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希望与恐惧:1988-2008一部重要的保守主义视野的美国当代史 [A Century Turns:New Hopes,New Fears]

美国的希望与恐惧:1988-2008一部重要的保守主义视野的美国当代史 [A Century Turns:New Hopes,New Fea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J本内特 著,刘军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史
  • 当代史
  • 保守主义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1988-2008
  • 历史
  • 美国政治
  • 冷战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48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484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entury Turns:New Hopes,New Fea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2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威廉·J.本内特具有选择领导人物的短小而有意义的逸事、生动描绘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犀利分析的天赋。
   《美国的希望与恐惧》是一本成年人和年轻人都能得到启迪而乐于阅读的美国历史。清新的视角、引人入胜的新闻花絮、扎实而出众的作品,讲述了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

内容简介

   整个世界可以在20年内发生变化,而且。它确实如此。美国向何处去?只需看1988—2008这20年间。很多美国人在冷战结束之时欢呼,我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放松了对核威胁的恐惧。一些学者甚至将苏联解体视为历史本身的终结,和平似乎唾手可得。
   但是。美国国内和国外几乎立时发生了变化,动荡而不是平静,成为世纪之交的标志:反毒品战争、种族骚乱、价值论争、深刻的经济转型。以及不断增加的对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一威胁悲剧性地发生于2001年。
   海外也有风暴:美国军队开进巴拿马、索马里、科威特、阿富汗和伊拉克,一些人诸如亚瑟·阿拉法特、萨达姆·侯塞因和奥萨马·本·拉登等开始在美国耳熟能详。
   在《美国的希望与恐惧》中,威廉·J.本内特揭示了美国最近而短暂的历史:引起争议的1988年大选、柏林墙的倒塌、克林顿总统执政生涯和90年代美国科技发展和商业繁荣、反恐战争和美国一位黑人总统的当选。
   通过观察政治与通俗文化、经济与科技、战争与宗教等,《美国的希望与恐惧》以其把握所有这些因素的敏锐的眼光和始终的乐观主义态度。将各种因素、人物和改变美国历史关键时刻的所有成绩和失败的事例整合起来。
   美国向何处去?最近的历史仅提供了路标。本内特使之变得清晰: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今天,希望和恐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能否增进前者而减少后者……将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威廉·J.本内特是美国在文化、政治和教育问题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和最受尊敬的人士之一。他出生于布鲁克林,在威廉斯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从哈佛大学得到法学博士学位。他主持的“美国早晨”广播节目是美国前10名辛迪加广播节目之一,覆盖全美135个城市,他还是克莱尔蒙特研究所在华盛顿的研究员。本内特曾任里根政府时期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主席(1981—1985)、教育部部长(1985—1988),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主任(1989—1990)。他经常为美国主要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撰稿。目前已写作和主编了18本著作。其中有《美德书》、《愤怒的死亡》和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两卷本《美国通史》。

精彩书评

   “本内特具有选择领导人物的短小而有意义的逸事、生动描绘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犀利分析的天赋。这是一本成年人和年轻人都能得到启迪而乐于阅读的美国历史”。
   ——迈克尔·巴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资深作家
  
   “历史的作用是告诉、激励,有时是诱导我们,这就是为什么比尔·本内特的非常可读性的作品如此重要的原因。他将我们国家的胜利和失误。溶入一种走向自由进程的叙述中”。
   ——沃尔特·艾萨克森 《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的作者
  
   “一部伟大的作品”。
   ——迈克尔·贝希洛斯 《总统的勇气》的作者
  
   “清新的视角、引人入胜的新闻花絮、扎实而出众的作品,和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
   ——斯蒂芬·H.巴尔奇 全国学者协会主席
  
   “本内特……有一种强烈的叙述感,一种捕捉奇闻逸事的才能,和一种生动的写作技巧。美国历史确实是出色的,其中有的领袖和悲剧性错误。本内特把这一历史写活了”。
   ——艾伦·沃尔夫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亚伯拉罕·林肯等待已久的美国历史”。
   ——哈里·V.加法 《国家分裂危机》的作者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国外的敌人,国内的挑战
1.1988年大选的汹涌波涛
2.国内的祸根
3.天安门事件与柏林墙的拆除
4.国外的祸根--一个正义的理由
5.国内的风暴
6.沙漠风暴
7.对种族问题的新关注
8.伟大与感恩

