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日曆2017 中信齣版社

親愛的日曆2017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日記
  • 手賬
  • 時間管理
  • 生活
  • 情感
  • 2017
  • 中信齣版社
  • 親愛的日曆
  • 實用
  • 禮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5979
商品編碼:1060564073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736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親愛的日曆》,它是中信齣版集團、楚塵文化重點推齣的文化創意産品。恰如其名,浪漫、精緻、溫柔。

1.

它可以是一份禮物,在情人節或是某個閤適的時間,送給心儀之人,當比99朵玫瑰更動人。

當你送齣這份禮物時,是在說:“親愛的,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2.

它還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情詩集,編輯們在內容方麵下的功夫,絕不亞於一本《越洋情書》或是《卡夫卡書信集》。

每一天翻開日曆,都有一則新的情事:

·1965年1月4日,T.S.艾略特在zui後一次神誌清醒時,念著第二任妻子瓦勒莉的名字,溘然辭世。

·1482年1月6日,敲鍾人卡西莫多在巴黎聖母院廣場前遇到瞭艾絲美拉達。數年後,他們在屍窟中相擁而死,化為塵土。

·1889年1月30日,葉芝首次遇到毛特·岡妮,然而岡妮另嫁他人,痛苦伴隨瞭葉芝一生。幾年後他為她寫下瞭著名的情詩《當你老瞭》。

……

這些情事,於我們來說隻是幾十個字,對於故事裏的人來說,卻已經是整個人生中特彆重要的一段戀情,非常難忘的一天時光。

而那些情詩,則隨時時光的流逝,愈發顯齣其溫暖人心、喚醒愛戀的力量。

正如阿波裏奈爾所寫:“時光消逝瞭,而我還在這裏。”

3.

《親愛的日曆》,無論是送給親人、友人或是自己,更是一種溫柔的陪伴,堅定嚮著幸福的信念。

王菲說:“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

語言其實是一種蠱,影響著人的無意識。每一天,我們希望一個關鍵詞、一件情事、一首情詩,能讓人在清晰瞭然的閱讀中,相信未來可期、愛情不遠。

 


內容簡介

《親愛的日曆》,絕不止於一本普通的日曆,它更是一冊深情雋永的情詩集,還是一本浪漫動人的生活誌。每天一首雋永的情詩、每天一件流傳青史的浪漫事、每天一個直擊人心的關鍵詞,給滿懷深情的人溫暖的陪伴,走過深愛的、摯愛的、真愛的2017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如此浪漫如此美好,送給自己、送給親愛的,這獨特的禮物一定能彰顯齣不同凡俗的生活品位和清新格調。

① 日曆不可或缺的日期、農曆、星期、節氣、節日等要素,讓你從容規劃2017的每一天;

② 情事:曆史上的那一天,某位作傢、詩人、畫傢、音樂傢等人生中非常浪漫的某個事件。歌德、雨果、海明威、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葉芝、薩特、波伏娃、裏爾剋、喬伊斯、策蘭、黑塞、阿倫特、伯格曼、波蘭斯基、王小波等,共365條情事,追尋真愛的道路上,你從不孤單。

③ 情詩:和當天的情事相配閤的,一首聞名於世的情詩。

配閤情事,每天一首情詩,這首情詩或是當事人所作,或是與當事人相關的人所作,或是第三者所作,總之這首情詩很好地詮釋瞭情事和當事人的心境。詩歌的作者有薩福、塔索、歌德、雨果、泰戈爾、裏爾剋、博爾赫斯、卡瓦菲斯、勃洛剋、米沃什、阿米亥、艾呂雅、阿波裏奈爾、R.S.托馬斯、索德格朗、狄蘭·托馬斯、曼德爾施塔姆、北島、韓東、李元勝等,共365首情詩。人生中兩件重要的事——愛情和詩歌,完美地結閤到一起。

④ 情事關鍵詞:和當天的情事相配閤的,能直擊人心的詞語或短語

配閤這條情事,用一句關鍵詞概括這條情事的精神內涵,這個關鍵詞必定會跟心靈或者當下發生化學反應。共365個關鍵詞。2017年的每一天都彆具意義、難以忘懷。

 


作者簡介

北京楚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5月,注冊地為北京,是一傢專門齣版人文類圖書的齣版機構,擁有一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經營團隊。楚塵文化一直緻力於齣版高品位的人文類圖書。齣版方嚮涉及文學、文化、藝術、攝影、詩歌、生活等領域。楚塵文化在中國齣版界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搶占先機保持領先,打造瞭很多一流的産品,齣版各類人文圖書近韆種,逐步建立瞭自己的高品位人文圖書的品牌形象。

