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青銅器

曾國青銅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曾國
  • 考古
  • 文物
  • 曆史
  • 古代史
  • 中國古代史
  • 齣土文物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1840
版次:1
商品編碼:1068402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7-01
頁數:44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曾國青銅器》著錄曾侯乙墓和擂鼓墩M2之外的曾國青銅器。收錄重點為容器,車馬器及兵器隻擇要收錄,其重復較多者,不一一述及。《曾國青銅器》收錄資料時間截止為2007年6月。
2.由於時間的變遷,不少青銅器的收藏單位都有變化。《曾國青銅器》隻記錄目前的收藏單位,對其館際變遷情況不作說明。
3.《曾國青銅器》中涉及的青銅器稱重記錄分彆以剋、韆剋為計量單位,以區彆不同稱量工具的精度。
4.統計銘文中稱為“類次”的,錶示銘文的一些因素在不同的作器者和器類中的齣現頻率。如曾仲旃父壺,兩件壺的器、蓋4次齣現相同的銘文,為一個“類次”。
5.為便於描述,凡圓腹三足器,與雙耳平行的兩足(由前而視)中,左側的一個稱為1號足,右側的為2號足,另外與雙耳垂直的一足稱為3號足。
6.銘文的釋文一般采用現代通行文字。另外,釋文中以□錶示缺字、以□錶示殘字。
7.各器群皆以齣土地的小地名命名,若同一地點齣土多個器群,則以齣土年代區彆。如隨州熊傢老灣1970年、1972年兩次齣土的青銅器,分彆稱為70熊傢老灣、72熊傢老灣。
8.引用書目簡稱:《全集》:《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齣版社,1994-1998年。《周原》:曹瑋《周原齣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5年。《斷代研究》:王世民等“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齣版社,1999年。《引得》: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輯證》:黃锡全《湖北齣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學齣版社,1992年。
9.為便於讀者查閱,銘文如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1994年)、《近齣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2002年)著錄,則注明其著錄編號,兩部書名分彆用其簡稱:《集成》、《近齣》。
10.凡屬於《曾國青銅器》著錄的材料,在《曾國青銅器》其他部分敘述時,不另作注釋。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目錄
曾國青銅器及其反映的地域問題
上編 曾國疆域範圍內齣土的青銅器
第一章 漳河流域(京山)齣土的曾國青銅器
一、京山檀梨樹崗
二、蘇傢垅

第二章 滾水中遊(棗陽)齣土的曾國青銅器
一、熊集段營
二、吳店曹門灣
1、72曹門灣墓葬
2、82曹門灣
3、83曹門灣墓葬

三、吳店郭傢廟
1、MI
2、M6
3、M8
4、M17
5、M21
6、M25
7、M01
8、M02

第三章 溳水中遊(隨州)齣土的曾國青銅器
一、溳水南部支流均水中上遊河榖及相關區域
(一)熊傢老灣
1、70熊傢老灣
2、72熊傢老灣

(二)劉傢崖
1、75劉傢崖
2、80劉傢崖墓葬
(三)何傢颱

二、溳水之北與溠水交匯的安居一帶
(一)桃花坡
1、桃花坡M1
2、桃花坡M2
(二)汪傢壪

三、漂水中遊以及與溳水交匯地區
周傢崗墓葬

四、溳水與其北支流鐝水交匯處一帶
(一)義地崗墓地
1、76義地崗
2、季氏梁墓葬
3、八角樓墓葬
4、義地崗M83
5、東風油庫墓葬
(二)擂鼓墩墓群
(三)黃土坡墓葬

下編 曾國疆域範圍之外齣土以及徵集、傳世的曾國青銅器
第一章 曾國疆域範圍之外齣土的曾國銅器
一、隨州鰱魚嘴
二、襄陽天平店
三、襄陽梁傢老墳
四、桐柏
五、新野小西關
六、羅山高店
七、淅川和尚嶺和徐傢嶺
八、潢川高稻場
九、壽縣李三孤堆
十、六閤程橋
十一、成都馬傢鄉

第二章 傳世及徵集的曾國青銅器
一、性質明確為湖北之曾的銅器
(一)可與湖北之曾堪照的曾國青銅器
(二)有湖北地區齣土背景的徵集的曾國青銅器
(三)推定為湖北之曾的青銅器
二、不能確證為湖北之曾的傳世曾國青銅器
後記

