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China]

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China]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仰東,夏明方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災荒
  • 飢荒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民生
  • 曆史
  • 中國曆史
  • 口述曆史
  • 自然災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19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088199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Brief History of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Chin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近代對中國來說不僅是一個政治意義上多災多難的曆史時期,又是一個各種自然災害頻發、覆蓋麵廣和天災人禍相互交乘的曆史時期,其間頻發的災荒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過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要完整而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中國近代史,災荒顯然是一個不應迴避的方麵。現在呈現在您麵前的這本小冊子要迴顧和介紹的,主要是發生在1840~1949年的自然災害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史事。我們在這裏迴顧百年間的災荒曆程,會加深我們對近代中國曆史的認識,加深我們對國情的理解,從而也對當代有所藉鑒。

作者簡介

劉仰東,祖籍遼寜遼陽,1960年7月8日生於呼和浩特,在北京長大。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清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為人民政協報高級編輯。
夏明方,男,安徽廬江人。1982年6月畢業於安徽省廬江師範學校,曾多年從事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並在閤肥教育學院進修。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2004年當選中國災害防禦協會首屆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2008年任常務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災荒史、環境史以及社會經濟史。曾參與撰寫《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編》、《中國近代十大災荒》,與人閤編《20世紀中國災變圖史》(上下冊)、《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以及資料叢書《中國荒政書集成》、《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及《二編》,齣版專著《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

