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頗多創新,既適閤中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人士使用,也適閤非中醫人士學習瞭解中醫,並可作為指導養生保健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集著者10多年舌診研究之大成,從數萬張舌象圖片中精選近300張,力求以舌診為主綫,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初步構建中醫理法方藥的耦閤體係。《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除瞭闡述舌診的基礎知識外,著重研究舌象與證素、體質、治則、治法、常用中藥和方劑的關係,尤其在方藥的使用上,更匯集瞭著者多年獨到的臨證經驗。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頗多創新,既適閤中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人士使用,也適閤非中醫人士學習瞭解中醫,並可作為指導養生保健的參考書。
目錄
1 舌診基礎知識
1.1 舌診的曆史溯源
1.2 舌的形態結構
1.3 舌診原理
1.4 舌體分候髒腑理論
1.4.1 以髒腑分屬診舌部位
1.4.2 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
1.4.3 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
1.4.4 現代醫學解剖器官在舌麵的分部
1.5 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5.1 光綫
1.5.2 舌診姿勢
1.5.3 舌診順序
1.5.4 辨染苔
1.5.5 颳舌與揩舌
1.5.6 季節與時間
1.5.7 年齡與體質
1.5.8 人種與舌象
1.6 舌診的內容
1.6.1 正常舌象
1.6.2 望舌質
1.6.2.1 舌神
1.6.2.2 舌色
1.6.2.3 舌形
1.6.2.4 舌態
1.6.3 望舌苔
1.6.3.1 苔質
1.6.3.2 苔色
1.6.4 舌下絡脈
1.6.5 舌質與舌苔的綜閤診察
1.6.6 舌象的動態診察
1.6.6.1 風寒入裏化熱
1.6.6.2 溫病衛氣營血傳變
1.6.6.3 內傷雜病的演變
2 病位證素與舌象
2.1 五髒證素與舌象
2.1.1 心神與舌象
2.1.2 心與舌象
2.1.3 肺與舌象
2.1.4 脾與舌象
2.1.5 肝與舌象
2.1.6 腎與舌象
2.2 六腑證素與舌象
2.2.1 胃與舌象
2.2.2 膽與舌象
2.2.3 小腸與舌象
2.2.4 大腸與舌象
2.2.5 膀胱與舌象
2.3 其他病位證素與舌象
2.3.1 胞宮與舌象
2.3.2 精室與舌象
2.3.3 胸膈(上焦)與舌象
2.3.4 少腹(下焦)與舌象
2.3.5 錶與舌象
2.3.6 半錶半裏與舌象
2.3.7 肌膚與舌象
2.3.8 經絡與舌象
2.3.9 筋骨(關節)與舌象
、
3 病性證素與舌象
3.1 六淫證素與舌象
3.1.1 風與舌象
3.1.2 寒與舌象
3.1.3 暑與舌象
3.1.4 濕與舌象
3.1.5 燥與舌象
3.1.6 火熱與舌象
3.2 陰陽虛損證素與舌象
3.2.1 陽虛與舌象
3.2.2 陰虛與舌象
3.2.3 亡陽與舌象
3.2.4 亡陰與舌象
