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最后的99天》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距新政协预定的会期还有99天之际,党派往上海递送绝密情报、接应民主人士北上的人被捕叛变了,上海地下党的任务面临严峻的困难。为了争取并掩护民主人士北上残疾第一届新政协会议,抑或欺骗挟持这些民主人士去台湾,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即共产党人肖坤和国民党军官肖鹏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内容简介
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距新政协预定的会期还有99天……
武汉开往上海的火车在即将到达上海的时候突然临时停车,廖云山和肖鹏等人秘密上了车。火车再次启动时,陈安被肖鹏的枪口顶住,陈安叛变了。陈安说出了与储汉君的特殊关系:原来陈家与储家是世交,陈父与储汉君在他出生前指腹定婚,此次他要与储汉君的独生女完婚。陈安的这一身份……
兄弟?对手?最后的99人的对决……爱人?敌人?一场挣扎缠绵的凄美爱情。
作者简介
张策,男,作家,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秘书长。
周燕妮,著名职业编剧。二人已合作著名影视剧二十余部,具有广泛影响。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由武汉至上海的火车停靠在夜色里,像一条沉默的巨蛇。车头喷出的白雾弥漫着,特务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白雾中钻来钻去。
包厢门哗地被拉开,陈安进来了。显然,一路上他的情绪非常紧张,汗湿的头发紧贴在额头上。进了包厢,看包厢里没人,他赶紧关上门,松了口气,这才一屁股瘫在了铺上。愣怔了片刻,他又急火火地站起来把手中皮箱举起来要往行李架上放。但这个动作又停在了半空,显然陈安对这个位置并不放心。他放下皮箱,四下打量,弯腰看铺底下,把皮箱小心翼翼地放在床下靠自己头部的位置,这才放了心。他剐重新坐在铺上,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陈安又紧张起来:“请进。”进来的是个服务员,拎着个大水壶:“先生,喝水吗?”陈安暗松口气:“不喝,谢谢。”服务员没有走的意思,反而回身把门关上,陈安马上警惕地看着他。只见服务员从怀里掏出份报纸:“先生,我这儿有份今天的武汉日报,第四版的文章很好看,你要看看吧?”陈安接过报纸,看着服务员,他知道,对方说的是暗语:“我一般喜欢看第二版的文章。”暗语对上了。服务员伸出手低声说:“陈安同志,我是阿冬,组织上派我负责保护你此次旅程的安全。”陈安一把握住阿冬的手,紧紧地抓着:“阿冬同志,谢谢你了。”阿冬说:“我会寸步不离这节车厢,如果有危险情况,我会敲门三下告诉你,你要时刻做好准备。”看着机警干练的阿冬,陈安的心好像才回到了肚子里。阿冬走了。门关上,陈安刚才紧张不安的情绪松弛下来。站台上仍有哨声和来来回回跑着的特务。他把窗帘轻轻拉严,长长出了口气,靠在了铺板上。
陈安隐隐约约猜测得到,像这样重要的任务落到了自己头上,组织上一定是考虑再三的。若不是他的特殊身份,上级绝不会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担此大任。一路上,陈安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临行前党组织交待任务时的情景。陈安记得那位领导说的话,他死死地记得:“目前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东北战场上节节胜利,中央已经决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奠基。这次派你去上海,就是协助上海地下党重要负责人303同志,完成争取法学家储汉君和国民党陆军指挥学校校长徐杰生北上参加新政协的任务。陈安同志,观在,距新政协预定的会期只有99天的时间,党组织要求你们克服万难,一定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陈安当然也记得自己的承诺:“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协助303同志完成这个任务。”可是,该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陈安心里没底。激动,悲壮,责任感…一冷静下来之后,他心里只剩下一种迷茫。
一场政治博弈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就在陈安领受任务的时候,在上海,国共两党围绕着中共新政协会议的即将召开,已经是剑拔弩张。在火车上的陈安无心看阿冬拿来的那张报纸,他不知道,那报上就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著名无党派人士郑乾坤受著名法学家、民生党首储汉君指派,前往中共占领区游说中共和谈,在上海火车站遭遇手榴弹袭击。当局指责共匪作祟”。他更不知道,他面临的,将是何等复杂的局面。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上海,储汉君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著名法学家,民生党领袖,国共双方都买账的民主人士,他的头衔多得令人目眩。他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一向忧国忧民的他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决心要发捧自己的作用,要力促国共双方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和问题,要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为中国寻找出第三条道路。他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主张近于幻想,可他下定决心勉力而为。派自己的好友郑乾坤出使解放区,就是他力主的一招。不曾想,就在人群嘈杂的火车站,就在他面对一群记者的询问的时候,有人扔下一颗手榴弹!幸而他的学生肖昆把他及时按到了身下,幸而老朋友徐杰生及时赶来打开了特别通道,否则还不知这天会出什么乱子。因此,回到家中,储汉君情绪低落,连话都懒得说。
