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天下:明清舆地学要籍

图文天下:明清舆地学要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故宫博物院 编
图书标签:
  • 明清
  • 舆地学
  • 地图学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古籍
  • 文化
  • 图文
  • 中国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513401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41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舆地学(地理学一方面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舆地学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与世界舆地学交融的过程当中,中国舆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内涵。一方面,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辛勤汗水记载了许多人类活动现象,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另一方面,中国地域广大,火山、高原、冰川、熔岩、喀斯特地貌及漫长的海岸线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错落分布,这就为自古重视研究天人关系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由此,中国舆地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舆地学发展的高峰期,其中尤以清代为最。在这个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时期,传统舆地学在实地考察、地图、方志和沿草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也为中国舆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西方法齐头并进成为这一时期舆地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明清舆地学家所倡导的注重实地考察、探寻自然规律、倡导经世致用的主张开辟了中国舆地学研究的新方向。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明清舆地学佳作
《广皇舆考》
《广舆图》
《广舆记》
《地图综要》
《日下旧闻》
《钦定日下旧闻考》
《帝京景物略》
《金陵选胜》
《名山胜概记》
《盘山志》
《钦定清凉山志》
《虎丘山志》
《虎丘缀英志略》
《凤凰山圣果寺志》
《昌瑞山万年统志》
《颜山杂记》
《龙井见闻录》
《钦定河源纪略》
《畿辅安澜志》
《永定河志》
《直隶河渠志》
《钦定满洲源流考》
《皇舆表》
《筹海图编》
《读史方舆纪要》
《水经注释》
《海塘新志稿》
《具区志》
《北河续纪》
《河防一览》
《东西洋考》
《皇清职贡图》
《使琉球杂录》
《琉球国志略》
《续琉球国志略》
《中山沿革志》
《英轺日记》
《方舆胜略》

明清方志
《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广东通志》
《山东通志》
《济南府志》
《高密县志》
《陕西通志》
《西安府志》
《富平县志》
《浙江通志》
《嘉兴府志》
《江南通志》
《无锡县志》
《顺天府志》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钦定新疆识略》

