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兴广,杨毅玲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诊断学
  • 速记
  • 歌诀
  • 中医学习
  • 医学
  • 教材
  • 临床
  • 中医基础
  • 备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1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42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课程速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专业学生
  以精炼的歌诀形式概括中医诊断学精要
  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乐于习诵,速记不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为蓝本,采用七字歌诀形式编著。概括了中医诊断学所学之精要。诀后又有具体要求的内容,对歌诀所述进行充分地解释说明,言简意赅,便于理解记忆。本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及自学中医者阅读,对临床工作者亦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兴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综合课程教学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临床中药学》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届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对中医中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有较坚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国家、部局级等科研课题10余项,获奖2项,课题负责人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作者有9篇。主编和参编著作有30余部,其中主编有9部;副主编有12部;编委有1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2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4
第一章望诊/7第一节全身望诊7
一、望神7
二、望色10
三、望形体16
四、望姿态17
第二节局部望诊19
一、望头面19
二、望五官21
三、望躯体28
四、望四肢29
五、望二阴30
六、望皮肤32
第三节望排泄物34
一、望痰涎34
二、望呕吐物35
三、望大便36
四、望小便37
第四节望小儿示(食)指络脉38
一、示(食)指络脉的三关定位38
二、示(食)指络脉的观察方法39
三、示(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化与意义39
第五节望舌40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40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42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4
四、舌诊的内容45
五、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53
第二章闻诊/56第一节听声音56
一、正常声音56
二、病变声音57
第二节嗅气味63
一、病体之气63
二、病室之气65第三章问诊/66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66
一、问诊的意义66
二、问诊的方法67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68
第三节问现在症72
一、问寒热72
二、问汗74
三、问疼痛77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80
五、问耳目82
六、问睡眠84
七、问饮食口味85
八、问二便88
九、问女子91
十、问男子93
十一、问小儿94
十二、问情绪96
第四章切诊/99第一节脉诊99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99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100
三、脉象要素和平脉特征103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105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114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120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122
第二节按诊123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124
二、按诊的内容125
第五章八纲辨证/129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意义129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129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129
第二节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130
一、表里辨证130
二、寒热辨证132
三、虚实辨证135
四、阴阳辨证138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42
一、证候相兼143
二、证候转化145
三、证候真假147
第六章病因辨证/150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150
一、六淫辨证150
二、疫疠辨证155
第二节情志内伤辨证156
第三节劳伤辨证158
第四节食积辨证159
第五节虫积辨证160
第六节外伤辨证161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163
第一节气病辨证163
一、气虚证163
二、气陷证164
三、气虚不固证165
四、气脱证166
五、气滞证166
六、气逆证167
七、气闭证168
第二节血病辨证169
一、血虚证169
二、血瘀证170
三、血热证171
四、血寒证172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173
一、津液亏虚证173
二、津液内停证173
第四节气、血同病辨证178
一、气血两虚证178
二、气虚血瘀证179
三、气不摄血证179
四、气随血脱证180
五、气滞血瘀证181
第八章脏腑辨证/182
第一节肝与胆病辨证182
一、肝血虚证183
二、肝阴虚证183
三、肝郁气滞证184
四、肝火炽盛证185
五、肝阳上亢证186
六、肝风内动证187
七、寒滞肝脉证191
八、肝胆湿热证191
九、胆郁痰扰证192
第二节心与小肠病辨证193
一、心气虚证193
二、心阳虚证194
三、心阳暴脱证195
四、心脉痹阻证196
五、心血虚证198
六、心阴虚证198
七、心火亢盛证199
八、痰蒙心神证200
九、痰火扰神证201
十、瘀阻脑络证202
十一、小肠实热证202
第三节脾与胃病辨证203
一、脾(胃)气虚证204
二、脾虚气陷证204
三、脾(胃)阳虚证205
四、脾不统血证206
五、寒湿困脾证207
六、湿热蕴脾证208
七、胃阴虚证209
八、寒滞胃脘证210
九、胃火炽盛证211
十、食滞胃脘证211
十一、胃脘气滞证212
十二、胃虚停饮证213
第四节肺与大肠病辨证214
一、肺气虚证214
二、肺阴虚证215
三、肺阳虚证216
四、风寒束肺证216
五、风热犯肺证217
六、燥邪伤肺证218
七、寒痰阻肺证218
八、肺热炽盛证219
九、痰热壅肺证220
十、大肠湿热证220
十一、肠热腑实证221
十二、肠燥津亏证222
十三、大肠虚寒证223
十四、虫积肠道证224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225
一、肾精不足证225
二、肾阴虚证226
三、肾气不固证227
四、肾阳虚证228
五、肾虚水泛证229
六、肾不纳气证230
七、膀胱湿热证231
第六节脏腑兼证辨证232
一、心肾不交证232
二、心肾阳虚证233
三、心肺气虚证234
四、心脾两虚证235
五、心肝血虚证235
六、脾肺气虚证236
七、肺肾阴虚证237
八、肝火犯肺证238
九、肝胃不和证239
十、肝郁脾虚证239
十一、肝肾阴虚证240
十二、脾肾阳虚证241
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243
第一节六经辨证243
一、太阳病证243
二、阳明病证246
三、少阳病证248
四、太阴病证249
五、少阴病证250
六、厥阴病证251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252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253
一、卫分证253
二、气分证254
三、营分证255
四、血分证256
五、卫气营血的传变257
第三节三焦辨证257
一、上焦病证258
二、中焦病证259
三、下焦病证260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261
第四节经络辨证261
一、十二经脉病证要点261
二、奇经八脉病证要点262
三、十五络脉病证要点262

