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1”选录了本册节录了戴圣的《礼记》、李觏的《直讲李先生文集》、倪国琏的《康济录》、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遗集》、佚名的《仪礼》、辜汤生的《张文襄幕府纪闻》、桓宽的《盐铁论》。《礼记》着重讲述了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关于礼的问题。《直讲李先生文集》此书是其一生著述的汇编,作者这种欲借经典而改良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对宋儒有较大的影响。《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汉武帝时期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礼记
导读 / 002
礼运 / 003
学记 / 018
乐记 / 026
中庸 / 032
儒行 / 054
大学 / 061
直讲李先生文集
导读 / 074
礼论第一 / 075
富国策第一 / 078
富国策第五 / 083
富国策第六 / 087
安民策第一 / 090
平土书序 / 093
潜书 / 095
原文 / 097
常语上 / 099
常语下 / 101
康济录
导读 / 104
卷一?前代救援之典 / 105
卷二?先事之政 / 133
一、教农桑以免冻馁 / 133
二、讲水利以备旱涝 / 139
三、建社仓以便赈贷 / 145
四、严保甲以革奸顽 / 150
五、奏截留以资急用 / 156
六、稽常平以杜侵欺 / 159
卷四上?事后之政 / 165
一、赎难卖以全骨肉 / 165
二、怜初泰以大抚绥 / 170
三、必赏罚以风继起 / 175
四、筹匮乏以防荐饥 / 180
五、尚节俭以裕衣食 / 184
六、敦风俗以享太平 / 189
洪北江先生遗集
导读 / 196
鬼神篇 / 197
天地篇 / 199
仙人篇 / 202
治平篇 / 204
生计篇 / 206
仪礼
导读 / 210
士冠礼 / 211
张文襄幕府纪闻
导读 / 216
弁言 / 217
卷上 / 218
南京衙门 / 218
不排满 / 218
虎门轶事 / 219
曹参代萧何 / 220
大臣远略 / 220
上流人物 / 221
书生大言 / 222
五霸罪人 / 222
清流党 / 222
孔子教 / 223
新算学 / 224
孟子改良 / 224
践迹 / 225
务外 / 226
生子 / 227
为人 / 227
公利私利 / 228
权 / 228
亷吏不可为 / 229
爱国歌 / 230
半部《论语》 / 231
理财 / 231
王顾左右而言他 / 232
官官商商 / 232
爱官 / 233
亡八蛋 / 233
禁嫖赌 / 233
倒马桶 / 234
贱种 / 235
贵族 / 235
翩翩佳公子 / 236
庸言庸行 / 237
不吹牛毴 / 237
颂词 / 238
马路 / 239
大人有三待 / 239
不问民 / 240
卷下 / 241
真御史 / 241
西洋议院考略 / 242
国会请愿书 / 243
马拉马夫 / 244
夷狄之有君 / 244
烂报纸 / 245
读书人 / 245
督抚学堂 / 246
女子改良 / 247
高等人 / 247
费解 / 248
不解 / 248
狗屁不通 / 248
看画 / 249
华侨 / 250
照像 / 250
发财票 / 251
卖穷 / 251
不枉受穷 / 252
叶君传 / 252
英将戈登事略 / 254
赠日本国海军少佐松枝新一氏序 / 257
士说 / 258
在德不在辫 / 259
自大 / 260
依样葫芦 / 261
学术 / 261
风俗 / 262
政体 / 263
看招牌 / 264
爱才 / 265
不自贵重 / 265
不拜客 / 266
自强不息 / 267
犹龙 / 267
盐铁论
导读 / 270
本议第一 / 271
力耕第二 / 274
通有第三 / 276
错币第四 / 279
禁耕第五 / 281
复古第六 / 283
非鞅第七 / 285
晁错第八 / 288
刺权第九 / 289
刺复第十 / 291
论儒第十一 / 294
忧边第十二 / 297
园池第十三 / 299
轻重第十四 / 301
未通第十五 / 303
地广第十六 / 306
贫富第十七 / 309
毁学第十八 / 311
褒贤第十九 / 314
相刺第二十 / 316
殊路第二十一 / 319
讼贤第二十二 / 321
遵道第二十三 / 323
论诽第二十四 / 325
孝养第二十五 / 327
刺议第二十六 / 329
利议第二十七 / 330
国疾第二十八 / 332
散不足第二十九 / 335
救匮第三十 / 340
盐铁箴石第三十一 / 342
除狭第三十二 / 343
疾贪第三十三 / 345
后刑第三十四 / 347
授时第三十五 / 348
水旱第三十六 / 350
崇礼第三十七 / 352
备胡第三十八 / 354
执务第三十九 / 357
能言第四十 / 359
盐铁取下第四十一 / 360
击之第四十二 / 362
结和第四十三 / 364
诛秦第四十四 / 366
伐功第四十五 / 368
西域第四十六 / 370
世务第四十七 / 372
和亲第四十八 / 374
繇役第四十九 / 376
险固第五十 / 378
论勇第五十一 / 380
论功第五十二 / 382
论邹第五十三 / 384
论菑第五十四 / 385
刑德第五十五 / 388
申韩第五十六 / 391
周秦第五十七 / 393
诏圣第五十八 / 396
大论第五十九 / 398
杂论第六十 / 400
南京衙门
余同乡李忠毅公之文孙龙田司马,名惟仁,尝诋论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余谓曾文正功业及大节所在,固不可轻议,然论其学术及其所以筹划天下之大计,亦实有不满人意者。《文正公日记》内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问于何处可以见曾文正陋处?余曰:“看南京制台衙门,规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无当,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处也。”
