥窑的类型和产地
 四 哥窑青釉瓷的显微结构特征
第九章 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
 **节 龙泉窑青釉瓷
 一 龙泉窑的历史沿革和窑址分布
 二 龙泉青瓷原料
 三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胎和釉
 四 龙泉青釉瓷的装饰和造型
 五 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第二节 南宋官窑青瓷
 一 南宋官窑的历史沿革
 二 南宋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章 南方白釉瓷的兴起——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白釉瓷
 **节 景德镇窑白釉瓷
 一 景德镇烧制白釉瓷的起始年代
 二 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三 景德镇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四 景德镇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二节 德化窑白釉瓷
 一 德化烧制白釉瓷的历史
 二 德化白釉瓷的原料及胎釉的化学组成
 三 德化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一章 瓷釉装饰的创新和突破——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色釉瓷
 **节 青花釉下彩瓷的兴起和发展
 一 唐青花的发现、技术特点和装饰
 二 宋青花的来历和胎、釉及颜料特征
 三 元青花瓷的发展
 四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五 清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六 历代青花瓷的显色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 釉里红釉下彩瓷的开端和演变
 第三节 高温色釉的创新
 一 姹紫嫣红的铜红釉
 二 深沉古朴的钴蓝釉
 三 五光十色的窑变花釉瓷
 四 仿汝、官、哥、钧名窑釉瓷和其他釉瓷
第十二章 釉下彩与划、刻、彩并举的民间窑系——长沙窑和磁州窑系.
 **节 釉下多彩装饰的长沙窑系风格瓷器
 第二节 磁州窑陶瓷
 一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三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和装饰
 第三节 鹤壁集和扒村诸窑陶瓷
 第四节 山西、山东和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一 山西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白釉瓷
 二 山东、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第五节 耀州窑和吉州窑的磁州窑型装饰瓷
第十三章 乳光釉瓷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钧釉瓷
 **节 钧釉瓷的萌芽——西周釉陶上的乳光斑
 第二节 乳光釉瓷的登场——梁、唐怀安窑的乳光青瓷
 第三节 唐代钧釉瓷(唐钧、唐代花瓷)
 第四节 河南钧釉瓷
 第五节 唐代以来由液相分离所产生的乳浊釉瓷和类钧釉瓷
 一 长沙窑乳浊釉瓷
 二 婺州窑乳浊釉瓷
 三 处州窑乳光釉瓷
 第六节 仿钧釉瓷及其在技术上的发展
 一 宜均
 二 广均
 三 景德镇仿钧
 四 景德镇的炉均
 五 乳光釉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十四章 陶器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宜兴紫砂陶器
 **节 紫砂茗壶的起源与陶艺的发展
 第二节 紫砂陶器的技术发展
 一 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泥料
 二 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
 三 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
第十五章 光彩夺目的富铅釉和彩——三彩陶器、低温色釉和彩
 **节 绿釉陶和三彩釉陶
 一 绿釉陶
 二 三彩釉陶
 第二节 琉璃
 第三节 法华彩釉
 第四节 素三彩釉
 第五节 炉钧釉
 第六节 釉上彩
 一 明代斗彩和五彩
 第七节 低温釉、彩发展形成的体系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主要书名索引
总跋
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艺术长卷。作者对材料、工艺、乃至社会背景的探讨都极为深入,读起来让人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些历经千年的器物。特别是其中对于不同朝代烧制技术演变的细腻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创新点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重量。读完全书,我不仅对陶瓷的烧制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充分体现了对书籍本身的尊重,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其分量。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工艺乃至文化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典藏之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读起来竟如此引人入胜,简直可以当做故事书来看。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从古代的原始制陶到后世精美的瓷器,每一步过渡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生硬感。书中穿插的那些匠人轶事和历史典故,更是为冰冷的技术增添了鲜活的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它探讨不同地区窑口风格差异的那一部分,那种地域性的审美和技术传承的差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生动的制瓷图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复杂的工序变得直观易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技术史”的传统认知,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历史书都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你在了解“为什么会烧出这种颜色”的同时,也被背后的历史故事所吸引。我特别赞赏其中对“失误中诞生的伟大发明”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原来伟大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断的试错与探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杰出著作,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物质文明核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从“物”的角度切入,来解析“人”与“社会”的变迁。陶瓷作为日常器物,却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记录了材料科学的进步,更记录了社会阶层的审美变迁、贸易路线的兴衰荣辱。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不同时期釉料配方的分析,那种近乎化学实验的精确描述,让人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古典雅致,与主题内容相得益彰,阅读体验极佳,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请不要被它“精装”的外表吓到,它的内容可比你想象的要好读得多。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下足了功夫,引用的文献和考古发现都极具说服力,为文中的每一个论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技术传播路径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先进的制瓷技术是如何影响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文明进程的,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展,让这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推敲,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阅读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的珍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