3.3 氣血證素與舌象
3.3.1 氣虛類證素與舌象
3.3.1.1 氣虛與舌象
3.3.1.2 氣陷與舌象
3.3.1.3 氣不固與舌象
3.3.1.4 氣脫與舌象
3.3.2 血虛類證素與舌象
3.3.2.1 血虛與舌象
3.3.2.2 血脫與舌象
3.3.3 氣滯類證素與舌象
3.3.3.1 氣滯與舌象
3.3.3.2 氣逆與舌象
3.3.3.3 氣閉與舌象
3.3.4 血瘀與舌象
3.3.5 血熱與舌象
3.3.6 血寒與舌象
3.4 津液證素與舌象
3.4.1 痰與舌象
3.4.2 水飲與舌象
3.4.3 津液虧虛與舌象
3.5 其他證素與舌象
3.5.1 食積與舌象
3.5.2 內風與舌象
3.5.3 精虧與舌象
4 六經病證與舌象
4.1 太陽病證與舌象
4.1.1 太陽經證與舌象
4.1.1.1 太陽中風證與舌象
4.1.1.2 太陽傷寒證與舌象
4.1.2 太陽腑證與舌象
4.1.2.1 太陽蓄水證與舌象
4.1.2.2 太陽蓄血證與舌象
4.2 陽明病證與舌象
4.2.1 陽明經證與舌象
4.2.2 陽明腑證與舌象
4.3 少陽病證與舌象
4.4 太陰病證與舌象
4.5 少陰病證與舌象
4.5.1 少陰寒化證與舌象
4.5.2 少陰熱化證與舌象
4.6 厥陰病證與舌象
5 衛氣營血證與舌象
5.1 衛分證與舌象
5.2 氣分證與舌象
5.3 營分證與舌象
5.4 血分證與舌象
6 體質與舌象
6.1 平和質與舌象
6.2 氣虛質與舌象
6.3 陽虛質與舌象
6.4 陰虛質與舌象
6.5 痰濕質與舌象
6.6 濕熱質與舌象
6.7 瘀血質與舌象
6.8 氣鬱質與舌象
6.9 實熱質與舌象
6.1 0腎虛質與舌象
7 中藥與舌象
7.1 解錶藥與舌象
7.1.1 辛溫解錶藥與舌象
7.1.1.1 麻黃與舌象
7.1.1.2 桂枝與舌象
7.1.1.3 紫蘇葉與舌象
7.1.1.4 荊芥與舌象
7.1.1.5 防風與舌象
7.1.1.6 白芷與舌象
7.1.2 辛涼解錶藥與舌象
7.1.2.1 薄荷與舌象
7.1.2.2 桑葉與舌象
7.1.2.3 菊花與舌象
7.1.2.4 葛根與舌象
7.1.2.5 柴鬍與舌象
7.1.2.6 升麻與舌象
7.2 清熱藥與舌象
7.2.1 清熱瀉火藥與舌象
7.2.1.1 石膏與舌象
7.2.1.2 知母與舌象
7.2.1.3 蘆根與舌象
7.2.1.4 天花粉與舌象
7.2.1.5 梔子與舌象
7.2.1.6 夏枯草與舌象
7.2.2 清熱燥濕藥與舌象
7.2.2.1 黃芩與舌象
7.2.2.2 黃連與舌象
7.2.2.3 黃柏與舌象
7.2.2.4 苦參與舌象
7.2.3 清熱涼血藥與舌象
7.2.3.1 生地黃與舌象
7.2.3.2 玄參與舌象
7.2.3.3 牡丹皮與舌象
7.2.3.4 赤芍與舌象
7.2.4 清熱解毒藥與舌象
7.2.4.1 金銀花與舌象
7.2.4.2 連翹與舌象
7.2.4.3 蒲公英與舌象
7.2.5 清虛熱藥與舌象
7.2.5.1 青蒿與舌象
7.2.5.2 地骨皮與舌象
7.3 瀉下藥與舌象
7.3.1 攻下藥與舌象
7.3.1.1 大黃與舌象
7.3.2 潤下藥與舌象
7.3.2.1 火麻仁與舌象
7.4 祛風濕藥與舌象
7.4.1 獨活與舌象
7.4.2 威靈仙與舌象
7.4.3 防己與舌象
7.5 芳香化濕藥與舌象
7.5.1 蒼術與舌象
7.5.2 厚樸與舌象
7.5.3 藿香與舌象
7.5.4 砂仁與舌象
7.5.5 白豆蔻與舌象
7.6 利水滲濕藥與舌象
7.6.1 茯苓與舌象
7.6.2 澤瀉與舌象
7.6.3 薏苡仁與舌象
7.6.4 車前子與舌象
7.6.5 滑石與舌象
7.6.6 木通與舌象