楚塵文化熱愛一切有創造力的文字,每當看見那些讓人激動的藝術、小說、散文、遊記,甚至是食譜,都有一種發自肺腑的衝動,想要把它們與讀者分享。

楚塵文化堅信: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精彩書摘

【舉例:1月27日】

關鍵詞:你的背影那麼長

情事: 1 9 9 0 年1 月2 7 日, 荒木經惟的妻子陽子去世,在《東京日和》一書中,荒木說:“ 她走後我隻拍天空。”

詩人與情詩介紹:

伊迪特· 伊蕾內· 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dergran,1892—1923),芬蘭著名的瑞典語女詩人,也是北歐文學史上zui早的現代主義作傢之一。

[ 瑞典] 索德格朗 北島 譯

我的靈魂是天空淺藍色的衣裳;

我把它留在海邊的峭壁上

赤裸裸的,我走嚮你好像一個女人。

好像一個女人我坐在你桌上

飲下一杯酒,吸進瞭玫瑰的芳香。

你認為我很美,像你在夢中所見的,

我忘掉瞭一切,忘掉瞭我的童年和傢鄉,

隻知道你的愛撫俘虜瞭我。

你微笑著拿來一麵鏡子,讓我看看自己。

我看見我的肩是塵土做的,又化為粉齏,

我看見我的美是病態的,除瞭消失沒有彆的欲望。

哦,把我緊緊摟在你懷裏,使我不再需要什麼。

【舉例:1月14日】

關鍵詞:宿命降臨

情事: 1927 年1 月14 日,鬱達夫第yi次見到王映霞,一見鍾情,癡迷沉醉:“我也醉瞭,醉瞭,啊啊,可愛的映霞!”

詩人與情詩介紹:

韓東,1961 年5 月生於南京,當代詩人、作傢。

愛情生活

韓東

有可能

就盡量做愛

不做愛

也要抱著

要互相說話

彼此看著

不能走神

你在想什麼

我在想你

生氣的時候

不拿正眼看你

也要拿白眼看你

不說話的時候

也要在心裏罵你

要保持

清醒的狀態

不要睡過去

睡覺是各自的事情

要抱著睡

握著睡

在裏麵睡

至少也要

手拉著手

像在過一條

車流飛奔

凶險萬狀的

馬路

……

 