不排满
或问余曰:“曾文正公所以不可及处,何在?”余曰:“在不排满。”当时粤匪既平,兵权在握。天下豪杰之士半属门下,部曲及昆弟辈又皆枭雄,恃功骄恣,朝廷褒赏未能满意,辄出怨言。当日情形,与东汉末季黄巾起事,何大将军领袖群雄,袁绍董卓辈飞扬跋扈无少异。倘使文正公稍有猜忌,微萌不臣之心,则天下之决裂必将有甚于三国者。天下既决裂,彼耽耽环而伺我者,安肯袖手旁观?有不续兆五胡乱华之祸也哉!孔子曰:“微管仲,善其被发左祍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翦发短衣矣!”
虎门轶事
前哲有言:“人必有性情而后有气节,有气节而后有功业。”余谓当日中兴人材,其节操风采最足动人景慕者,莫如彭刚直公。犹忆庚申年中法构衅,刚直公以钦差大臣守粤省虎门时,余初入张文襄幕,因识刚直公左右,得闻其轶事。当时孝钦皇太后垂念老臣,不时赏赐参貂食物等品。每逢赏品赍至,刚直公一睹天家物,辄感激涕零,哭失声。庚子年辜鸿铭部郎名汤生撰西文《尊王篇》有曰:“当时匪踪蔓延,十三省大局糜烂,又值文宗龙驭上宾,皇太后以一寡妇辅立幼主,卒能廓清祸乱,盖皇太后之感人心系人望者,不徒临政之忧勤也。三十年来迭遭变故,伦常之间亦多隐痛,故将相大臣罔不体其艰难,同心爱戴,云云。”据闻辜部郎《尊王篇》之作,盖有感于当日所闻刚直公虎门哭失声一事。
曹参代萧何
梁启超曾比李文忠为汉大将军霍光,谓其不学无术也。余谓文忠可比汉之曹参。当咸同间,中兴人材除湘乡曾文正外,皆无一有大臣之度,即李文忠亦可谓之功臣而不可谓之大臣。盖所谓大臣者,为其能定天下之大计也,孟子所谓“及是时修其政刑者也”。当时粤匪既平,天下之大计待定者有二:一曰办善后,一曰御外侮。办善后姑且不论,至御外侮一节,当时诸贤以为西人所以强盛而狎侮我者,因其有铁舰枪炮耳。至彼邦学术制度文物,皆不过问,一若得铁舰枪炮即可以抵御彼族。此文正公所定御外侮之方略也,亦可谓陋矣。洎文忠继文正为相,一如曹参之代萧何,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如此又何怪甲午一役,大局决裂,乃至于不可收拾哉。
大臣远略
余同乡故友蔡毅若观察,名锡勇,言幼年入广东同文馆肄习英文,嗣经选送京师同文馆肄业。偕同学入都,至馆门首刚下车卸装,见一长髯老翁,欢喜迎入,慰劳备至。遂带同至馆舍,遍导引观,每至一处则告之曰,此斋舍也,此讲堂也,此饭厅也,指示殆遍。其貌温然,其言霭然。诸生但知为长者,而不知为何人。后询诸生曰:“午餐未?”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传呼提调官,旋见一红顶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诸生始知适才所见之老翁,乃今日当朝之宰相文中堂也。于此想见我朝前辈温恭恺悌之风度也。余谓文文忠风度固不可,及而其远略亦实有过人者。中国自驰海禁后,欲防外患,每苦无善策。粤匪既平,曾文正诸贤筹划方略,皇皇以倡办制造厂、船政局为急务。而文忠独创设同文馆,欲培洋务人材,以通西洋语言文字、学术制度为销外患之要策。由此观之,文文忠之远略,有非曾文正诸贤所可及也。
上流人物
国朝张缙《示张在人书》曰:“凡人流品之高下,数言可决者,在见己之过,见人之过;夸己之善,服人之善而已。但见己之过,不见世人人之过;但服人之善,不知己有一毫之善者,此上流也。见己之过,亦见世人之过;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取长去短,人我互相为用者,其次焉者也。见己之过,亦见世人之过;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以长角短,人我分疆者,又其次焉者也。世人但见人之过,不见己之过;但夸己之善,不服人之善者,此下流也。”余昔年至西洋,见各国都城皆有大戏园,其规模之壮丽,装饰之辉煌,固不必说,但每演一剧,座客几万人,肃然无声。今日中国所创开各文明新舞台,固欲规仿西制也。然每见园中观剧座客举止嚣张,语言庞杂,虽有佳剧妙音,几为之夺。由此观之,中国比西洋各国之有教无教即可概见。尝闻昔年郭筠仙侍郎名松涛,出使西洋见各国风俗之齐整,回国语人曰:“孔孟欺我也。”若郭侍郎者,可谓服人之善,而不知己有一毫之善,是之谓上流人物。
书生大言
甲申年,张幼樵在马江弃军而遁,后又入赘合肥相府,为世所诟。余谓好大言原是书生本色。盖当时清流党群彦之不满意于李文忠,犹如汉贾生之不满意于绛侯辈;夫绛侯辈固俗吏也,贾生固经学儒生也。然当时若文帝竟能弃其旧而谋其新,命贾生握兵符为大将,果能系单于之颈,而不为张佩纶马江之败衄者几希!至入赘相府一节,此犹见合肥相国雅量,尚能爱才,若汉之绛侯,陈平辈,试问肯招贾生入赘为婿耶?
五霸罪人
庚子拳匪肇衅,两宫廵狩西安。李文忠电奏有曰:“毋听张之洞书生见解。”当时有人将此语传入张文襄。文襄大怒曰:“我是书生,他是老奸巨滑。”至今文襄门下论及李文忠,往往痛加底詈。余曰:“昔孟子有言,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余谓今之李文忠,曾文正之罪人也;今之督抚,又李文忠之罪人也。”
清流党
