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下地形测量坐标系、回声测深相关的水声学与水声技术等原理性知识,海洋定位与导航技术、船载声呐测深及底质探测技术、机载LiDAR测深技术,水下地形测量主要误差来源及改正技术,海底地形模型构建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并从工程角度上叙述了水下地形测量项目的组织实施。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测绘、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海洋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阳凡林、暴景阳、胡兴树 编著 著作 阳凡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7月出生,湖北荆州人,1996年7月参加工作,2003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现担任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5年,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很好青年科技贡献奖、山东科技大学很好青年科研工作者、很好教师、很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是一本关于“海底沉积物动力学”的专著,而不是关于“地形”的概览。大量的篇幅被用于分析泥沙的输运机制、浊积流的路径预测以及不同粒径沉积物在洋流作用下的迁移模型。作者似乎对地貌形态本身兴趣寥寥,他真正着迷的是覆盖在地貌之上的“表层覆盖物”是如何移动和堆积的。书中充斥着关于谢齐(Shear Stress)计算、沉积物床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布格重力异常在沉积物厚度反演中的应用。那些关于海底山脉、海沟的描述,也只是为了引出讨论特定沉积物如何堆积在这些构造边缘上。我本来想了解如何用现代设备区分出岩石底和沙质底,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间接的线索,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对沉积物物理特性的深入探讨。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海洋地质沉积过程教材,侧重于“物”的运动,而非“形”的描绘。如果你想知道海底是圆的还是平的,这本书不会给你直接答案,但它会告诉你,海底的沙子是往哪个方向跑的,以及跑得多快。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哲学著作。它极少直接给出具体的测量方法或技术参数,反而热衷于探讨“我们如何定义‘深度’?”、“‘平均海平面’的变迁对我们理解地球形状有何影响?”这类基础性的概念辩证。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思辨性,句子冗长而复杂,充满了大量的从句和修饰语,仿佛在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学术辩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的内在含义。它对“基准面”的讨论,深入到了物理学和数学的交叉点,涉及到了大地水准面、重力场异常等高深概念,这些内容对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相当高。书中大量使用了数学公式来支持其论点,虽然没有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但其严谨性毋庸置疑。这本书更像是对“测量”这一行为背后哲学基础的拷问,探讨了观测误差的本质,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在宏大尺度测量中的体现。它让我思考的不是如何测量,而是“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精确地测量”,以及这种精确性在宇宙尺度下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内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最新卫星遥感图像和实时数据显示的现代海洋学著作,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历史的回响”。我被其中几页关于十九世纪末期首次跨大西洋电缆铺设过程的叙述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以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描绘了当时工程师们如何克服深海压力和未知海底障碍的挑战,那些早期的测深铅锤和绳索,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古老得令人发指的工具。书中的插图大多是手绘的剖面图和早期测量船的素描,线条粗犷有力,充满了那个时代探索者的浪漫与坚韧。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了早期海洋学家如何通过水文观测来推断海床的形态,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科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没有提及任何现代多波束声纳或侧扫声纳的细节,相反,它强调的是人类智慧如何从最原始的工具中,一点一滴地勾勒出世界的全貌。如果你期待的是关于高精度三维建模的介绍,你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你对科学史、对人类早期航海测绘的艰辛过程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献。它的价值在于记录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而非展示“精益求精”的成果。
评分这本书在装帧和排版上,呈现出一种极简主义的冷峻风格。通篇采用黑白印刷,几乎没有彩色图片,即便是少数的示意图,也处理得非常抽象和符号化。内容上,它似乎把重点放在了极地和冰盖下的水文环境研究上。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热带珊瑚礁或大陆架的描绘,但迎接我的是关于冰川动力学和融化速率对海床地貌短期影响的深入分析。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解析冰下水体的压力分布和流动模式,这些内容与常规的海底地形测量似乎相去甚远,更像是冰川学与流体力学的融合体。特别是关于极地科考船在破冰航行中如何进行数据采集的案例分析,描述得相当技术化,涉及到了冰层穿透声纳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详细介绍如何绘制出清晰的、平滑的海底等高线图,反而更关注于动态变化中的冰下地形“不确定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端环境下的视角,探讨了在恶劣条件下,如何获取相对可靠的底部信息,这无疑为那些致力于气候变化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对于单纯想了解普通海域测绘流程的读者来说,信息不对称感会很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深邃的蓝色调和模糊的海底光影,让人立刻联想到未知的深海世界。我本来对手头的其他几本海洋科学读物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心想再找一本能稍微拓展一下视野的“轻松读物”。没想到,这本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质感就透露出它绝非泛泛之辈。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海底地质演变和板块构造,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种关于声纳技术或沉积物取样的细致入微的讨论。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深海热液喷口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详尽,充满了地质学的专业术语,引用了大量的古老岩石学数据,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它更像是一部高阶的地球物理学教材的缩影,而非一本面向普通海洋爱好者的科普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洋中脊扩张过程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虽然专业,但通过巧妙的比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住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的复杂过程。不过,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当前测量船只先进设备如何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学术沉重”,它更偏向于“为什么会这样”的理论解释,而不是“我们现在怎么做”的实际操作。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为地质学家准备的深度思考集,而不是潜水员的工具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