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部由皇帝写序、命名的字典。
其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较多的一部字典。
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现代点校版 套装共6册)》共四十二卷,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其内容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又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书末附《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这部文字巨典自成书起,影响之大,流行之广,近300年无出其右者。
di一卷
《新旧字形对照举例表》
说明
御制《康熙字典》序
《康熙字典》凡例
部首检字表
子集上
子集中
子集下
丑集上
丑集中
丑集下
di二卷
丑集下di一卷《新旧字形对照举例表》说明御制《康熙字典》序《康熙字典》凡例部首检字表子集上子集中子集下丑集上丑集中丑集下di二卷丑集下寅集上寅集中寅集下卯集上卯集中卯集下di三卷辰集上辰集中辰集下……di四卷di五卷di六卷显示全部信息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之前一直对清朝的历史,特别是康熙皇帝本人的治理理念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手头零散的资料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拿到这本《康熙字典(全六册)现代点校版》后,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首先,装帧和印刷质量就让人眼前一亮,厚重典雅,丝毫没有廉价感。点校版的优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古奥的、繁复的字形和注音,在现代的排版和注释下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那些古老的字源考证和音韵分析之中,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这部鸿篇巨制诞生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汉字演变史博物馆,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文字的敬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汉字学、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真正能解决我在古籍查阅和学术写作中遇到的所有疑难的“终极工具书”,市面上的工具书往往是“这方面不错,那方面又欠缺”。直到我将手头的几本辅助资料与这套整合性的《汉语工具书》进行比对,才发现它的价值所在。它仿佛是一个集成电路板,将音韵学、训诂学、词源学等多个领域的权威工具书的精华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网络。我不再需要来回翻阅好几本书才能确定一个生僻词的准确读音和多重含义。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古今异义词和特定方言用法的收录非常全面,这一点是许多只侧重标准普通话的工具书所忽略的。对于严肃的学者或者想进行深度阅读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全面性和准确性,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生命线。
评分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深知要真正继承国学精髓,就必须接触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最核心的经典。《中华国学精粹》这套书的选材标准堪称苛刻而精准。它没有贪多求全,而是精心挑选了儒释道三家以及史学、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和理论精华。排版上,它采用了经典的线装风格,虽然是现代印刷,但保留了古籍的典雅韵味,阅读时让人心生敬畏。更妙的是,它在关键的原文旁附带了简明扼要的现代译注,既保证了对原意的忠实,又为初学者扫清了障碍。这本书就像一位高明的向导,把我引领到国学这座宏伟大厦的最核心区域,让我能够直接领略诸子百家的风采,而不是被次要的注解所淹没。它让“国学”这个听起来高不可攀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自从开始接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后,我就发现,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深层思维结构,就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汉字文化研究》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思想利器。它没有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做文章,而是深入到汉字形体结构与古代宇宙观、社会伦理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去剖析。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缜密,从甲骨文的卜辞占卜文化,到篆书的线条美学,再到楷书的规范化过程,每一步都紧密联系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潮。读这本书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一个字形是如何折射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醍醐灌顶”式的,它改变了我看待每一个汉字的视角,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千年底蕴的文化容器。
评分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系统地梳理一下汉语词汇的演变脉络,从古代的书面语到现代的口语表达,中间的断层和过渡总是让人困惑。《康熙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这个大洞。它的编纂体例非常新颖,不像传统字典那样仅仅是词条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进行了深度融合。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差异时的那种细腻和严谨。比如,对某个特定的古代官职称谓,它不仅给出了康熙朝的解释,还追溯到了唐宋时期的源头,再对比现代汉语中是否还有残余的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远非那些只关注现代白话词汇的工具书所能比拟。它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活的,是历史的载体,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