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日历2017 中信出版社

亲爱的日历2017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记
  • 手账
  • 时间管理
  • 生活
  • 情感
  • 2017
  • 中信出版社
  • 亲爱的日历
  • 实用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5979
商品编码:10605640732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73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亲爱的日历》,它是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重点推出的文化创意产品。恰如其名,浪漫、精致、温柔。

1.

它可以是一份礼物,在情人节或是某个合适的时间,送给心仪之人,当比99朵玫瑰更动人。

当你送出这份礼物时,是在说:“亲爱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2.

它还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情诗集,编辑们在内容方面下的功夫,绝不亚于一本《越洋情书》或是《卡夫卡书信集》。

每一天翻开日历,都有一则新的情事:

·1965年1月4日,T.S.艾略特在zui后一次神志清醒时,念着第二任妻子瓦勒莉的名字,溘然辞世。

·1482年1月6日,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广场前遇到了艾丝美拉达。数年后,他们在尸窟中相拥而死,化为尘土。

·1889年1月30日,叶芝首次遇到毛特·冈妮,然而冈妮另嫁他人,痛苦伴随了叶芝一生。几年后他为她写下了著名的情诗《当你老了》。

……

这些情事,于我们来说只是几十个字,对于故事里的人来说,却已经是整个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段恋情,非常难忘的一天时光。

而那些情诗,则随时时光的流逝,愈发显出其温暖人心、唤醒爱恋的力量。

正如阿波里奈尔所写:“时光消逝了,而我还在这里。”

3.

《亲爱的日历》,无论是送给亲人、友人或是自己,更是一种温柔的陪伴,坚定向着幸福的信念。

王菲说:“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怎么可给爱人好处。”

语言其实是一种蛊,影响着人的无意识。每一天,我们希望一个关键词、一件情事、一首情诗,能让人在清晰了然的阅读中,相信未来可期、爱情不远。

 


内容简介

《亲爱的日历》,绝不止于一本普通的日历,它更是一册深情隽永的情诗集,还是一本浪漫动人的生活志。每天一首隽永的情诗、每天一件流传青史的浪漫事、每天一个直击人心的关键词,给满怀深情的人温暖的陪伴,走过深爱的、挚爱的、真爱的2017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如此浪漫如此美好,送给自己、送给亲爱的,这独特的礼物一定能彰显出不同凡俗的生活品位和清新格调。

① 日历不可或缺的日期、农历、星期、节气、节日等要素,让你从容规划2017的每一天;

② 情事:历史上的那一天,某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人生中非常浪漫的某个事件。歌德、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叶芝、萨特、波伏娃、里尔克、乔伊斯、策兰、黑塞、阿伦特、伯格曼、波兰斯基、王小波等,共365条情事,追寻真爱的道路上,你从不孤单。

③ 情诗:和当天的情事相配合的,一首闻名于世的情诗。

配合情事,每天一首情诗,这首情诗或是当事人所作,或是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所作,或是第三者所作,总之这首情诗很好地诠释了情事和当事人的心境。诗歌的作者有萨福、塔索、歌德、雨果、泰戈尔、里尔克、博尔赫斯、卡瓦菲斯、勃洛克、米沃什、阿米亥、艾吕雅、阿波里奈尔、R.S.托马斯、索德格朗、狄兰·托马斯、曼德尔施塔姆、北岛、韩东、李元胜等,共365首情诗。人生中两件重要的事——爱情和诗歌,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④ 情事关键词:和当天的情事相配合的,能直击人心的词语或短语

配合这条情事,用一句关键词概括这条情事的精神内涵,这个关键词必定会跟心灵或者当下发生化学反应。共365个关键词。2017年的每一天都别具意义、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北京楚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注册地为北京,是一家专门出版人文类图书的出版机构,拥有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营团队。楚尘文化一直致力于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类图书。出版方向涉及文学、文化、艺术、摄影、诗歌、生活等领域。楚尘文化在中国出版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抢占先机保持领先,打造了很多一流的产品,出版各类人文图书近千种,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高品位人文图书的品牌形象。