《光影流轉:現代攝影藝術的百年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全麵而深入的攝影藝術史論著,旨在梳理自十九世紀中葉攝影術誕生以來,至二十一世紀初現代攝影思潮的演變脈絡、關鍵人物及其代錶作品,並探討技術革新對藝術錶達的深刻影響。我們不聚焦於技術手冊的講解,而是側重於攝影如何從一種科學記錄工具,蛻變為與繪畫、電影並駕齊驅的獨立藝術門類。 第一部:濛昧與誕生——攝影的早期實驗與藝術的身份認同(約1839-1880) 本部分追溯瞭攝影術的起源,從達蓋爾的銀版法(Daguerreotype)和塔爾博特的負片/正片係統(Calotype)的競爭與確立開始。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攝影師如儒勒·勒布朗(Jules Le Secq)和居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如何試圖將這種新媒介引入藝術殿堂。重點分析瞭“皮查姆主義”(Pictorialism)的萌芽階段,即藝術傢們如何通過漫長的曝光、柔焦技術和手工後期處理,模仿油畫的質感與氛圍,以爭取藝術界(尤其是沙龍體製)的認可。 深入探討瞭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對人像攝影的狂熱,以及安德烈·卡爾·布朗(André-Adolphe-Eugène Disdéri)的全景相館模式如何使肖像攝影走嚮大眾化。同時,我們沒有忽視紀實攝影的早期實踐,如羅傑·芬頓(Roger Fenton)對剋裏米亞戰爭的“擺拍式”記錄,以及蒂莫西·奧沙利文(Timothy O'Sullivan)對美國西部荒野的冷靜、近乎抽象的記錄,這些作品奠定瞭未來紀實攝影的倫理基礎。本章強調瞭早期攝影師在技術限製下,所展現齣的驚人創造力與對“瞬間”的早期哲學思考。 第二部:現代主義的覺醒——超越模仿,確立攝影本體(約1880-1940)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柯達“你按快門,剩下的我們來”的理念普及,攝影技術門檻大幅降低,這迫使純粹的藝術攝影師尋求新的錶達方嚮。本部分詳述瞭“皮查姆主義”在十九世紀末的巔峰,及其與主張“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反對者之間的激烈論戰。 關鍵部分集中於阿爾弗雷德·斯蒂格裏茨(Alfred Stieglitz)在“291畫廊”的工作,他不僅是攝影推廣者,更是現代主義的布道者。我們分析瞭他如何通過對光影、紋理的極緻捕捉,將《等候》(The Steerage)等作品提升到現代主義繪畫的高度。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對形式和物體的極簡主義解構,以及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對日常事物的陌生化處理,標誌著攝影本體論的成熟——即攝影應該擁抱其獨特的媒介屬性,而非模仿其他藝術。 此外,本書還專題討論瞭歐洲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對攝影的顛覆。約翰·赫特菲爾德(John Heartfield)和漢娜·赫希(Hannah Höch)利用拼貼(Montage)和挪用(Appropriation)技術,將攝影圖像作為批判社會和政治的有力武器。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在包豪斯推廣的“新視點”(New Vision)——從高空、低角度、特寫等非常規視角齣發,徹底解放瞭相機的觀看方式。 第三部:戰後現實與主體性探索——紀實、人文與風格的多元化(約1945-1970) 二戰結束後,攝影迎來瞭新的黃金時代,尤其是在美國。本章著重探討瞭瑪格南圖片社的集體精神,以及亨利·卡蒂埃-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對“決定性瞬間”的精準哲學闡述。人文主義攝影(Humanist Photography)在戰後的歐洲和美國盛行,試圖通過捕捉普通人的情感瞬間,來重建社會聯係和理解人類境遇。 然而,與此同時,一股對“純粹客觀性”的反思也在醞釀。羅伯特·弗蘭剋(Robert Frank)的《美國人》(The Americans)以其模糊、顆粒感強烈的“不完美”影像,挑戰瞭戰後美國主流的樂觀敘事,開啓瞭更具個人主觀色彩的紀實模式。 在藝術領域,我們考察瞭以愛德華·布赫(Edward Burtynsky)和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為代錶的攝影師,他們開始將鏡頭對準社會邊緣群體、病態的個體和工業景觀的宏大結構,揭示瞭現代社會光鮮錶麵下的不安與異化。阿勃絲的作品尤其引發瞭關於“凝視的倫理”的深刻討論。 第四部:概念與媒介的拓展——後現代的解構與數碼時代的來臨(約1970-2000) 隨著後現代思潮的興起,攝影的“真實性”基礎被徹底動搖。本部分集中分析瞭德國杜塞爾多夫學派的影響,特彆是貝爾恩德·和希拉·貝歇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的類型學(Typology)研究,他們以冷靜、百科全書式的中性視角,記錄瞭工業建築的標準化形態,將攝影從對“瞬間”的捕捉轉嚮對“係統”的編目。 辛迪·捨曼(Cindy Sherman)的《無題電影劇照》係列,通過扮演各種刻闆的女性角色,徹底暴露瞭圖像是如何被建構、消費和支配的。她將攝影視為一種“自我模仿”,強調瞭身份的流變性與社會角色的錶演本質。 本章最後一部分展望瞭數碼技術的衝擊。從早期的掃描儀到後期的Photoshop,技術的介入使得“暗房的魔術”被電子操作所取代。我們探討瞭數字技術如何模糊瞭紀實與虛構的界限,並引發瞭關於“圖像的易逝性與可篡改性”的新一輪哲學辯論,為我們理解當下的圖像文化奠定瞭理論基礎。 本書的結構旨在引導讀者理解,攝影藝術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觀看、如何記錄、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來定義“現實”的曆史。它不僅僅是一部作品的匯編,更是一場關於媒介本體、美學範式轉換與社會批判的深度對話。 目標讀者 藝術史、攝影史、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及研究人員;對視覺文化、現當代藝術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希望係統瞭解攝影如何從科學記錄演變為獨立藝術形式的愛好者。 核心價值 係統性: 覆蓋從達蓋爾時代到數碼轉型期的關鍵轉摺點。 深度性: 聚焦於藝術思潮和哲學內核,而非單純的技術介紹。 思辨性: 探討攝影作為社會見證者和身份建構者的雙重角色。

用戶評價

評分

其實,我買《親愛的日曆2017》的時候,對於它具體的內容並沒有太多的瞭解。我隻是覺得,一年到頭,總得有點什麼東西能讓自己感覺不那麼虛度。這本日曆,恰好提供瞭一個“填寫”和“填充”的空間。我腦海裏構想過,或許裏麵會有一些關於時令節氣的介紹,或許會有一些關於日常生活的提醒,又或許會有一些留白,讓我可以隨心所欲地寫下自己的想法。我並不是一個特彆喜歡寫日記的人,但對於“日曆”這種形式,卻有著莫名的好感。它代錶著時間的流逝,也代錶著每一個獨立的“此刻”。我把這本日曆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每天工作之餘,我都會不經意地瞥一眼它。它就好像一個靜默的朋友,不需要言語,卻能給我一種陪伴感。我並沒有指望它能解決我生活中的什麼大問題,隻是覺得,如果我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於“當下”的提醒,或者一些能夠讓我感到片刻放鬆的文字,那麼就已經足夠瞭。

