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兰谱

芥子园画传:兰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槩 等 著,王槩 等 编,尚佐文,沈樂平 注
图书标签:
  • 绘画
  • 兰花
  • 中国画
  • 传统绘画
  • 艺术
  • 植物
  • 花卉
  • 技法
  • 芥子园画传
  • 绘画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2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芥子园,是明末李渔在江宁(今南京)建造的一座精致私家园林。在园中,李渔收集了大量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典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刊刻图书。清康熙初年,李渔与女婿沈心友于园中讨论画理时,触发他起意编刻一部供绘画者自学的中国画技法教材。这便是《芥子园画传》的编纂和刊刻缘由。
康熙十八年,王槩首先编集完成了《山水谱》。此谱汇集明代李流芳课徒画稿并略增加篇幅而成。康熙四十年,二集《梅兰竹菊谱》、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又相继编集而成,皆由王槩、王蓍、王臬三人编刻而成。由于前后刊刻时间很长,一集与二、三集出版时间相隔二十二年,故二、三集出版之时,李渔已然谢世,故一、二、三集的序言亦由不同的人写就,一集李渔序、二集王槩序、三集王蓍序。这三集画传是目前广为流传的《芥子园画谱》的最初版本,皆用开化纸、彩色木版套印而成,纸质细腻、颜色饱满。后世相传之嘉庆、民国版本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画传合集例言
青在堂画兰浅说
画法源流
画叶层次法
画叶左右法
画叶稀密法
画花法
点心法
用笔墨法
双钩法
画兰诀四言
画兰诀五言
撇叶式十八则
起手第一笔
第二笔
起手二笔交凤眼
二笔拨根鲫鱼头
鼠尾
三笔破凤眼
三笔拨根鲫鱼头
螳螂肚
意到笔不到
右折叶
左折叶
断叶
三笔交凤眼
右发五笔交互
两丛交互
双勾叶式三则
正发密叶
偏发稀叶
折叶
撇叶倒垂式
写花式七则
二花反正相背
二花反正相向
二花偃仰相向
正面全放
正面初放
含苞将放
并头
点心式
三鼎正格
三鼎兼四点格
四点变格
双勾花式十一则
全放反正
仰花反正
偃花反正
二花右垂
二花左垂
二花并发
二花分向
折瓣
含苞初放
含苞将放
含苞
墨花发茎
钩勒花发茎
画兰诸法
迎风墨兰
数笔小兰
双钩细蕙
露根墨兰
着色建兰
带露墨蕙
折叶墨兰
双钩垂兰
竹畔墨兰
无骨色兰
舞风墨蕙
竹卜墨兰
倚石墨兰
石边墨蕙
正面墨兰
临流墨兰