前言/序言


《舌诊精要:洞悉病机,辨证论治》 本书并非一本涵盖中医诊断学所有内容的详尽教材,而是聚焦于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且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舌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易于掌握的舌诊学习体系。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舌象的奥秘,从舌的正常形态、色泽、质地入手,逐步引导读者认识各种病理舌象的形成机制、临床意义及其与相应脏腑、病邪、病证的内在联系。全书围绕“洞悉病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展开,强调舌诊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章节亮点: 第一章:舌象的基石——舌的正常生理与病理变化 详细阐述舌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影响舌象的内外在因素。 辨析正常舌象的各个要素,如舌体、舌质、舌苔的正常标准,为后续的病理舌象辨别奠定基础。 初步介绍舌象发生病理变化的常见原因,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 第二章:舌质变化——脏腑阴阳的晴雨表 舌色辨证: 深入分析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等不同舌色所反映的寒热虚实。例如,淡白舌常提示阳气不足或血虚,红舌多见于热证,绛舌则常预示营血受损,紫舌则多与血瘀互结相关。 舌体形态辨证: 详细讲解胖大舌、瘦薄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等舌体形态变化所揭示的病机。胖大舌与脾虚湿盛有关,瘦薄舌多提示阴血亏虚,点刺舌常为热毒炽盛,裂纹舌可见于多种证型,齿痕舌则常与脾虚湿蕴有关。 舌下络脉辨证: 突出舌下络脉在判断血瘀、寒凝等病证中的价值。 第三章:舌苔变化——邪正消长的观察窗 舌苔的生成与消退: 解释舌苔的形成机理,以及舌苔变化与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舌苔的性质辨证: 细致地分析白苔、黄苔、灰黑苔、绿苔等不同颜色舌苔所代表的病邪性质(寒热)和病位(表里)。白苔多属寒证或风寒感冒,黄苔多属热证,灰黑苔则常为里热证或寒实证,绿苔则较为少见,多与寒湿或某些特殊情况相关。 舌苔的厚薄与润燥辨证: 讲解厚苔、薄苔、燥苔、湿苔在辨别疾病的轻重、邪气盛衰、津液存亡中的作用。厚苔多提示邪气较盛或有痰湿,薄苔则多为病轻或正气未伤,燥苔提示津液不足,湿苔则多见于湿邪阻滞或津液内停。 腻苔、腐苔、朽苔等特殊舌苔的鉴别。 第四章:舌象与常见病证的结合——临床案例解析 选取内科、儿科、妇科等常见病证,通过实际舌象照片与具体病案相结合的方式,演示如何将舌诊应用于临床实践。 分析感冒(风寒、风热)、咳嗽、泄泻、腹痛、发热、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等常见病证的典型舌象。 强调舌诊与其他诊断方法的配合应用,以及舌象变化在疾病转归中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舌诊疑难杂症与个体化辨证 探讨一些舌象变化复杂、难以单纯依靠舌象定性的病证。 强调个体差异在舌诊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结合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辨证。 介绍如何通过舌诊的变化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高清、真实的舌象图片,直观易懂,便于读者对照学习。 紧扣临床: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临床实践,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辨证施治。 通俗易懂: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适合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注重实践: 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舌象,加深理解和记忆。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舌诊这一中医诊断的“窗口”,通过观察舌象,深入了解人体的内部变化,从而更准确地辨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为辨证论治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加自信地运用舌诊这一古老而智慧的诊断方法,为健康保驾护航。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行医经验的中医师,我一直坚信中医诊断的精髓在于“四诊合参”,而其中望、闻、问、切的细节之处,更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体会。最近,我偶然间翻阅了这本《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被其中对望、闻、问、切各种指征的精妙概括所折服。书中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舌苔的颜色、形态,脉象的快慢、浮沉,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神色变化,都用简洁明了的歌诀进行了梳理。这些歌诀如同一个个精准的“小助手”,在我回顾和巩固知识时,能够迅速勾起我的相关记忆,并且将分散的零碎知识点串联起来。令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的歌诀并非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了深刻的辨证思维。它在提供记忆方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读者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关联。对于我这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保持思维活跃的医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让我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核心要义。