目錄

引言
一 道光後期的水患
1.開封--險象環生的二百天
2.國難與河患的交錯
3.長江--狂瀾四起的三年

二 多災多難的鹹豐時代
1.黃河大改道
2.飛蝗七載
3.綿延一朝的悲劇

三 丁戊奇荒前後
1.駭人聽聞的1877~1878年
2.義賑--空前的社會救災模式
3.甘肅大地震

四 世紀之交的自然災害與政治風雲
1.北方水患與甲午戰爭
2.華北大旱與義和團運動
3.災變與民變--辛亥革命前的十年

五 舊患無窮的新紀元
1.被淹沒的明珠
2.似曾相識荒再來
3.百年不遇的海原大地震

六 水旱交乘的“黃金十年
1.西北華北大飢荒
2.江淮洪波劫
3.豐收成災及其他

七 黃泛區的挽歌
1.扒決花園口
2.-決九年患
3.重建傢園夢難圓

八 災荒發生在不同的區域
1.國統區--無聲的死亡
2.敵占區--飢荒製造所
3.邊區--另一個新世界

精彩書摘

1913年春天,廣東西江、北江一帶迭遭風雨,水勢陡漲,又是一番拔樹倒屋淹沒人畜禾稻的慘象。不料至10月份晚鞦時節,珠江流域再次風雨如潮,長樂(今五華)、普寜、靖遠、陸豐、惠州等地頓遭淹沒。長樂縣一次即衝毀店屋數韆間,淹斃人民百餘口;普寜縣淹斃80餘人;陸豐縣城內水深六尺餘,房屋倒塌十之八九;其餘的也損失慘重。
1914年入夏後,更是連日大雨如注,西江暴漲,北江也同時泛濫,釀成巨災。據《東方雜誌》報道,僅廣州、肇慶兩府,就有災黎數十萬,災區廣達9000方裏。
珠江流域連續三年的洪水災害,隻不過是錦綉南國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浩劫的前奏。1915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嶺南為中心,廣東、廣西及江西、福建、湖南、雲南等省許多地區,都籠罩在暴雨和沉雷之中,珠江流域齣現瞭曆史上罕見的三江並漲的局麵。據考證,西江梧州河段、北江橫石河段的洪峰流量,都突破瞭曆史最高紀錄,分彆是1784年、1764年以來200餘年中最大的一次洪水;東江也形成瞭巨大的洪峰,水位高達13米。7月9日,東江的大洪水率先闖進珠江三角洲地區,10日,西、北江洪水接踵襲來,加上幾乎同時(7月12日)齣現的大潮,珠江各水係下遊及三角洲驟然淹沒在滾滾洪流之中,除少數幸免外,幾乎所有的堤圍悉數崩決。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的詳細圖書簡介,重點描述瞭該係列中其他主題的內容,嚴格避免提及災荒史話本身,並力求語言自然流暢,富有曆史的厚重感。 --- 《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導讀:曆史的肌理與尋常百姓的脈搏 本套《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旨在以細膩入微的筆觸,重構晚清至民國初年這一特定曆史時段內,中國社會經濟活動的真實圖景。我們聚焦於那些構成國傢運轉基石、卻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日常生活細節,旨在揭示近代化進程中,普通民眾如何在商業變革、製度轉型與技術進步的夾縫中謀求生存與發展。本係列並非對傳統政治史的簡單復述,而是緻力於深入探究社會經濟結構、市場機製的演變、以及物質生活形態的嬗變。 第一部分:近代商業的勃興與變局 本係列中,我們深入剖析瞭近代中國商業格局的重塑。自19世紀下半葉起,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西方資本主義的滲透,傳統的手工商業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融閤。 關於 “ 近代商業網絡與商人群體 ” 的探索: 我們詳盡考察瞭錢莊、票號的衰落與銀行體係的興起。從票號係統如何通過復雜的匯兌網絡維係帝國末期的金融命脈,到近代銀行——無論是官督商辦還是完全的民族資本——如何在洋行的競爭中艱難求生並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過程摺射齣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麯摺曆程。我們不厭其煩地梳理瞭主要商幫,如晉商、徽商的轉型睏境,並重點關注瞭新型的買辦階層和新興民族資産階級的崛起。這些群體如何運用新的商業知識、組織形式和法律框架,參與到全球貿易的浪潮中,是理解近代中國經濟活力的關鍵。 關於 “ 城市消費與市場分化 ” 的剖析: 城市,尤其是上海、天津、廣州等通商口岸,成為近代商業活動的前沿陣地。本部分側重於描摹城市內部的市場分化。一方麵,是洋貨的湧入如何改變瞭上層社會的物質追求——從進口紡織品、鍾錶、傢具到新式文具,這構成瞭近代精英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另一方麵,我們關注到傳統手工業品在市場壓力下的掙紮與調整。例如,傳統陶瓷、絲綢業如何通過改進工藝、降低成本或轉嚮服務於新的消費群體來適應市場變化。 第二部分:工業化的萌芽與勞工生活 近代工業的引入是中國經濟史上最深刻的變革之一。本係列對這一時期的工業化進程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重點關注瞭工業體係的構成與勞工階層的形成。 關於 “ 近代工廠的組織與運作 ” 的描繪: 我們詳細考察瞭紡織廠、火柴廠、麵粉廠等輕工業部門的早期發展模式。這些工廠的資本來源、管理結構以及與政府的關係,是研究中國早期工業化的重要切口。我們探討瞭機械引進的睏難、技術人纔的匱乏以及資源獲取的挑戰。這些工廠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生産力結構開始從傳統的手工作坊轉嚮集約化的機器生産。 關於 “ 城市勞工的生存狀態 ” 的記錄: 工業化伴隨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形成瞭早期的産業工人階層。本部分緻力於還原這些工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他們的工作時間、勞動條件、薪酬結構,以及他們所居住的擁擠、衛生條件堪憂的裏弄或棚戶區。我們考察瞭早期工人階層內部的互助組織、行會殘餘對勞動力的約束,以及他們與資本傢之間初期的衝突與妥協。這些細微的社會互動,構成瞭近代城市社會張力的重要來源。 第三部分:社會財富的流轉與分配 經濟生活的基礎在於財富的生産與分配。本係列力圖揭示在社會動蕩中,財富是如何在不同階層間進行轉移和重塑的。 關於 “ 地權與土地製度的變遷 ” 的透視: 盡管工業化興起,土地依然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財富載體。本部分分析瞭晚清至民國時期,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結構所發生的微妙變化。在新式經濟活動帶來的衝擊下,傳統的地主階層麵臨著“士紳化”與“資本化”的選擇。一些地主開始投資新式企業或城市房産,而另一些則因賦稅加重或佃戶關係緊張而陷入睏境。我們還關注瞭近代契約的規範化,以及城市房地産市場——如租界內房産投資——如何成為新的財富聚集地。 關於 “ 賦稅與財政壓力 ” 的分析: 晚清政府為應對內憂外患,不斷增加稅收負擔。本係列探討瞭洋關(海關)、厘金(內陸稅)等新式稅收體係的建立,及其對商業活動和民眾生活成本的直接影響。我們分析瞭這些新稅如何被用於償付外債、維持地方軍備,以及它們在地方士紳和商人之間引發的利益博弈。賦稅的流轉軌跡,清晰地描繪瞭國傢機器在轉型期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汲取方式。 第四部分:日常物質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革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近代經濟的變遷深刻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物質文化之中。 關於 “ 衣食住行的現代化嘗試 ” 的記錄: 我們考察瞭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如何被全球化和工業化重塑。服裝上,西服的傳入與傳統服飾的融閤;飲食上,麵粉、食糖、洋油(煤油)的普及如何改變瞭傢庭廚房的樣貌;交通上,鐵路、輪船的齣現如何縮短瞭地域距離,並催生瞭新的客運和貨運網絡。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實則是中國社會對外部世界反應的具象化體現。 關於 “ 信用與債務的社會關係 ” 的考察: 在一個經濟結構劇烈變動的時代,人際間的信用關係變得更加復雜和重要。從傳統的典當鋪、放高利貸到新型的藉貸機構,我們審視瞭信用體係如何從基於血緣和地緣的熟人社會,嚮基於契約和法律的陌生人社會過渡。債務的纍積與清償,往往是傢庭由盛轉衰,或個體命運發生劇變的決定性因素。 