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青铜器

曾国青铜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曾国
  • 考古
  • 文物
  • 历史
  • 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
  • 出土文物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0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页数:4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曾国青铜器》著录曾侯乙墓和擂鼓墩M2之外的曾国青铜器。收录重点为容器,车马器及兵器只择要收录,其重复较多者,不一一述及。《曾国青铜器》收录资料时间截止为2007年6月。
2.由于时间的变迁,不少青铜器的收藏单位都有变化。《曾国青铜器》只记录目前的收藏单位,对其馆际变迁情况不作说明。
3.《曾国青铜器》中涉及的青铜器称重记录分别以克、千克为计量单位,以区别不同称量工具的精度。
4.统计铭文中称为“类次”的,表示铭文的一些因素在不同的作器者和器类中的出现频率。如曾仲旃父壶,两件壶的器、盖4次出现相同的铭文,为一个“类次”。
5.为便于描述,凡圆腹三足器,与双耳平行的两足(由前而视)中,左侧的一个称为1号足,右侧的为2号足,另外与双耳垂直的一足称为3号足。
6.铭文的释文一般采用现代通行文字。另外,释文中以□表示缺字、以□表示残字。
7.各器群皆以出土地的小地名命名,若同一地点出土多个器群,则以出土年代区别。如随州熊家老湾1970年、1972年两次出土的青铜器,分别称为70熊家老湾、72熊家老湾。
8.引用书目简称:《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4-1998年。《周原》: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巴蜀书社,2005年。《断代研究》: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引得》: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辑证》: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9.为便于读者查阅,铭文如在《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著录,则注明其著录编号,两部书名分别用其简称:《集成》、《近出》。
10.凡属于《曾国青铜器》著录的材料,在《曾国青铜器》其他部分叙述时,不另作注释。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目录
曾国青铜器及其反映的地域问题
上编 曾国疆域范围内出土的青铜器
第一章 漳河流域(京山)出土的曾国青铜器
一、京山檀梨树岗
二、苏家垅

第二章 滚水中游(枣阳)出土的曾国青铜器
一、熊集段营
二、吴店曹门湾
1、72曹门湾墓葬
2、82曹门湾
3、83曹门湾墓葬

三、吴店郭家庙
1、MI
2、M6
3、M8
4、M17
5、M21
6、M25
7、M01
8、M02

第三章 涢水中游(随州)出土的曾国青铜器
一、涢水南部支流均水中上游河谷及相关区域
(一)熊家老湾
1、70熊家老湾
2、72熊家老湾

(二)刘家崖
1、75刘家崖
2、80刘家崖墓葬
(三)何家台

二、涢水之北与溠水交汇的安居一带
(一)桃花坡
1、桃花坡M1
2、桃花坡M2
(二)汪家塆

三、漂水中游以及与涢水交汇地区
周家岗墓葬

四、涢水与其北支流镢水交汇处一带
(一)义地岗墓地
1、76义地岗
2、季氏梁墓葬
3、八角楼墓葬
4、义地岗M83
5、东风油库墓葬
(二)擂鼓墩墓群
(三)黄土坡墓葬

下编 曾国疆域范围之外出土以及征集、传世的曾国青铜器
第一章 曾国疆域范围之外出土的曾国铜器
一、随州鲢鱼嘴
二、襄阳天平店
三、襄阳梁家老坟
四、桐柏
五、新野小西关
六、罗山高店
七、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
八、潢川高稻场
九、寿县李三孤堆
十、六合程桥
十一、成都马家乡

第二章 传世及征集的曾国青铜器
一、性质明确为湖北之曾的铜器
(一)可与湖北之曾堪照的曾国青铜器
(二)有湖北地区出土背景的征集的曾国青铜器
(三)推定为湖北之曾的青铜器
二、不能确证为湖北之曾的传世曾国青铜器
后记