评分

最近在临床实践中,我时常感觉自己对于某些病症的辨证思路不够清晰,常常会陷入一些细枝末节的纠结中,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一位老中医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我原本对“速记歌诀”这类书籍的期望并不高,总觉得可能只是些应试技巧,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在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歌诀的形式,将复杂的辨证要点高度浓缩,并且将不同的病证、证候之间的联系讲得非常透彻。特别是关于“辨证论治”的歌诀,它不仅仅是罗列,而是层层递进,指引着我如何从表象深入到里,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排除干扰,找到最根本的病机。我发现在学习和复习时,仅仅是默念几遍歌诀,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辨证要点就立刻清晰起来,甚至能联想到更多的临床案例。这本书让我的辨证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中医爱好者,我抱着学习的心态购买了这本《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简洁明了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术语的教材。相反,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诊断知识串联起来。那种“歌诀”的形式,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记忆那些冗长的症状、舌苔、脉象描述感到头疼,但有了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仿佛大脑里多了一副无形的“索引”,记忆瞬间变得轻松高效。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望诊”的部分,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押韵的口诀,我能轻易地将那些细微的“神色”、“形态”变化与病症联系起来,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快速建立起中医诊断学基本框架的神器,让我对中医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神秘和深邃都充满了向往,但苦于没有好的入门途径。市面上关于中医诊断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总觉得难以找到一本既能让我入门,又能保持学习兴趣的书。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诊断的魅力。这本书的编写方式非常独特,它将原本抽象、零散的诊断知识,转化为了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诀。我发现,通过吟唱这些歌诀,那些复杂的诊断要点,比如“望神”、“闻声”、“问情”等,都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医学画面。我不再是对着枯燥的文字发呆,而是能够随着歌诀的节奏,轻松地记忆和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诊断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它点燃了我对中医的浓厚兴趣,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在中医道路上学习和发展的希望。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过程中,最让我感到困扰的就是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各种病症的症状、体征、舌脉象的变化等等。背诵这些内容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容易混淆。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把那些海量的、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的歌诀,转化成了易于理解和记忆的“顺口溜”。我发现,当我遇到记不住的知识点时,只需要去寻找相应的歌诀,跟着念几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记忆点就立刻变得清晰起来。而且,歌诀的编写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有匠心,很多歌诀都巧妙地融合了中医的经典理论,让我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其背后的医学逻辑。这本书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学习负担,让我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实践的思考中。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好好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便宜,易懂,符合中国人的心态。便宜又好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京东服务周到,速度快,

评分

中药快快学系列的更适合自己啦……

评分

快递很给力,书也不错,很小,不占地方,实用,好评!

评分

不错,京东快递给力。

评分

不错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