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
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
《国学知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分为国家政治、思想学术等九个篇章,涵盖了职官制度、伦理道德、文体流派、语言文字、建筑书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第一篇 国家政治
职官制度
王
嫡长子制
卿大夫
皇帝
储君皇太子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郡守和县
刺史
三辅
三省六部制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侍郎
政事堂
御史台
唐代五监
观察使
参知政事
计相
路、军、府、州
知府与知州
谏官
转运使
宣政院
行省制度
达鲁花赤
内阁
大学士
司礼太监
都察院
锦衣卫
东西二厂
三司
军机处
南书房
理藩院
总督
巡抚
道员
总理衙门
南、北洋大臣
钦差大臣
驻外大使
品阶
封爵
幕僚
酷吏与循吏
宦官
胥吏
绍兴师爷
捐纳
致仕
上卿
可汗
洗马
太傅
尚书的演变
天子
皇后
公主
丞相
士大夫
斜封官
员外
太守
县官
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
薪俸
贝勒
衙门
中堂
南北面官制
从察举到科举
世卿世禄制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征辟
郎官郎吏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常科
制科
恩科
进士科
明经科
翰林院
武科
八股文取士
童试与乡试
会试
殿试
状元及第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门生
荫生
监生
贡生
帖经、帖括
试帖诗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科举四宴
科场的枪替
学制和教育
学制
太学的变迁
国子监
官学
稷下学宫
鸿都门学
太学
学官
古代的博士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学位
私学
孔门四科
六艺
孔门十哲
书院制度
四大书院
私塾
东林书院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洋务学堂
留学生
孔子论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
学、思、习结合
广博专精
古代礼制
宗法
五礼
吉礼
斋戒
祭品
礼器
凶礼
丧礼
葬仪
陵寝
服丧
.....
兵制与刑制
兵制
民兵制
烽燧传警
三军
将军
军队编制
秦汉军制
征兵制
......
赋役和其他制度
均田制
占田法
户籍
算赋和口赋
均输
平准
榷法
常平仓
三十税一
盐铁官营
井田
......
政局大变革
尧舜禹禅让
禹传子,家天下
商汤灭夏
武丁中兴
文王兴周
周公制礼乐
管仲相齐
商鞅变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的贡献
汉高祖得天下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古代哲学命题
太极
道
气
阴阳
五行
......
伦理、修养和品格
人伦
礼义廉耻
五伦
三纲
.......
儒家
大同
小康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尊尊与亲亲
穷则变,变则通
礼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
宽政安民为上
上行下效
.......
道家
老子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而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
.....
法家、墨家和其他思想
法先王
法治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法、术、势
......
第三篇 天人之学
天文历算
观象授时
受天命,改正朔
日、气、朔
干支计时纪年
“天文志”与“五行志”
三垣与四象
星野
古代的星图
彗星、行星的运行记载
黄道与黄道吉日
二十八宿
二十四节气
黄历
......
独特的中医
中医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
第四篇 文 学
古代文体
神话传说
诗
楚辞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南北朝民歌
词
曲
文
赋
骈文
......
文学流派
建安风骨
玄言诗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
文论
诗言志
诗缘情
诗可以观
美刺
赋、比、兴
......
杰出文学家
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
.......
第五篇 史 学
史书的体裁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
史论
属辞比事
春秋笔法
董狐笔和太史简
成一家之言
六家二体
......
著名史学家
董狐
司马迁
刘向
.....
第六篇 文化艺术
乐舞
古琴
编钟
磬
箜篌
古筝
琵琶
.....
戏曲
戏曲
诸宫调
南戏
杂剧
昆曲
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
......
绘画与雕塑
传神论
气韵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
人物画
山水画
.......
书法与篆刻
中国书法
书体
隶书与分书
草书
章草
......
中华建筑
“房”和“屋”的区别
门当户对
堂
阁、厢、殿
台、榭、观、阙
版筑
.....
第七篇 民俗文化
节日
春节
人日
.....
礼俗
饮食文化
.....
古人的娱乐
.....