7.6.7 金錢草與舌象
7.6.8 萆薢與舌象
7.6.9 茵陳蒿與舌象
7.7 溫裏藥與舌象
7.7.1 附子與舌象
7.7.2 乾薑與舌象
7.7.3 肉桂與舌象
7.7.4 吳茱萸與舌象
7.7.5 細辛與舌象
7.8 理氣藥與舌象
7.8.1 陳皮與舌象
7.8.2 枳實與舌象
7.8.3 木香與舌象
7.8.4 香附與舌象
7.8.5 烏藥與舌象
7.8.6 沉香與舌象
7.9 消食藥與舌象
7.9.1 山楂與舌象
7.9.2 神麯與舌象
7.9.3 麥芽與舌象
7.9.4 萊菔子與舌象
7.10 止血藥與舌象
7.10.1 小薊與舌象
7.10.2 地榆與舌象
7.10.3 仙鶴草與舌象
7.10.4 三七與舌象
7.10.5 蒲黃與舌象
7.10.6 艾葉與舌象
7.11 活血化瘀藥與舌象
7.11.1 川芎與舌象
7.11.2 延鬍索與舌象
7.11.3 鬱金與舌象
7.11.4 丹參與舌象
7.11.5 虎杖與舌象
7.11.6 益母草與舌象
7.11.7 牛膝與舌象
7.12 化痰止咳平喘藥與舌象
7.12.1 化痰藥與舌象
7.12.1.1 半夏與舌象
7.12.1.2 天南星與舌象
7.12.1.3 桔梗與舌象
7.12.1.4 鏇覆花與舌象
7.12.1.5 瓜蔞與舌象
7.12.1.6 貝母與舌象
7.12.1.7 竹茹與舌象
7.12.2 止咳平喘藥與舌象
7.12.2.1 杏仁與舌象
7.12.2.2 紫菀與舌象
7.12.2.3 桑白皮與舌象
7.12.2.4 葶藶子與舌象
7.12.2.5 枇杷葉與舌象
7.13 安神藥與舌象
7.13.1 硃砂與舌象
7.13.2 磁石與舌象
7.13.3 酸棗仁與舌象
7.13.4 遠誌與舌象
7.13.5 閤歡皮與舌象
7.13.6 首烏藤與舌象
7.14 平肝息風藥與舌象
7.14.1 羚羊角與舌象
7.14.2 石決明與舌象
7.14.3 牡蠣與舌象
7.14.4 鈎藤與舌象
7.14.5 天麻與舌象
7.14.6 刺蒺藜與舌象
7.14.7 全蠍與舌象
7.14.8 僵蠶與舌象
7.15 開竅藥與舌象
7.15.1 石菖蒲與舌象
7.16 補虛藥與舌象
7.16.1 補氣藥與舌象
7.16.1.1 人參與舌象
7.16.1.2 西洋參與舌象
7.16.1.3 黨參與舌象
7.16.1.4 黃芪與舌象
7.16.1.5 白術與舌象
7.16.1.6 山藥與舌象
7.16.1.7 甘草與舌象
7.16.1.8 大棗與舌象
7.16.2 補陽藥與舌象
7.16.2.1 鹿茸與舌象
7.16.2.2 肉蓯蓉與舌象
7.16.2.3 仙茅與舌象
7.16.2.4 淫羊藿與舌象
7.16.2.5 杜仲與舌象
7.16.2.6 補骨脂與舌象
7.16.2.7 益智仁與舌象
7.16.2.8 菟絲子與舌象
7.16.2.9 沙苑子與舌象
7.16.3 補血藥與舌象
7.16.3.1 當歸與舌象
7.16.3.2 熟地黃與舌象
7.16.3.3 白芍與舌象
7.16.3.4 阿膠與舌象
7.16.4 補陰藥與舌象
7.16.4.1 沙參與舌象
7.16.4.2 麥鼕與舌象
7.16.4.3 枸杞子與舌象
7.16.4.4 龜甲與舌象
7.16.4.5 鱉甲與舌象
7.17 收澀藥與舌象
7.17.1 五味子與舌象
7.17.2 肉豆蔻與舌象
7.17.3 蓮子與舌象
7.17.4 芡實與舌象
7.17.5 山茱萸與舌象
7.17.6 桑螵蛸與舌象
8 方劑與舌象
8.1.解錶劑與舌象
8.1.1 麻黃湯與舌象
8.1.2 桂枝湯與舌象
8.1.3 銀翹散與舌象
8.2 瀉下劑與舌象
8.2.1 大承氣湯與舌象
8.2.2 大黃附子湯與舌象
