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人口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人口史話 [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薑濤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人口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曆史文化
  • 中國史
  • 人口學
  • 近代中國
  • 史話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26778
版次:1
商品編碼:1090548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Brief History of Population in China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自古就擁有眾多的人口。據史料記載,最早的戶口統計起自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的太原地區。此後的兩韆多年中,隨著生産力的發展與王朝的迭起迭落,中國人口在周期性的波動中緩慢增長,至清末民初已逾4億。
本書作者上自先秦,下迄新中國成立,較為全麵地介紹瞭中國人口流變的曆史進程,並從時間和地域等方麵著重對清朝前中後三期、南北方人口的發展變化作瞭細緻的描述,深挖每一次變動的具體成因,為今後我國人口的發展提供瞭有益的啓迪。

作者簡介

薑濤,江蘇省濱海縣人,1949年7月生。1981年南京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太平天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專業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政治史、中國近代人口史。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人口史》、《人口與曆史》、《中國近代通史》(第二捲)等。

目錄

一 韆古人口之謎
1.天下有三眾
2.一筆“糊塗賬”
3.揭開曆史的麵紗

二 一個新周期的開始
--清代初葉人口
1.“小冰期”降臨之後
2.新秩序下的人口增長
3.名不副實的“人丁”統計

三 在“人滿”的陰影下
--清代中葉人口
1.乾嘉道三朝的民數統計
2.夭摺瞭的人口普查
3.嚴保甲,廢編審
4.全麵清查冒齣瞭四韆萬人口
5.補洞堵漏,專倚保甲
6.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四 闖關東,走西口
--北方人口遷移概觀
1.黃河兒女之怨
2.偷渡闖關,移民東北
3.春去鞦歸,雁行塞北
4.闢土西域,屯墾新疆

五 填四川,下南洋
一南方人口遷移概觀
1.江南獨為財賦之地
2.湖廣填四川
3.大西南的進一步開發
4.流民攬入封禁山
5.颱灣及南洋的閩粵客

六 浩劫之後
一清代末葉人口
1.虛應故事的戶部《民數冊》
2.兵燹天災下的人口劇變
3.太平天國戰後的人口遷移
4.王朝之末的人口復蘇

七 動蕩的過渡時期
--民國時期人口
1.形形色色的人口統計與估計
2.民國初年的人口遷移
3.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人口流遷
4.革命根據地與解放區的人口發展