储家院子静悄悄的。储夫人刚刚去世,全家上下本来就沉浸在哀痛之中,火车站出了这么大的事,佣人们更没人敢大声说话了。雨刚刚停了,房檐上的滴水一滴滴地落下,像是人的眼泪。院门处有人在低低地说话,是肖昆在送客。客人是上海滩另一位著名人物,人称“女丈夫”的韩如洁先生。韩先生是和储汉君一起从车站回来的,稍坐了一坐,就急着走了。目送韩如洁的车远去,肖昆站在储家门口没急着进去,他在等一个人。
肖昆外表上看去完全没有一个法学家高足的样子,长袍马褂,金丝眼镜,完全是个商人的模样。他师从储汉君,确实是储汉君最得意的学生,可他毕业没多久,却摇身一变,继承家业当了商人,现在已是上海有名的商行老板了。对于这一点,储汉君常常摇头叹息,说肖昆不干法律可惜了,不然,他应该是中国法律界的栋梁之材,最起码也该是个好律师。而肖昆只是笑笑,从不说什么。其实,他弃学从商的真正原因只有肖昆自己知道,因为,他就是国民党特务们恨之入骨的303,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肖昆等的人来了,这是位沉静端庄的姑娘,是肖昆的助手,名叫贾程程。她给肖昆带来的是武汉地下党的秘密电文:已派陈安前往,协助工作,陈随身携带重要秘件……肖昆听罢自语:“也不知道文件内容是什么……”贾程程警惕地四下看看,说:“没说。陈安刚从英国回来,是以储汉君准女婿的身份来储家吊唁的。陈安的任务就是协助你完成争取储先生和徐杰生北上的工作。”肖昆点头,他心里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一切。此时此刻,争取储汉君和徐杰生,早就是他头等的重要任务了。可是,这任务是那样的艰巨,那样充满了危险。刚才火车站上的爆炸,就是一个充满威胁的警告。国民党的特务们,绝不允许这些民主人士顺顺当当地离开上海。
贾程程看着肖昆。对这位领导,年轻的贾程程心里充满了敬佩。看着肖昆沉思,她大致猜得出他在想什么。“你快回去,给武汉回电,我们坚决完成任务。明天一早,我亲自到车站接人。”贾程程看一眼肖昆,转身匆匆走了。贾程程一转身,肖昆的笑容就消失了。回头看着储家的大门,他心里就开始盘算该如何说服储汉君丢弃幻想,和共产党合作了。肖昆了解自己的这位老恩师,储汉君可不是个好说服的人,他虽然暗自倾向于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但,心高气盛的他,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可时间不等人啊!肖昆知道,距新政协会议召开,只有99天了……
南京。嘀嘀嗒嗒的收发电报声中,国民党总裁特派员廖云山脸色阴沉地站在收报员身边。收报员在接收密电。贾程程的回电立即落到国民党特务手中。这时,他的随身副官老丁来到他身后:“报告特派员!”廖云山放下电文,侧过脸,丁副官道:“您的学生肖鹏已从机场接回来,在办公室等您。”廖云山精神又一振:“好。”他马上向门外走去。肖鹏对于他来说,显然情谊很重。
在另一间办公室,迎着廖云山,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马上站起来,“啪”地立正敬礼:“学生肖鹏向恩师报到!”声音响亮而干脆利落。廖云山脸笑得像开了花:“坐下坐下。”肖鹏没坐,廖云山来到肖鹏面前端详着他,感叹地摇头:“这三年美国西点军校没白上,你已经脱胎换骨了。坐。”肖鹏这才坐下:“谢谢恩师夸奖。”廖云山关上大门,坐到桌前:“肖鹏,你回来得正是时候。”他沉了一下:“国内的形势你都知道吗?”肖鹏迟疑了片刻才说:“略知一二……此次肖鹏坚决要求回国,就是要为党国洒尽最后一滴血。”廖云山叹了口气,似有不少话不知该怎么说,只能拍拍肖鹏的肩,然后在屋子里踱着步:“前方战况不容乐观,中共发出五一口号之后,预定召开什么新政治协商会议,时间距现在只有……只有99天。前线战场上的胜负,我们爱莫能助。后方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也是非常的激烈残酷。总裁已委派我出任上海特派员,这次调你回来的任务,就是协助我粉碎上海中共地下党暗中争取亲共分子北上参加新政协的行动。”肖鹏起立立正,满眼是一种狂热:“肖鹏坚决服从恩9币调遣!”廖云山挥挥手让肖鹏坐下:“目前,我们已经获知中共派遣一个叫陈安的来上海协助工作,现在正在武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这个陈安刚从英国回来,是储陈两家当年指腹为婚的准女婿。此行以到储家给储夫人吊唁为由,目的是协助上海地下党重要负责人303做争取储汉君北上的工作。”肖鹏专注地听着,廖云山却不再往下说了。他面沉似水,一圈一圈地踱着,脸上的表情里隐隐有着一种痛苦。不错,是痛苦。
……
前言/序言
《最后的99天》:一个关于时间、选择与人性的深刻探索 《最后的99天》并非仅仅是一个关于倒计时的故事,它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灵深处的触及,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拷问,一场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百态的真实展现。当一个无法逃避的终点无可辩驳地摆在眼前,当有限的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当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瞬间崩塌,我们该如何面对?《最后的99天》便是以此为基点,展开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 故事的开端,笼罩着一层浓重的神秘与不安。我们并非直接得知“最后的99天”具体指向何种末日,是天灾、是人祸,抑或是某种更抽象的、无法抗拒的命运。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反而赋予了故事更广泛的象征意义,让读者得以将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经历的困境代入其中,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正是在这种未知与绝望的笼罩下,不同的人生轨迹在此交汇,他们的选择与挣扎,构成了故事的主体。 我们得以窥见的,是社会结构在巨大冲击下的瓦解与重塑。