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陆九渊集·陈亮集·刘伯温集

李敖精编:陆九渊集·陈亮集·刘伯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李敖
  • 陆九渊
  • 陈亮
  • 刘伯温
  • 宋元明
  • 文学
  • 历史
  • 思想
  • 古籍
  • 精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6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7”选录了本册节录了陆九渊的《象山全集》、陈亮的《龙川文集》、叶适的《水心集》和刘基的《诚意伯文集》。《陆九渊集》包括诗文、语录、年谱等,把孟子发扬光大,最后成就了“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自成一独特影响。《陈亮集》对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批判,阐述了唯物主义观点及军事辩证法思想。《水心集》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刘伯温集》是刘基的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陆九渊集

导读 / 002

杂说 / 003

语录 / 004

卷一 / 011

与邵叔谊 / 011

与曾宅之 / 013

与胡季随 / 017

与赵监 / 019

与邓文范 / 020

与侄孙浚 / 021

与李省干 / 023

卷二 / 026

与王顺伯 / 026

与朱元晦 / 031

与吴显仲 / 040

卷三 / 042

与童伯虞 / 042

与刘深父 / 043

与张辅之 / 044

与曹挺之 / 047

与曹立之 / 048

与黄日新 / 051

与黄元吉 / 052

与乔德占 / 053

与诸葛受之 / 053

卷四 / 054

与李德远 / 054

得解见提举 / 055

得解见权郡 / 055

得解见通判 / 056

与诸葛诚之 / 057

与王德修 / 060

与刘淳叟 / 061

与赵宰 / 063

与胡达材 / 064

与潘文叔 / 065

与彭世昌 / 065

与曾敬之 / 066

与符舜功 / 066

与符复仲 / 067

与周廉夫 / 068

卷五 / 069

与吕伯恭 / 069

与吕子约 / 070

与戴少望 / 071

与舒西美 / 071

与高应朝 / 072

与杨敬仲 / 073

与项平甫 / 074

与舒元宾 / 074

与徐子宜 / 075

与赵子直 / 077

与辛幼安 / 078

卷六 / 082

与傅全美 / 082

与傅子渊 / 084

与傅圣谟 / 085

与包详道 / 088

与包显道 / 092

与包敏道 / 093

与吴伯颙 / 095

与吴仲诗 / 095

与吴叔有 / 096

卷七 / 097

与勾熙载 / 097

与彭子寿 / 098

与邵中孚 / 098

与颜子坚 / 099

与张季忠 / 100

与胥必先 / 100

与朱元晦 / 101

与吴仲良 / 102

与詹子南 / 103

与陈倅 / 104

与包显道 / 106

与周元忠 / 109

与苏宰 / 109

与程帅 / 110

卷八 / 111

与张春卿 / 111

与宋漕 / 112

与陈教授 / 114

与赵推 / 116

与苏宰 / 118

卷九 / 123

与王谦仲 / 123

与钱伯同 / 126

与杨守 / 127

与黄监 / 130

与林叔虎 / 130

与陈君举 / 132

卷十 / 134

与李成之 / 134

与应仲寔 / 135

与张季海 / 136

与张元鼎 / 137

与黄康年 / 137

与胡无相 / 138

与朱益叔 / 138

与路彦彬 / 139

与涂任伯 / 139

与董元锡 / 140

与倪济甫 / 141

与黄彦文 / 141

与刘志甫 / 141

与邵叔谊 / 142

与江德功 / 143

与曾宅之 / 143

与周元忠 / 144

与詹子南 / 145

与吴显仲 / 146

卷十一 / 147

与朱济道 / 147

与吴子嗣 / 149

与傅季鲁 / 152

与陈宰 / 152

与李宰 / 153

与赵景昭 / 156

与王顺伯 / 156

与尤延之 / 159

与丰宅之 / 160

卷十二 / 161

与赵然道 / 161

与赵咏道 / 164

与陈正己 / 166

与张诚子 / 168

与张辅之 / 168

与饶寿翁 / 169

与倪九成 / 171

与张季悦 / 172

与刘伯协 / 173

与黄循中 / 174

卷十三 / 176

与郭邦逸 / 176

与郭邦瑞 / 177

与李信中 / 178

与潘文叔 / 178

与朱子渊 / 179

与薛象先 / 181

与罗春伯 / 182

与郑溥之 / 183

与冯传之 / 184

与朱元晦 / 185

卷十四 / 187

与包详道 / 187