第二章 潮涌
1.1992年竞选:"这是经济,傻瓜!"
2."我们促进春天的到来"
3.得克萨斯州的麻烦
4.世界贸易中心的炸弹
5.罕见的勇气与和平的努力
6.丑闻的酝酿
7.重新安排议事日程
8.弱势总统
9.洛杉矶
10.共和党人的"革命"
11.恐怖主义在国内孳生
12.国家与辛普森
13.国内的社会思潮和1996年选举
14.恐怖主义和国外的和平

第三章 浴火
1.平静时期的教训
2.混乱的网
3.责任仍在召唤
4.总统的坚持
5.超越政治:1999-2000
6.沙粒上的世界
7.美国与伊斯兰再次相遇
8.2000年大选
9.竞争中的竞争
10.中东比以往更近了

第四章 布什和恐怖的时代
1.布什的开局
2."让我们拼了吧!"
3.下一阶段
4.战争政治
5.中期选举与右派的烦恼
6.着眼于伊拉克
7.战争开始了

第五章 战争与文化:价值冲突、新媒体、新选举
1.大而复杂
2.国内斗争开始了
3."你们的政府辜负了你们":布什遭遇信任危机
4.不忠实和煽动民众
5.一种新的声音
6.快艇和服役记录
7.文化打击的方式

第六章 战争中的危险与希望,两个伟大美国人的故事,美国的新方向
1.宏伟的目标和矛盾的联盟
2.暴风雨来袭
3.合法性问题
4.失去基础
5.增兵计划
6.2008年总统竞选开始了
7.无畏的巴拉克·奥巴马
8.游戏结束了
结尾
译后记
注释(Notes)

