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嘉锡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魏南北朝
  • 史学
  • 丛考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两晋
  • 南北朝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4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91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全书共收论文九篇,由余嘉锡先生所撰。论文主要研究两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问题,涉及《史记》亡篇的考证、汉武帝时代的马政、晋代的辟雍制度、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士人的服药问题等内容。
余先生精于古籍目录,长于史料运用。文中考证缜密,论述详博,见解独到。

内容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收录余嘉锡先生所撰研究两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问题的论文计九篇。涉及《史记》亡篇的考证、汉武帝时代的马政、晋代的辟雍制度、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士人的服药问题等。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为“文津文库”中的一本。

目录

《太史公书》亡篇考

十篇有录无书第一
迁没後亡十篇褚先生补缺第二
《景纪》第三
《武纪》第四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五
《礼书》第六
《乐书》第七
《兵书》第八
《三王世家》第九
《傅靳蒯成列传》第十
《日者列传》第十一
《龟策列传》第十二
总论十篇之亡缺第十三
十篇外褚先生所续第十四
褚先生事蹟第十五
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
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
晋辟雍碑考证

上篇:碑文
皇帝三临辟雍
太子又再莅之
南蛮顺轨 九服混同
廓开太学 集至万有余人
皇上践祚 以庠序为先
兴行古礼 述造弦歌
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 三家之礼庭肆终日
下篇:碑阴题名
太常修阳子平原刘富子真
散骑常侍博士祭酒颖川庾纯谋甫
散骑常侍博士甄城公谯国曹志允恭
高功博士中山张靖彦贞
典行郑大射礼博士京兆段畅永弘
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渔阳崔豹正雄
郑大射礼博士 王乡饮酒礼博士 诸博士
博士新兴秦秀玄良
博士京兆杜琬文琰
博士东?孙毓休朗
博士平原宋昌茂初
博士陈国谢衡德平
都讲
郑大射礼生 王乡饮酒礼生
弟子 门人
寄学寄学陪位
散生
附录:晋辟雍兴废考
卫元嵩事蹟考

出处本末第一
上书请省寺减僧及周武废法第二
僧徒之评论元嵩第三
元嵩之学术及其着述第四
《牟子理惑论》检讨

流传着录第一
古今评论第二
诸家考辨第三
撰人时代姓名第四
书名第五
中国人出家第六
羣书徵引第七
释伧楚
寒食散考
述意第一
寒食散之所由起第二
魏晋南北朝人服散故事第三