与包敏道 / 187

与严泰伯 / 188

与傅子渊 / 189

与罗章夫 / 190

与廖幼卿 / 190

与傅齐贤 / 191

与胥必先 / 191

与蔡公辩 / 192

与张德清 / 193

与高应朝 / 193

与侄孙浚 / 194

卷十五 / 198

与陶赞仲 / 198

与孙季和 / 201

与唐司法 / 202

与傅克明 / 202

与章茂献 / 203

与罗春伯 / 203

与薛象先 / 204

与朱子渊 / 206

与刘漕 / 206

与吴斗南 / 207

卷十六 / 208

与章德茂 / 208

与张元善 / 213

卷十七 / 217

与张监 / 217

与丰叔贾 / 220

与邓文范 / 221

与致政兄 / 222

与张伯信 / 223

与似清 / 223

与沈宰 / 224

陈亮集

导读 / 226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227

问答 / 241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 248

送王仲德序 / 252

送吴允成运干序 / 254

与应仲实 / 256

甲辰答朱元晦书 / 260

酌古论一 / 268

酌古论序 / 268

光武 / 269

先主 / 271

曹公 / 273

孙权 / 275

酌古论二 / 278

苻坚 / 278

韩信 / 280

薛公 / 282

邓禹 / 285

马援 / 286

酌古论三 / 288

诸葛孔明上 / 288

诸葛孔明下 / 290

吕蒙 / 291

邓艾 / 293

羊祜 / 295

酌古论四 / 297

崔浩 / 297

李靖 / 298

封常清 / 300

马燧 / 302

李愬 / 304

桑维翰 / 306

策 / 308

廷对 / 308

国子 / 314

传注 / 316

江河淮汴 / 318

量度权衡 / 319

铨选资格 / 320

四弊 / 322

变文法 / 323

制举 / 325

子房贾生孔明魏征何以学异端 / 327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何以独名于汉唐 / 328

水心集

导读 / 332

始论一 / 333

治势 / 337

财计上 / 340

纪纲一 / 343

纪纲二 / 346

进卷总义 / 350

进卷中庸 / 353

习学记言 / 356

序 / 359

送刘茂实序 / 359

石庵藏书目序 / 360

东溪先生集序 / 361

沈子寿文集序 / 362

阴阳精义序 / 363

粹裘集序 / 363

龙川集序 / 364

纪年备遗序 / 365

丁少詹文集序 / 366

岩集序 / 366

平阳会书序 / 367

黄子耕文集序 / 368

周会卿诗序 / 368

观潮阁诗序 / 369

谢景思集序 / 369

覆瓿集序 / 370

徐斯远文集序 / 370

松庐集序 / 371

黄文叔诗说序 / 372

归愚翁文集序 / 373

送戴许蔡仍王汶序 / 374

送林子柄序 / 374

周南仲文集后序 / 375

黄文叔周礼序 / 376

王木叔诗序 / 377

徐德操春秋解序 / 377

法明寺教藏序 / 378

宗记序 / 379

胡尚书奏议序 / 380

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 / 381

罗袁州文集序 / 382

送卢日新序 / 383

播芳集序 / 383

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 384

书 / 385

与赵丞相书 / 385

上西府书 / 386

寄王正言书 / 390

与黄岩林元秀书 / 392

与吕丈书 / 393

戴少望书 / 393

答少詹书 / 395

代人上书 / 396

答刘子至书 / 398

答吴明辅书 / 399

上执政荐士书 / 400

奏荐滕贤良 / 401

启 / 402

贺叶丞相 / 402

贺龚参政 / 403

谢宰执 / 404

上赵运使 / 405

上芮提刑 / 405

上张安抚 / 406

上韩提刑 / 407

上陈提举 / 407

上李签院启 / 408

与交代启 / 408

刘伯温集

导读 / 412

郁离子千里马 / 413

郁离子瞽瞆 / 415

郁离子天地之盗 / 417

郁离子虞孚 / 419

郁离子天道 / 420

郁离子神仙 / 423

天说上 / 425

天说下 / 428

雷说上 / 431

雷说下 / 433

医说赠马复初 / 434

序 / 436

送高生序 / 436

双清诗序 / 437

郭子明诗集序 / 437

送别灯和尚还乡序 / 438

赠奕棋相子先序 / 439

海宁州贾希贤义塾诗序 / 440

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 / 440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 / 441