精彩书摘

7.对种族问题的新关注
在美国,一个普通人有时会无意地引发一场新闻风暴和一种流行文化的转向。在加利福尼亚州,情况正是这样:在加利福尼亚州高速公路巡逻人员注意到一起似乎寻常的汽车超速之后,一场全国的种族骚动就由洛杉矶的这件事引发了。于是,这件事也就不寻常了。
被高速路巡逻队和洛杉矶警察局追逐时,罗德尼·金(Rodney King)正在加州210高速路上,以每小时高于100英里的速度开车,车上还有两名乘客。“在最后停车之前,他闯了一次红灯,差点造成一次事故。”金事后说,他最初没有停车是因为,他以为超速罚单将违反他因二级盗窃罪被假释的规定。
金拖延了一下,但最后还是钻出了他的汽车。他似乎很困惑,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官们命令他趴在地上,金躺下了。但是,此后的事情就说法不一了。被证实的是,一名警官用电击枪电击金,随后,他又用警棍打金。金,一个黑人,被几名白人警官包围着,试图想站起来时,其他两名警官也动手了,别的警官则站在旁边。这时,临近的一位居民用他的录像机开始将这些情景拍摄下来,金和警察们都没有察觉。这段视频在电视上被反复播放。这段视频显示的是:金试图冲向一名警官,可是更多的警棍打在他身上,他几次试图站起来,但一次次被打倒。当金最后被制服后,几名警官将他在路面上翻过来,戴上手铐。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两分钟——但它改变了洛杉矶,甚至美国。公众理所当然地被这种暴行和连续的殴打所震惊。洛杉矶警察局局长达里尔·盖茨(Danrl Gates)要求地区法官向这些肇事警官提出指控和调查。无论在场的警察们有什么理由,强硬、不善容忍的、信奉法律与秩序的达里尔·盖茨(我当毒品沙皇时曾与他共事)要求,必须开展调查和审讯。一场新的全国性的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在各高校校园内和每个家庭的餐桌旁开始了。
这时,1991年夏天,最高法院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退休了。布什总统对高等法院的第二个提名,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与戴维·苏特在政治、文化方面全然不同——很容易就得到了认可。实际上,不久,这就使提名罗伯特·博克看上去和感觉上很轻松。马歇尔大法官是公民权利运动的一位先驱,曾在1954年为著名的标志性案件布朗诉教育局案辩护,而且,仍然是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大法官(为林登·约翰逊总统提名)。自从1939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名有声望的犹太裔学者、哈佛大学教授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代替前总统胡佛提名的犹太裔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Beniamin Cardozo)以来,在最高法院替代某些先驱人物的提名上,形成了一种传统。因而,这一席位这些年来被好几位犹太裔美国,人所占据。在法兰克福特之后,这个席位的继任者有阿瑟·戈德堡(Arthur Goldberg)和阿贝·福塔斯(Abe Fortas)。尼克松总统在福塔斯辞职之后,提名哈里·布莱克门(Harry Blackmun)才中断了这个传统。
随着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退休,全国有这么一种情绪——基于公民权利运动的好几位继承者——马歇尔的席位是最高法院的黑人席位。有些人称之为一个配额。其他人认为在我们的法律和文化中,这样一个显著的位置最好应由一位少数民族或黑人群体的代表占据,这样才公平合理。对布什政府来说,第一个难题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很多黑人群体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精英的或有权势的群体(例如,那些在职业阶层如法律界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领导层的很多人),在思想观念上是自由主义的或民主党的。然而,通常也会有例外,总统期望提名最高法院的人能够与他的观念一致或能够帮助贯彻他的法律观念。
当然,在职业法律界内,并非所有的黑人都是自由派,但显然有很多是自由派,尤其在法学界和公民权利组织内。共和党人多年来一直想影响这个黑人群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对民主党的政治效忠及其更为自由的思想意识,在新政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一直是相对增强的。但是,也有例外。传奇歌手珀尔·贝利(Pearl Bailey)就支持并为共和党候选人工作,还有小萨美·戴维斯(Sammy Davis Jr.),小马丁·路德·金的朋友和合作者拉尔夫·艾伯纳西(Ralph Abernathv)牧师也曾投票支持里根总统。著名的公民权利斗士詹姆斯·梅雷迪斯(James Meredith)就投票支持和为共和党工作,并以共和党人身份竞选美国参议员。橄榄球传奇人物罗斯福·格里尔(Roosevelt Grier)在1984年参加为里根连任的竞选活动。还有其他一些人,如作家斯坦利·克劳齐(Stanley Grouch),很难被划人一个政党或某个运动,因为他们在更为自由主义政治原则上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法律的种族偏向问题上。在学术界。涌现出一群年轻的美国黑人,他们以其保守主义和共和党身份为人所知。
在法学界,布什总统转向克拉伦斯·托马斯,一位耶鲁毕业的律师,在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时期,担任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主任。托马斯在一个时期曾是共和党人,为共和党人密苏里州首席检察官、参议员约翰·丹福斯(John Danforth)工作过,他的思想受哈里·V.贾法教授(Harry V.Jaffa)所解释的自然法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很深。贾法教授是克莱蒙特研究所(Claremont Institute)和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著名的研究亚伯拉罕·林肯的学者和保守主义思想家。
美国的左派,在民主党积极分子和参议员的支持下,难以阻挡对克拉伦斯,托马斯的提名审查。在参议院法律委员会关于托马斯的提名听证会上,主持人是参议员乔·拜登(Joe Biden),当托马斯的一位前助手安妮塔·希尔(Afita Hill)提出他对她行为不端的问题时,托马斯受到了猛烈的攻击。希尔小姐是专门研究性骚扰的法学教授,从未通过司法程序或正式的投诉指控过托马斯。相反,她含糊不清地说,他曾就一个成人电影中的角色讲过一个下流故事,还当着她的面提到了身体的某一私密部分。她还说,他曾请求她与之约会,当时她还是他的下属。但安妮塔·希尔曾跟着克拉伦斯·托马斯换了好几个不同的工作,这种情况加上从托马斯的其他朋友和同事那里得到的反证,似乎给她的指控打了折扣。
面对这些指控,托马斯法官,一个极有尊严的黑人,用他戏剧般的话说,被置于全国电视的“高科技私刑”中,他否认安妮塔·希尔的所有指控。最后,在法律委员会的参议员阿登·斯佩克特(Arlen Specter)质问的压力下,人们发现,安妮塔·希尔的大部分证言都不属实。布什总统继续坚持他的提名,直到提名在参议院以52比48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确实。托马斯继续在法院被看做是一位比较保守的法官,也是继续从基本文件如《独立宣言》中寻找和引用证据,以吸收建国者们关于宪法和法律问题的观点的几位法官之一。