本係列力求通過對上述經濟生活各個層麵的係統梳理,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立體、充滿生活氣息的近代中國經濟史畫捲,旨在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記錄,而是可觸摸的、有溫度的社會脈動。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之所以對《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這個書名格外感興趣,是因為它精準地捕捉到瞭中國近代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切麵——經濟與民生的交織,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民的生存狀態。我想象,本書的敘述風格可能不會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會帶有一種“史話”應有的生動性和故事性。它可能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一段段令人唏噓的社會縮影,來展現近代中國社會在麵對災荒時的復雜圖景。例如,我好奇書中是否會講述在飢荒時期,一些地方官員是如何巧妙地組織民眾,利用有限的資源度過難關的;或者,那些在災難中失去一切的普通人,是如何憑藉勇氣和智慧,在廢墟上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近代經濟變革的大潮中,災荒的發生與經濟政策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潛在的聯係,又或者,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讓一部分人群在災荒麵前顯得尤為脆弱。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深入探究中國近代人民生存智慧與時代睏境的絕佳機會。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用低沉而富有洞察力的聲音,嚮我們講述著一段段關於生存的艱辛與智慧。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應該僅僅是那些被記載在正史中的權力博弈和宏大事件,更應該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苦與希望。災荒,作為一種最直接、最殘酷地衝擊個體生存的事件,無疑是這段曆史中最深刻的注腳。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災荒麵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是如何應對的。是富者更加富有,貧者更加貧睏?還是在生死存亡之際,人性的光輝能夠衝破階級的隔閡?我設想,本書可能會描繪齣官員的賑災策略,商人的囤積居奇,以及普通百姓在飢餓綫上掙紮的種種場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在一次次的災荒麵前,中國人民是如何在絕境中學習、適應,並最終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這種韌性與智慧,或許比任何經濟指標都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生命力。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封麵,我的腦海裏立刻湧現齣無數曆史畫麵:乾涸龜裂的土地,衣衫襤褸的人群,官府賑災的倉促與無奈,以及那些在絕境中掙紮求生、迸發齣人性光輝的普通人。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從書名《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曆史積澱和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它不像某些宏大敘事的史書那樣,將目光聚焦於朝代更迭、權力鬥爭,而是選擇瞭一個極為貼近民生的視角,將“災荒”這一看似是極端事件,實則貫穿中國漫長曆史的常態,剝離開來,細緻審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災荒是如何發生、發展,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社會的經濟結構、民眾生活乃至文化觀念。我尤其好奇,在近代這個經濟轉型、社會動蕩的特殊時期,災荒與當時的經濟政策、技術發展、人口增長以及對外關係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復雜而深刻的聯係?是單純的自然因素,還是有人為的乾預?是單純的經濟衰退,還是有社會結構上的隱患?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充滿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承諾將“經濟生活”與“災荒”這兩個看似沉重的主題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在我看來,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存質量是緊密相連的,而災荒無疑是經濟生活中最具破壞性的因素之一。這本書的選材,無疑觸及到瞭中國曆史中最脆弱、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描繪齣近代中國經濟在麵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性,以及這些災害如何反過來阻礙瞭經濟的正常發展。是哪些經濟製度的設計,使得一部分人群在災荒麵前顯得格外無助?是哪些生産方式的落後,讓人們麵對天災時束手無策?抑或是,在近代西方經濟思想和技術的影響下,中國能否找到應對災荒的新途徑?我設想,本書可能會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次著名的水災或旱災,來剖析其背後錯綜復雜的經濟原因,以及災後民眾如何艱難地重建傢園、恢復生産。這種對經濟肌理的深入探究,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經濟的麯摺發展曆程,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災荒史話》,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中國史話”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親切感,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陌生,則是因為“災荒史話”這個主題,在通常的近代史敘述中,往往是被淡化或者簡單提及的。我一直認為,對於一個國傢和民族的曆史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光輝燦爛的成就上,更需要直麵那些艱難睏苦的時刻,尤其是那些對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産生巨大影響的事件。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客觀而又富有溫度的方式,展現近代中國社會在麵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性,以及這些災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災荒發生的原因、錶現形式以及應對措施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在這些看似“天災”的背後,是否存在著當時社會經濟結構、政策選擇等“人禍”的因素,以及人民在災荒麵前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

評分

好書!!!!!!!!!!!!!!

評分

價廉物美,。值得擁有,不錯不錯

評分

正版,值得信賴!速度很快,網購首選!

評分

不錯哦,喜歡看,瞭解一下

評分

不錯哦,喜歡看,瞭解一下

評分

不錯哦,喜歡看,瞭解一下

評分

此書幾屬狗屁、濫葬,很是狗血。最好讀讀正宗的吧,少來半吊子。

評分

好書!!!!!!!!!!!!!!

評分

價廉物美,。值得擁有,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