章秀才观海集序 / 442

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官序 / 443

槐阴读书图序 / 443

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 / 444

送柯上人远游诗序 / 445

竹川上人集韵序 / 446

全婴堂序 / 447

郑士亨东游集序 / 447

照玄上人诗集序 / 448

送熊文彦归江西序 / 449

悦茂堂诗序 / 450

送张山长序 / 451

牡丹会诗序 / 452

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 / 453

赠医学录江仲谦序 / 454

赠徐仲远序 / 455

王原章诗集序 / 456

送余希贤归江东序 / 457

送章三益之龙泉序 / 458

赠陈伯光诗序 / 459

季山甫文集序 / 460

项伯高诗序 / 460

吕周臣诗集序 / 461

送宋仲珩还金华序 / 462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 / 463

苏平仲文集序 / 464

送谢教授序 / 466

送钱士能之建昌知州序 / 467

送顺师住持瑞岩寺序 / 467

喜雨诗序 / 468

唱和集序 / 468

灵棋经解序 / 469

宋景濂学士文集序 / 470

记 / 472

季氏湖山义塾记 / 472

尚友斋记 / 473

友梅轩记 / 474

海宁应氏墓庵记 / 475

杭州实庵和尚福严寺记 / 475

饮泉亭记 / 476

游云门记 / 478

出越城至平水记 / 479

活水源记 / 480

自灵峰适深居过普济寺清远楼记 / 480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 / 481

深居精舍记 / 482

松风阁记 / 483

松风阁记 / 484

横碧楼记 / 484

孝友堂记 / 485

白云山舍记 / 486

怡怡山堂记 / 487

棣萼轩记 / 488

鱼乐轩记 / 489

养志斋记 / 490

裕轩记 / 491

尚节亭记 / 492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 / 493

寿萱堂记 / 496

诸暨州重修州学记 / 497

绍兴崇福寺记 / 499

贾性之市隐斋记 / 500

浙东处州分府元帅石末公德政记 / 501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 / 502

苦斋记 / 503

清斋记 / 504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记 / 505

大勇斋记 / 507

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 / 508

杭州路重修府治记 / 510

独冷先生传 / 511


精彩书摘

季氏湖山义塾记

青田之山,其上四十里,有泉,汇而为潭。繇潭入谷十有五里,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绝,大水之所盘蔚,献奇纳秀,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有名谦字伯益者,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其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堆金积帛,充斥梁栋,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铄,而无纤芥之留者,何耶?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寤前人成败之迹而自视侈然大也。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余年,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予幸借先人余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况能保于其子孙?故愿制产以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族姻之人,咸知所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中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缭以周垣。买田若干亩,以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于是襟佩衣裳,肃肃有容;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

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予,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喜而书之。至正十年庚寅夏五月记。

尚友斋记

尚友斋者,赵郡吴以时之所居室也。“尚友”之云,出自《孟子》,其义则习章句者能言之矣,而以时之取以名其室,抑必有其故哉!

曾子曰:“君子以友辅仁。”天下之大伦五,友居其一,人不可以无友也。孔子曰:“毋友不如己者。”以时抱英俊之才,勤学而好问,直谅而多闻。天下之士如以时者不多矣,而又求友以自益。其不如以时者,以时弗与友也,则必求胜以时者而友之,则不尚论古人而徒求于今,取诸我则善柔便侫可以甘人心而蛊予智;取诸人或得乡原焉,其为损也不少,夫何为而不惧哉?凡物之相从,必以类气之所感,不召而集。故丰山之钟,得霜而鸣;阳燧之火,见日而烜。是故文王作而伯夷、太公归,阖闾起而子胥、孙武至,魏文侯为君而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之徒出焉。人而尚友,天下之友以类来矣。犹以为未足,则必尚论古之人。古之人有颜渊者,得一善则服膺而勿失,我则以之修吾德;有季路者,人告之以过则喜,我则以之去吾慝;有成汤者,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我则以之处己而接物也。夫如是,其庶几哉?