楚尘文化热爱一切有创造力的文字,每当看见那些让人激动的艺术、小说、散文、游记,甚至是食谱,都有一种发自肺腑的冲动,想要把它们与读者分享。

楚尘文化坚信: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

 


精彩书摘

【举例:1月27日】

关键词:你的背影那么长

情事: 1 9 9 0 年1 月2 7 日, 荒木经惟的妻子阳子去世,在《东京日和》一书中,荒木说:“ 她走后我只拍天空。”

诗人与情诗介绍:

伊迪特· 伊蕾内· 索德格朗(Edith Irene S·dergran,1892—1923),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也是北欧文学史上zui早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 瑞典] 索德格朗 北岛 译

我的灵魂是天空浅蓝色的衣裳;

我把它留在海边的峭壁上

赤裸裸的,我走向你好像一个女人。

好像一个女人我坐在你桌上

饮下一杯酒,吸进了玫瑰的芳香。

你认为我很美,像你在梦中所见的,

我忘掉了一切,忘掉了我的童年和家乡,

只知道你的爱抚俘虏了我。

你微笑着拿来一面镜子,让我看看自己。

我看见我的肩是尘土做的,又化为粉齑,

我看见我的美是病态的,除了消失没有别的欲望。

哦,把我紧紧搂在你怀里,使我不再需要什么。

【举例:1月14日】

关键词:宿命降临

情事: 1927 年1 月14 日,郁达夫第yi次见到王映霞,一见钟情,痴迷沉醉:“我也醉了,醉了,啊啊,可爱的映霞!”

诗人与情诗介绍:

韩东,1961 年5 月生于南京,当代诗人、作家。

爱情生活

韩东

有可能

就尽量做爱

不做爱

也要抱着

要互相说话

彼此看着

不能走神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你

生气的时候

不拿正眼看你

也要拿白眼看你

不说话的时候

也要在心里骂你

要保持

清醒的状态

不要睡过去

睡觉是各自的事情

要抱着睡

握着睡

在里面睡

至少也要

手拉着手

像在过一条

车流飞奔

凶险万状的

马路

……

 


