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太棒了,把女性回归为人,看他们的自主性,看他们利用各种社会语境为自己做最有力的选择。只是有些问题上前后有一些自我矛盾,但是还是开拓眼界,见导师之前读完这本书太开心了。
评分##女儿孝贞不两全,儒家的内部矛盾
评分##贞女如同文革时期的狂热青年被某种观点所洗脑,虽然她们的父母阅历非凡,知道守贞决非如此简单,但激情统治下的少女已经听不进去了,她们要为崇高的理想和荣誉而献身。
评分##例子很多。女性地位提高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 那些贞洁烈女理解她们 会共情。都是多么好的女孩啊。遗憾 记住了翁孺安和袁枚的妹妹袁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表现,让几百年后的我年年不忘。更多的是那些没有名字的李贞女,王贞女。幸好有人做传 有诗词流传,有《碑传集》,可以通过简短文字了解一点当时情景 我没有资格同情她们,我试着理解她们。历史在我眼中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 向死而生延长了她们的精神。 一对比,固然现在女性地位提高了。但是还是有新的束缚难以挣脱。我们没资格评定过去的那些生命。但是以后无数的瞬间,我会时常想起那些没有名字的女性。某些时刻,大概会让人更加勇敢,更能放弃这些俗世里的种种牵绊。 读一本学术书籍,常让人心血沸腾 ,不能平静,这是第一本。
评分##灰常好,留下灰常深刻的印象。原来妇女也是有自己的选择能力的,不过总觉得大部分人是一时冲昏了头脑。要是我,才不做贞洁烈妇。
评分##我特别服气这个问题意识在于“能够将她们的选择真正作为人的选择来考虑而不是空喊礼教杀人口号”,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是只有海外汉学才能做到的一件事,看短评就可以明白中国的文化语境下关注点有意无意地总会集中在哪里了……
评分##有点意思。晚明物欲横流,又提倡放纵,《金瓶梅》乃为淫妇们列传。偏偏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年轻女子选择成为贞女(非真正的寡妇,其未婚夫死亡,并没过门,也无夫妻之实,却为其守节甚至殉情)。贞女是自愿成为贞女的,甚至在父母明确反对自己女儿守贞的情况下,她们也可以舍“孝”而“忠”于亡故的未婚夫,违背正常逻辑。作者认为明朝的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造就了当时的贞女,且女子忠贞和男性忠君形成映照,都是同一思想内核的产物。Unexpectedly,贞女是否符合儒家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个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贞女并不符合儒家礼仪——不仅违礼,还违背人类情感和性需求,这一观点和晚明崇尚“情”的大环境匹配。
评分##本书在这一题材的研究当中,写的相当不错。几方面重要的问题基本都照顾到了,在材料的选取和使用上也可称得当。近代以来,在有关问题上求之太深,恐怕反失其正。
评分##4.5. 作为“贞女”以及明清相关话题的外行,整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认知和维度。出于某种立场和认知,给某种现象下一个判断很容易,但要还原某种现象的真实与复杂却很难。并不是说这本书就呈现了最真的或是全部的“真实”,但某种程度它在试图还原历史现象本身、试图拉出不同的因素和维度让读者看到“贞女”如何成为了一个历史现象、看到“贞女”作为历史现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些材料和论述印象蛮深。整体的感觉,是梳理多于讨论,感觉有些地方如果可以更深入或是展开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