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哲学绝不是书斋里的东西,而是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实际生活中就有最生动、最丰富的道理。毛泽东常用标新立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去阐述生活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许多生活小事,经他一点拨,可以让人悟出其中许多新鲜的哲理……
《听毛泽东谈哲学》精心挑选了毛泽东灵活运用哲学的100余则经典哲理故事,如“吃饭是收支平衡”、“打麻将与‘搬砖头’”、“保健不等于保命”、“辣椒的军事譬喻”、“游泳悟出的哲理”、“甘蔗没有两头甜”、“捉虱子也有学问”、“《三国志》里的辩证法”、“三打祝家庄的点评”等,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不仅克服了过去单纯用抽象的理论概念去说教的缺憾,打破了哲学上的神秘化,而且使哲学真正走向大众,融新鲜性、哲理性、趣味性、资料性、应用性于一体,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
作者简介
孙宝义,1942年生。曾任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编著有《毛泽东的衍名艺术》(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的读书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谈读书学习》(中央文献出版社)、《向毛泽东学读书》(台海出版社)、《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中国文联出版社)等多部毛泽东的研究著作;著有《毛泽东读书生涯》、《读三国话人才》、《读水浒话人才》、《读红楼梦话人才》、《读西游记话人才》、《读通鉴话人才》、《借鉴篇》、《古今人才漫话》《读通鉴话资治》等多部其他著作。
刘春增,1951年生。现任丹东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发表《毛泽东为什么要王洪文读》、《重温牢记历史经验教训》等文章,参与编著《毛泽东的读书人生》、《毛泽东谈读书学习》、《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向毛泽东学读书》等多部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生活智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打麻将也是这样,就是最坏的“点数”,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也会以劣代优,以弱胜强。
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还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
游击战是青辣椒炒肉,溜到肚里才感到辣,运动战是爆烤的朝天椒,别看它小,进口就呛人,从头辣到脚。
活人哪个不放屁,屁,人之气也,五谷杂粮之气也。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
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二、思想武器
学哲学,要由浅入深,先看一些比较浅的文章,引起兴趣来,再看大部头。
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打架,你要战胜我,我要战胜你,互相斗争,这就是事物的矛盾。
没有压力是学不到东西的,尤其是学哲学,非下点苦功夫不可。
黄克功一粒子弹,否定了刘茜,违反了政策,破坏了群众影响;我们的一粒子弹,又否定了黄克功,坚持了政策,挽回了群众影响,而且使得群众更拥护我们了哟!每个领导者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都应该善于统筹全局,抓住工作的重心,学会“弹钢琴”。
三、辩证思维
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要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不干就打他。
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但孙行者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
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是不是?
成绩、缺点,正面、反面,光明面、黑暗面,已认识了的世界、未认识的世界,一万年还有。
人是要吃饭穿衣的!中国的文字很有道理,“饭”字缺了食就剩下了“反”字,如果老百姓没有饭吃,就要起来造反的。民以食为天嘛。
四、实事求是
空谈不能治国,只能误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能解决问题。
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蚀本的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我叫你打不着,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编写《三打祝家庄》剧本,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
批评同志要实事求是,讲点辩证法,人家有优点要肯定嘛。缺点,有几分说几分,要恳切,不要刻薄。
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下好的。
五、群众史观
中国的历史甚多,而小说史如《三国》、《说唐》、《水浒》、《说岳》等,都是看过的。昔人的思想,多偏袒统治者及地主阶级。我们要造一个锄头,这个锄头,马克思已经造出来了,即唯物史观。
“上帝”是人民,谁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定要垮台。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群众是我们的后台,后台一拆,什么戏也演不成。我们不信上帝,但是要信群众,要保护好群众这个后台。
不要怕群众,要跟群众在一起。有些同志怕群众跟怕水一样。你们游泳不游水呀?我就到处提倡游水。水是个好东西。
六、人的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毛泽东哲学思想本身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精华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哲理思想的结晶,凝聚了无数民族先哲与亿万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智慧,本来应是十分深奥难懂的,然而,在毛泽东那里却能化晦涩于通俗,化艰深于浅出。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典故,圣贤豪杰的警句格言,流传千古的诗歌词赋,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益人神智的历史故事,引人遐想的神话传说,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都被融化在毛泽东对现实斗争的认识和实践中,被融化为易懂浅出的语言和非凡的语势。
例如,用“实事求是”来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用“一切归于司马懿”来说明“一切归于物质”;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来说明必须全面地看问题;用“坐井观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来形容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用“纸上谈兵”来形容理论脱离实际;用“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用“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解说形而上学;用“相反相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用“物极必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用“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来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孔夫子的“每事问”来提倡调查研究;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来说明办事的计划性;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来说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说明灵活运用的主观能动性;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用“口蜜腹剑”、“美女蛇”来说明假象、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叶公好龙”、“夸父追日”、“羿射九日”、“杞人忧天”、“围魏救赵”、“草木皆兵”、“声东击西”、“有的放矢”、“霸王别姬”、“风起于青苹之末”、“树欲静而风不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举不胜举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其智慧的闪光,有如满天星斗,相映生辉美不胜收。这是古今中外哲人所无法比拟的。
……