八 人口結構種種
九 人口與曆史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統一全疆時,所統計的迴部人口約26萬餘人。準部人口在極盛時曾有眾20餘萬戶,60餘萬口。據魏源《聖武記》記載:清軍平準時,“料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照此說法,人口存者僅六七萬人。以後由於駐軍和內地移民屯墾,新疆人口有所增加。1820年前後,統計的民戶已達9萬餘戶,47萬餘口。另有記載錶明,伊犁將軍直接統轄的兵員及其眷屬已達9.8萬人,其他地區駐軍約1.2萬人。若再加上大量未經統計的各族人口,總人口大約在100萬人以上,已超過準部極盛時該地區的人口規模。
內地嚮甘肅西部及新疆地區的移民運動,大約始於康熙末到雍正年間,主要是清政府所發動的為軍事服務的屯墾移民。康熙五十五年(1716),尚書富寜安等勘明哈密所屬布營魯兒、圖古裏剋接壤之處,並巴裏坤、都爾博勒金、喀喇烏蘇,及西吉木、達裏圖、布隆吉爾附近之上浦、下浦等處“俱可耕種”。清廷當即下令準備口糧、牛種等予以耕種,兵丁有願耕種者亦令耕種,“俟收成後,以米數奏請議敘”。雍正元年(1723),由於布隆吉爾駐軍俸餉由內地轉輸,多所不便,清廷又下令:“於每營撥餘丁二百,每相官給牛二頭、籽種四石、口糧三石;次年給半;三年但給籽種之半;嗣後勿給。其由即為耕者恒産。無論米、麥、青稞,計收三石,以為兵丁月餉。”這是軍屯的開始。
第二年,清廷令直隸、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五省,連傢口發遣的軍流人犯,往西寜開墾。雍正七年(1729),又招募民人開墾安西、沙州等處。雍正十一年(1733),安西的上浦、下浦已分立五堡,安置迴民2337戶,9264人。
軍事行動的本身,更直接吸引瞭大批流動人口。據記載,雍正末年在肅州一帶,“運糧車夫、采割草束夫役,俱係陝甘無業貧民,流寓傭作,以為度日之計,不下萬人”。
乾隆七年(1742)甘肅巡撫黃廷桂疏稱:“甘肅地處邊徼,從前土曠人稀。我朝定鼎以來,流亡漸集。”到乾隆中期,該省的統計人口已超過陝西。
乾隆中期,天山北、南兩路次第平定,新疆地區的移民也開始逐漸增多。
原住黑龍江地區的索倫兵(達斡爾、鄂溫剋)長於騎射,驍勇善戰,有數韆粗壯男子被輪番徵調參與平準之役。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不堪頻繁換防跋涉之苦,乃請求攜眷定居新疆,第二年獲得批準。西遷的男女老幼2000餘人經過整整兩年的長途跋涉,方於乾隆三十年(1765)到達伊犁。原駐防盛京地區的锡伯官兵及其傢屬汁4000餘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春自盛京齣發,途徑烏裏雅蘇颱等地,亦於乾隆三十年進入新疆塔城地區,不久又移駐伊犁河南岸。
……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社會變遷與經濟格局重塑:基於區域差異與技術演進的考察 一、 引言:重思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內在邏輯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古代(自新石器時代至明清鼎革前夕)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技術革新的驅動力及其在廣袤地域上的不均衡發展。傳統上對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敘述常側重於王朝更迭下的農業生産總量變動,或單一的賦稅製度分析。然而,這種宏觀敘事往往掩蓋瞭區域間資源稟賦差異、社會階層對生産關係的製約,以及技術應用在不同社會層級中的接受度與擴散速度。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摒棄瞭將古代中國視為鐵闆一塊的單一模型,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多中心、多層次的經濟地理學視角。我們將考察長江中下遊的稻作經濟與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相互作用與此消彼長的態勢;探討冶鐵技術、水利工程、以及紡織技術(如絲綢與棉布)的區域性擴散網絡,如何塑造瞭地方性的物質文化與市場聯係。核心議題是:在缺乏強大中央集權持續乾預的時期,地方性的資源約束與社會動員能力如何主導瞭區域經濟形態的長期演化? 二、 區域經濟的基石:資源稟賦與早期農業的適應性 古代經濟的起點在於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先秦至秦漢時期,考察不同地理單元如何發展齣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産模式。 2.1 黃土高原的“旱作約束”與製度適應: 黃河中遊的農業生産受製於季節性降水和水土流失的嚴峻挑戰。我們分析瞭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時期,早期聚落如何通過深耕、休耕製度(如“代耕法”的雛形)來維持有限的土壤肥力。秦漢帝國建立後,國傢乾預(如均輸製度與漕運係統)如何嘗試彌補區域間糧食産量的結構性差異,以及這種調配在帝國衰亡期的失效機製。特彆關注瞭鐵製農具的推廣對提高畝産的邊際效應,以及其在秦漢帝國對西部邊疆屯田政策中的戰略意義。 2.2 長江流域的“水稻增殖”與精耕細作: 相較於北方的約束,長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區,在戰國至魏晉時期展現齣強大的水稻生産潛力。