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人口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历史文化
  • 中国史
  • 人口学
  • 近代中国
  • 史话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67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548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自古就拥有众多的人口。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户口统计起自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的太原地区。此后的两千多年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王朝的迭起迭落,中国人口在周期性的波动中缓慢增长,至清末民初已逾4亿。
本书作者上自先秦,下迄新中国成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口流变的历史进程,并从时间和地域等方面着重对清朝前中后三期、南北方人口的发展变化作了细致的描述,深挖每一次变动的具体成因,为今后我国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作者简介

姜涛,江苏省滨海县人,1949年7月生。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人口史。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人口史》、《人口与历史》、《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等。

目录

一 千古人口之谜
1.天下有三众
2.一笔“糊涂账”
3.揭开历史的面纱

二 一个新周期的开始
--清代初叶人口
1.“小冰期”降临之后
2.新秩序下的人口增长
3.名不副实的“人丁”统计

三 在“人满”的阴影下
--清代中叶人口
1.乾嘉道三朝的民数统计
2.夭折了的人口普查
3.严保甲,废编审
4.全面清查冒出了四千万人口
5.补洞堵漏,专倚保甲
6.生之者寡,食之者众

四 闯关东,走西口
--北方人口迁移概观
1.黄河儿女之怨
2.偷渡闯关,移民东北
3.春去秋归,雁行塞北
4.辟土西域,屯垦新疆

五 填四川,下南洋
一南方人口迁移概观
1.江南独为财赋之地
2.湖广填四川
3.大西南的进一步开发
4.流民揽入封禁山
5.台湾及南洋的闽粤客

六 浩劫之后
一清代末叶人口
1.虚应故事的户部《民数册》
2.兵燹天灾下的人口剧变
3.太平天国战后的人口迁移
4.王朝之末的人口复苏

七 动荡的过渡时期
--民国时期人口
1.形形色色的人口统计与估计
2.民国初年的人口迁移
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人口流迁
4.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人口发展