呜呼!天下未尝无善士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况于天下也哉!一人之身,未尝无一善也。屈子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况于一乡一国也哉!《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勖哉以时,无徒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也。

友梅轩记

皋亭之山,有隐者焉,以“友梅”字其轩,环其居,皆梅也。

或曰:“友者,人伦之名也。君子以友辅仁。人求其友,必于人焉可也。梅,卉木也。人得而友之乎?生于世,为人焉,舍斯人弗友而卉木乎取之,斯人也不既怪矣乎?”刘子曰:“否。彼固有所激而云也。夫彼所谓隐者也,不同乎人而隐。彼固自绝于世之人,而卉木之为徒也;彼固以斯世为不足乎己,而隐以为高;彼固谓人不足与友,而卉木良我友也;彼诚有所激哉!世之如管、鲍者希矣!刺于谷风,嗟于桑柔,膑于涓,卖于寄,累于灌夫,蝇营狗苟于拜尘之人,友之而不为损者,鲜矣哉!人不可以无友,彼将何所取哉?梅,卉木也,有岁寒之操焉。取诸人弗得矣,舍卉木何取哉?且此物非徒取也。凌霜雪而独秀,守洁白而不污。人而象之,亦可以为人矣。昔人有揖怒蛙而勇士至,气类以感之,直谅多闻之友,不远千里来矣。然则斯人也弗怪矣。”

隐者闻之,曰:“子知予,请书之。”遂书以记于轩。隐者王其姓,昶其名。记之者,栝苍刘基也。

海宁应氏墓庵记

至正辛卯冬十有一月,予既铭应君和卿之墓矣,其子元亨又以贾希贤之书来请曰:“元亨之先人隐居于乡,不求闻于公卿。先生不遗草莱而赐之《铭》,今死者已即安于土中。谨筑于其傍,为间十有二;买田以供祭祀,为亩十有九。惧来者之弗获承也,心窃悼焉。先生幸不遗予,愿卒记之。”惟古建国,民以族葬其域中之室墓,大夫守之。自周为秦,法废久矣。室其墓而置守焉,孝子之良心也,斯可以记。遂为之词曰:

维海宁以州隶杭,面山负山,厥土广斥涂泥,民质以良。有乡长平,里曰皇冈,应氏居之,世载德以昌。弗竞弗求,惟田惟桑。教子弟以书,炳炳琅琅,肃肃跄跄,以不愆于义方。不诡其逢,而守其常。乃耆乃康,戴玄履黄。七十有八年,皞皞洋洋,游葛天而泳陶唐。有子克承,既妥厥灵,以固乃藏。继斯述斯,有跻勿颠,以赫以扬。其墓伊何?树之以杨;其室伊何?玄楹垩墙。象设有严,诃禁不祥。伐石镌辞,以识岁年,子子孙孙,以永不忘。



