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媒體拯救報業》是寫給對報業未來有信心的人看的。在未來,獨特的優勢使報業在傳媒競爭中必將有一席之地,但這一席之地仍然需要報人們的不懈努力與爭取。《新媒體拯救報業》展現報人們失敗與成功的探索,指嚮報業未來的輝煌。
作者簡介
陳國權,現任職於新華社新聞研究所,《中國記者》雜誌值班編輯,報業研究專欄作傢,寜波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報業競爭,近年在各類專業核心期刊發錶相關論文一百餘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新媒體的“新”字意味著發展變化。報業轉型之路難有定法可循,在實踐中及時總結思考尤為重要。本書某些觀點或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書中絕大部分案例源自中國報業的鮮活實踐,引入深思。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南方日報社社長楊興鋒
此書視野開闊、觀點獨到、論述充分,體現瞭作者一貫的質疑、思辨精神和前沿、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傳媒環境下,該書對報業與新媒體的關係,以及報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到見解和思考,有一定的藉鑒意義。
——華西都市報總編輯、總經理李鵬
拿什麼來拯救正在走嚮衰落的傳統報業?我們需要更深入的思考,需要更具創新性的實踐。此書提齣瞭與眾不同的思路,對彷徨中的中國報業將有所啓發。
——京華時報社長、總編輯吳海民
這部著作給當前中國的報業變革做瞭一次全麵而細緻的“體檢”,雖然得齣的結論還有待實踐發展來驗證,但其中的分析和勸誡值得報界關注和深思。
——中國人民大學新大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蔡雯
此書探討瞭新形勢下報業發展的規律及運作新媒體的規律。書中觀點率真而有衝擊力,又具有理性的深度,是經過大量調研和深思熟慮後做齣的論斷。這些思考和觀點對中國報業的轉型探索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我們思考報業的未來有很多有益的啓迪。
——清華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媒介經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國
目錄
序言一 “拯救”報業要有新思路
序言二 媒介融閤的報業反思
自序 報業的未來在哪裏?
第一章 報業:給我一個“玩”新媒體的理由
第一節 報業“天花闆”的錶現
第二節 突破“天花闆”的幾個可能
第三節 麵對“天花闆”,報業能做什麼?
第四節 報業的多元訴求
第二章 取長補短的敗筆
第一節 一報兩投:先天不足能後天彌補嗎?
第二節 D報紙:圖像真不是報紙的長處
第三節 有聲報紙:插上翅膀後能飛嗎?
第三章 忽視報紙獨特優勢
第一節 衛星報紙:拋棄報紙區域優勢
第二節 報紙二維碼:忽略瞭簡便
第三節 電子紙:昂貴的報紙“替代品”
第四章 傳統媒體思維的睏境
第一節 iPad不能成為報業未來的救星
第二節 新媒體時代,重新審視新聞的價值
第五章 誰能成為全媒體?
第一節 “全媒體”到底是什麼
第二節 貪大求全的全媒體集團
第三節 全媒體平颱:一根蘿蔔要做十道菜
第四節 忙不過來的全媒體記者
第六章 分化是傳媒發展的趨勢
第一節 融閤還是分化?
第二節 自身優勢須做大做強
第三節 傳媒分化勢所必然
第四節 媒介融閤的適用途徑
第七章 用新媒體提升報紙影響力
第一節 QQ報料平颱:不僅僅隻報料
第二節 報紙能用微博乾什麼
第八章 適應報紙分化趨勢
第一節 免費報也是新媒體
第二節 免費報發展麵臨的四個瓶頸
第三節 免費報的價值認知和空間發掘
第九章 適應新媒體分化趨勢
第一節 網絡媒體的分化趨勢
第二節 報紙網站分化成功的案例
第三節 新媒體需要新思維
第十章 新媒體要跟報紙拉開點距離
第一節 手機報是全新的媒體
第二節 報業:如何掌控手機報主導權
第三節 手機報隻是過渡産品
第十一章 尋找新媒體贏利模式
第一節 心態決定成敗
第二節 到網絡上看報紙?
第三節 電子版的贏利模式
第十二章 恐龍並沒有滅亡
第一節 報業有沒有未來?
第二節 報業的救贖靠什麼?
第三節 中國報業的機會在哪裏?
附錄一 香港報業:慎做新媒體
附錄二 市場機製比融閤更重要
後記我就是來唱反調的
精彩書摘
第三節 有聲報紙:插上翅膀後能飛嗎?
有聲報紙依托於報業網站,在網絡上以聲音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報紙的內容。
一、給報紙插上聲音的翅膀?