八 人口结构种种
九 人口与历史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统一全疆时,所统计的回部人口约26万余人。准部人口在极盛时曾有众20余万户,60余万口。据魏源《圣武记》记载:清军平准时,“料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照此说法,人口存者仅六七万人。以后由于驻军和内地移民屯垦,新疆人口有所增加。1820年前后,统计的民户已达9万余户,47万余口。另有记载表明,伊犁将军直接统辖的兵员及其眷属已达9.8万人,其他地区驻军约1.2万人。若再加上大量未经统计的各族人口,总人口大约在100万人以上,已超过准部极盛时该地区的人口规模。
内地向甘肃西部及新疆地区的移民运动,大约始于康熙末到雍正年间,主要是清政府所发动的为军事服务的屯垦移民。康熙五十五年(1716),尚书富宁安等勘明哈密所属布营鲁儿、图古里克接壤之处,并巴里坤、都尔博勒金、喀喇乌苏,及西吉木、达里图、布隆吉尔附近之上浦、下浦等处“俱可耕种”。清廷当即下令准备口粮、牛种等予以耕种,兵丁有愿耕种者亦令耕种,“俟收成后,以米数奏请议叙”。雍正元年(1723),由于布隆吉尔驻军俸饷由内地转输,多所不便,清廷又下令:“于每营拨余丁二百,每相官给牛二头、籽种四石、口粮三石;次年给半;三年但给籽种之半;嗣后勿给。其由即为耕者恒产。无论米、麦、青稞,计收三石,以为兵丁月饷。”这是军屯的开始。
第二年,清廷令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连家口发遣的军流人犯,往西宁开垦。雍正七年(1729),又招募民人开垦安西、沙州等处。雍正十一年(1733),安西的上浦、下浦已分立五堡,安置回民2337户,9264人。
军事行动的本身,更直接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据记载,雍正末年在肃州一带,“运粮车夫、采割草束夫役,俱系陕甘无业贫民,流寓佣作,以为度日之计,不下万人”。
乾隆七年(1742)甘肃巡抚黄廷桂疏称:“甘肃地处边徼,从前土旷人稀。我朝定鼎以来,流亡渐集。”到乾隆中期,该省的统计人口已超过陕西。
乾隆中期,天山北、南两路次第平定,新疆地区的移民也开始逐渐增多。
原住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达斡尔、鄂温克)长于骑射,骁勇善战,有数千粗壮男子被轮番征调参与平准之役。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不堪频繁换防跋涉之苦,乃请求携眷定居新疆,第二年获得批准。西迁的男女老幼2000余人经过整整两年的长途跋涉,方于乾隆三十年(1765)到达伊犁。原驻防盛京地区的锡伯官兵及其家属汁4000余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春自盛京出发,途径乌里雅苏台等地,亦于乾隆三十年进入新疆塔城地区,不久又移驻伊犁河南岸。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经济格局重塑:基于区域差异与技术演进的考察 一、 引言:重思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内在逻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鼎革前夕)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技术革新的驱动力及其在广袤地域上的不均衡发展。传统上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叙述常侧重于王朝更迭下的农业生产总量变动,或单一的赋税制度分析。然而,这种宏观叙事往往掩盖了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社会阶层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以及技术应用在不同社会层级中的接受度与扩散速度。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将古代中国视为铁板一块的单一模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中心、多层次的经济地理学视角。我们将考察长江中下游的稻作经济与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作用与此消彼长的态势;探讨冶铁技术、水利工程、以及纺织技术(如丝绸与棉布)的区域性扩散网络,如何塑造了地方性的物质文化与市场联系。核心议题是:在缺乏强大中央集权持续干预的时期,地方性的资源约束与社会动员能力如何主导了区域经济形态的长期演化? 二、 区域经济的基石:资源禀赋与早期农业的适应性 古代经济的起点在于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考察不同地理单元如何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模式。 2.1 黄土高原的“旱作约束”与制度适应: 黄河中游的农业生产受制于季节性降水和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我们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早期聚落如何通过深耕、休耕制度(如“代耕法”的雏形)来维持有限的土壤肥力。秦汉帝国建立后,国家干预(如均输制度与漕运系统)如何尝试弥补区域间粮食产量的结构性差异,以及这种调配在帝国衰亡期的失效机制。特别关注了铁制农具的推广对提高亩产的边际效应,以及其在秦汉帝国对西部边疆屯田政策中的战略意义。 2.2 长江流域的“水稻增殖”与精耕细作: 相较于北方的约束,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在战国至魏晋时期展现出强大的水稻生产潜力。本书详细梳理了水稻种植技术(如秧苗移栽、梯田开垦)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吴越之地的社会组织形态如何更早地适应了需要更高劳动投入和协作性的精耕细作模式。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并非单纯的政治工程,而是对江南地区成熟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米、茶、桑叶)输入北方市场的必然响应。 2.3 南方山区的“边缘化”与特化: 针对闽越、巴蜀等山区,我们探讨了它们在主流汉地农业经济体系边缘地带的生存哲学。这些地区往往发展出独特的经济活动,如盐铁专营的私营化倾向、对珍稀林木和矿产资源的依赖,以及对外部市场(如蜀锦、巴盐)的贸易活动。这些“边缘经济”的韧性,在中央王朝衰弱时,往往能迅速转变为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 技术的扩散、停滞与社会重构:铁、水与纺织的动力学 技术进步是经济史的核心驱动力,但技术的采纳与传播并非线性的。 3.1 冶金技术的演进与社会控制: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突破,是古代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结构性跃迁。本书侧重分析了铁制农具(如铁犁、铁铧)的普及率如何受制于矿源分布和国家对战略资源的垄断力度。从秦汉到唐代,不同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如何影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空间,以及地方豪强如何通过私人矿山和作坊绕过或渗透国家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权力中心。 3.2 水利工程的“社会成本”: 考察了大运河体系、都江堰以及唐宋以来南方圩田的修建历史。水利工程往往是区域经济规模扩大的前提,但其背后的劳动力组织形式却大相径庭。我们对比了秦汉时期“徭役”驱动的大型国家工程(高昂的社会成本)与唐宋时期地方乡绅或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的小型、高效的区域水利系统(依赖地方信誉与契约关系),分析后者如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3.3 纺织业的革命:从丝绸垄断到棉花替代: 丝绸业长期作为古代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生产技术与贸易路线构成了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唐宋时期,特别是元明之际,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如珍机、纺车)的自西南向全国的扩散过程。棉花这一更易种植、对劳动力要求相对较低的作物,如何逐步挑战了传统桑麻丝绸的霸主地位,并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结构与劳动分工,预示了明清时期商业化农业的兴起。 四、 商业活动与早期金融雏形:市场深度的拓展与风险管理 古代经济并非纯粹的自给自足。市场联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深度和广度。 4.1 汉唐时期的区域性“大市场”: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河西走廊的经济改造,展示了国家意志如何撬动远距离贸易。唐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如粮食、盐、茶马)开始成熟。我们关注了“牙人”(中介商)阶层在促进信息流通和标准化交易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逐渐积累财富并渗透到土地所有权中。 4.2 货币形态的复杂性与信用的构建: 尽管秦半两、唐五铢等铸币占据主流,但古代经济中实物货币(如布帛、粮食)与贵金属(金、银)的并行使用是常态。重点分析了宋代飞钱、交子等早期信用工具的出现,这并非简单的“纸币”,而是对特定商业网络中高频交易信用需求的制度化回应,是区域性商业资本累积的副产品。 五、 结论:古代经济的内在张力与周期性重组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始终处于“中央集权(追求均平与垄断)”与“地方发展(追求效率与特化)”的张力之中。本书的研究表明,技术革新与区域优势的结合,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中央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土地与赋税制度)则决定了这些增长成果的分配模式与可持续性。当中央对区域资源的汲取超过了地方再生产的能力时,便会引发经济结构的衰退与重组。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微观过程的细致梳理,试图描绘出一幅更为精细、更富内在逻辑的古代经济变迁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光看这个标题,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的普通百姓。我一直对宏大的政治史不太感冒,总觉得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离我太远,但真正让我好奇的是,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老百姓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们怎么解决吃饭、穿衣、繁衍后代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用“史话”的方式,试图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档案变得鲜活起来。我期待看到,在清末到民国的那个剧变时期,人口的流动、城市的扩张、乡村的变迁,是如何被经济因素深刻塑造的。它应该会揭示出,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时代洪流。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是罗列数字,而是能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人口景观,比如大家族模式的瓦解、城市化进程的最初迹象,以及在战乱和瘟疫面前,普通人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无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试图用一个独特的视角——人口的变迁,来切入我们对近代中国的理解,这比单纯看战争和政策要有趣得多。

