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共计约269方,用药264味。后世医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令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经方是“医方之祖”,《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精选》一书记载了国医大师们运用经方治病活人的经典验案。这些案例体现了国医大师们临证思辨的特点,以及他们使用经方治病的灵活性及有效性。从这些案例中读者可以学习到国医大师们识病辨证,据证选方;抓主症,兼辨病机,对症用方;从副证,兼求病本;识病机,扩大应用;抓主方,析类方等等辨病识证的用方思路,以启迪读者,学好经方、用好经方,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内页插图
目录
班秀文——中医妇科一代宗师
一、桂枝汤(眩晕、产后自汗、经行感冒、妊娠呕吐)
二、桂枝加附子汤(产后自汗、痹证)
三、桂枝茯苓丸(瘢瘕)
四、小柴胡汤(经行发热)
五、桃核承气汤(产后恶露不绝)
六、茵陈五苓散(带下病)
七、当归四逆汤(产后头晕身痛)
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经行腹痛)
九、真武汤(眩晕)
十、附子汤(带下病、经行浮肿、月经先后不定期、阳虚带下)
十一、芍药甘草汤(外阴瘙痒症、阴吹)
十二、黄连阿胶汤(不寐)
十三、吴茱萸汤(经行浮肿)
十四、肾气丸(产后小便不通)
十五、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
十六、胶艾汤(崩漏)
十七、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十八、当归芍药散(妊娠水肿、瘢瘕、外阴瘙痒症)
邓铁涛——为中医奔走呐喊
一、桂枝汤(不寐、阳虚恶寒证)
二、桂枝甘草汤(心悸水肿)
三、炙甘草汤(心悸)
四、桂枝茯苓丸(瘢瘕)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痿证)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鼓胀)
七、射干麻黄汤(喘证)
八、半夏泻心汤(呕吐)
九、四逆散(胃脘痛)
十、黄连阿胶汤(自汗)
十一、吴茱萸汤(呕吐)
十二、猪肤汤(手足皲裂症)
十三、白头翁汤(痢疾)
十四、大黄牡丹汤(肠痈、肠痈)
十五、甘麦大枣汤(脏躁、自汗、妊娠头痛、痹证、不寐、不寐)
方和谦——法宗伤寒经方新用
桔梗汤(皮肤瘙痒症、咳嗽)
郭子光——伤寒达人奇症克星
一、桂枝汤(感冒)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咳嗽)
三、桂枝甘草汤(心悸)
四、炙甘草汤(心悸)
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咳嗽)
六、小青龙汤(哮证)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心悸、心悸)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喘证)
九、柴胡桂枝汤(感冒)
十、桃核承气汤(淋证)
十一、白虎汤(发热)
十二、四逆散(腰痛)
十三、真武汤(水肿心悸)
十四、防己地黄汤(心悸水肿)
何任——金匮研究第一人
一、炙甘草汤(心悸)
二、桂枝茯苓丸(瘢瘕)
三、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四、泻心汤(■)
五、黄连汤(胁痛、胁痛、胁痛)
六、芍药甘草汤(腹痛)
七、半夏厚朴汤(瘿瘤、瘿瘤、瘿瘤、瘿瘤、血瘤、瘰疠)
八、百合地黄汤(音哑)
九、侯氏黑散(痿证)
十、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腰痛)
十一、乌头赤石脂丸(胃脘痛)
十二、枳术汤(胃痛)
十三、半夏麻黄丸(心悸)
十四、竹皮大丸(产后发热)
十四、甘麦大枣汤(失眠)
李辅仁——京城御医安老扶康
小柴胡汤(外感发热)
李济仁——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
一、黄芪桂枝五物汤(痹证)
二、黄芪建中汤(胃脘痛)
李玉奇——以痈论治脾胃名家
小柴胡汤(噎膈)
李振华一脾胃病国手
一、小柴胡汤(感冒发热)
二、旋覆代赭汤(呕吐)
路志正——杂病圣手
一、小建中汤(阴吹)
二、桂枝甘草汤(水肿)
三、桂枝茯苓丸(积聚)
四、桂枝芍药知母汤(燥痹)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产后身痛)
六、麻黄附子细辛汤(喉喑、寒痹)
七、麻黄加术汤(着痹)
八、小柴胡汤(黄疸、胸痹)
九、小承气汤(眩晕头痛)
十、生姜泻心汤(痢疾)
十一、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十二、半夏泻心汤(痞证、狐惑病)
十三、大黄黄连泻心汤(鼻衄)
十四、附子泻心汤(胃痞证)
十五、竹叶石膏汤(口腔溃疡、闭经)
十六、白虎加桂枝汤(痹证)
十七、茯苓四逆汤(呕吐)
十八、当归四逆汤(痛经)
十九、真武汤(肾心痛、心悸水肿)
二十、附子汤(石淋)
二十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眩晕、眩晕)
二十二、茵陈蒿汤(口疮)
二十三、防己黄芪汤(闭经)
二十四、肾气丸(产后腰髀痹)
二十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
二十六、甘麦大枣汤(脏躁)
二十七、温经汤(闭经、痛经)
裘沛然——鸿儒大医
一、炙甘草汤(心悸)
二、麻黄汤(感冒发热)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感冒)
四、附子泻心汤(胃痛)
五、真武汤(眩晕)
六、附子汤(痹证)
七、黄连阿胶汤(咳嗽)
八、桃花汤(痢疾)
九、牡蛎泽泻散(水肿)
任继学——中医急症开拓者
一、桂枝汤(风温)
二、小柴胡汤(不寐)
三、柴胡桂枝汤(感冒)
四、大承气汤(便秘)
五、厚朴三物汤(产后便秘、产后乳痈并发肠结)
六、附子泻心汤(胁痛)
王绵之——方剂学大家
白头翁汤(中毒性痢疾)
徐景藩——衷中参西创新脾胃学科
一、四逆散(胃脘痛)