前言/序言


青銅的低語:中國早期文明的金屬敘事 一捲跨越韆年、探尋華夏文明核心的金屬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或時代的青銅器物匯編,而是以一種宏大而細緻的視角,重構瞭中國青銅技術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與演變中的關鍵作用。它是一部關於技術、權力、信仰與社會結構的深度剖析,通過對青銅時代的社會生態、禮儀製度和技術革新的交叉解讀,揭示瞭“青銅時代”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內涵。 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三大核心闆塊展開:“技術的起源與擴散”、“禮製的鑄造與權力結構”以及“青銅背後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範鑄的黎明——技術範式的確立與早期傳播 本章深入探討中國青銅冶鑄技術從萌芽到成熟的復雜過程,著重分析其區彆於其他古代文明的技術特性。我們不會停留在對器物外形的描述,而是將焦點置於範鑄法的精妙之處。 1.1 礦源的地理學與早期冶煉的地域差異: 分析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早期銅、锡、鉛礦産的分布,探討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不同區域青銅器的化學成分與早期技術路綫。例如,對二裏頭文化中復雜閤金配比的冶金學解讀,揭示瞭早期對材料性能的初步掌握。 1.2 模與範的藝術:多重範鑄法的技術革新: 詳細解析中國青銅器中常見的內範、外範、墊圈、接縫處理等環節。這不是簡單的工藝介紹,而是對“匠人智慧”的考古學呈現。重點分析瞭塊範法(Piece-mold casting)的結構復雜性,以及它如何支撐瞭早期大型禮器(如斝、鼎)的批量生産與形製統一。 1.3 裝飾母範的演變:圖案的語言學與傳播路徑: 探討瞭獸麵紋(饕餮紋)等核心裝飾母範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這些圖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早期社會集體記憶和宇宙觀的視覺編碼。通過對比殷墟、周原及南方楚文化區域的母範特徵,勾勒齣技術與文化符號在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與滲透軌跡。 第二章:禮器的重量——國傢形態的物化與製度的構建 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社會扮演的角色,遠超實用器物,它們是“重器”——是權力的顯性載體和政治閤法性的基石。本章聚焦於青銅禮器在國傢形成過程中的製度功能。 2.1 鼎與簋的“禮製秩序”:規格化的權力層級: 深入剖析以“鼎彝之器”為核心的禮器組閤,如何精確地反映瞭血緣、宗法與政治等級製度。通過對齣土組閤的比例分析,闡釋瞭“列鼎製度”對早期國傢行政體係的支撐作用。例如,周代“天子九鼎”的象徵意義,不僅是財富的炫耀,更是對宇宙秩序的模仿和對“天命”的宣示。 2.2 銘文的政治學:權力的書寫與曆史的固定: 詳細研究青銅器銘文的內容、篇幅、字體風格及其與器物用途的關係。銘文不僅僅是鑄造記錄,更是早期政治宣言、冊命、賞賜和戰爭敘事的載體。探討瞭銘文的“語態”如何從商代的祭祀祈禱,轉嚮西周時期的“政治教化”與“訓誡”。銘文的存續,確保瞭權力授予和曆史事件的“永恒化”。 2.3 戰爭與青銅:兵器、車馬器與軍事動員能力: 分析青銅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特彆是戈、矛、鉞等兵器的形製演變,以及車馬器組閤的標準化對早期軍事集團機動性和組織力的影響。青銅冶鑄中心的控製力,直接等同於軍事資源的控製力。 第三章:溝通宇宙——青銅器中的信仰、祭祀與生死觀 青銅器是連接人界與神界的媒介。本章將探討青銅器在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生死觀念中的獨特地位。 3.1 祖先的形象:器物化的人格與溝通: 剖析商周時期祭祀禮儀中,特定器形(如觚、爵)在飲酒祭祀儀式中的功能定位。這些器皿被視為盛放酒食以供祖先享用的容器,器物本身被賦予瞭半神性。通過器物上的“神性符號”(如抽象化獸麵紋),解析早期中國人如何構建與祖先的持續對話。 3.2 符號的迷宮:紋飾背後的宇宙觀: 對青銅器上的紋飾(如夔龍紋、鳳鳥紋、交龍紋)進行符號學解讀。這些紋飾不是隨意的裝飾,它們構成瞭早期中國宇宙觀的圖景——關於自然力量、神靈的秩序以及人與萬物關係的錶述。探討瞭紋飾如何從早期的具象化(如饕餮的威嚇性)逐漸走嚮抽象化和程式化,反映瞭社會對超自然力量認知的演變。 3.3 葬儀的終極錶達:隨葬青銅器的“後世生活”: 研究大量青銅器在墓葬中的布局與含義。青銅禮器(即使是復製品)隨葬,代錶瞭對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維持現有社會地位的期望。分析陪葬青銅器的等級縮水現象,揭示瞭不同社會階層對“來世”物質保障的需求差異。 結語:從“禮器”到“文物”的時代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討論青銅時代技術的高峰是如何在春鞦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中逐漸讓位於鐵器,以及青銅器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從“國傢權力符號”逐漸轉化為“曆史記憶載體”。這批沉重的金屬遺存,以其不可磨滅的物質性,持續嚮後世訴說著一個古老文明最初的權力構建、信仰堅守與技術奇跡。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讓讀者得以穿越錶麵的華美與沉重,直接觸及青銅技術如何塑造瞭中國早期政治製度、精神信仰與社會結構的“核心代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它對於青銅冶鑄技術和紋飾符號學的探討,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專業水準。書中對失蠟法、範鑄法的工藝流程描述,結閤瞭現代考古學和材料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清晰地還原瞭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剋服重重技術難關,燒製齣那些宏偉而精美的器物的。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那些看似神秘莫測的饕餮紋、夔龍紋的符號學解讀。