北魏
北周


药方名品加减第四
散发後病状及其将息节度之法第五
寒食散药所以发病第六
《疑年录》稽疑
自序
凡例

卷二

前言/序言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一部深入探索中古历史的学术力作 导言:中古史的复杂性与研究的必要性 汉魏、两晋、南北朝,这一段横跨近四百年(约公元220年至589年)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变、兼具开创性与过渡性的阶段。它上承秦汉的统一帝国气象,下启隋唐的恢弘盛世,其间政治权力更迭频繁,社会结构经历深刻重塑,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文化思潮激荡碰撞。这段历史,既有魏晋玄学的空灵飘逸,也有五胡乱华的血腥动荡;既有士族门阀的兴衰沉浮,也有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与本土化。 然而,由于史料的残缺、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以及时代本身的碎片化特征,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一大挑战。《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并非一部通史性的叙述,而是通过对一系列特定问题、关键人物和核心史实的深入剖析和细致考订,力求揭示这一复杂时代深层的历史逻辑与结构性特征。 一、 政治权力与制度的变迁:从“中朝”到“门阀”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汉末至南朝“士族政治”的制度性考察。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门阀大族”这一概念的简单描述上,而是通过对选举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官僚体系的实际运作,以及皇权与士族权力博弈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中古政治权力的实际分配格局。 具体而言,书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九品中正制的运作机制与异化: 传统的观点多将九品制视为门阀政治的直接工具,本书则通过考察中正官的选任标准、品第划分的实际操作与地方豪强的干预程度,论证了该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与局限性。研究指出,九品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其在特定时期的灵活操作,往往是中央政府维系统治的权宜之计。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张力: 中古时期,地方豪强与州牧、刺史的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本书精选了如西晋“八王之乱”前后的地方军事力量的演变、东晋渡江后对江南士族的收编策略,以及南北朝时期“都督制”的再强化等典型事件,分析了中央权力在不同朝代如何通过军事部署、经济控制和联姻等手段,在承认地方特权与维护帝国统一之间寻求脆弱的平衡。 皇权更迭中的“合法性”构建: 魏晋之际,曹魏取代汉朝、司马氏篡魏、刘宋取代东晋,政权更迭频繁。本书对这些政权在“受命于天”的话语体系下,如何构建其合法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对曹魏“汉之续统”的说辞,以及东晋偏安政权在江南士族支持下对“衣冠正统”的维护,都展示了中古政治伦理的复杂面向。 二、 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的重构: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 中古史的动荡,其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无法回避的论题。《丛考》将目光投向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重组。 书中对“占田制”、“班田制”在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与适应性进行了专题研究。作者着重分析了西晋统一后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这一过程对自耕农的冲击,认为这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和后续动乱的重要经济根源。 更具价值的是对“流民”现象的关注。在战乱频仍、赋税沉重的背景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变为流民,成为政治军事力量争夺的对象。本书通过对《晋书》、《资治通鉴》及碑刻史料的细致梳理,描绘了流民的构成、迁移路线以及不同政权(如北魏的“三长制”改革)在安置和控制流民方面的具体政策及其效果,揭示了中古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与能动性。 三、 民族互动与文化融合的深层动力 “五胡乱华”与南北对峙,是中古史的标志性特征。本书对民族关系的研究,力求超越简单的冲突叙事,探讨融合与认同的复杂过程。 北朝的“汉化”与“胡化”: 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书并未将其简单视为汉化的成功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鲜卑贵族内部对于改革的抵制力量,以及汉人士族的积极参与。作者强调,改革不仅是文化上的“归化”,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对北方游牧力量的制度化整合。同时,也探讨了汉族社会在北方被统治阶段所吸收的游牧文化元素。 江南的文化保守与创新: 南渡士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如何在保持文化正统性的同时,吸纳和整合了原住的吴越文化,是另一个重点。书中通过对士族家谱的重构、对南方士族的土地兼并模式的分析,阐释了文化认同如何与现实的权力结构相互依存。 四、 思想流变与精神世界的探索 中古时期,儒家正统思想受到挑战,玄学、佛教、道教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当时士人的精神图景。 《丛考》对魏晋玄学的流变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梳理,重点分析了“格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玄学如何从精英阶层的清谈,逐渐渗透并影响到政治伦理和个人修养。尤其对王弼、竹林七贤等人物的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也是本书关注的焦点。作者借助造像碑刻、地方志以及高僧传记,考察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组织形态、经济基础(寺院经济)以及它对社会教化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书中对南北朝时期佛教在理论上的“中国化”进程,如禅宗雏形与净土信仰的兴起,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结语:中古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的价值在于其问题意识的精准性和史料运用的扎实性。它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将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调适的中古世界。对于希望超越一般历史教科书叙事,进入到对中国早期帝国解体与重建的深层机制进行探究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深入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资。它的排版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专业,每一条引文都有清晰的出处,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查证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史料的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互相矛盾的观点并列呈现,辅以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让读者在清晰的框架下自己去权衡取舍。这种高度的学术诚信和对读者的尊重,是许多当代著作中所稀缺的品质。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私塾学习,既能享受到知识的盛宴,又能学到审慎求实的治学态度。这是一部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初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只是对既有学说的重复。然而,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在关键议题上的创新性见解令人眼前一亮,他敢于挑战一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定论,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新证据链条。特别是关于某一特定战役的军事部署分析,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地理学和后勤学知识进行重建,使得我们得以跳出传统“胜者为王”的叙事陷阱,看到了战争背后的复杂逻辑。这种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知识的革新,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被反复论述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细腻。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考证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细节还原,简直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所见一般。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消长,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一手文献,还结合了考古发现进行交叉印证,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史实变得清晰可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论证逻辑,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人对中国古代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真正沉浸在史料的海洋中,为我们打捞出最坚实的知识碎片。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都被刷新了,对那个风云变のうち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边缘”历史的关注和深度挖掘。我们常见的历史叙事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但这本书的目光却投向了那些常被忽略的社会结构、经济变动乃至文化思潮的细微变化。作者对当时士族阶层内部的婚姻网络、门阀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的剖析,极其精妙。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梳理,揭示了制度的僵化是如何一步步将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这种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考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生态的理解。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部精密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用历史的语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肌理。读罢,不禁感叹,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漏的角落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股子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一丝不苟,但又巧妙地避开了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作者在阐述复杂史学观点时,常常采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娓娓道来,尽管主题严肃,但读起来却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智力挑战感。比如,对于某一著名人物的政治手腕分析,他没有简单地盖棺定论,而是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场景描摹出来,让读者自行体会其高明之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实,更在于展示了一种优秀的史学研究方法论——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前人的记载,如何通过边角料拼凑出宏大图景。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这一段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它教你如何去“做”历史研究,而不是仅仅“读”历史。

评分

挺旧的书,繁体横排

评分

好书

评分

啦啦啦啦啦啦!

评分

买了很多书,京东一如既往的靠谱。感谢快递小哥,帮我搬运。多读书,多看报。

评分

果然不能对京东的包装有信心

评分

好书啊。趣味性也足啊。

评分

《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全书共收论文九篇,由余嘉锡先生所撰。论文主要研究两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问题,涉及《史记》亡篇的考证、汉武帝时代的马政、晋代的辟雍制度、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士人的服药问题等内容。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