评分

最近几年,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消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这让我重新审视历史上的“人口爆炸”与“资源枯竭”的循环。这本《人口史话》恰逢其时。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近代”这个时间节点——它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的、内卷式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化和全球化冲击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转型期,人口的管理和再生产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处理人口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的?比如,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即使是缓慢的),人均寿命和劳动力的素质有没有发生可观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触及了不同阶层的人口再生产策略的差异?地主、城市工人和贫苦农民,他们在面对生存压力时,对待生育和流动的决策,是不是截然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社会分层的差异,而不是笼统地谈论“全国人口”,那么它的深度和可信度就会大大提升,真正成为一部洞察近代社会结构的力作。

评分

坦率地说,我以前对“人口史”这个概念感到有些疏离,总觉得它属于那种专家级的领域,普通读者难以企及。但《中国史话》这个前缀,立刻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我期待它能像讲故事一样,把复杂的统计学概念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画面。例如,近代中国平均预期寿命是多少?瘟疫是如何在特定区域集中爆发并造成人口断层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希望的泯灭。我希望作者能用那种略带感性的笔触,去描绘这种“生命账本”的记载。当然,我也关注它对“人口政策”的探讨,虽然近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有限,但关于生育、移民和土地分配的讨论从未停歇。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梳理出,从传统儒家伦理下的多子多福观念,到面对现代生存压力时人们观念的微妙变化,那将非常有启发性。它不应该只是一堆数据,而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个体生命的重量和价值。

评分

翻开任何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数据的严谨性是基础,但人性的温度才是灵魂。《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这个书名,暗示了一种对普通人历史的尊重。我购买它,是希望得到一种“可见”的历史。我不想只知道某个年份的总人口是三亿还是四亿,我更想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均生育率是多少,他们有多少孩子能活到成年,以及,在城市里,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的死亡率是否远高于农民。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才是构建我们对近代史感性认识的基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展示出,人口数据的变动是如何反映在日常的社会现象中的,比如婚俗的变化、迁徙的浪潮、乃至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枯燥的人口统计学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社会变迁图景,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承载与挣扎,那么它就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了。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些关于近代社会变迁的文献,发现人口结构的变化其实是理解一切社会问题的钥匙。这本书的系列名《近代经济生活系列》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人口,无疑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负荷。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个庞大课题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的激增是如何导致社会矛盾的积累的?或者反过来说,当外部冲击(比如自然灾害或外来战争)来临时,人口的锐减又是如何影响到地方经济的恢复和重建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个案研究,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想象一下,一个村庄,从兴盛到衰败,人口数量的变化一定是其中最直观的指标。我尤其想知道,近代早期,随着新式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职业结构和地域分布发生了怎样的不可逆转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传统家庭结构产生了何种冲击?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人口学的方法论和生动的历史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那无疑会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让人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社会肌理深处的脉动。

评分

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入门书籍,篇幅小了点。

评分

正是要读的书,正版,很好

评分

内容,详尽,充实,都还好吧,了解近代经济

评分

买齐了看看,了解中国文化

评分

内容,详尽,充实,都还好吧,了解近代经济

评分

买齐了看看,了解中国文化

评分

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不想评价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