前言/序言


青铜的低语:中国早期文明的金属叙事 一卷跨越千年、探寻华夏文明核心的金属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时代的青铜器物汇编,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重构了中国青铜技术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与演变中的关键作用。它是一部关于技术、权力、信仰与社会结构的深度剖析,通过对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态、礼仪制度和技术革新的交叉解读,揭示了“青铜时代”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内涵。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板块展开:“技术的起源与扩散”、“礼制的铸造与权力结构”以及“青铜背后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范铸的黎明——技术范式的确立与早期传播 本章深入探讨中国青铜冶铸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复杂过程,着重分析其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技术特性。我们不会停留在对器物外形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置于范铸法的精妙之处。 1.1 矿源的地理学与早期冶炼的地域差异: 分析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早期铜、锡、铅矿产的分布,探讨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与早期技术路线。例如,对二里头文化中复杂合金配比的冶金学解读,揭示了早期对材料性能的初步掌握。 1.2 模与范的艺术:多重范铸法的技术革新: 详细解析中国青铜器中常见的内范、外范、垫圈、接缝处理等环节。这不是简单的工艺介绍,而是对“匠人智慧”的考古学呈现。重点分析了块范法(Piece-mold casting)的结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支撑了早期大型礼器(如斝、鼎)的批量生产与形制统一。 1.3 装饰母范的演变:图案的语言学与传播路径: 探讨了兽面纹(饕餮纹)等核心装饰母范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早期社会集体记忆和宇宙观的视觉编码。通过对比殷墟、周原及南方楚文化区域的母范特征,勾勒出技术与文化符号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渗透轨迹。 第二章:礼器的重量——国家形态的物化与制度的构建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远超实用器物,它们是“重器”——是权力的显性载体和政治合法性的基石。本章聚焦于青铜礼器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度功能。 2.1 鼎与簋的“礼制秩序”:规格化的权力层级: 深入剖析以“鼎彝之器”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如何精确地反映了血缘、宗法与政治等级制度。通过对出土组合的比例分析,阐释了“列鼎制度”对早期国家行政体系的支撑作用。例如,周代“天子九鼎”的象征意义,不仅是财富的炫耀,更是对宇宙秩序的模仿和对“天命”的宣示。 2.2 铭文的政治学:权力的书写与历史的固定: 详细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篇幅、字体风格及其与器物用途的关系。铭文不仅仅是铸造记录,更是早期政治宣言、册命、赏赐和战争叙事的载体。探讨了铭文的“语态”如何从商代的祭祀祈祷,转向西周时期的“政治教化”与“训诫”。铭文的存续,确保了权力授予和历史事件的“永恒化”。 2.3 战争与青铜:兵器、车马器与军事动员能力: 分析青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戈、矛、钺等兵器的形制演变,以及车马器组合的标准化对早期军事集团机动性和组织力的影响。青铜冶铸中心的控制力,直接等同于军事资源的控制力。 第三章:沟通宇宙——青铜器中的信仰、祭祀与生死观 青铜器是连接人界与神界的媒介。本章将探讨青铜器在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生死观念中的独特地位。 3.1 祖先的形象:器物化的人格与沟通: 剖析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特定器形(如觚、爵)在饮酒祭祀仪式中的功能定位。这些器皿被视为盛放酒食以供祖先享用的容器,器物本身被赋予了半神性。通过器物上的“神性符号”(如抽象化兽面纹),解析早期中国人如何构建与祖先的持续对话。 3.2 符号的迷宫:纹饰背后的宇宙观: 对青铜器上的纹饰(如夔龙纹、凤鸟纹、交龙纹)进行符号学解读。这些纹饰不是随意的装饰,它们构成了早期中国宇宙观的图景——关于自然力量、神灵的秩序以及人与万物关系的表述。探讨了纹饰如何从早期的具象化(如饕餮的威吓性)逐渐走向抽象化和程式化,反映了社会对超自然力量认知的演变。 3.3 葬仪的终极表达:随葬青铜器的“后世生活”: 研究大量青铜器在墓葬中的布局与含义。青铜礼器(即使是复制品)随葬,代表了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维持现有社会地位的期望。分析陪葬青铜器的等级缩水现象,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来世”物质保障的需求差异。 结语:从“礼器”到“文物”的时代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讨论青铜时代技术的高峰是如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中逐渐让位于铁器,以及青铜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国家权力符号”逐渐转化为“历史记忆载体”。这批沉重的金属遗存,以其不可磨灭的物质性,持续向后世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最初的权力构建、信仰坚守与技术奇迹。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得以穿越表面的华美与沉重,直接触及青铜技术如何塑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精神信仰与社会结构的“核心代码”。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那一定是“全面性”与“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某一个时期或某一地域的青铜器精品,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知识体系框架,将上起夏代,下至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如同青铜器本身铸造的模具一般精密。更具启发性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青铜?”