2005年、2006年是有聲報紙最繁榮的時期。當時,報紙停下瞭持續多年的上升腳步,廣告增長率從持續20多年的高位跌落下來,近兩年的報業危機使業界發齣一片悲觀之聲。報業“寒鼕論”、“拐點論”熱鬧非常,人們把當時的報業危機歸結為新興媒體對廣告和受眾雙重市場的分流。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在分流受眾的同時,也分流瞭大量廣告投放預算,瓜分、蠶食著報紙的廣告份額。
為應對挑戰,眾多報紙選擇瞭上網,讓網民“免費”在網上看報。但報紙的經營者很快發現,報紙網站與其他網站相比,真正能夠讓網民“眼睛一亮”的東西不多,直到今天,大部分報紙網站都是賠本賺吆喝。
既能讓讀者看報紙,也能讓讀者“聽”報紙,是有聲報紙的最大動機和訴求。“有聲報紙的齣現突破瞭傳統報紙視覺媒介的特性,從此報紙不僅可以看,而且可以聽,報紙變成瞭一座新型的廣播電颱。假如說以往報紙與電颱的聯動屬於融閤的初級階段的話,那麼有聲報紙的齣現則標誌著紙質媒介與聲音媒介融閤的高級形態,由信息源的共享、資源的多重開發到現在的藉力於廣播的最本質屬性——聲音,報業與廣播的融閤程度進一步加深”。①要“以《閤肥晚報》的新聞報道為內核,以中科大訊飛公司的智能語音技術為翅膀,集報紙、電颱和互聯網三傢之長,完成瞭新聞傳播方式的一次技術革命”。②報紙開始嘗試通過與新媒體的融閤嫁接,創造齣一種新的媒介形態,以此拓展新的受眾群體,改造原有贏利模式,增進自身在媒體生態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
有聲報紙應這種需要而生。
……
前言/序言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傳統媒體的轉型之道》 在這個信息爆炸、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時代,“新媒體”一詞如同一股席捲全球的浪潮,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認知世界的方式。當昔日報業巨擘們在數字化浪潮的衝擊下步履維艱,不少聲音開始高呼“新媒體拯救報業”。然而,這句口號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刻變革?報業,這個承載著公眾知情權、塑造著輿論場的傳統巨頭,又該如何在信息洪流中錨定自身航嚮,重塑昔日榮光?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傳統媒體的轉型之道》並非簡單地贊頌新媒體的萬能,也並非為報業的衰落唱響挽歌。它是一場對時代變革深刻的反思,一次對傳統媒體涅槃重生可能性的探索。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從新聞生産、內容分發、用戶互動、商業模式等多個維度,審視報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在此基礎上,勾勒齣一幅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詳細藍圖。 第一部分:潮湧而來——新媒體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本部分將首先對新媒體浪潮的本質進行一次全麵梳理。我們將迴顧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短視頻平颱等新興媒介的崛起曆程,分析它們如何顛覆瞭傳統的信息生産與消費模式。這包括: 傳播速度與廣度的革命: 新媒體打破瞭時空界限,信息傳播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實時性和全球性。傳統報業在時效性上的劣勢如何被無限放大? 內容形式的多樣化與碎片化: 從圖文並茂到視頻、直播,再到各種互動形式,新媒體極大地豐富瞭信息呈現的方式。這種碎片化、個性化的內容消費趨勢,又對深度報道和理性分析構成瞭怎樣的挑戰? 用戶參與度的劇增與社群的形成: 新媒體賦予瞭用戶更大的話語權,評論、轉發、點贊成為常態。用戶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這種參與度又如何重塑瞭新聞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算法推薦與信息繭房的睏境: 精準的算法推薦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可能將用戶推入“信息繭房”,加劇觀點極化。報業如何在信息過濾機製下,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 流量經濟下的內容變現模式: 廣告、付費訂閱、直播帶貨……新媒體展現齣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報業又該如何在新的經濟邏輯下,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路徑? 在剖析挑戰的同時,本書也將著重發掘新媒體為報業帶來的機遇: 用戶觸達的無限可能: 新媒體平颱為報業提供瞭更廣闊的傳播渠道,能夠跨越地域限製,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數據洞察的價值: 用戶行為數據的積纍,為報業提供瞭深入瞭解讀者需求、優化內容生産的寶貴依據。 互動交流的平颱: 新媒體的互動性,為報業搭建瞭與讀者直接溝通的橋梁,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讀者關係,提升用戶粘性。 內容創新的催化劑: 多元化的內容形式和錶達方式,激勵報業進行內容創新,産齣更具吸引力和傳播力的報道。 第二部分:重塑根基——報業轉型的核心要素 認識到挑戰與機遇並存,本書將深入探討報業轉型的核心要素,這並非簡單的技術嫁接,而是對新聞業本質的迴歸與升華: 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永恒價值: 無論傳播媒介如何變化,新聞的客觀性、公正性、準確性、深度性,是報業賴以生存的基石。本書將強調,在新媒體環境中,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反而成為報業最獨特的競爭力。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更嚴格的選題策劃、采訪核實、 editorial process,確保新聞內容的質量。 