本書詳細梳理瞭水稻種植技術(如秧苗移栽、梯田開墾)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吳越之地的社會組織形態如何更早地適應瞭需要更高勞動投入和協作性的精耕細作模式。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並非單純的政治工程,而是對江南地區成熟的、高附加值農産品(如米、茶、桑葉)輸入北方市場的必然響應。 2.3 南方山區的“邊緣化”與特化: 針對閩越、巴蜀等山區,我們探討瞭它們在主流漢地農業經濟體係邊緣地帶的生存哲學。這些地區往往發展齣獨特的經濟活動,如鹽鐵專營的私營化傾嚮、對珍稀林木和礦産資源的依賴,以及對外部市場(如蜀錦、巴鹽)的貿易活動。這些“邊緣經濟”的韌性,在中央王朝衰弱時,往往能迅速轉變為割據政權的經濟基礎。 三、 技術的擴散、停滯與社會重構:鐵、水與紡織的動力學 技術進步是經濟史的核心驅動力,但技術的采納與傳播並非綫性的。 3.1 冶金技術的演進與社會控製: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突破,是古代中國經濟史上的一次結構性躍遷。本書側重分析瞭鐵製農具(如鐵犁、鐵鏵)的普及率如何受製於礦源分布和國傢對戰略資源的壟斷力度。從秦漢到唐代,不同時期的鹽鐵官營政策如何影響瞭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空間,以及地方豪強如何通過私人礦山和作坊繞過或滲透國傢控製,形成事實上的區域經濟權力中心。 3.2 水利工程的“社會成本”: 考察瞭大運河體係、都江堰以及唐宋以來南方圩田的修建曆史。水利工程往往是區域經濟規模擴大的前提,但其背後的勞動力組織形式卻大相徑庭。我們對比瞭秦漢時期“徭役”驅動的大型國傢工程(高昂的社會成本)與唐宋時期地方鄉紳或專業技術人員組織的小型、高效的區域水利係統(依賴地方信譽與契約關係),分析後者如何促進瞭地方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3.3 紡織業的革命:從絲綢壟斷到棉花替代: 絲綢業長期作為古代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産業,其生産技術與貿易路綫構成瞭古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分析唐宋時期,特彆是元明之際,棉花種植與紡織技術(如珍機、紡車)的自西南嚮全國的擴散過程。棉花這一更易種植、對勞動力要求相對較低的作物,如何逐步挑戰瞭傳統桑麻絲綢的霸主地位,並深刻影響瞭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結構與勞動分工,預示瞭明清時期商業化農業的興起。 四、 商業活動與早期金融雛形:市場深度的拓展與風險管理 古代經濟並非純粹的自給自足。市場聯係在不同時期呈現齣不同的深度和廣度。 4.1 漢唐時期的區域性“大市場”: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及其對河西走廊的經濟改造,展示瞭國傢意誌如何撬動遠距離貿易。唐代以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區域性的專業市場(如糧食、鹽、茶馬)開始成熟。我們關注瞭“牙人”(中介商)階層在促進信息流通和標準化交易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逐漸積纍財富並滲透到土地所有權中。 4.2 貨幣形態的復雜性與信用的構建: 盡管秦半兩、唐五銖等鑄幣占據主流,但古代經濟中實物貨幣(如布帛、糧食)與貴金屬(金、銀)的並行使用是常態。重點分析瞭宋代飛錢、交子等早期信用工具的齣現,這並非簡單的“紙幣”,而是對特定商業網絡中高頻交易信用需求的製度化迴應,是區域性商業資本纍積的副産品。 五、 結論:古代經濟的內在張力與周期性重組 中國古代經濟結構始終處於“中央集權(追求均平與壟斷)”與“地方發展(追求效率與特化)”的張力之中。本書的研究錶明,技術革新與區域優勢的結閤,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中央政府的政策(特彆是土地與賦稅製度)則決定瞭這些增長成果的分配模式與可持續性。當中央對區域資源的汲取超過瞭地方再生産的能力時,便會引發經濟結構的衰退與重組。本書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經濟微觀過程的細緻梳理,試圖描繪齣一幅更為精細、更富內在邏輯的古代經濟變遷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人口史話》——光看這個標題,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起起伏伏的普通百姓。我一直對宏大的政治史不太感冒,總覺得那些帝王將相的故事離我太遠,但真正讓我好奇的是,在那些動蕩的歲月裏,老百姓是怎麼活下來的?他們怎麼解決吃飯、穿衣、繁衍後代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用“史話”的方式,試圖把那些冰冷的數據和檔案變得鮮活起來。我期待看到,在清末到民國的那個劇變時期,人口的流動、城市的擴張、鄉村的變遷,是如何被經濟因素深刻塑造的。它應該會揭示齣,看似微小的個人選擇背後,其實隱藏著巨大的時代洪流。我希望作者能不僅僅是羅列數字,而是能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人口景觀,比如大傢族模式的瓦解、城市化進程的最初跡象,以及在戰亂和瘟疫麵前,普通人展現齣的那種堅韌與無奈。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試圖用一個獨特的視角——人口的變遷,來切入我們對近代中國的理解,這比單純看戰爭和政策要有趣得多。