第八篇 百工名物
坐怀不乱
古代礼制
宗法
宗法是我国古代规定一个家族内成员的权力等级秩序的制度。宗法制度是古代氏族父系家长制的延续,萌芽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简而言之,即是嫡长子对于上一代的权力、地位及财产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是为大宗;其他儿子在这些方面只能有低一个等级的继承权,是为小宗。大宗对于小宗具有统辖权,小宗必须以大宗为尊。不过,大宗、小宗只是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比如周代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君位为大宗,其余分封为诸侯的儿子们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相对于天子仍是小宗,但相比于分封为卿大夫的兄弟们,则是大宗了。但总体上,宗族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大宗以及族长,统领全族。周朝时的宗法制度主要是存在于贵族内部,并且因当时的各级政府便是由各级贵族的家族所掌控,因此当时的宗法与国法是混淆在一起的。
自秦开始,贵族统治模式的解体使得宗法制度与国家行政逐渐区分开来,退守到家族之内。基本上所有的宗族都制巅,任鸟啄食,认为这可使死者魂升入天界。另外还有悬棺葬、树葬、玉敛葬等葬仪存在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
陵寝
陵 寝 是 古 代 帝 王 的 坟墓。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死者的墓越建越气派。其中,最气派的当然还是帝王之墓,一般称为“陵”。陵,本是山丘的意思,以之来称呼帝王之墓,也可见其规模之庞大。战国时,秦惠王规定:“民不得称陵。”自此,陵成了帝王之墓的专称。因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要继续在地下“生活”,故 帝 王 墓 旁 建 有 寝 宫 。 另外,墓外还建有一系列用于装饰和祭祀的石雕、殿堂等。因为陵寝是一个以其墓穴为中心的庞大建筑群,故称“陵园”。陵寝真正的大规模化,始于秦始皇。其陵寝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米,37年始建成,极尽豪华之能事,并设计了相应的机关防止盗贼。其后的历代帝王都沿袭了秦始皇的做法,往往不惜巨资,并调遣当时最高明的匠人参与建造。因此帝王的陵寝是古代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艺术品。一般一个朝代的帝王陵寝都会建在一起,形成一个陵寝群,其地点往往在其都城附近。如西安附近的唐陵、河南巩县境内的宋陵、北京昌平区境内的明代十三陵、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服丧
服丧,即古人为死者守丧的礼仪。守丧,指的是在丧事办完之后,亲属通过服饰和生活方面的特别规定来体现对于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守丧者所穿的丧服以及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具体而言,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五种丧服,由近及远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要穿三年;齐衰则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时间有所差别,一年、五个月、三个月都有;大功则穿九个月;小功穿五个月;缌麻则只穿三个月。其二,对于死者儿子,还有关于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规定,称为守制,时间为三年。
五服
五服指五种丧服。古代社会的葬礼中,与死者亲属程度不同的人要穿不同的丧服,以示区别。具体分为五种,从重到轻依次是:斩衰,此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其用极粗的麻布缝制而成,极其简陋,许多该缝的地方都敞开着,完全不像上衣,此表示因哀痛而不注意外在形象之意。此服为最亲近者所穿,如子为父、妻为夫等。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作,因把边缝齐了,所以叫齐衰。此为次一级的亲属所穿,如已嫁女为父母,孙辈为祖父母等。大功,又次于“齐衰”,用粗熟麻布制作,一般是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女为伯叔父等所穿。小功,次于大功,用质量较好的麻布制成,为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母舅等所穿。缌麻,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熟麻布制成,做功比较细致,此为曾祖父母、妻之父母、表兄弟等所穿。总体而言,亲属关系越近,其丧服越粗糙。大体上,古代丧服的服制都以《仪礼·丧服》为准则,历代遵行,只是小有变通。另外,不同的丧服所穿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指的是在口头或书面提到某个人的名字中含有的字时,避开此字。关于避讳的原则,《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曾言:“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其中的尊者,主要是指古代皇帝,有时也指贵族和官员;亲者指自己的长辈;贤者则指孔孟等圣贤。而避讳的方法,主要可分为3种:改字法,即将所避讳的字改作另一字,比如东汉时,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称茂才。又如苏洵的祖父名序,苏洵将文章中的序改称为引,至今沿用。空字法,即遇到避讳的字时,空开不写,读者也往往心领神会。缺笔法,即在写到这个字时,故意少写一笔。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其他的一些避讳法。当年吕后当权时,因其名雉,人们遇到雉时都改称野鸡;清乾隆时,为避顺治帝福临名,天下百姓不得贴“五福临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时,自避名讳,州中都将“灯”字称为“火”字。元宵节时,官府发布告曰:“本州以例放火三天。”以至于百姓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讽刺。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属相也要避讳。比如因宋徽宗属狗,当时曾一度禁止民间杀狗。至于古人的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圣讳相对不那么严格,一般是读书人自觉避讳以示尊重。
朝聘之礼
朝聘之礼原指古代诸侯派使者或亲自定期觐见天子的礼仪,后来也指藩属国使节前来觐见中国皇帝的礼仪,属于“五礼”中的宾礼。具体而言,聘,是指诸侯派使者觐见天子;朝,则是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每年都要派大夫前往王都拜见天子,称作“小聘”;诸侯每三年要派卿前去拜见天子,称作“大聘”;诸侯每五年须亲自前往王都拜见天子,称作“朝”。诸侯及卿大夫朝聘天子时,要携带当年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还要奉行严格的礼仪,以示对天子的敬重和臣服。其礼仪大致分为六个程序,分别是:“效劳”(天子派人迎接并慰问来宾)、“赐舍”(安排来宾下榻)、“朝觐”(来宾正式拜见天子并献礼)、“请罪”(来宾向天子表示自己做得不好,求天子宽恕,是一种谦虚说法)、“赐礼”(天子赏赐来宾一些礼物)。朝聘之礼本来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享受,但东周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也纷纷采用了朝聘之礼。
……
说实话,拿到《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担心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内容枯燥、晦涩难懂,提不起我的兴趣。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它擅长用通俗的比喻、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在讲到“阴阳五行”的时候,它不是直接给你一套理论,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食物的寒热、季节的变化,来让你理解五行的相互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人物的解读,比如像诸葛亮、李白、苏轼这样的历史名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功绩,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华,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书中的内容跨度很大,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中医养生到武术兵法,几乎无所不包,但又组织得井井有条,让人感觉浑然一体。它没有强迫你记住每一个细节,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国学。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让我觉得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