《光影流转:现代摄影艺术的百年探索》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摄影艺术史论著,旨在梳理自十九世纪中叶摄影术诞生以来,至二十一世纪初现代摄影思潮的演变脉络、关键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并探讨技术革新对艺术表达的深刻影响。我们不聚焦于技术手册的讲解,而是侧重于摄影如何从一种科学记录工具,蜕变为与绘画、电影并驾齐驱的独立艺术门类。 第一部:蒙昧与诞生——摄影的早期实验与艺术的身份认同(约1839-1880) 本部分追溯了摄影术的起源,从达盖尔的银版法(Daguerreotype)和塔尔博特的负片/正片系统(Calotype)的竞争与确立开始。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摄影师如儒勒·勒布朗(Jules Le Secq)和居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 Le Gray)如何试图将这种新媒介引入艺术殿堂。重点分析了“皮查姆主义”(Pictorialism)的萌芽阶段,即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漫长的曝光、柔焦技术和手工后期处理,模仿油画的质感与氛围,以争取艺术界(尤其是沙龙体制)的认可。 深入探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对人像摄影的狂热,以及安德烈·卡尔·布朗(André-Adolphe-Eugène Disdéri)的全景相馆模式如何使肖像摄影走向大众化。同时,我们没有忽视纪实摄影的早期实践,如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摆拍式”记录,以及蒂莫西·奥沙利文(Timothy O'Sullivan)对美国西部荒野的冷静、近乎抽象的记录,这些作品奠定了未来纪实摄影的伦理基础。本章强调了早期摄影师在技术限制下,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对“瞬间”的早期哲学思考。 第二部:现代主义的觉醒——超越模仿,确立摄影本体(约1880-1940)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柯达“你按快门,剩下的我们来”的理念普及,摄影技术门槛大幅降低,这迫使纯粹的艺术摄影师寻求新的表达方向。本部分详述了“皮查姆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的巅峰,及其与主张“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反对者之间的激烈论战。 关键部分集中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在“291画廊”的工作,他不仅是摄影推广者,更是现代主义的布道者。我们分析了他如何通过对光影、纹理的极致捕捉,将《等候》(The Steerage)等作品提升到现代主义绘画的高度。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对形式和物体的极简主义解构,以及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对日常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标志着摄影本体论的成熟——即摄影应该拥抱其独特的媒介属性,而非模仿其他艺术。 此外,本书还专题讨论了欧洲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对摄影的颠覆。约翰·赫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和汉娜·赫希(Hannah Höch)利用拼贴(Montage)和挪用(Appropriation)技术,将摄影图像作为批判社会和政治的有力武器。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在包豪斯推广的“新视点”(New Vision)——从高空、低角度、特写等非常规视角出发,彻底解放了相机的观看方式。 第三部:战后现实与主体性探索——纪实、人文与风格的多元化(约1945-1970) 二战结束后,摄影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美国。本章着重探讨了玛格南图片社的集体精神,以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对“决定性瞬间”的精准哲学阐述。人文主义摄影(Humanist Photography)在战后的欧洲和美国盛行,试图通过捕捉普通人的情感瞬间,来重建社会联系和理解人类境遇。 然而,与此同时,一股对“纯粹客观性”的反思也在酝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以其模糊、颗粒感强烈的“不完美”影像,挑战了战后美国主流的乐观叙事,开启了更具个人主观色彩的纪实模式。 在艺术领域,我们考察了以爱德华·布赫(Edward Burtynsky)和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为代表的摄影师,他们开始将镜头对准社会边缘群体、病态的个体和工业景观的宏大结构,揭示了现代社会光鲜表面下的不安与异化。阿勃丝的作品尤其引发了关于“凝视的伦理”的深刻讨论。 第四部:概念与媒介的拓展——后现代的解构与数码时代的来临(约1970-2000)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摄影的“真实性”基础被彻底动摇。本部分集中分析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影响,特别是贝尔恩德·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的类型学(Typology)研究,他们以冷静、百科全书式的中性视角,记录了工业建筑的标准化形态,将摄影从对“瞬间”的捕捉转向对“系统”的编目。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无题电影剧照》系列,通过扮演各种刻板的女性角色,彻底暴露了图像是如何被建构、消费和支配的。她将摄影视为一种“自我模仿”,强调了身份的流变性与社会角色的表演本质。 本章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数码技术的冲击。从早期的扫描仪到后期的Photoshop,技术的介入使得“暗房的魔术”被电子操作所取代。我们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模糊了纪实与虚构的界限,并引发了关于“图像的易逝性与可篡改性”的新一轮哲学辩论,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图像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的结构旨在引导读者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观看、如何记录、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定义“现实”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汇编,更是一场关于媒介本体、美学范式转换与社会批判的深度对话。 目标读者 艺术史、摄影史、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对视觉文化、现当代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系统了解摄影如何从科学记录演变为独立艺术形式的爱好者。 核心价值 系统性: 覆盖从达盖尔时代到数码转型期的关键转折点。 深度性: 聚焦于艺术思潮和哲学内核,而非单纯的技术介绍。 思辨性: 探讨摄影作为社会见证者和身份建构者的双重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实,我买《亲爱的日历2017》的时候,对于它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我只是觉得,一年到头,总得有点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感觉不那么虚度。这本日历,恰好提供了一个“填写”和“填充”的空间。我脑海里构想过,或许里面会有一些关于时令节气的介绍,或许会有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提醒,又或许会有一些留白,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下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写日记的人,但对于“日历”这种形式,却有着莫名的好感。它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每一个独立的“此刻”。我把这本日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天工作之余,我都会不经意地瞥一眼它。它就好像一个静默的朋友,不需要言语,却能给我一种陪伴感。我并没有指望它能解决我生活中的什么大问题,只是觉得,如果我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当下”的提醒,或者一些能够让我感到片刻放松的文字,那么就已经足够了。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亲爱的日历2017》完全是出于一种“想要记录点什么”的冲动。那时候,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感觉很多事情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又不想就这样随波逐流地过日子。我希望能够抓住一些细小的美好,能够留下一些属于自己的印记。这本日历的尺寸很适合放在桌上,每天都可以随手翻看,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小小的仪式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看看它,想想它。我当时想象中的它,或许会是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许是一些励志的故事,又或许是一些关于生活的哲思。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打开它仔细阅读,但仅仅是拥有它,就给了我一种莫名的期待和动力。我把它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就好像每天都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问候,一份来自未来的期许。我并没有特别设想它会带给我什么具体的改变,只是觉得,如果我能够坚持每天在上面写下几句话,哪怕只是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感受,那么到年底的时候,我一定会对过去这一年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得失。

