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集

曾紀澤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曾紀澤 著,喻嶽衡 校
圖書標籤:
  • 曾紀澤
  • 清史研究
  • 史學
  • 近代史
  • 史料
  • 學術
  • 曆史
  • 清朝
  • 文獻
  • 史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05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7325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湖湘文庫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8-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30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曾紀澤集》主要內容為曾紀澤對當時中國在打破閉關自守的局麵以後,在列強環伺、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的形勢下,應如何吸取西方有價值的東西,以振興積弱的中國,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他在《倫敦緻丁雨生中丞》一函中說:“紀澤自履歐洲,目睹遠人政教之有緒,富強之有本,艷羨之極,憤懣隨之。”他自己就努力學習西學,廣泛涉獵過近代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並能著文介紹推廣。他三十二歲纔開始學習外文,卻能用英語交談,以英文寫作和核改外交文件,這在當時士大夫鄙夷西學、保守氣氛濃厚的環境下,是很不容易的。在他齣使期間,除刻苦學習英語、法語外,還廣泛瞭解各國曆史和民情風俗,考察其工商各業,研究國際公法,以求通過外交途徑,努力維護國傢權益,希望學習西方的長處,緻國傢於富強。所有這些,都在他的《遺集》裏有所反映,也都說明他後來在外交上取得成就,決不是偶然的。正因為這樣,我們認為有必要將他的這部傳世不多的《遺集》,校點齣版。《曾紀澤集》原名《曾惠敏公遺集》,共十七捲,其中奏疏六捲,文集五捲,詩集四捲,日記二捲。曾紀澤死於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四年之後,到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他的這部《遺集》就由江南製造總局刊印齣來瞭,應該說保存的資料是比較完整的。

作者簡介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湖南湘鄉人,晚清大臣曾國藩的次子。《清史稿》上有傳,稱他“少負雋纔”。從他的《遺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當時中國在打破閉關自守的局麵以後,在列強環伺、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的形勢下,應如何吸取西方有價值的東西,以振興積弱的中國,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他在《倫敦緻丁雨生中丞》一函中說:“紀澤自履歐洲,目睹遠人政教之有緒,富強之有本,艷羨之極,憤懣隨之。”他自己就努力學習西學,廣泛涉獵過近代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並能著文介紹推廣。他三十二歲纔開始學習外文,卻能用英語交談,以英文寫作和核改外交文件,這在當時士大夫鄙夷西學、保守氣氛濃厚的環境下,是很不容易的。在他齣使期間,除刻苦學習英語、法語外,還廣泛瞭解各國曆史和民情風俗,考察其工商各業,研究國際公法,以求通過外交途徑,努力維護國傢權益,希望學習西方的長處,緻國傢於富強。所有這些,都在他的《遺集》裏有所反映,也都說明他後來在外交上取得成就,決不是偶然的。正因為這樣,我們認為有必要將他的這部傳世不多的《遺集》,校點齣版。《曾紀澤集》原名《曾惠敏公遺集》,共十七捲,其中奏疏六捲,文集五捲,詩集四捲,日記二捲。曾紀澤死於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四年之後,到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他的這部《遺集》就由江南製造總局刊印齣來瞭,應該說保存的資料是比較完整的。

目錄

奏疏
捲一
奏抵上海隨帶人員疏
恭報開用關防日期片
補授太常寺少卿謝恩疏
恭報齣洋日期疏
恭報抵法呈遞國書日期疏
請賞法蘭亭寶星片
派員駐法片
恭報抵英接印日期謝恩疏
繳呈木質關防片
派員駐英片
謁見英主呈遞國書日期疏
法國鑄錢谘請轉奏緣由疏
參贊期滿銷差揀員充補疏
翻譯官張斯枸暫歸美日秘使臣差遣緣由片
請奬期滿人員疏
特參不法武弁片
請恤積勞病故縣丞片
補授大理寺少卿謝恩疏

捲二
派使俄國大臣謝恩疏
敬陳管見疏
與總署電報密商情形片
恭報由英啓程日期疏
刊刻三國參贊木質關防片
恭報抵俄接印日期謝恩疏
道員邵友濂因病請假暫留供職片
原駐俄國人員請留洋當差片
謁見俄君呈遞國書日期疏
請奬翻譯官片
請恤新加坡病故領事片
俄使到京議約派員迴京疏
遴員署俄法參贊片
遵旨改訂俄約蓋印畫押疏

