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坎伯·摩根 著
图书标签:
  • 圣经
  • 新约
  • 早期教会
  • 使徒
  • 福音传播
  • 耶路撒冷
  • 保罗
  • 彼得
  • 圣灵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0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70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圣经对摩根(Campbell Morgan)来说不仅是一部神所启示的书,而且是一个可以亲自进入的属灵世界,在它里面可以日日朝见主面,对神的认识和爱敬日加深沉,不时从中得到启示、亮光与清新活泼的气息。因此他讲解圣经不但细腻,而且有独到之处,他能传统束缚,带给人新的亮光。
“摩根解经丛卷”是作者一生研读圣经的结晶,共有一百多卷,由美国活泉出版社陆续翻译成中文,这是一套解经性的注释书。中文简体版的《希伯来书》、《哥林多书信》、《使徒行传》、《耶利米书》、《以赛亚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等将陆续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
《使徒行传》是“摩根解经丛卷”系列之一。作者指出,使徒行传可以说完成了新约历史的“五经”。新约头四本书表达的是耶稣基督,第五本书则是教会的最初历史,也就是基督以大能在人类历史中早的作为。

作者简介

  坎伯·摩根(Campbell Morgan,1863—1945),全世界公认的“解经王子”。1888年5月2日申请要成为英国伯明翰卫理公会牧,当他站在75位考牧委员面前讲完道后,考牧委员竟然评定摩根是“不适合讲道,没有讲道恩赐”的人,这份差事因而告吹。此举对摩根而言是一次重大打击,摩根伤心地打电报给担任牧师的爸爸,他父亲立即回电说:“地上拒绝,天上接纳。”摩根没有放弃神给他的呼召,在神的带领下尽他的职份,8年后成为伯明翰卫理公会理田路礼拜堂的主任牧师,而且日后成为最会讲道的解经牧者。
  在英语世界中,听过他的信息的人说:“这位牧师真是相信圣经,他传讲自己所信的事时,又是具有那么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位长期追随摩根的朋友约翰·哈理斯(John Harris) 观察他大有能力的讲道,对他的分析是,“摩根讲道的能力是出于他对神、对圣经的坚定信心,他所传的是他内心所确信不疑的。”许多传道人向他请教秘诀,摩根的回答永远不改变:“用功,用功,再用功。”用功于每天清晨进入那块神圣的领域,呼吸天上的空气,取得新的能力。坎伯·摩根将一卷圣经最少读50遍,才着手解释它。此外,他熟记经文,让熟记话语成为他生活的习惯,使他的讲道及解经更正确、深入和生活化。

目录

1.使徒行传一1-5
2.使徒行传一6-26
3.使徒行传二1-4
4.使徒行传二5-13
5.使徒行传二14-47
6.使徒行传二16-21
7.使徒行传二22-36
8.使徒行传二24-32
9.使徒行传二34-36
10.使徒行传二37-47
11.使徒行传三1-10
12.使徒行传三11-26
13.使徒行传四1-22
14.使徒行传四23-31
15.使徒行传四32-37
16.使徒行传五1-16
17.使徒行传五17-42
18.使徒行传六1-7
19.使徒行传六8-15,七54-60
20.使徒行传七2-60
21.使徒行传八1-13
22.使徒行传八14-25
23.使徒行传八26-40
24.使徒行传九1-9
25.使徒行传九10-22
26.使徒行传九23-30
27.使徒行传九31
28.使徒行传九32-43
29.使徒行传十1-23
30.使徒行传十23-48
31.使徒行传十一1-30
32.使徒行传十二1-25
33.使徒行传十三1-3
34.使徒行传十三4-12
35.使徒行传十三13-41
36.使徒行传十三42-52
37.使徒行传十四1-20
38.使徒行传十四21-28
39.使徒行传十五1-35
40.使徒行传十五36-十六10
41.使徒行传十六11-24
42.使徒行传十六25-40
43.使徒行传十七1-15
44.使徒行传十七16-34
45.使徒行传十七22-34
46.使徒行传十八1-23
47.使徒行传十八24-十九7
48.使徒行传十九8-20
49.使徒行传十九21-41
50.使徒行传二十1-38
51.使徒行传二十一1-16
52.使徒行传二十一17-二十二29
53.使徒行传二十二30-二十三35
54.使徒行传二十四1-27
55.使徒行传二十五1-27
56.使徒行传二十六1-32
57.使徒行传二十七1-二十八15
58.使徒行传二十八16-31