前言/序言


《写意山水:从笔墨意趣到意境营造》 内容梗概: 《写意山水:从笔墨意趣到意境营造》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写意山水画核心技法与哲学思想的专著。本书并非以某一特定画派或画家的传谱为线索,而是着眼于写意山水画的普遍规律与发展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笔墨意趣的探求、景物描绘的意象化、以及意境的最终营造。 第一部分:笔墨意趣的探求 此部分聚焦于构成写意山水画灵魂的“笔墨”。我们首先从中国书法与绘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阐释为何“书画同源”。通过对汉字结构、运笔技巧、墨色变化等基本元素的解析,揭示书法如何为山水画的笔法提供基础。读者将了解到,写意山水画的笔触不仅仅是勾勒轮廓,更是情感的抒发、精神的表达,每一笔都蕴含着画家独特的“精、气、神”。 点与线的生命力: 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毛笔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提、按、顿、挫、转、折等基本笔法,赋予点和线以生命力。例如,浓墨的苍劲浑厚,淡墨的虚灵隽永,枯笔的涩拙苍茫,湿笔的润泽淋漓,这些不同的墨色与笔触组合,能够传达出岩石的坚硬、水流的湍急、云雾的缥缈,甚至是风的拂过。书中将通过大量的范例图示,讲解如“皴法”的演变与运用,如披麻皴的柔美、斧劈皴的刚劲、雨点皴的密集、解索皴的纷乱等等,并分析不同皴法在表现不同山石质感上的独到之处。 墨的哲学: “墨分五色”不仅仅是技法层面,更是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书中将深入探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空间感。更重要的是,将阐释墨色与光影、湿度、距离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积墨”、“破墨”、“宿墨”等技法,创造出丰富而微妙的墨韵,营造出“墨分八彩”的视觉效果。 水的妙用: 水在中国山水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墨的载体,更是连接笔墨与宣纸的媒介,对最终的画面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将细致分析“湿画法”的精髓,包括如何控制水的用量、下笔时机的把握、以及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晕染、渗透形成的特殊效果,例如“飞白”的枯涩之趣,“焦墨”的凝重之美,“宿墨”的浑厚之韵,以及如何在运笔过程中与水墨的融合,形成“笔不笔,墨不墨,而山色自青”的写意境界。 第二部分:景物描绘的意象化 写意山水画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创造,将自然景物转化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意象”。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将客观景物进行提炼、概括和变形,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山峦的筋骨与灵气: 山是山水画的骨骼,也是画家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本书将解析如何通过对山势、山脉的观察与理解,把握其“势”与“韵”。并非简单描绘山峰的形状,而是要捕捉山的巍峨、雄浑、秀丽、奇峻等不同气质。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来表现山的体量感、层次感和穿透感,以及如何通过“骨法用笔”的原则,赋予山体以坚实的骨架和内在的生命力。例如,如何运用顿挫有力的笔触表现嶙峋的岩石,如何用流畅舒展的笔法描绘绵延的山脊,以及如何通过留白和淡墨渲染,表现山间的云雾缭绕,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 树木的姿态与精神: 树木作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的变化万千,能够极大地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本书将探讨不同树种的绘画方法,如松的苍劲、柏的挺拔、柳的婀娜、竹的清雅。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树木的生长姿态,如“ S”形的曲折、盘根错节的根部、舒展的枝叶,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干湿浓淡,表现树木的肌理、质感和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将强调“以形写神”,让笔下的树木不仅仅是形态上的模仿,更是具有生命个性的表达。例如,如何在描绘老树时,用苍劲枯涩的笔墨表现其饱经风霜的痕迹,如何在描绘新绿的春树时,用生动灵巧的笔触展现其勃勃生机。 云水烟雾的虚实相生: 云、水、烟、雾是中国写意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以其缥缈、流动、变幻的特性,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诗意。本书将深入研究如何运用渲染、晕染、擦染等技法,表现云的轻盈、水的灵动、雾的迷蒙。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墨色的虚实变化,营造出“水无形而形,云无迹而迹”的意境。例如,如何用淡墨的晕染表现晨雾的弥漫,如何用浓墨的泼洒描绘急流的奔腾,如何用留白来象征天空的辽阔和空间的无限。我们将探讨“皴法”与“渲染”的结合,以及如何利用“飞白”和“拖泥带水”等技法,创造出自然生动的效果。 点景人物与建筑的尺度感: 虽然写意山水画以山水为主体,但适当的点景人物和建筑,能够有效地增强画面的空间感、生活气息和人文意境。本书将探讨如何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动态与神情,以及建筑的结构与风格,并强调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比例和活动,来表现山水的宏大或幽深,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例如,远处的一叶扁舟,可以衬托出江面的浩渺;山间的一间茅屋,可以暗示隐居的闲适。 第三部分:意境的最终营造 意境是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它融合了景物、情感、哲思,是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这一部分将探讨如何将前面两部分所学的技法和理念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写心”的目的。 构图的诗意与哲学: 构图并非简单的元素排列,而是画家思想与情感的组织方式。本书将解析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原则,如“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经营位置”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画面空间的处理,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出深远、高远、平远的意境。同时,也将探讨构图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以及画家如何通过构图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自然万物的理解。例如,如何通过“三远法”来拓展画面的空间感,如何通过“黄金分割”或“留白”的运用,使画面更具美感和冲击力。 题款与印章的画龙点睛: 题款和印章是中国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作品的署名,更是画家思想、情感和诗意的延伸。本书将探讨题款的内容选择、书写风格,以及印章的艺术性,并分析它们如何与画面内容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画面的意境表达。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诗词的意境来深化画面主题,如何通过书法本身的韵味来提升画面的整体格调。 “画外之意”的留白与想象: 写意山水画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本书将深入探讨“留白”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发观者的想象,创造出“画外之意”。我们将理解,画家并非描绘一切,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一部分景物和情感留给观者自行体会和补充,从而实现画家与观者在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 画家的人格与修养: 最后,本书将强调,写意山水画的最终成就,离不开画家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画家的胸襟、学识、品德,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其作品之中。因此,学习写意山水画,不仅仅是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本书特色: 《写意山水:从笔墨意趣到意境营造》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既有对写意山水画美学原理的深刻阐述,也包含对具体绘画技法的详尽讲解。本书配以大量精选的古代及近现代优秀写意山水画作品作为范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旨在为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阶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为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写意山水画的读者,开启一扇通往意境之美的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画好一幅画,除了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描绘对象的深刻理解。《芥子园画传:兰谱》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兰”的指南。我以前觉得画兰就是简单地勾勒几笔叶子和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每一片兰叶的形态,每一个花瓣的舒展,都蕴含着丰富的变化和生命力。书中的范例,从初生的嫩芽到盛开的花朵,再到半枯半荣的状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我亲身感受到兰花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魅力。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兰花“神韵”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形似,更要追求神似,要捕捉兰花那种“空谷幽兰”的清雅脱俗,那种遗世独立的风骨。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绘画方式,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开始注重观察和体悟,去用心去感受兰花的美,然后用笔墨将其表达出来。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奇妙旅程。