托马斯与希尔交锋中的一些语言和证据,在全国电视和电台中被广泛传播,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种文化开始成形,从上层到下层,已经开始适应了在全国电视、广播和音像店里的,这种关于性和身体私密部位的争辩——如果不是应答轮唱的圣歌。当时我们中的许多人将这一时期的现象看做是通俗文化的普遍粗化的一种表现。在托马斯一希尔事件的前两年,国内就有一场关于国家是否资助色情艺术的全国性辩论。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ns,NEA)以前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联邦机构,年度预算不足两亿美元,]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单位。但是,在布什政府时期,在基金会主席约翰·弗罗迈耶(John Frohnmayer)的领导下,该基金会成为一场激烈的文化战争中的一个主战场。在被曝光该机构及其顾问委员会资助扶植一种在任何定义下都是色情行为的“表演艺术”之后,基层的积极分子们掀起了一场对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声讨。
作为这种表演艺术的一个例子,一个“艺术家”要裸体出现在舞台上,她的身上只有巧克力酱和豆芽,谈论对妇女的压迫。几年前,这种“表演”会是一种丑闻,在一些社区会被禁止。现在,这种或类似的表演却得到了联邦资助。许多信教的美国人倍感震惊地得知,一个被资助者将一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相片泡在尿里,并且展览这张照片。另一个展览涉及邀请观众去爬楼梯,踩在美国国旗上。
这些艺术不仅冒犯了美国人的感官,而且,还在一个财政紧缩和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很多美国人不禁认为,政府这种做法太出格。支持里根的反对增税的志愿者们不会掀起一场取消这种愚蠢的和浪费政府开支行为的骚乱吗?一场关于这种资助合理性的辩论在全国爆发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参议员杰西·赫尔姆斯(Jesse Helms)及其支持者提出,以立法禁止这种资助。赫尔姆斯及其支持者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例如,专栏作家乔治·威尔(George Will)典型地代表了反对派的立场:“政府有责任支持艺术。同样有责任不去思考:艺术是什么?或艺术有什么好处?他们认为政府支持艺术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政府不能对他们支持的那种艺术表示出兴趣。”威尔强调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地带,“长期以来,美国人资助的传统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艺术可以通过感受美来提升公众的精神,甚至改善社会弊端。但是,如果艺术的力量是深远的,它不必是良性的。因此,公共资助政策必须区分那些有提升目的的艺术,和没有这种目的的艺术”。
更早些年,社会批评家和新保守主义政治运动奠基者欧文·克里斯托(Irring Kfistol)这样看待这场辩论:这些所谓艺术的任何产品(无论是书、戏剧还是电影),至少传递了一种信息或想要表达一种意愿:不相信这些,就是相信:“艺术在道德上没有价值,教育与道德无关。”没有艺术家或教育家在实际上会相信克里斯托的观点。所以,这场辩论实际上是关于政府(或更准确地说,美国人民)是否有权利表达,什么样的道德内容和什么样的公共目的应该得到资助。
乔治·威尔以其艺术家的语言,这样总结他对这场争论的看法:没有人有权利界定其艺术,并将此视为其应得的权利,“如果这样,如某些艺术家所言,那么,就没有人可以说,艺术是什么(或因此,这个形容词‘好’,作为修饰词就没有任务意义了),这样艺术就成为一种不能分类的分类方法。NEA也就成了NEE——即国家所有事务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Everything)。这样就会需要更多的钱”。
最终,国会同意限制NEA的资助,这些限制得到了最高法院的确认——但也经过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斗争和公开的辩论。
……
跨越世纪的变迁:1900-1945 美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探索 作者: [此处可根据需要虚构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根据需要虚构一家出版社的名称]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即1900年至1945年间,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经历的剧烈转型与深刻矛盾。这段历史时期是美国从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迈向全球性大国的关键阶段,充满了进步主义的理想、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大萧条的严峻考验,以及由此催生的深刻社会重塑。 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叙事框架,审视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重塑了联邦政府的角色,并定义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定位。本书不侧重于单一意识形态的解读,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 第一部分:进步主义的黎明与帝国的萌芽(1900-1916) 本部分聚焦于“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的兴起。这一时期,工业化带来的财富不平等、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对无限制商业扩张的担忧,催生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运动。 我们将考察“吹哨人”(Muckrakers)如何揭露垄断资本的黑暗面,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如何以“健壮的中介”(Steward of the People)的身份介入,推行反垄断立法和消费者保护措施。讨论将集中于食品药品安全法规的建立,以及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早期努力——环境意识的首次系统性觉醒。 此外,我们将深入探讨社会正义运动的初期成就与局限。妇女参政权运动(Suffrage Movement)如何通过策略性的政治动员,一步步积累力量。同时,探讨种族关系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倒退,特别是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在南方巩固,以及非裔美国人社区内部,如布克·华盛顿与W.E.B. 杜波依斯之间在争取权利路径上的分歧。 