評分

當我把《親愛的日曆2017》帶迴傢的時候,我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我隻是覺得,作為一個常年的讀者,看到中信齣版社推齣瞭這樣一本形式新穎的書,齣於好奇心,就想嘗試一下。當時我並沒有去研究它的“內容”是什麼,更多的是被它“日曆”這個概念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應該有屬於它自己的意義,不應該就這樣匆匆而過。這本日曆,恰好提供瞭一個記錄和反思的載體。我把它擺在瞭我的書架上,和我的其他藏書放在一起,它顯得有些特彆,又有些格格不入。我並沒有急著去打開它,去閱讀裏麵的文字。我隻是覺得,它應該在那裏,它是一種象徵,一種關於時間流逝,關於生活痕跡的象徵。我並沒有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什麼頓悟,或者指導我的人生。我隻是覺得,如果我能在某一天,翻開它,看到其中某個片段,能夠觸動我,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絲溫暖,或者讓我迴憶起某個曾經被遺忘的瞬間,那麼它的存在,就已經有瞭價值。

評分

2017年,那個鼕天格外漫長,也格外寒冷,我獨自一人窩在齣租屋裏,麵對著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心裏湧動著一股莫名的孤寂。工作上的瓶頸,人際關係的疏離,都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恰好在書店裏,我翻開瞭《親愛的日曆2017》,那溫暖的封麵,像一束陽光照進瞭我陰鬱的心房。我並非衝著某位作者的名氣,也不是被某種特定的內容吸引,而是被一種淡淡的情緒所牽引,仿佛這本日曆,能夠承載我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也能治愈我內心深處的傷痛。我記得當時拿起它,感覺它的分量剛剛好,不是沉重得壓垮人,而是恰到好處地讓你感受到一種踏實的溫暖。我沒有立刻翻看裏麵的內容,隻是靜靜地把它放在書包裏,迴傢後,把它擺在床頭,看著它,就覺得心裏多瞭一份依靠,仿佛有位無聲的朋友,在默默地陪伴著我。那段時間,我很少閱讀,更多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它,想著它,卻不急於去拆解它的意義。我隻是享受那種擁有它的感覺,那種被一份美好事物所包圍的寜靜。

評分

關於《親愛的日曆2017》,我其實並沒有去深入瞭解它到底“講瞭什麼”。更多的是被它“日曆”這個概念所吸引,覺得一年365天,總該有點什麼東西能讓自己感覺不那麼虛度。我當時腦海裏構想過,它或許會包含一些關於生活的感悟,或者一些關於自然的詩句,又或者是一些能夠提醒我珍惜當下的片段。我喜歡這種將時間和文字結閤在一起的形式,它能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停頓和思考的契機。我把這本日曆擺在瞭我的床頭櫃上,每天晚上睡前,我都會隨意翻閱幾頁,即使不寫下什麼,隻是看看上麵的字句,也能讓我感到一種淡淡的寜靜。我並沒有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什麼具體的改變,隻是覺得,如果它能成為我日常生活中,一個溫柔的點綴,一份無聲的陪伴,讓我覺得生活不那麼孤單,不那麼匆忙,那麼它就已經完成瞭它的使命。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親愛的日曆2017》完全是齣於一種“想要記錄點什麼”的衝動。那時候,我正處於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感覺很多事情都充滿瞭不確定性,但又不想就這樣隨波逐流地過日子。我希望能夠抓住一些細小的美好,能夠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印記。這本日曆的尺寸很適閤放在桌上,每天都可以隨手翻看,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小小的儀式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看看它,想想它。我當時想象中的它,或許會是一些優美的散文,或許是一些勵誌的故事,又或許是一些關於生活的哲思。雖然我還沒有真正打開它仔細閱讀,但僅僅是擁有它,就給瞭我一種莫名的期待和動力。我把它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每天早上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就好像每天都收到一份來自遠方的問候,一份來自未來的期許。我並沒有特彆設想它會帶給我什麼具體的改變,隻是覺得,如果我能夠堅持每天在上麵寫下幾句話,哪怕隻是一些零散的、不成體係的感受,那麼到年底的時候,我一定會對過去這一年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也能更好地總結自己的得失。

評分

搶得最後一本,真棒

評分

很精緻,用途也很多

評分

作禮物很滿意,送給文藝的朋友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喜歡

評分

搶得最後一本,真棒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還是不錯的!看著舒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