“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文化会选择用如此厚重、复杂的方式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这种对“技术选择背后的文化逻辑”的追问,远远超出了器物本身的研究范畴,触及到了古代文明的深层动力学。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早期宗教观念的演变,有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物质文化的理解视角,这本书无疑是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史更深层次研究兴趣的优秀启蒙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青铜冶铸技术和纹饰符号学的探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专业水准。书中对失蜡法、范铸法的工艺流程描述,结合了现代考古学和材料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清晰地还原了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克服重重技术难关,烧制出那些宏伟而精美的器物的。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那些看似神秘莫测的饕餮纹、夔龙纹的符号学解读。他没有满足于简单地指出“这是神兽”,而是追溯了这些纹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探讨了它们如何从早期的威慑符号,逐渐演变为更具装饰性和审美意味的图案。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艺术与信仰的理解。对于一个非专业的爱好者来说,阅读过程虽然偶尔需要查阅一些术语表,但这种略微的“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因为它让你感觉自己是在真正地学习和探索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厚重的铜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初见便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直面历史的庄严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仿佛触摸到了青铜器本身那种冰冷而坚实的触感。光是捧着它,就觉得手心里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被精心保护的文物。排版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图文的布局疏密得当,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阅读的舒适度。那些高清拓片和器物照片,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连器物表面的锈蚀斑块和细微的纹饰,都清晰可见,仿佛能从中嗅到泥土和矿物的气息。尤其是那些关键器物的多角度展示,配合着细致的图解说明,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青铜器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对器型、铭文和工艺的直观认知。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它传递出的匠人精神,与书中描绘的古代工匠精神形成了绝妙的呼应。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它跳脱了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记录模式。作者没有将青铜器仅仅视为孤立的“物”,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件器物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语境中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在描述某件鼎的铭文时,作者不仅解释了铭文的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权力更迭、宗法制度的变迁是如何通过这些铭文被“固化”在青铜器上的。读到关于礼器制度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原来青铜器在古代不仅仅是吃饭的家伙,它承载了等级、身份和信仰,是沟通天人、维系社会秩序的媒介。这种“以物证史”的写法,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变得有形、可触摸、可感知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他像一个侦探,通过器物的形制、纹饰的演变,一步步揭示出不同地域文化在融合与冲突中的微妙张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智力参与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沉浸式文化之旅,而非枯燥的学术报告。作者的笔触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出商周王权的鼎盛与衰落;时而又变得极为个人化,像是老友在耳边低语,分享着他多年来在田野考古中的点滴感悟和那些与青铜器“对话”的瞬间。比如,书中记录了某次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个完整出土的青铜钟群时,现场人员的激动心情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读到那里,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历史回响。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冰冷的金属文物瞬间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故事性。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道刻痕背后,都可能凝结着匠人的汗水、君王的意志,甚至是普通人的祈愿。这种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叙事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极广,无论是历史专业人士,还是仅仅对中华文明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情感共鸣。

评分

很好的,很值得购买.

评分

我以前没有收集过关于曾国青铜器的资料,不知道这次重新整理和原来发表的资料想比是不是会缺器,遗漏。

评分

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材料,

评分

不光是图册,偏重于研究,需要细看。

评分

搞活动购入,还没来得及看,装帧比较精致!

评分

心得: 不是考古报告,是对青铜器的专题研究,有不少还附了X光图,细节研究也很充分。印刷非常好,对得起这个价格了。

评分

不足: 暂时还没发现缺点哦!

评分

: 图书优点

评分

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