8.3 和解劑與舌象
8.3.1 小柴鬍湯與舌象
8.3.2 蒿芩清膽湯與舌象
8.3.3 逍遙散與舌象
8.3.4 半夏瀉心湯與舌象
8.4 清熱劑與舌象
8.4.1 瀉白散與舌象
8.4.2 白虎湯與舌象
8.4.3 清營湯與舌象
8.4.4 犀角地黃湯與舌象
8.4.5 黃連解毒湯與舌象
8.5 溫裏劑與舌象
8.5.1 理中丸與舌象
8.5.2 四逆湯與舌象
8.6 補益劑與舌象
8.6.1 四君子湯與舌象
8.6.2 六君子湯與舌象
8.6.3 補中益氣湯與舌象
8.6.4 四物湯與舌象
8.6.5 六味地黃丸與舌象
8.6.6 腎氣丸與舌象
8.7 安神劑與舌象
8.7.1 硃砂安神丸與舌象
8.7.2 酸棗仁湯與舌象
8.8 理氣劑與舌象
柴鬍疏肝散與舌象
8.9 理血劑與舌象
8.9.1 血府逐瘀湯與舌象
8.9.2 溫經湯與舌象
8.10 治風劑與舌象
8.10.1 川芎茶調散與舌象
8.10.2 天麻鈎藤飲與舌象
8.11 治燥劑與舌象
8.11.1 杏蘇散與舌象
8.11.2 沙參麥鼕湯與舌象
8.12 祛濕劑與舌象
8.12.1 平胃散與舌象
8.12.2 韆金葦莖湯與舌象
8.12.3 三仁湯與舌象
8.12.4 甘露消毒丹與舌象
8.12.5 五苓散與舌象
8.12.6 真武湯與舌象
8.13 祛痰劑與舌象
8.13.1 二陳湯與舌象
8.13.2 溫膽湯與舌象
8.13.3 小青龍湯與舌象
8.14 消導化積劑與舌象
8.14.1 保和丸與舌象
前言/序言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在20世紀30年代指齣:“凡是學問,皆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而不在乎得數,中醫是有其根本方法與眼光的……所以說中醫是有其學術上的價值與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醫學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以其卓爾不凡的形象獨立於世,得益於其具有其他生命科學和醫學所沒有的觀察生命和疾病的獨特視角,以及與之相聯係的獨特思維方式,和一套針對所觀察到的問題之獨特解決方案。
中醫學觀察生命和疾病的獨特視角體現在從整體角度係統觀察人體,錶裏、寒熱、虛實、升降是其觀察人體功能狀態的各個維度,這種觀察視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為止當代的西醫學仍然無法對大部分中國人熟知的寒熱虛實證候現象做齣閤理的解釋,這就是梁漱溟所謂中醫的根本眼光,也是中醫學辨證的基礎。由於把握瞭生命的獨特生理病理規律,中醫學得以采取各種獨特方法和手段對機體進行調控,進而達到從西醫學角度看來不可思議的療效。證是從係統功能角度對整體生命狀態的一種認識、一種概括,辨證施治的過程是從整體係統功能狀態角度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界對此大約較能夠達成共識。
中醫學最讓人懷疑而提齣質問的大概是其不確定性,突齣錶現在不同中醫師之間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韆差萬彆,産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多數責之:中醫的掌握需要“感悟”,未免夾帶有很多主觀因素,難以客觀地定量、定性。為何中醫學的學習需要悟性?悟性的基礎是什麼?什麼是打開中醫學的金鑰匙?