二、小半夏汤(呕吐)
三、蜀漆散(疟疾)
颜德馨——衡法之父
一、黄芪建中汤(胃脘痛)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证)
三、小青龙汤(喘证、咳嗽)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胸痹、胸痹、水肿心悸)
五、柴胡桂枝汤(感冒)
六、抵当汤(肺胀)
七、十枣汤(悬饮)
八、白虎加入参汤(风温发热)
九、通脉四逆汤(心悸)
十、附子汤(胃脘痛、胸痹)
十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胸痹水肿)
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吐)
十三、风饮汤(中风)
十四、肾气丸(吐血)
十五、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十六、黄土汤(便血)
十七、温经汤(不孕症)
颜正华——奠基中药学科
一、大承气汤(便秘)
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肠鸣呃逆、胃下垂)
张琪——肾病大家
一、桂枝加黄芪汤(水肿)
二、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水肿)
三、小柴胡汤(低热)
四、大柴胡汤(胁痛便秘)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寐)
六、桃核承气汤(腰痛)
七、甘草泻心汤(胃脘痛)
八、乌梅丸(便血)
九、牡蛎泽泻散(水肿)
十、鳖甲煎丸(鼓胀)
十一、瓜蒌瞿麦丸(水肿)
张灿王甲——学贯古今儒雅大医
一、桂枝汤(感冒)
二、桂枝加附子汤(感冒)
三、小建中汤(胃脘痛、胃脘痛、泻泄、腹痛、腹痛)
四、桂枝茯苓丸(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先后不定期)
五、桂枝芍药知母汤(湿热痹)
六、黄芪桂枝五物汤(痹证)
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感冒)
八、葛根黄芩黄连汤(泄泻)
九、小柴胡汤(感冒、产后发热、胃痛、胁痛、胁痛、胁痛、黄疸)
十、柴胡桂枝汤(发热)
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发热便秘)
十二、小承气汤
十三、白虎汤(面部皮疹瘙痒)
十四、五苓散(腹胀、水肿)
十五、猪苓汤(癃闭)
十六、当归四逆汤(坏疽)
十七、黄连阿胶汤(不寐)
十八、白头翁汤(痢疾)
十九、胶艾汤(胎漏)
二十一、当归芍药散(痛经)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一、竹叶石膏汤(风温)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胸痹)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麻黄附子细辛汤(感冒)
周仲瑛——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
一、桂枝汤(风疹)
二、桂枝加附子汤(风疹)
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悸、心悸、阳痿)
四、小青龙汤(哮喘、咳嗽、鼓胀)
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哮喘肺胀)
六、小柴胡汤(阴道癌)
七、大柴胡汤(胆囊癌)
八、柴胡桂枝干姜汤(发热)
九、桃核承气汤(发热)
十、抵当汤(腰痛、类中风、骨肿瘤并发便秘)
十一、半夏泻心汤(胃脘痛)
十二、旋覆代赭汤(膀胱癌术后、贲门癌)
十三、白虎加入参汤(产后发热)
十四、当归四逆汤(痹证)
十五、己椒苈黄丸(食道癌合并胸腔积液)
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一、小建中汤(黄疸心悸)
二、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心悸水肿)
三、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热)
五、理中丸(便秘)
六、防己地黄汤(痹证)
七、酸枣仁汤(失眠)
八、黄土汤(便血)
九、甘麦大枣汤(脏躁)
病症索引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病机是围绕少阴心肾虚损为基础,但气虚气滞、阳虚寒凝、血虚精亏等病机常相互兼见。少阴心肾之虚,必及太阴脾肺之运,痰瘀阻滞当由此而生。少阴阳虚,进而太阳御邪乏力,势必还易复感外邪,使脉气愈加难以恢复。说明形成本病的病机既有气虚阳损,又有阴虚血弱,终致阳虚不运,血虚失养,复因寒凝、痰阻、瘀滞等,造成复杂的病机结果。因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所当急固,故郭老指出,本病治疗始终要以益气温通为基础,但临床又要根据病变之标本缓急,在益气温通的基础上可分作三步治疗程序,循序渐进,方能收到更为满意之疗效。
第一步——益气温通提速法:本法常用于治疗的第一阶段,本阶段以病人的心率每分钟在50次以下为标志。脉可呈迟、缓、涩、结、代等象,常有心慌、气短、心悸、胸闷或痛、头晕目眩,甚或晕仆、面白无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表现。病机虽复杂,但总以阳虚寒凝,心气推动无力最为突出,故治疗首当提高心跳速率。提速的关键在于辛通阳气,温化寒凝。处方常重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振奋少阴阳气非大辛大热之附子莫属,细辛温散少阴之寒,配麻黄更具辛热透散寒凝之功。再加入黄芪、红参、羌活、桂枝等以增强益气温心、化瘀通脉之力,使临床收到更好疗效。
……
前言/序言