评分我不得不说,《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堪称一绝。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百科全书”,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力求精确和深入,但又不会让人感到窒息。举个例子,书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介绍,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每个节气的名称和日期,而是详细解释了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农事安排,甚至还附带了与节气相关的民间谚语和食俗。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农耕社会,亲身体验着四季的更迭和劳作的艰辛。还有在介绍古代的建筑风格时,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斗拱、飞檐这些外部特征,还深入剖析了这些设计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设计中的,让我从建筑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宇宙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一些古籍的流传过程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某本古籍是如何历经战火幸存下来,或是某位学者是如何花费毕生精力去考证一句话的出处。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敬佩古代先贤的学识和传承精神。《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对《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舒服”的学习体验。不像很多需要你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去背诵的书,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轻松对话。它没有刻意去拔高国学,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你体会到国学的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古代的节日、习俗时,会和现代的一些生活方式进行有趣的对比,让你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比如,在讲解“七夕节”的起源时,它会从牛郎织女的传说,聊到古代女子乞巧的风俗,再到如今的商业化庆祝,让整个节日变得有血有肉,有历史的厚度。书中在谈论古代的养生之道时,也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做什么运动,而是会结合中医的理论,以及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让你感受到一种整体性的健康观念。它还会穿插一些古代文人的生活片段,比如他们是如何饮茶、如何赏月、如何吟诗作对,这些细节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我觉得古代的生活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苦闷。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觉得国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融入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追求。《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我发现,自从阅读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一些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书里讲到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我以前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但看完书里对“中庸”的详细阐释,结合古代的社会伦理,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智慧的平衡,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和谐的艺术。又比如,书中关于“风水”的介绍,我一直以来都对它持怀疑态度,但这本书通过讲解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利用,以及其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让我对这个古老的学问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将文学、哲学、历史、民俗等相互关联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谈论某个历史事件时,它可能会穿插相关的诗歌、谚语,或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你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它也不是简单地罗列名人名言,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名言的背景和深意,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能够流传千古。总的来说,《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中华文明的腹地,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这本《国学知识全知道》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又觉得门槛很高,不知从何下手。《国学知识全知道》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深奥的典籍、晦涩的道理,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从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到历史传说、民间习俗,几乎涵盖了国学的大部分重要领域。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经典时,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古人的智慧。而且,它的编排也很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将知识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比如,书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阐述,就结合了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事迹,让我对这些核心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再是几个孤立的词汇。还有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介绍,让我对古代读书人的生活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原来他们为了心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这本书的细节之处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介绍诗经时,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让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时代回响。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渴望探索国学奥秘的朋友们。
评分很大一本,知识面很全,很好
评分还没看,凑单买的,先收着慢慢看
评分不错,给别人买的,感觉挺好的,好好好好好
评分满减划算,纸张和印刷都还不错,看了《古希腊神话》有错别字
评分书还可以,就是包装有点简单,只用了个塑料袋装着,边角都破了,尽管不影响阅读,但还是感觉不舒服。
评分京东自营,值得信赖,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适合休闲时看的书,既增长知识,又打发时间
评分满减划算,纸张和印刷都还不错,看了《古希腊神话》有错别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