或问余曰:“张文襄比曾文正何如?”余曰,张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论道,此儒臣事也;计天下之安危,论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国无大臣则无政,国无儒臣则无教。政之有无关国家之兴亡,教之有无关人类之存灭,且无教之政终必至于无政也。当同光间清流觉之所以不满意李文忠者,非不满意李文忠,实不满意曾文正所定天下之大计也。盖文忠所行方略,悉由文正手所规定,文忠特不过一汉之曹参,事事迁萧何约束耳。至文正所定天下大计之所以不满意于清流党者,何为其仅计及于政,而不计及于教。文忠步趋文正,更不知有所谓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论功利而不论气节;但论材能而不论人品。此清流党所以愤懑不平,大声疾呼,亟欲改弦更张,以挽回天下之风化也。盖当时济济清流,犹似汉之贾长沙、董江都一流人物,尚知六经大旨,以维持名教为己任。是以文襄为京鲁时,精神学术无非注意于此。即初出膺对疆重任,其所措施亦犹是欲行此志也。洎甲申马江一败,天下大局一变,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其意以为非效西法图富强无以保中国,无以保中国即无以保名教。虽然文襄之效西法,非慕欧化也;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吾谓文襄为儒臣者以此。厥后文襄门下如康有为辈,误会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变法行新政,卒酿成戊戍庚子之祸。东坡所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此张文襄《劝学篇》之所由作也。呜呼,文襄之作《劝学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绝康梁并以谢天下耳。韩子曰:“荀子大醢而小疵。”吾于文襄亦云然。
孔子教
一日,余为西友延至其家宴会,华客唯余一人,故众西客推余居首座。及坐定,宴间谈及中西之教,主人问余曰:“孔子之教有何好处?君试言之。”余答曰:“顷间诸君推让不肯居首座,此即是行孔子之教。若行今日所谓争竞之教,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俟优胜劣败决定后,然后举箸,恐今日此餐大家都不能到口。”虚客粲然。《传》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孔子“六经”之所谓道者,君子之道也。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后人知相让。若世无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让,则饮食之间,狱讼兴焉;樽俎之地,戈矛生焉。余谓教之有无,关乎人类之存灭,盖以此也。
新算学
辜鸿铭部郎云,日本故相伊藤候甲午后解职来游中国,于武昌。适余所译《论语》英文告成付刊,即持一部赠之。伊藤侯谓余曰:“闻君素精西学,尚不知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不能行于今日之二十世纪乎?”余答曰:“孔子教人之法,譬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前数千年其法为三三如九,至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亦仍是三三如九,固不能改如九为如八也。”云云。予闻此言,谓辜部郎曰:“君今尚不知目今二十世纪数学之改良乎?前数学谓三三如九,今则不然。我借洋款三三如九,则变作三三如七矣。俟我还洋款三三如九,则变作三三如十一。君尚不知此,无怪乎人谓君不识时务也。”
孟子改良
陶靖节诗云:“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此言诗书自遭狂秦之火,至汉代真读书人始稍能伸眉吐气,然亦老矣。检收残编,亦多失其真。且当时守旧党如董仲舒辈,欲售其顽固之奸,恐亦不免改窜原文。近有客自游日本回,据云在日本曾见有未遭秦火之《孟子》原本,与我今所谓《孟子》七篇多有不同。譬如首章,其原本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仁义之说可得闻乎?’孟子对曰:‘王何必仁义,亦有富强而已矣’”,云云。又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章,其原本云:“孟子道性恶,言必称洋人”,云云。
坦白讲,拿到《李敖精编:礼记·康济录·盐铁论》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充满探究欲的。李敖先生的名字,自带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标签,他对待经典的解读,总是充满了他独立的思考和尖锐的批判。我深知,《礼记》、《康济录》、《盐铁论》这三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承载着古代的智慧,也反映着历史的变迁。而我最期待的,就是李敖先生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文本,与他那充满活力和思辨的笔触结合起来。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可能会在解读《礼记》时,批判其虚伪之处;在探讨“康济录”时,揭示其历史局限;在审视“盐铁论”时,找到与当下经济体制的关联。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他会如何用他那“非主流”的视角,为我们展现这些经典新的生命力,让它们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能够与我们当下生活产生共鸣的思想源泉。