捲三
請奬齣洋人員疏
謝恩繳電旨疏
署理參贊未能飭迴本任片
改訂俄約辦事艱難情形疏
揀員補領事疏
恭報赴俄換約日期疏
攜帶參贊官暫赴俄都片
補授宗人府府丞謝恩疏
……
捲四
捲五
捲六
文集
詩集
日記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與世界:一部激蕩變革的史詩 曾紀澤,這位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嶄露頭角的湘軍名將、傑齣外交傢,他的名字與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緊密相連。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在積貧積弱的境況下,如何努力尋求自強,如何在列強的夾縫中為國傢爭取生存空間的生動寫照。而《曾紀澤集》,正如其名,並非僅僅是個人文集的匯編,它更是一麵摺射齣那個時代社會、政治、外交、思想深刻變革的鏡子,是一部解讀近代中國走嚮世界、應對挑戰的必讀之作。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深入剖析瞭曾紀澤所處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的屈辱,太平天國運動的烽火,洋務運動的興衰,以及甲午戰爭的慘敗,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如同潮水般塑造瞭曾紀澤的人生軌跡,也定義瞭他所麵臨的時代課題。讀者將在此書中看到,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麵前,晚清士大夫階層,尤其是像曾紀澤這樣有識之士,是如何在守舊與革新之間搖擺、掙紮,並最終試圖探索一條通往國傢富強的道路。 曾紀澤的政治生涯,是本書著墨最多的部分之一。他早年追隨左宗棠,在平定撚軍、收復新疆等重大軍事行動中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他的纔華遠不止於沙場。在成為駐英、法、比、俄等國大臣後,曾紀澤開始瞭他更為波瀾壯闊的外交生涯。本書將詳細梳理他在處理與列強的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高超外交手腕。例如,在簽訂《伊犁條約》的問題上,他如何憑藉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復雜的國際博弈中為中國爭取到相對有利的條件,避免瞭國傢進一步的損失。他與俄國在新疆問題上的周鏇,與西方列強在商貿、通商等一係列條約上的談判,都將在此書中得到詳盡的展現。這些外交活動,不僅關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直接影響著近代中國國傢主權的完整和民族命運的走嚮。 本書並非隻聚焦於宏大的政治外交舞颱,它同樣深入挖掘瞭曾紀澤的內心世界和思想觀念。在那個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時代,曾紀澤的思想經曆瞭怎樣的演變?他是否曾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他又如何看待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本書將通過分析曾紀澤的奏摺、書信、以及他參與的各類討論,來呈現他作為一位傳統士大夫,在麵對西方先進技術和製度時,所産生的認知衝擊與思想調整。他提齣的“塞防”“海防”等戰略思想,雖然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軍事學說的色彩,但其背後蘊含的危機意識和國傢安全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同時,本書也將探討他對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洋務派核心思想的理解與實踐,以及在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曾紀澤集》的價值,還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中國社會麵貌的獨特視角。曾紀澤的足跡遍布歐洲,他親身經曆瞭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變革,看到瞭西方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他在奏摺中對西方政治製度、經濟模式、教育體係的描述,為我們理解當時國人對西方的認知提供瞭一手資料。他所記錄的西方社會的風土人情,也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近代歐洲畫捲。這些觀察,不僅豐富瞭我們對近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理解,也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睜眼看世界”過程中所經曆的震撼與反思。 本書也觸及瞭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在“韆年未有之變局”下,傳統士大夫如何評價自身文明,如何吸收外來文明,如何為國傢尋求解睏之道,這些都是曾紀澤所麵臨的挑戰。他並非一味排斥西方,也並非全盤西化,而是在學習藉鑒中,試圖找到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這種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艱難探索,正是近代中國思想史的主鏇律。本書將通過曾紀澤的言行,展現這種探索的麯摺與復雜。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與以往“朝貢體係”下的中國外交不同,近代中國被迫進入瞭一個以主權國傢為基本單位的國際體係。曾紀澤作為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代錶,其外交活動,是近代中國從封閉走嚮開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標誌。本書將分析他在國際交往中所秉持的原則,以及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睏難與挑戰,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外交的艱辛與不易。 《曾紀澤集》的意義,還在於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演進並非一蹴而就,國傢的發展也充滿著各種挑戰與抉擇。曾紀澤的貢獻,在於他以其畢生的努力,為近代中國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在國際舞颱上贏得瞭一席之地,為民族生存與發展,探索瞭一條艱難而寶貴的道路。本書的閱讀,將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體會到那個時代精英們的責任與擔當,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命運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如何麵對挑戰、融入世界、走嚮現代的史詩。通過閱讀本書,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國,也能夠從中汲取智慧,思考當下中國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曾紀澤集》對我而言,是一場與曆史的溫柔對話。我沒有苛求它能夠提供多麼“有用”的知識,隻是享受著與一位前輩精神上的交流。他筆下的風景,無論是壯麗的山河還是幽靜的庭院,都仿佛躍然紙上,讓我身臨其境。他對於人情世故的細膩描繪,對於復雜情感的深刻剖析,都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他對待國傢大事的態度,對待個人命運的考量,都展現瞭他作為那個時代一位傑齣人物的擔當與智慧。雖然有時他的文字會顯得比較晦澀,或者某些段落的邏輯結構略顯跳躍,但這些都不能阻止我被他字裏行間流淌齣的真摯情感所打動。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我不再僅僅是那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成為瞭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精神與情感的橋梁。我從他的文字中汲取養分,感受溫暖,並試圖將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一種心靈上的升華。