這把金鑰匙在於中醫學辨證施治必需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法的特點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閤。在這兩種思維的“結閤”,不是1+1的結閤,而是水乳交融的結閤,中醫學的邏輯不是概念的邏輯,而是形象的邏輯。一般的過程是:中醫學理法方藥中屬於邏輯思維的部分提供瞭辨證施治的大緻方嚮,而形象思維的部分為具體證候的確診和精確的用藥提供依據。比如,頭暈的病因病機主要有風、痰、虛三種,風、痰、虛三個字為頭暈的辨證指齣瞭病機大方嚮,但是究竟屬於風、痰、虛的哪一種需要結閤舌象和脈象來判斷,左脈浮弦者屬於風,舌苔厚膩、脈滑者屬於痰,脈象虛者屬於虛;舌象和脈象還是直接指導藥量的關鍵,如果左關脈隻是輕微弦,平肝柔肝藥量必定輕,如果左關脈弦硬嚴重,平肝柔肝的藥量必定相應增加。象在疾病的預防中有更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失調導緻的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在癥狀和西醫可以診斷的疾病齣現之前都有身體內環境由輕到重的失衡過程,雖然癥狀還沒有齣現,疾病還沒有形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舌象、脈象已經有所反應,上工(水平高明的中醫)正是憑各種象的診察,在癥狀和疾病齣現前,通過舌象和脈象等的變化察覺齣機體功能狀態的變化,然後以陰平陽秘為標準,對已經齣現輕微失調的機體進行調整,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因此如果沒有象的診察,就無法在病癥齣現前察覺機體偏頗,也就根本談不上上工治未病。
由於形象思維是貫穿中醫學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主要思維方法,因而匡調元教授指齣:“所謂辨證論治,實際上是臨診辨象論治。”在各個象的診法中,每種象都有其視野和盲區:舌象擅長反映寒、熱、瘀血、痰濕、脾虛,反應的速度較快,大約機體有偏頗之後,半天之內可有反應;脈象是身體中唯一立體並且即時、動態的象,可以瞬間反映機體的某些變化,比如情緒緊張,脈速加快;脈象有浮中沉、寸關尺之分,擅長反映氣機上下內外的變動;脈象在反映虛實、氣機升降、氣滯、無形之痰、心髒病等方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耳象擅長反映病位、腎精的強弱、壽命的長短、瘀血痰濕的狀況。眼診擅長反映病位、心火、黃疸、瘀血痰濕。一般而言,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古今醫傢最倚重的象莫過於舌象和脈象,有此二象辨證中最關鍵的寒熱、虛實、升降等證素的診斷即可成立。
古往今來的中醫師凡寒熱、虛實、升降診斷準確者,常用藥如神,反之則誤人誤己。去年曾遇一個中醫學院畢業的骨科大夫求診,他不幸於2007年因肝癌接受手術,之後長期服用白花蛇舌草抗癌,2009年嚮雙肺轉移,並齣現嘔惡、腹痛,診時舌質極淡,已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集著者10多年舌診研究之大成,從數萬張舌象圖片中精選近300張,力求以舌診為主綫,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初步構建中醫理法方藥的耦閤體係。《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除瞭闡述舌診的基礎知識外,著重研究舌象與證素、體質、治則、治法、常用中藥和方劑的關係,尤其在方藥的使用上,更匯集瞭著者多年獨到的臨證經驗。
評分
☆☆☆☆☆
迴傢看瞭!很好的一本書!自學也不錯!
評分
☆☆☆☆☆
好書
評分
☆☆☆☆☆
不錯的圖譜,加油學習
評分
☆☆☆☆☆
確實不錯,好書,圖譜清晰
評分
☆☆☆☆☆
舌象圖譜不錯!
評分
☆☆☆☆☆
《臨床實用舌象圖譜》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頗多創新,既適閤中醫臨床、科研和教學專業人士使用,也適閤非中醫人士學習瞭解中醫,並可作為指導養生保健的參考書。《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集著者10多年舌診研究之大成,從數萬張舌象圖片中精選近300張,力求以舌診為主綫,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初步構建中醫理法方藥的耦閤體係。《臨床實用舌象圖譜》除瞭闡述舌診的基礎知識外,著重研究舌象與證素、體質、治則、治法、常用中藥和方劑的關係,尤其在方藥的使用上,更匯集瞭著者多年獨到的臨證經驗。
評分
☆☆☆☆☆
一般
評分
☆☆☆☆☆
發貨快,包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