评分不得不说,翻开这本《李敖精编:礼记·康济录·盐铁论》的瞬间,我的脑海里就充斥着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立即投入到那古老智慧的海洋中去。我并非历史学或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于这些经典著作,我更多的是一种仰望和好奇。但李敖先生,这位向来以“斗士”和“怪杰”形象示人的学者,他的精编,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注释和汇编。我期待的是他独到的眼光,能够从中提炼出那些最能够激发思考、最具现实意义的论断。想象一下,当李敖先生用他那标志性的犀利语言,去解构《礼记》中那些关于人伦、关于社会秩序的篇章,又或者将《康济录》中那些关乎民生疾苦的历史片段,与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对照,再以《盐铁论》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永恒命题,那该是多么震撼的阅读体验!我甚至已经准备好了笔和纸,准备在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语句旁,写下自己的感悟,或是与李敖先生的观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拿到这本《李敖精编:礼记·康济录·盐铁论》,我立刻被它蕴含的厚重感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读者,我深知《礼记》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典籍,更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而“康济录”和“盐铁论”,更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我期待李敖先生能够以他独有的方式,将这些沉甸甸的经典,以一种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象着,他会在其中穿针引线,将看似独立的文本,串联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他会如何解读“礼”的内涵,又如何剖析“康济”之道,更不用说,关于“盐铁”的论辩,那可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民生福祉的重大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引发我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对“通识”的渴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淹没,而真正能够构建起一套完整认知体系的通识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李敖精编:礼记·康济录·盐铁论》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通过李敖先生这位“通识巨匠”的视角,去接触、去理解那些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深远的经典。我猜测,李敖先生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原文的解读,他更会运用他博学的知识,将这些古籍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让读者在品读古籍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当下。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处理《盐铁论》中那些关于国家垄断、商业利益与民生福祉的论辩,这在我看来,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我设想着,在阅读过程中,我可能会不断地恍然大悟,也会时不时地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
评分刚拿到这本《李敖精编:礼记·康济录·盐铁论》的时候,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礼记”这东西,总会让人联想到中学时代枯燥乏味的背诵和解释,古籍的晦涩与现代生活的脱节,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李敖先生的名字,又像一颗定心丸,让我对这次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李敖先生的文章,无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都有一种穿透性的力量,他能将最复杂、最沉重的东西,用最犀利、最幽默的方式剖析开来,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之余,又忍不住陷入沉思。所以,我满心欢喜地翻开了书,期待着他能如何带领我领略《礼记》的精髓,如何解读“康济录”的历史脉络,又如何从“盐铁论”中挖掘出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的思想火花。我想象着,那些古代的智慧,在李敖先生的笔下,或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鲜活的思想,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我甚至已经开始思考,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会有怎样的改变,我会有怎样的新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评分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下次买书还上京东。
评分国学经典,李敖精编,不错。注解不多,无译文,阅读会有压力,但很值得收藏。
评分大家之作,不错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大家之作,不错不错,好好学习!
评分好的包裹好
评分书很好,值得一读,价格便宜。
评分书很好,值得一读,价格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