評分

坦率地說,我以前對“人口史”這個概念感到有些疏離,總覺得它屬於那種專傢級的領域,普通讀者難以企及。但《中國史話》這個前綴,立刻降低瞭我的閱讀門檻。我期待它能像講故事一樣,把復雜的統計學概念轉化為我們可以理解的畫麵。例如,近代中國平均預期壽命是多少?瘟疫是如何在特定區域集中爆發並造成人口斷層的?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傢庭的破碎和希望的泯滅。我希望作者能用那種略帶感性的筆觸,去描繪這種“生命賬本”的記載。當然,我也關注它對“人口政策”的探討,雖然近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有限,但關於生育、移民和土地分配的討論從未停歇。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梳理齣,從傳統儒傢倫理下的多子多福觀念,到麵對現代生存壓力時人們觀念的微妙變化,那將非常有啓發性。它不應該隻是一堆數據,而應該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個體生命的重量和價值。

評分

最近幾年,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消耗的討論越來越熱烈,這讓我重新審視曆史上的“人口爆炸”與“資源枯竭”的循環。這本《人口史話》恰逢其時。我關注的重點在於“近代”這個時間節點——它標誌著中國從傳統的、內捲式的農業文明,嚮現代工業化和全球化衝擊過渡的關鍵時期。在這個轉型期,人口的管理和再生産能力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處理人口質量與數量的關係的?比如,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營養狀況的改善(即使是緩慢的),人均壽命和勞動力的素質有沒有發生可觀測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觸及瞭不同階層的人口再生産策略的差異?地主、城市工人和貧苦農民,他們在麵對生存壓力時,對待生育和流動的決策,是不是截然不同?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些社會分層的差異,而不是籠統地談論“全國人口”,那麼它的深度和可信度就會大大提升,真正成為一部洞察近代社會結構的力作。

評分

我最近在讀一些關於近代社會變遷的文獻,發現人口結構的變化其實是理解一切社會問題的鑰匙。這本書的係列名《近代經濟生活係列》就精準地抓住瞭這一點。經濟的本質是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人口,無疑是最大的資源,也是最大的負荷。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個龐大課題的?比如,在農業生産力有限的情況下,人口的激增是如何導緻社會矛盾的積纍的?或者反過來說,當外部衝擊(比如自然災害或外來戰爭)來臨時,人口的銳減又是如何影響到地方經濟的恢復和重建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實的個案研究,而不是空泛的理論闡述。想象一下,一個村莊,從興盛到衰敗,人口數量的變化一定是其中最直觀的指標。我尤其想知道,近代早期,隨著新式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人口的職業結構和地域分布發生瞭怎樣的不可逆轉的轉變?這種轉變對傳統傢庭結構産生瞭何種衝擊?如果這本書能夠將人口學的方法論和生動的曆史敘事巧妙地結閤起來,那無疑會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入門讀物,讓人得以窺見近代中國社會肌理深處的脈動。

評分

翻開任何一部嚴肅的曆史著作,數據的嚴謹性是基礎,但人性的溫度纔是靈魂。《中國史話·近代經濟生活係列:人口史話》這個書名,暗示瞭一種對普通人曆史的尊重。我購買它,是希望得到一種“可見”的曆史。我不想隻知道某個年份的總人口是三億還是四億,我更想知道,在那個特定的曆史階段,一個普通傢庭的平均生育率是多少,他們有多少孩子能活到成年,以及,在城市裏,由於工作環境惡劣,工人的死亡率是否遠高於農民。這些具體的生活細節,纔是構建我們對近代史感性認識的基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展示齣,人口數據的變動是如何反映在日常的社會現象中的,比如婚俗的變化、遷徙的浪潮、乃至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枯燥的人口統計學轉化為一幅幅鮮活的社會變遷圖景,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人”在近代中國曆史舞颱上的承載與掙紮,那麼它就遠遠超齣瞭教科書的範疇,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瞭。

評分

買齊瞭看看,瞭解中國文化

評分

好書!!!!!!!!!!!!!!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正是要讀的書,正版,很好

評分

買齊瞭看看,瞭解中國文化

評分

內容,詳盡,充實,都還好吧,瞭解近代經濟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好書!!!!!!!!!!!!!!

評分

正是要讀的書,正版,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