《古本伤寒论》:溯源中医智慧,探究经方奥秘 《古本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浩瀚的医学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伤寒杂病辨证论治的医学文献,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医学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医家辨证施治、救死扶伤的实践经验的凝练。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重返张仲景的时代,深入探究经方医学的本源与精髓。 一、 溯源经典,传承中医之根基 《伤寒论》的价值,在于其“经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经方,即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方剂,它们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构成了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旨在回归《伤寒论》的原貌,剥离历代传抄、注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力求呈现一个更接近张仲景原著的风貌。我们将从《伤寒论》的成书背景、作者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以及经方的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理解经方并非随意组合的药物,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辨证体系和严谨的组方原则。 二、 辨证论治,经方的核心灵魂 《伤寒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它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人体对外邪的反应,归纳为“六经”八纲等辨证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机,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本书将重点阐述《伤寒论》中独特的辨证思维模式,例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辨证的精髓,以及“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八纲辨证的运用。我们将深入剖析其辨证的依据,如脉象、舌象、症候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洞察疾病的本质。 三、 理法方药,经方运用的完整链条 本书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经典的方剂,深入剖析其组方理念,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逻辑。每一首经方,都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根据特定的病机(“理”),遵循特定的治疗原则(“法”),而形成的精妙组合(“方”)。我们将一一列举《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等,并对其药物组成、配伍意图、功用主治、煎服方法以及禁忌等进行详尽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念,以及根据病情的演变,对经方进行加减变化的原则。 四、 经方证治,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 《伤寒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临床疗效上。本书将通过对《伤寒论》原著中记载的经典病案进行解读,展现张仲景如何运用经方,精准地辨证,并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我们将分析这些病案的典型症候,以及张仲景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得出辨证结论,并最终选择合适的经方。此外,本书还将结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释和临床经验,对经方的现代应用进行探讨,例如在内科、妇科、儿科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结合现代医学对经方的认识等。 五、 经方之美,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都深深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本书将带领读者感受经方医学的“大道至简”,体会中医“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及中医“治未病”的深远智慧。我们希望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解读,让读者不仅掌握一门实用的医学技术,更能领略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本书,您将: 系统地掌握经方医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深入理解《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学会精准辨证。 熟练掌握历代经典经方的组方原理、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通过对经典病案的解读,领略名医的临床智慧。 深刻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 《古本伤寒论》,是每一位中医从业者和对中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入门与进阶之作。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您在探寻古老医学的道路上,收获知识,启迪灵感,最终达到“上医治未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