在对外政策上,本书分析了美国如何从孤立主义倾向转向积极的“大棒政策”(Big Stick Diplomacy)。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美国地缘政治野心的实体体现。威尔逊总统上台前夕,美国正站在世界政治十字路口,面临着是否要承担更广泛的国际责任的抉择。 第二部分:战争、躁动与文化冲突(1917-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塑造现代美国心理的决定性事件。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美国参战的复杂动因,以及战时政府空前扩张的权力——从征兵到对言论的严格控制(如《间谍法》和《煽动叛乱法》)。战争如何加速了女性和少数族裔进入工业劳动力市场,以及战后对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如何迅速反弹,引发了后来的社会紧张。 战后,“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到来被置于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解读。技术进步,特别是汽车的普及和大众媒体(广播)的兴起,如何重塑了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和地域连接。消费主义文化开始扎根,信贷的扩张预示着经济模式的转变。 然而,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是深刻的文化战争。我们将详细考察禁酒令(Prohibition)的颁布及其意外后果——有组织犯罪的崛起和对法律的普遍蔑视。同时,本书探讨了本土主义(Nativism)的回归,包括对大规模移民的限制(如《1924年移民法》)以及三K党(Ku Klux Klan)的复兴,这反映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之间的剧烈冲突。宗教上的达尔文主义争论(如斯科普斯审判)被视为这种文化张力的缩影。 第三部分:大萧条与新政的重塑(1930-1941) 本部分聚焦于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的爆发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超越简单的经济衰退叙事,探讨这场危机如何侵蚀了人们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传统信仰,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根本性疑问。 胡佛总统任期的应对措施及其局限性将被详细梳理,重点分析其传统财政观念在应对结构性崩溃时的失灵。随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FDR)及其“新政”(New Deal)被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 “新政”不是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产物,而是一系列试验性政策的集合。本书将分类讨论“百日新政”的紧急措施、对失业的救济(如CCC和WPA)、金融系统的监管改革(如FDIC和SEC的建立),以及对农业和产业的干预。这些措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边界,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石。 然而,新政也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反弹。我们将分析保守派对“政府过度干预”的批评,以及最高法院在初期对新政立法的挑战。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新政在执行层面,特别是在种族和性别平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偏见。 第四部分:从孤立到参战:美国的全球觉醒(1939-1945) 在欧洲战火重燃之际,美国国内围绕是否应卷入冲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部分分析了“美国优先”运动的政治影响力,以及罗斯福政府如何巧妙地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等手段,逐步从“中立”转向对同盟国的实质性支持。 珍珠港事件彻底终结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战争的动员过程是美国历史上最快、最彻底的工业转型。我们将探讨战时经济的运行机制——价格管制、配给制度以及劳动力的重新分配。 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将是分析战争对美国社会内部的冲击。对日裔美国人的强制收容(Internment)——这一里程碑式的宪法权利侵犯事件——将被置于民族主义狂热和战争恐惧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同时,我们将记录非裔美国人在“双重胜利”(Double V Campaign)口号下,为争取海外民主和国内平等的努力。 最终,本书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取得的胜利,以及投下原子弹所带来的道德与战略后果作结。1945年,美国不仅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全球军事霸权,更重要的是,它带着一个被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彻底重塑的政府结构、一个更加依赖联邦权力的经济体系,以及一个尚未解决其内部种族与社会矛盾的成熟社会,步入了冷战时代。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理解这段关键历史如何播下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所有重大政治和社会议题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对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美国转型期进行深度挖掘的力作。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式记录,而是选择了一个精确的、高能的切口——保守主义的内在逻辑——来解构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作者对意识形态的敏感度极高,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核心的不可动摇的信仰,哪些是为应对时事而做出的战术性调整。这种对思想深度的挖掘,远超出了对政治事件的简单编年史。对于那些对美国政治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尤其希望理解支撑美国社会稳定与分裂的那些深层文化信念是如何在关键历史节点上自我调适和强化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资料。它不是让你舒服地接受既有观点,而是让你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个“希望与恐惧”并存的二十年。