评分

这本《芥子园画传:兰谱》真是让我惊喜连连。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绘画,尤其是花卉题材情有独钟,但常常觉得,即使是学习名家画谱,也总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直到翻开这本《兰谱》,我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更是一种对兰花生命力和神韵的深度解读。书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画家对兰花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从兰草的屈伸,到花瓣的舒展,再到叶片的层次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姿态兰花的描绘,有的含苞待放,带着羞涩的娇媚;有的盛开怒放,洋溢着自信的风采;还有的半掩半藏,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这让我意识到,画兰并非只是简单地勾勒形状,而是要捕捉它那种“空谷幽兰”的气质,那种遗世独立的傲骨。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虽然简练,却句句珠玑,点出了画兰的关键之处,让我不再是盲目模仿,而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笔,尝试着去描绘我心中的兰花,感受这份东方绘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芥子园画传:兰谱》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它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画家对兰花的独特视角和高超技艺。我尤其被书中对兰叶的描绘所震撼,那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丰富的变化,有的舒展飘逸,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含蓄内敛,仿佛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呼吸。而兰花的花瓣,更是被描绘得灵动娇美,或含苞待放,或娇艳欲滴,或遗世独立,充满了诗意和韵味。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绘画技法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将绘画与哲学、美学融为一体。我仿佛能感受到画家笔下的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的艺术家们一同探讨艺术的真谛,感悟生命的意义。

评分

《芥子园画传:兰谱》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我之前尝试过不少绘画教材,总觉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很难坚持下去。但是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它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一方面,它用精炼的语言讲解了兰花的基本形态和绘画要领,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大量的范例,涵盖了兰花的各种姿态和情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写意”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鼓励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然后用笔墨去表达。书中的每一幅图,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常常在欣赏这些画作的时候,会想象画家当时的心境,想象他笔下的兰花在怎样一个环境中绽放。这种代入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兰花本身,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更是在启迪我的艺术思维,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去探索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芥子园画传:兰谱》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读过不少画谱,大多流于表面,学了也画不出神韵。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画兰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读”兰的书。书中对兰花形态的描绘,从叶片的穿插、转折,到花朵的盛开、俯仰,都处理得极其到位,细致入微,仿佛能让我透过纸面感受到兰叶的清风拂过,闻到那淡淡的幽香。更让我着迷的是,它不只是一味的临摹,而是强调了画家对兰花的理解和感悟。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实则包含了画家对生命力的把握,对意境的追求。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兰花的描绘,从初生的嫩芽到盛放的花朵,再到枯萎的残叶,都充满了生命轮回的哲学意味。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深刻体验和表达。我常常在书中流连忘返,细细品味每一幅画,每一次都仿佛能发现新的奥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启发。

评分

用彩色印的,很不错。期待更高精细的版本,最好放大。

评分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是一点不过分的。

评分

还算不错。彩图可以。

评分

一切,改变于那个夏日的午后。她帮同事接女儿,穿着漂亮的白色裙子,柔亮的黑色

评分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终成一代大师。

评分

芥子园是我们古人学习国画的临本,我们不妨也打一打基础

评分

芥子园的书太多了,这本书夹在其中,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总有上海人细致精到的一面

评分

印刷上乘,没得说。版本也好,建议买这个版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