《千年智汇:陆九渊、陈亮、刘伯温思想精粹》 在中国璀璨的文明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思想的巨匠,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点亮了历史的进程,塑造了民族的精神。陆九渊、陈亮、刘伯温,这三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各自在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本书并非对他们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记述,亦非对某一具体著作的片面摘录,而是旨在深入挖掘并精炼提炼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最富启迪性的核心观念,展现他们如何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陆九渊:心学之基,致良知之始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哲学家,中国古代心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他以其独特的“心即理”之说,另辟蹊径,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围绕陆九渊的核心思想,展开深入的阐述。 “心即理”的本体论: 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本体。“心”并非指人的感官或思维活动,而是指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他著名的“东海之水,非一朝一夕可穷;人之一心,亦非朝夕可尽”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心”的广阔与深邃。本书将通过解析陆九渊的经典语录,如“心者,万物之主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深入浅出地阐释其本体论思想。我们将探讨“心”是如何作为万物的根源,又是如何与个体生命相连接的。 “发而皆中节”的道德论: 陆九渊强调,人天生便具有道德的禀赋,即“良知”。“发而皆中节”便是指当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发”于“心”之时,能够合乎一定的“节度”,即道德的规范。这种“中节”并非外在的强制,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本书将重点剖析陆九渊关于“发明本心”的论述,阐述如何通过体认“心”的本体,来达到道德的自觉和完善。我们将探讨“发明本心”的具体途径,例如通过静坐、省察等方法,如何帮助人们认识和激活自己内在的良知。 “求诸心”的学习方法: 与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不同,陆九渊主张“求诸心”。他认为,知识和真理无需向外寻求,而应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去体悟和发现。“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内在求索的重视。本书将详细阐述陆九渊的这种学习方法,分析其与外在事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以及其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主体性方面的价值。我们将探讨“求诸心”的具体实践,以及它如何帮助个体超越外在的束缚,获得真正的智慧。 对后世心学的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尤其是“心即理”的观念,对后世心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接启发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本书将简要梳理陆九渊心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为读者理解中国心学的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的背景。 二、 陈亮:事功之学,经世致用之思 陈亮(1140-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乐全”之学著称,强调经世致用,主张通过实践来体悟真理,反对空谈心性。在陆九渊“心即理”思潮的映衬下,陈亮的思想更显其独特的价值。 “乐全”之学的内涵: “乐全”并非指片面追求快乐或自得其乐,而是指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能够达到一种全面、完满、和谐的状态。陈亮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以恰当的方式去应对和解决。本书将深入解读陈亮的“乐全”思想,阐释其如何体现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人生观的各个方面。我们将探讨“乐全”如何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如何保持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力。 经世致用与事功的重要性: 陈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强调“事功”。他认为,知识和理论最终要服务于现实的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陈亮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书将重点展现陈亮“事功”思想的提出背景,以及他如何将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融入其哲学思考之中。我们将分析陈亮提出的具体治国方略和改革建议,从中领略其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 “以理为用”的认识论: 陈亮虽然强调事功,但他并非反对理论,而是主张“以理为用”。他认为,真正的“理”并非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而是蕴含在事物之中,并通过实践才能得以体现和运用。本书将解析陈亮关于“理”的理解,阐述其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认识论体系。我们将探讨陈亮如何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的分析,来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并最终服务于“事功”。 刚健有为的人生观: 陈亮的人生信条是“刚健为之”。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忱。本书将通过对陈亮诗文中的情感流露和人生感悟的解读,展现其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我们将体会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如何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三、 刘伯温:运筹帷幄,庙算无穷之智 刘伯温(1311-1375),名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其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才能,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本书将精选刘伯温思想中最具智慧光芒的部分。 “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 刘伯温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卓越的军事战略和政治谋略。本书将重点剖析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时期的关键决策,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以及其如何通过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准判断,制定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军事行动。我们将深入研究刘伯温关于战争的本质、用兵之道、攻守策略等方面的论述,从中领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 “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 除了军事才能,刘伯温在政治上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他曾提出许多关于国家治理、法律制度、民生政策的深刻见解。本书将梳理刘伯温在政治方面的思想,例如他对官僚体制的看法、他对廉政建设的重视、他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等,展现其作为一位卓越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我们将探讨刘伯温如何将军事上的“胜算”思维,巧妙地运用到政治治理中,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洞察世事”的哲学洞察: 刘伯温的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术层面,他亦有其深刻的哲学洞察。他对于天道、人事、因果等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常常将其融入到其政治和军事活动中。本书将节选刘伯温对一些人生哲理的阐述,例如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解,以及他对“权谋”与“德政”之间关系的思考。我们将看到,这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哲人。 “预言”与“警示”的深层意涵: 刘伯温以其预知能力而闻名,如《推背图》等。本书将探讨这些“预言”背后所蕴含的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对后世的警示意义。我们并非将这些视作纯粹的神秘主义,而是尝试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洞察和对潜在危机的预警。 结语: 《千年智汇:陆九渊、陈亮、刘伯温思想精粹》并非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文献汇编,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通过精选和梳理陆九渊、陈亮、刘伯温三位先哲的核心思想,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陆九渊的“心即理”开启了内在探索的门径,陈亮的“乐全”与“事功”强调了实践与担当,而刘伯温的“运筹帷幄”则展现了极致的智慧与谋略。这三者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不同领域所达到的思想高峰。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脉络、深刻的阐释、丰富的例证,为读者构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思想图景。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 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不同路径: 认识到心学与事功之学的并存与互补,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汲取宝贵的智慧精华: 从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中获得内在的力量,从陈亮的“经世致用”中找到社会担当的方向,从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智慧。 反思当下,启迪未来: 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同时,引发对当下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书的每一个部分,都经过精心编排和提炼,旨在呈现最原汁原味的学术思想,同时又兼顾可读性,让广大读者能够轻松领略中国古代思想的魅力。我们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定能照亮您探索真理的道路,丰富您的人生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阅读一些历史著作时,常常会关注作者的史观和叙事方式。我喜欢能够提供新颖视角,挑战传统认知的作品,同时也欣赏那些能够以严谨的态度,还原历史真相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因果。我期待看到,在对陆九渊、陈亮、刘伯温这三位人物的梳理过程中,作者是如何进行取舍和解读的,他们的选择是否能够呈现出某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规律,或者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人生,能够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但是,在翻阅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梳理和汇集,而对于那种能够引人深思、挑战固有观念的“史观”层面的碰撞,似乎还稍显不足,我期待的那种深刻的“洞见”,或许还需要我进一步的品味和解读。

