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先生是中国现代的疑古辨伪大师。他的这本《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精)/大家小书》在继承前人疑古辨伪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秦、汉间人造伪的原因,全面地论述了产生这个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本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
顾颉刚所著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精)/大家小 书》从**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 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 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 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 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 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 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等,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等。1954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序
**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封禅说
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士
第四章 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
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
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
第八章 黄老之言
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
第十章 经书的编定与增加
第十一章 博士官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
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
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
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
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既有学术著作的精确和严谨,又带着一股古雅的文人气息,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嗅到旧纸张特有的墨香。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但绝不晦涩,反而常常因为一个用词的精准,让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起来。有些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在欣赏一篇散文,那种对历史场景的描摹,对古人生活状态的想象,都充满了画面感。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论述时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通过几笔勾勒,就把一个遥远的时代场景给“复活”了。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场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重现”和“体验”历史,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代思想史略感困惑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宝藏。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感到既着迷又头疼,尤其是那些哲学思辨,读起来常常像在迷宫里打转。但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它没有直接掉进艰深的术语和繁复的逻辑推演里,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思想图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历史侧面给勾勒了出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学派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挣扎与光芒。比如,对于某些学说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让人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竟蕴含着如此接地气的人间智慧和时代需求。读完后,我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有了一种立体而鲜活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一群有血有肉、试图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探索者。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忽然拿到了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通往那个黄金时代思想殿堂的大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翻阅那些原典,重新审视一番。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很多历史叙事为了追求戏剧性或简洁性,往往会过度简化人物动机或事件复杂性,但这本书显然不是如此。它更像是一个严谨的考古学家,在发掘和呈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片段时,始终保持着对“可能性”的尊重。我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在不同史料间穿梭、权衡、最终形成观点的艰辛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褒贬,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他们思想的走向。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它教给我的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如果换一个视角,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别的可能性”。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珍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沉稳而富有张力,让人读起来既安心又深思,绝对不是那种肤浅的“成功学”或“失败学”的历史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推进方式,而是像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将不同主题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却又各成体系。每一章的独立性都很强,你即使跳着读,也能获得相对完整的信息和愉悦感,但当你把它从头到尾连贯起来看时,又会发现那些隐藏的、贯穿始终的内在逻辑和线索,如同乐曲中的低音部,默默地支撑着整个旋律的走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过渡,它们不是简单的总结或引言,而更像是两位老朋友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转了个弯,话题的衔接自然得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行文的节奏感,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成功地在“易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难得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提供了一种看待“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角色”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知识的传播和影响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充满了互动、妥协乃至对抗的复杂过程。那些古代的学者,他们的思想不是孤芳自赏地存在于书斋之中,而是与现实政治、民间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纠缠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知识群体在权力面前的态度和策略,揭示了“立身”与“传道”之间的永恒张力。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将历史人物视为符号化的“圣人”或“骗子”,而是能够理解他们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所必须做的权衡与取舍。这种对知识人命运的深刻洞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中知识分子责任的进一步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知识普及,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框架,让人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