评分

2017年,那个冬天格外漫长,也格外寒冷,我独自一人窝在出租屋里,面对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孤寂。工作上的瓶颈,人际关系的疏离,都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恰好在书店里,我翻开了《亲爱的日历2017》,那温暖的封面,像一束阳光照进了我阴郁的心房。我并非冲着某位作者的名气,也不是被某种特定的内容吸引,而是被一种淡淡的情绪所牵引,仿佛这本日历,能够承载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也能治愈我内心深处的伤痛。我记得当时拿起它,感觉它的分量刚刚好,不是沉重得压垮人,而是恰到好处地让你感受到一种踏实的温暖。我没有立刻翻看里面的内容,只是静静地把它放在书包里,回家后,把它摆在床头,看着它,就觉得心里多了一份依靠,仿佛有位无声的朋友,在默默地陪伴着我。那段时间,我很少阅读,更多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它,想着它,却不急于去拆解它的意义。我只是享受那种拥有它的感觉,那种被一份美好事物所包围的宁静。

评分

当我把《亲爱的日历2017》带回家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常年的读者,看到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这样一本形式新颖的书,出于好奇心,就想尝试一下。当时我并没有去研究它的“内容”是什么,更多的是被它“日历”这个概念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一年365天,每一天都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意义,不应该就这样匆匆而过。这本日历,恰好提供了一个记录和反思的载体。我把它摆在了我的书架上,和我的其他藏书放在一起,它显得有些特别,又有些格格不入。我并没有急着去打开它,去阅读里面的文字。我只是觉得,它应该在那里,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时间流逝,关于生活痕迹的象征。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什么顿悟,或者指导我的人生。我只是觉得,如果我能在某一天,翻开它,看到其中某个片段,能够触动我,能够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或者让我回忆起某个曾经被遗忘的瞬间,那么它的存在,就已经有了价值。

评分

关于《亲爱的日历2017》,我其实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它到底“讲了什么”。更多的是被它“日历”这个概念所吸引,觉得一年365天,总该有点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感觉不那么虚度。我当时脑海里构想过,它或许会包含一些关于生活的感悟,或者一些关于自然的诗句,又或者是一些能够提醒我珍惜当下的片段。我喜欢这种将时间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它能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停顿和思考的契机。我把这本日历摆在了我的床头柜上,每天晚上睡前,我都会随意翻阅几页,即使不写下什么,只是看看上面的字句,也能让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宁静。我并没有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具体的改变,只是觉得,如果它能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一个温柔的点缀,一份无声的陪伴,让我觉得生活不那么孤单,不那么匆忙,那么它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评分

喜欢

评分

抢得最后一本,真棒

评分

还是不错的!看着舒服!

评分

喜欢

评分

很温馨的小书

评分

还是不错的!看着舒服!

评分

作礼物很满意,送给文艺的朋友

评分

很温馨的小书

评分

很精致,用途也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