评分

这本《李敖精编:陆九渊集·陈亮集·刘伯温集》在我手中已经摩挲了有些时日,虽然它以“精编”的名义集结了三位古人的智慧,但翻阅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段关于历史长河中那些默默无闻的智者与勇者的故事。我总觉得,在那些被浓墨重彩描绘的英雄事迹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身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默默支撑着社会的运转,构筑着国家的基石。比如,那些在兵荒马乱年代,一边躲避战乱,一边尽力保护村庄和家园的普通农夫;又或者,那些在繁华都市里,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用双手创造出无数精美器物的工匠;还有那些,在深山老林中,潜心研究草药,只为救治一方百姓的民间郎中。他们的故事,没有史书的记载,没有文人的歌颂,却同样饱含着生命的韧性和人性的光辉。我时常在想,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够聚焦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挖掘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那该是多么动人的一篇篇史诗。这本书虽然装帧精美,内容也似乎博大精深,但我始终在其中寻找着那种与我内心深处共鸣的,关于寻常百姓如何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里安身立命、传承文化的细致描摹,而这种细腻的笔触,似乎在这厚重的篇章里,暂未被我寻得。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和诗歌有着浓厚情感的读者,我总是试图在历史人物的文字中,去捕捉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气息。我喜欢从优美的辞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我喜欢从精炼的意象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领略到陆九渊的儒雅风致,陈亮的激昂慷慨,以及刘伯温的潇洒自如。我想知道,在他们的笔下,山川河流是怎样的模样?离愁别绪又是怎样的深沉?家国情怀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表达方式?我期待着,能够在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我更希望,能够从这些精美的篇章中,获得一种文学上的滋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然而,在这厚重的篇章中,虽然不乏文字的精妙,但对于文学的深度挖掘和艺术性的呈现,我感觉似乎还不够淋漓尽致,更多的则是一种思想的承载,而我期待的那种纯粹的文学之美,或许需要我在别处寻找。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我对“道”的探求,对“心”的理解,以及对“理”的追问,都充满了好奇。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不自觉地会将书中的观点与我心中所理解的那些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对比和印证。我渴望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者,是如何在相似的哲学母题下,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激荡,彼此影响。比如,我想知道,陆九渊的“心即理”,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困境时,是否有着超越性的一面?陈亮“重道”,其“道”究竟包含了哪些更为具体而实在的要素?而刘伯温,这位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思想中,是否也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哲学内核,能够指导他在乱世中做出抉择,又如何在权力与道义之间寻求平衡?我期待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智慧的火花在不同思想家的碰撞中迸发。然而,当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沉淀,一种对既有思想的梳理和汇集,而我渴望的那种思想的“锐度”和“深度”的交锋,似乎还需要我再深入挖掘,或者从其他角度去寻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宏大的叙事和辉煌的成就,更在于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智慧和反思。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和政治运作,我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其真实面貌。那些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的争论,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的谋划,那些在地方施政一方的考量,都让我着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权力是如何分配和制衡的,关于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关于政策是如何被执行的,以及在这一切背后,士大夫阶层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承担着治国安邦的责任的。例如,我会对陆九渊作为一位思想家,在实际政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感到好奇;我对陈亮在政治上的抱负和实际行动充满探究的欲望;而刘伯温,他的政治智慧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期待的是,能够通过这本书,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真实图景,理解那些复杂的人性博弈和制度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对思想本身的阐述,而对于这些思想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我感觉仍有许多未被充分展开的部分,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评分

下次买书还上京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虽然毕业了,但是读书的脚步没有停下来,谢谢有它们的陪伴。

评分

名家明言。。。。。。。。

评分

商品质量非常好,快递服务也很好,两天就收到货物了,非常满意。

评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东,便宜。

评分

李敖的书值得看!!!!!!!!!!!

评分

名家文集,果然不同凡响。学习国学,研究传统文化,有升自己人格魅力,值得一荐。

评分

名家明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