擁抱技術,但不被技術綁架: 新媒體技術是工具,是手段,而非目的。報業需要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例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寫作、VR/AR報道等,但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警惕技術帶來的負麵效應,確保技術服務於新聞傳播的本質。 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轉變: 從“我有什麼,就發什麼”轉變為“讀者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這意味著報業需要深入研究受眾的需求、興趣和閱讀習慣,進行精準的內容定位和個性化推薦。 構建多元化的內容生産與分發體係: 報業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報紙的形態上,而需要構建一個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直播、互動於一體的多元化內容生産與分發體係。這包括建立跨平颱的內容生産團隊,優化內容在不同新媒體平颱的呈現方式。 深化用戶互動,構建社群生態: 新媒體的本質在於互動。報業需要打破傳統媒體單嚮傳播的壁壘,積極與讀者進行互動,例如開設評論區、舉辦綫上綫下活動、建立讀者社群等,增強讀者的歸屬感和參與感。 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 傳統廣告模式在新媒體時代受到巨大衝擊。報業需要積極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付費訂閱、內容定製、知識付費、品牌閤作、電商導流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部分:破浪前行——報業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 在理論框架搭建完成後,本書將重點關注報業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通過大量國內外優秀案例的分析,為讀者提供可藉鑒的經驗與啓示。 內容創新與差異化競爭: 深度調查報道的再價值化: 在碎片化信息泛濫的時代,深度調查報道的稀缺性與價值愈發凸顯。報業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增強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並將其轉化為付費內容? 敘事方式的創新: 故事化敘事、可視化報道、數據新聞等,能夠使復雜信息更易於理解和傳播。 垂直領域的內容深耕: 聚焦特定領域,提供專業、權威、深入的內容,構建差異化優勢。 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引導與管理: 如何有效引導用戶參與內容創作,同時保證內容質量和信息安全? 技術賦能與數據驅動: 智能推薦係統的構建與優化: 如何利用算法為讀者提供更精準、更個性化的內容推薦,同時避免信息繭房效應? 大數據分析在選題策劃與用戶洞察中的應用: 如何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新聞選題的潛在價值,理解用戶行為,優化內容生産? 利用新興技術(VR/AR、AI)提升報道的沉浸感與互動性: 探索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場景。 平颱化與生態構建: 打造自有媒體平颱與APP: 建立獨立的數據入口,掌握用戶數據,構建用戶忠誠度。 跨平颱的內容分發策略: 如何針對不同新媒體平颱(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的特點,製定差異化的內容分發策略? 與新媒體平颱建立戰略閤作關係: 在閤作中尋找共贏,拓展傳播邊界。 構建新聞生態圈: 整閤産業鏈上下遊資源,發展內容電商、知識付費、綫下活動等多種業態。 人纔隊伍建設與組織架構調整: 培養復閤型新聞人纔: 既懂新聞專業,又懂技術、懂運營、懂數據的新型人纔。 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流程再造: 構建更加敏捷、高效的組織架構,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鼓勵創新文化,容忍試錯: 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的文化氛圍,激發團隊活力。 商業模式的多元探索: 付費訂閱模式的實踐與挑戰: 如何提供有價值的內容,讓讀者願意為之付費? 內容電商與知識付費的結閤: 將優質內容與商品、課程等進行連接,實現內容價值的轉化。 品牌閤作與原生廣告的閤規性與創意性: 在不損害新聞公信力的前提下,探索與商業夥伴的閤作方式。 數據服務與谘詢業務的拓展: 利用數據分析能力,為企業提供市場洞察與決策支持。 結語:瞭望者之姿,智者之路 《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傳統媒體的轉型之道》並非為“新媒體拯救報業”下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倡導一種“報業賦能新媒體,新媒體重塑報業”的辯證思維。它指齣,報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長期積纍的新聞專業主義、獨立的思考能力、深刻的社會洞察力以及對真相的堅守。在新媒體時代,報業不應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應是主動的參與者與引領者。 通過深度剖析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揭示傳統媒體轉型的核心要素,並提供可行的實踐路徑,《信息洪流中的瞭望者:傳統媒體的轉型之道》希望為所有關心新聞事業未來的人們提供一份深刻的思考與啓示。報業的未來,不在於被動地等待“拯救”,而在於主動地變革,在信息洪流中,找準自己的航嚮,以堅定的瞭望者姿態,以智慧的轉型之路,繼續履行其記錄時代、啓迪民智的莊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