《论道悟真:中国传统哲思的现代回响》 引言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思想的脉络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理性思辨,再到近现代学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索与传承,这条哲学之路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最深刻的理解与追问。本书《论道悟真:中国传统哲思的现代回响》并非对某一特定人物或某个特定时期思想的详尽梳理,而是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聚焦于中国传统哲学中那些历久弥新、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观念,并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下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我们理解当下、指导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基于一个深刻的体认:在全球化浪潮和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常常在汲取西方文明的养分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如何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智慧的挑战。《论道悟真》正是希望搭建一座桥梁,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思想精髓,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引导大家在古老的智慧中发现现代的答案,在“论道”的过程中实现“悟真”。 第一部分:形而上之思——宇宙观与本体论的探寻 中国传统哲学,其形而上之思,往往从对宇宙万物的根本性质和运行规律的追问开始。“道”作为中国哲学中最核心、最抽象的概念之一,贯穿了从老子、庄子到儒家、道家的诸多思想体系。本书将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道”的丰富内涵。我们不局限于某一家的解释,而是尝试勾勒出“道”在不同哲学流派中演变和发展的轨迹。例如,在道家那里,“道”是自然无为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母亲;而在儒家,虽然不直接以“道”为最高本体,但其“天道”的观念,也蕴含着宇宙的秩序与人生的道德准则。“道”的生成性,其“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的特质,如何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万物的演化,以及“道”与“气”的关系,将是本部分的重点。 “太极”作为宇宙生成和运行的另一个重要符号,在《易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本书将解读“太极”的哲学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对宇宙从混沌到分化、从静止到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深刻洞察。从“太极”到“两仪”、“四象”、“八卦”,这一层层递进的演绎,揭示了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内在逻辑。我们将探讨“太极”所蕴含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这种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以及其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潜在价值。 同时,本书也将触及中国哲学关于“性”的本体论思考。儒家对“人性本善”的坚持,以及孟子对“四端”的论述,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而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来得以完善。本书将对比不同学派关于人性的观点,探讨其哲学根源,以及这种关于人性的本体论思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政治和社会治理。我们也将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关于人性的深刻洞见,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部分:人生之义——伦理道德与价值追求的实践 如果说形而上之思是哲学的骨架,那么伦理道德的探讨则是哲学最贴近人生的部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以儒家为代表,将伦理道德的实践视为人生的核心任务。本书将重点解析“仁”的观念。孔子将“仁”视为“爱人”,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情感联系和道德原则。“仁”的内涵极其丰富,涵盖了忠、恕、礼、智、信等诸多美德。我们将深入分析“仁”的实践途径,如“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仁”在不同人际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中的具体体现。 “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礼”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繁文缛节,它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涵养个体德行的功能。“礼”与“仁”的关系,即“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本书将探讨“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具有借鉴意义,例如在公共道德、社会规范的建设方面。 “孝”与“悌”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孝”是对父母的尊敬与奉养,而“悌”则是对兄长的尊敬与顺从。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道德观念,不仅构成了家庭内部的和谐,也向上延伸,成为社会政治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孝悌”的深刻内涵,其背后的哲学逻辑,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传承这种珍贵的家庭伦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家庭结构。 此外,本书也将关注“中庸”的智慧。“中庸”并非平庸,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它强调适度、和谐、辩证的思维方式,追求事物的平衡与稳定。“中庸”的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矛盾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及这种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时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部分:治世之道——政治思想与社会理想的蓝图 中国传统哲学,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道德的层面,它同样对国家治理、社会理想有着深刻的构想。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念,与法家强调的“法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德治”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民众,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本书将深入探讨“德治”的内涵,包括“政者,正也”、“修己以安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经典论述,以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和重视。本书将追溯“民本”思想的渊源,分析其在不同朝代的体现,以及其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也将探讨“民本”思想所蕴含的责任与义务,即统治者对人民的责任,以及人民对国家的责任。 “大同”社会是儒家所描绘的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人互爱,物力丰裕,社会和谐。“大同”的构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思考。本书将解析“大同”的内涵,其哲学基础,以及这种理想在当下社会建设中仍能给予的启发,例如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方面的借鉴意义。 同时,本书也将适时地提及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贡献,例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依法治国”等,并尝试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实践及其影响。通过对比和融汇,展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第四部分:知行合一——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尤其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本书将深入解析“知行合一”的哲学意蕴,它并非简单地认为知道了就等于做到了,而是强调认识的深化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实践的指导则需要认识的引领。这种强调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真知指导下深化实践的辩证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格物致知”是儒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达到对知识的认知。“格物”并非仅仅是观察,更包含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本书将探讨“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格物致知”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辨别信息,获得真正的知识。 “慎思明辨”是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慎思”即审慎地思考,不轻易下结论;“明辨”则是清晰地分辨,不被表象所迷惑。这种强调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本书将阐述“慎思明辨”的实践策略,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避免盲从,形成自己的见解。 结语: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论道悟真:中国传统哲思的现代回响》并非一部枯燥的哲学史,而是一次充满活力的思想之旅。本书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那些永恒的价值,并将其置于当下的语境中进行审视与阐释。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读者能够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并将其应用于理解当下社会、指导个人人生、促进社会发展。当我们能够从“论道”中汲取力量,并在生活中不断“悟真”,那么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必将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这趟思想的旅程,期待与您一同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