他沒有滿足於簡單地指齣“這是神獸”,而是追溯瞭這些紋飾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內涵變化,探討瞭它們如何從早期的威懾符號,逐漸演變為更具裝飾性和審美意味的圖案。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藝術與信仰的理解。對於一個非專業的愛好者來說,閱讀過程雖然偶爾需要查閱一些術語錶,但這種略微的“挑戰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因為它讓你感覺自己是在真正地學習和探索一門深奧的學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價值,那一定是“全麵性”與“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瞭某一個時期或某一地域的青銅器精品,而是構建瞭一個龐大而嚴密的知識體係框架,將上起夏代,下至戰國中期的青銅器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得如同青銅器本身鑄造的模具一般精密。更具啓發性的是,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是青銅?”“為什麼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這個文化會選擇用如此厚重、復雜的方式來承載其核心價值?”這種對“技術選擇背後的文化邏輯”的追問,遠遠超齣瞭器物本身的研究範疇,觸及到瞭古代文明的深層動力學。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早期國傢的形成、早期宗教觀念的演變,有瞭一種全新的、基於物質文化的理解視角,這本書無疑是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激發瞭我對中國古代史更深層次研究興趣的優秀啓濛讀物。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它跳脫瞭傳統史書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記錄模式。作者沒有將青銅器僅僅視為孤立的“物”,而是巧妙地將每一件器物置於其所處的社會、政治和宗教語境中進行深度剖析。例如,在描述某件鼎的銘文時,作者不僅解釋瞭銘文的字麵意思,更是深入探討瞭那個時期權力更迭、宗法製度的變遷是如何通過這些銘文被“固化”在青銅器上的。讀到關於禮器製度的章節時,我纔真正理解,原來青銅器在古代不僅僅是吃飯的傢夥,它承載瞭等級、身份和信仰,是溝通天人、維係社會秩序的媒介。這種“以物證史”的寫法,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變得有形、可觸摸、可感知的。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推理過程,他像一個偵探,通過器物的形製、紋飾的演變,一步步揭示齣不同地域文化在融閤與衝突中的微妙張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刻保持著高度的智力參與感。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穿越古今的沉浸式文化之旅,而非枯燥的學術報告。作者的筆觸時而磅礴大氣,描繪齣商周王權的鼎盛與衰落;時而又變得極為個人化,像是老友在耳邊低語,分享著他多年來在田野考古中的點滴感悟和那些與青銅器“對話”的瞬間。比如,書中記錄瞭某次發掘過程中,發現一個完整齣土的青銅鍾群時,現場人員的激動心情和對曆史的敬畏之情,讀到那裏,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震撼人心的曆史迴響。這種情感的注入,使得冰冷的金屬文物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和故事性。它讓我意識到,每一道刻痕背後,都可能凝結著匠人的汗水、君王的意誌,甚至是普通人的祈願。這種兼具學術嚴謹性與人文關懷的敘事風格,使得這本書的受眾麵極廣,無論是曆史專業人士,還是僅僅對中華文明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情感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封麵那厚重的銅綠色調,配閤著燙金的字體,初見便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直麵曆史的莊嚴感。內頁紙張的質感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紙張,而是略帶粗糲感,仿佛觸摸到瞭青銅器本身那種冰冷而堅實的觸感。光是捧著它,就覺得手心裏沉甸甸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被精心保護的文物。排版上,作者顯然花瞭不少心思,圖文的布局疏密得當,既保證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兼顧瞭普通讀者閱讀的舒適度。那些高清拓片和器物照片,細節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連器物錶麵的銹蝕斑塊和細微的紋飾,都清晰可見,仿佛能從中嗅到泥土和礦物的氣息。尤其是那些關鍵器物的多角度展示,配閤著細緻的圖解說明,即便是初次接觸古代青銅器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對器型、銘文和工藝的直觀認知。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能可貴,它傳遞齣的匠人精神,與書中描繪的古代工匠精神形成瞭絕妙的呼應。

評分

不足: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搞活動購入,還沒來得及看,裝幀比較精緻!

評分

不足: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彩印的圖錄成本高,定價也好。在有活動的時候買下是比較閤適的。

評分

考古學者可參看,圖片清楚,考證可靠,學術性很強.

評分

不足: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很棒的書,紙張精良,印刷清晰,是目前對曾國青銅器描述最全麵的書,覺得價格偏高

評分

不足: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該書首次較為全麵整理瞭曾國青銅器,作者同時有《曾國青銅器研究》一書,可以一並參看。這種高質量的好書,實不多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