评分

这本关于美国1988年到2008年间历史的书籍,从一个独特的保守主义视角切入,确实为理解那个复杂多变的二十年提供了新的参照系。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冷战后美国社会思潮变迁时的那种穿透力。尤其是在探讨里根主义的遗产如何在新世纪初的挑战中被重新诠释和捍卫时,那种论证的严谨性和对细节的把握,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着力于剖析支撑起那个时代政治话语的核心信念体系是如何运作、如何适应外部冲击的。书中的一些论断,虽然可能引起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激烈辩论,但其逻辑构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特定思想阵营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技术革命以及“9·11”事件后的世界格局时,内部思想光谱的收缩与扩张。这种“求同存异”的内在张力,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研究不那么深入的读者,也能窥见美国政治光谱深层的驱动力。

评分

读完之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希望”与“恐惧”这对核心主题时的细腻笔触。这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史,更像是一部关于美国民族心理的深度剖析。我们都知道那个时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柏林墙倒塌后的短暂乐观,到新千年之初一系列挥之不去的安全焦虑,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置于保守思想的放大镜下审视。作者没有回避那些被主流叙事略微淡化的内部矛盾,比如文化战争的升级,以及对政府权力的扩张和限制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策略,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事件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内在冲突的有机体。尤其是在讨论技术进步如何被解读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潜在威胁时,那种深植于文化保守主义的警惕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不安。

评分

从文字风格来看,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论述一些宏大概念,例如“新自由主义的黄昏”或是“文化认同的重塑”时,作者的语言既保持了学术的克制,又不失一种强烈的、近乎布道式的说服力。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过于平铺直叙,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和引述,构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的论证链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保守派人物观点差异时的那种精准度,没有将整个阵营“一锅烩”,而是细致地区分了不同流派之间的侧重点和战略分歧。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使得最终呈现的图景既有整体的连贯性,又不失个体思想的鲜明色彩。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后里根时代美国政治哲学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未经修饰的内部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为特定政治立场“代言”了多少,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向阅读”工具。它迫使我作为一个读者,去反思我们通常接受的历史叙事中那些被默认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例如,当谈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保守派往往会从效率和自由贸易的角度出发,而这本书则着重探讨了这种趋势对国内产业基础和社区结构可能产生的侵蚀效应。这种“聚焦阴影”的写作手法,为理解为什么许多选民在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仍感到被遗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线索。它成功地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的社会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历史的演变不仅仅是决策者的博弈,更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

书很不错,价格也不贵,值得买

评分

书很不错,价格也不贵,值得买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书还没看完,不过应该是正版。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只能用太差来形容,许多地方感觉几乎就是翻译器翻译的,语序颠倒。为什么会有这么不负责任的译者?这么不负责任的出版社?

评分

还没来的及看,但送货很快,很不错

评分

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

评分

购书在京东 满意有轻松!

评分

书很不错,价格也不贵,值得买

评分

作者有本出名的美国通史,时间上正好衔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