曾经的秩序、规则、道德,在生存的本能面前,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有人选择囤积居奇,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自私来填补内心的恐慌;有人则在混乱中寻觅一丝秩序,试图用微薄的力量维系人性的微光;还有人,彻底放弃了抵抗,沉沦在感官的麻木与虚无之中。作者以极其冷静且写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物,他们在末日边缘的真实反应。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背后,是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欲望、未曾实现的梦想、以及那些深藏心底的遗憾。 而故事的核心,无疑是对“选择”的极致探讨。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每一个决定都变得无比沉重。是选择自我放逐,在最后的时光里弥补过去的错误,与珍爱的人重聚,哪怕只是片刻的温暖?是选择奋起反抗,即便明知希望渺茫,也要发出最后一声呐喊,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一切?还是选择逃避,在短暂的遗忘与麻醉中等待最终的结局?《最后的99天》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并非总是光彩夺目,也充满了犹豫、挣扎,甚至错误的判断。正是这些不完美,使得他们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反思自身在面对困境时的可能抉择。 书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催人泪下。在末日面前,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被误解的、被淡忘的情感,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对年迈的夫妻,在最后的日子里,重新找回了初恋时的悸动,他们用眼神交流,用紧握的双手传递着不离不弃的承诺。一个曾经疏远的家庭,在共同面对危机时,冰释前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在生死考验下烟消云散,他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原谅。一对恋人,在绝望的现实中,他们的爱情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救赎,他们不再为物质、为未来担忧,只为此刻的相守而燃烧。这些情感的升华,不仅仅是对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情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对联结、对归属的永恒渴望的证明。 《最后的99天》也深刻地触及了“意义”的追寻。当生命的长河即将汇入大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那些曾经追逐的名利、权势,在生命的终点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是对存在的痕迹的渴望。有人选择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绝望与希望,用文字、用音乐、用画作,在最后的时光里留下自己存在的证明。有人选择用善举来温暖他人,哪怕微不足道的帮助,也能在绝望中点燃一丝希望。这些,都是在生命的尽头,对“活过”这个行为本身的庄严确认,是对个体存在的意义进行的最后辩护。 作者的叙事风格,既有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又不乏对个体细微情感的精准捕捉。宏大的背景之下,是无数个微小的个人命运,他们的悲欢离合,交织成一曲生命的挽歌,却又在绝望中孕育着新生。语言的运用,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感,又有充满力量的感染力。没有煽情的堆砌,没有刻意的煽动,只有冷静的观察,深刻的洞察,以及对人类情感的尊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 《最后的99天》并非一个简单的生存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多面。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果我也只有99天,我会如何度过?我会选择守护什么?我会原谅谁?我会去爱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重新认识生命的重量。它提醒我们,生命并非永恒,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通过每一个当下的选择来塑造。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描绘的那个极端情境下的生存状态,更在于它所引发的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人性的永恒思考。它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无论时间多么有限,内心的选择,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更加勇敢地去爱,去生活,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即使在“最后的99天”到来之时,也能带着平静与无憾,迎接生命的轮回。 《最后的99天》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点亮微光,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依然能够穿透一切,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反复思考的杰作,它将陪伴读者走过那些关于生命最深刻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