評分

《曾紀澤集》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更為細膩和多元的體驗。我發現,這本書並非是單一主題的著作,而是包羅萬象,涵蓋瞭曾紀澤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麵麵。有時,他會像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娓娓道來他的人生經曆,那些跌宕起伏的往事,那些刻骨銘心的教訓,都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迴放。有時,他又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對某個事件進行獨到的見解,讓我不禁為他的學識和纔華所摺服。最讓我動容的是,在那些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他對傢人的思念,他對朋友的珍重,他對國傢的忠誠,都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雖然有時候,他的敘述方式略顯繁瑣,或者某些段落的情感錶達略顯誇張,但這些都不能掩蓋他文字背後所蘊含的真摯和力量。這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與他一同經曆人生的喜怒哀樂。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成為瞭一名參與者,和他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

第一次翻開《曾紀澤集》,是被那泛黃的書頁和古樸的裝幀吸引。我一直對晚清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充滿好奇,而曾紀澤,這個名字在曆史的長河中,既熟悉又帶著幾分神秘。我並非曆史學傢,也非研究者,隻是一個對舊時文人雅士生活有著朦朧嚮往的普通讀者。翻開書頁,像是推開瞭一扇塵封的窗,一股濃鬱的墨香撲麵而來,帶著歲月沉澱下來的厚重感。我並非一下子就讀懂瞭裏麵的每一個字句,甚至有時會因為一些古雅的詞匯而停下來,默默地在腦海中迴味。但正是這種“不甚瞭瞭”的感覺,反而激起瞭我更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在字裏行間流淌的情感,去體會那個時代文人的憂國憂民,去感受他們筆下的山川風物,去猜測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即使有些篇章的敘事結構略顯鬆散,有些思想的錶達也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被其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曆史印記所打動。這是一種與過往對話的體驗,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仿佛我不再是孤獨地存在於當下,而是與那些早已遠去的靈魂,在同一片星空下,進行著一場無聲的交流。我時常會想象,在這樣一個寜靜的午後,一杯清茶,一捲《曾紀澤集》,該是多麼愜意的時光。

評分

對於《曾紀澤集》的閱讀,與其說是一種學術上的探究,不如說是一種情緒上的共鳴。我驚嘆於曾紀澤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依然能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他的文字,時而沉鬱頓挫,字字珠璣,仿佛壓抑瞭無數的情感和思考;時而又豁達灑落,不拘泥於小節,顯露齣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我尤其喜歡他那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探討,那些對世事變遷的洞察,雖然沒有驚世駭俗的理論,卻充滿瞭生活智慧和歲月沉澱下來的通透。讀他的文章,有時會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的過往。他筆下的人物,或忠貞不渝,或奸佞狡詐,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仿佛就站在我眼前。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對於忠奸善惡的道德評判,以及他對社會現實的種種無奈。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刻意去尋找什麼“知識點”或者“名言警句”,而是任由自己的思緒隨著他的文字自由地飄蕩。有時候,他的一些觀點可能會引起我的不適,或者與我當下的認知産生衝突,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閱讀變得更有意義。這是一種思想上的碰撞,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不再僅僅是讀者,更像是他的知己,和他一起品味人生的甘苦,感悟曆史的滄桑。

評分

說實話,《曾紀澤集》在我手中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並沒有抱著“學習”的目的去讀它,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精神的慰藉,一種心靈的寄托。我喜歡那種在字裏行間流連忘返的感覺,仿佛與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長談。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貴賤,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讓我感同身受。我甚至會因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扼腕嘆息,或者因為某個情節的巧妙安排而會心一笑。他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都充滿瞭智慧和哲理,常常讓我掩捲沉思,久久不能平靜。有時,他的某些觀點可能會挑戰我固有的認知,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我對事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種純粹的、不受乾擾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世界裏,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去體會那個時代的脈搏。我不再是那個忙碌的現代人,而是化身為那個時代的某個過客,與他一同經曆人生的悲歡離閤。

評分

書不錯,價格實惠!書不錯,價格實惠!

評分

曾國藩次子,辦事路數比較接近李鴻章,齣使列強,不辱使命,收迴伊犁,不世奇功。惜乎傳世文章太少,無從考見當時辦理外交之風姿。

評分

曾國藩次子,辦事路數比較接近李鴻章,齣使列強,不辱使命,收迴伊犁,不世奇功。惜乎傳世文章太少,無從考見當時辦理外交之風姿。

評分

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

評分

曾國藩次子,辦事路數比較接近李鴻章,齣使列強,不辱使命,收迴伊犁,不世奇功。惜乎傳世文章太少,無從考見當時辦理外交之風姿。

評分

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曾紀澤集

評分

曾國藩次子,辦事路數比較接近李鴻章,齣使列強,不辱使命,收迴伊犁,不世奇功。惜乎傳世文章太少,無從考見當時辦理外交之風姿。

評分

曾國藩次子,辦事路數比較接近李鴻章,齣使列強,不辱使命,收迴伊犁,不世奇功。惜乎傳世文章太少,無從考見當時辦理外交之風姿。

評分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製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韆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誌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乾著論,成一傢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