明清制图
《畿辅河淀四图》
《皇舆全览图》
《皇舆十排全图》
《皇舆全图》 (乾隆《内府舆图》)
《皇舆全图》铜版
《盛京舆图》
《坤舆万国全图》
附表

前言/序言


寰宇探微:近世中国边疆经营与地志文献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约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复杂的边疆演变、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在官方与民间语境下如何通过地志文献来观察、记录和阐释国土空间。我们抛开宏大的叙事,深入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下,地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 区域视角的转换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近代中国的疆域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及东北边陲的有效控制与治理,以及外部列强压力下的“危机意识”而不断被重新界定和强化。本书的第一个核心部分,即“边疆治理的技术与文本”,将探讨清廷如何运用军事、行政以及水利等技术手段来“实化”其对边疆的统治。 我们不会简单罗列疆域的变迁,而是着重分析支撑这些变动的文本基础。例如,在新疆和蒙古地区,官方修纂的《新疆图志》、《理藩院则例》等,是如何将游牧民族的传统空间认知,转译为中央集权的行政单元?这些文献中关于“山川形胜”、“物产风俗”的描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资源评估与军事部署考量?我们通过比对不同时期对同一区域的描述差异,揭示治理理念的内在演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理藩”与“改土归流”政策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的文献记录进行了细致梳理。我们发现,地志文献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合法化”的作用。它们如何通过构建少数民族的“他者性”,来论证中央政府进行深度干预的必要性?对这些地方志的文本分析显示,士人的地理观察常常与他们对“教化”的期待紧密交织。 二、 知识生产的主体性与文献的流变 地理知识的生产并非仅仅是官方的垄断。本书的第二部分——“士人的书写与地方的想象”,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士绅、流寓文人以及专业学者的著述。在清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地方志的编纂活动达到了一个高峰,但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主体诉求。 我们考察了以下几种关键文献类型: 1. 私人游记与山水诗集的地理信息: 如一些名士的《滇行纪程》或《塞外纪程》。这些文本虽然常被视为文学创作,但它们提供了大量官方文献中缺乏的、基于亲身体验的、细致入微的地理观察——比如对特定关隘的防御工事、特定商路的拥堵情况、或特定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们试图从中还原出一种“在地”的地理认知。 2. 专门性的区域地理考察报告: 随着西方科学观念的传入,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尝试以更实证的态度进行地理考察。例如,晚清时期对黄河泛滥与治理的系列报告,它们融合了传统的堪舆学与新兴的水文测量概念。本书将分析这些文本如何在中西知识体系的碰撞中,努力塑造一种现代化的“地理科学”叙事。 3. 地方商业图谱与街巷志: 商业活动是理解近代社会空间变迁的另一把钥匙。我们分析了如《(某府)城市街巷图说》这类文献。它们不仅仅是导航工具,更是地方经济权力和社会网络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对手绘地图的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洞察特定群体对城市空间中“重要性”的界定。 三、 传统舆地学的批判性继承 清代中后期的舆地学(Geographical Studies)带有鲜明的传统学术色彩,但又不得不回应新的时代挑战。本书第三部分——“地理论述中的传统与变迁”,深入探讨了这些文本的理论根基。 我们认为,清代的舆地学实践是“经世致用”思想在地理空间领域的一种体现。学者们在编纂地志时,常常引用《禹贡》、《职方典》等上古经典来为当代的疆域划分寻找历史的合理性。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 历史纵深感的构建: 通过追溯历史上的“形胜之地”,强化了国家疆域的古老性和不可分割性。 对“理”的追求: 他们试图在地理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中发现一种符合儒家“天道”的秩序性。 然而,这种继承并非一味复古。随着海禁的松动和西方地理学著作(如西方制图学、地质学译著)的零星传入,许多学者开始在传统框架内,尝试纳入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和更系统化的分类方法。本书将细致比较传统“形胜论”与晚清“实证考察”在描述同一地理要素(如河流走向、山脉走向)时的差异和融合路径,揭示中国传统地理知识体系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调适与抵抗。 四、 结论:文本中的“空间治理”遗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关于近世中国“空间知识体系”的立体图景。这些世代累积、相互参照的图志、奏折、游记和地方记录,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理文本场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 1. “中国”如何被书写出来: 疆域的稳定与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文本的持续生产与认可。 2. 权力与知识的互动: 哪些知识被视为“可靠”并被采纳进入官方叙事,哪些知识被边缘化,反映了权力对知识生产的筛选机制。 本书旨在为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和近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个深入考察近代国家如何在文本中塑造其地理形象的独特视角。它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尘封已久的舆地著述,去发现历史深处关于土地、边界与认同的复杂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推进,而是将明清两代的地理学发展分为了几个核心的、相互关联的主题板块,每一个板块内部又进行了详尽的微观剖析。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即使涉及到复杂的概念转换和地域变迁,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作者的思路主线,不会在中途迷失方向。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不同时期的原始文献时,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他不仅展示了文本内容,还对文本的产生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偏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性。这种层层递进、互相印证的写作方法,让读者在阅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对前文的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整合,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评分

阅读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博学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这本书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史梳理,它更像是一部由顶尖学者精心打磨的专题研究报告,聚焦于特定时期的地理认知演变,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功夫,让人读来大呼过瘾。它不像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史料的著作,每一处引述、每一条考证,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准弹药,直击核心问题。特别是作者在论述不同流派的地理观念差异时,那种冷静客观的分析,避免了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深入探究了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制约。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陈旧的地理图谱背后,隐藏着彼时社会对世界认知边界的焦虑与探索,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作者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一丝精妙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陈述,反而带有一种历史学家的沉稳与浪漫。在梳理那些复杂的地理学发展脉络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人物侧写,使得冰冷的地图和经纬度瞬间鲜活了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位晚明地理学家的生平侧写,不仅描述了他的学术成就,还描绘了他与当时官场的周旋,这种将学术研究置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跟一位资深的历史向导一起,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人们如何尝试绘制和理解他们脚下的土地与远方的世界。这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无疑是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这门专门学科魅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专业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地理概念的阐释,绝对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疆域意识”演变的那一章,作者引用的那些来自官方档案和私人游记的材料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扎实”。对于那些对明清历史文化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我甚至需要准备专门的笔记本,来记录那些关键的地理名称演变和不同地图测绘方法的细微差别。这种需要“慢读”和“精研”的特质,反而彰显了它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快速答案,而是引导你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激发你对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持久的探索欲。这是一次非常充实、令人获益匪浅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那种墨香韵味透过纸张仿佛都能闻到。一拿到手,分量感就很足,感觉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速食读物,而是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内页的纸张选用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高级纸,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疲劳。排版更是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让人在阅读历史文献的深邃时,眼睛也能得到片刻的喘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古籍原貌的还原度,那些繁复的校注和注释,清晰得像是直接从旧时的书房搬过来一样,那种对原汁原味的坚持,对做学问的严谨态度,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匠心独运。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让人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简直想立刻找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好茶,沉浸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