精彩书摘

  1 使徒行传一1~5
  我们称为“使徒行传”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完成了新约历史的“五经”。新约头四本书表达的是我们的主;第五本书则 是教会的最初历史,也就是基督以大能在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作 为。
  这部记载教会早期生活的历史,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都会觉得它兴味十足。但在进一步研读 它的细节以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白这整卷书的性质,以及它在新 约启示里的地位。
  使徒行传一开头提到前面的另一本书: “ 我已经作了前 书 。” 路加是使徒行传的作者,这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事实。我 们全然接受这个看法,一方面因为这是长久以来教会所公认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是近代学者所得的一致结论。因此我们可以 肯定,使徒行传开头的这段话,是指着路加福音而言。
  为了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们不妨看看路加福音的序言: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 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 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 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 的。” 然后我们再看看使徒行传的开场白, “ 提阿非罗啊,我已 经作了前书。”从表面看来,这中间的连续性是相当明显的。 两卷书是同一位作者——路加;同一位读者——提阿非罗;同 一个主题——耶稣。
  或许我们无法立刻看出这三点来。有人会问,作者是同一位,读者是同一位,没错;但是两卷书的主题怎么会是一样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使徒行传”的书名并不理想。一个 人若初度拿起这卷书,会以为它的书名“使徒行传”(The Acts of the Apostles)是暗示,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所有使徒的 言行之记录。事实不然。希腊文里这卷书的书名是没有定冠词 的——Acts of Apostles。这样比较清楚,指明它只是记录 了某些使徒的某些言行举止,如此则与事实较为接近。有些使徒的名字仅仅出现于五旬节圣灵降临那段记录前面的使徒名单中,从此就再也未出现过。更进一步说,使徒行传也未记录任何一位使徒一生的行述。这本历史只是一个片断,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片断;然而它的不完整,正是圣灵采取的方法之一。我们读毕全本使徒行传,会喟然而叹, 感觉心中还有成百的问题想问。这卷书最后是记载保罗在罗马赁屋而住,接待前来看他的人,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他在去罗马之前,写信告诉罗马人,他盼望能取道罗马,往西班牙去,因为他的眼睛正望向更遥远的地区。我们实在想知道,他后来是否真去了西班牙?我们也盼望进一步知道,这位坦然无惧的使徒,可曾将他的脚踏在大不列颠的领土上?使徒行传对这些事都只字未提。它是一部未完成的片断记录。
  这本书虽然在性质上不完整,但它里面却有一个完美的系统。这卷书记载了基督徒在这世上最早的运动;启示了原则;指明方法,显露失败;其目的在于留下一页受默示的教会历史,好让后世的人读了,能知道教会在世界历史中真正的意义和使命。
  使徒行传是教会历史的首页,但这还不是它最终、最完全的价值所在。要发现它最高的价值,我们必须再度回到它一开始的话语里,那是启开整本书的钥匙: “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请特别留意 “ 开头 ” 二字。如果作者写的是 “ 耶稣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 ,那么整句话的含义就大不相同了。那可能是暗示耶稣在世上的使命,而不是作者写书的使命;它也可能是暗示这书的目的,而不是作者的目的。
  我们已讨论过, “ 前书 ” 二字将我们带到那本文字优美的路加福音里,这本福音书描述耶稣基督无与伦比的荣耀;它不在乎年代先后的次序,而是将事件分门别类叙述出来,好表达那位完全的人子,以及祂如何经历试炼而臻于完全,并藉着祂的服事使别人得到完全。我们将这本福音书铭记于心,再来看同一作者写的另一本书,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
  那么,路加福音是写什么呢?它记载了耶稣的诞生,成为人;孩提时代的情形,公开服事开始时受印证,被膏并受试探的经过。它也记录了祂的教训,和登山改变像貌。另外也记下了祂如何下到山谷,走向十字架,复活,升天。这当然都是耶稣一切所行所教训的。但,不全对!根据路加所言,这一切只是祂 “ 开头 ” 所行所教训的。
  如今,同一位作者开始写第二卷书,从他序言里的语气看,他是打算继续写同一位人子所行所教训的事。
  如今,我们不单单是想到活在远古而陌生时代的那一位,我们不是跟随从记录里读到的那人,而是在敬拜中记念那位活着的救主。我们乃是围绕在永活的基督身旁,藉着圣灵与祂相交,并带来新的能力。祂的爱激励我们的心,使我们甘愿 牺牲去服事人。前面一卷书是关于耶稣 “ 开头 ” 所行所教训的;这卷书是关于祂 “ 继续 ” 所行所教训的。基督的事迹并未结束,祂如今仍在行事、教导。我们在启示录里看到所记载的异梦、启示、兆头、表象、奥秘,这些都是在启示祂继续要作的事。
  我们已在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本福音书里看到基督,祂是君王和仆人,是神也是人;启示录中说祂是狮子,牛犊,脸面像人,飞鹰;那里面借用了许多东方神秘象征来形容祂。
  我们在使徒行传里看到基督继续迈向祂的王座,周围是一群忠心而高贵的人,他们认为作祂的仆人是至高无比的荣耀。我们也看见祂如何塑造这些人,使他们更加像祂。
  但这故事并未告终。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幅画面是一位使徒被囚狱中,其他的使徒或被杀,或遭逼迫。胜利尚未到来,我们因此感谢神,因为还有另一卷书,说到有一个大宝座,上面坐着的是那曾被杀的羔羊,宝座周围有四个活物,其中一个像狮子,一个像牛犊,一个脸面像人,一个像飞鹰。这些都是预告祂最终的得胜。
  所以我们研读使徒行传时必须明白,这不是一本机械地记载保罗的行程和彼得的所行所为之书。它是要启示我们,基督如何以新能力,继续祂开头所行所教导的事,并迈向那最后最终的胜利之过程。这胜利已藉着比喻的文字在启示录中描述出来。
  路加福音里记载了一段耶稣的独白,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的(路十二49~50)。祂似乎在教导众人时突然停顿下来,说出这段独白。
  “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受限制呢? ” (“限制”中文圣经作“迫切”)。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奇特的词, “ 我是何等的受限制呢? ” 这是基督自己的话;祂在艰辛繁忙的生活和服事里,说到自己:我是受压制的,被囚的,我的大工尚未完成。祂的大工是什么? “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 ” 这正是祂的先锋所宣告的。施洗约翰的声音响彻山岭平原: “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祂解鞋带也不配;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路三16)。基督说, “ 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 ” ,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那是祂来的目的。但祂说,我还不能把火丢在地上,我仍受限制,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除非藉着受洗——我的受难和十字架之洗——我无法完成我的使命。那是福音书的整个内容。
  然后我们来到使徒行传,看见同样的基督,祂却不再受限制。受洗已经完成,压制已成为过去。祂已经通过漫漫长夜,来到无限无涯的清晨。祂的生命得到扩展,祂正将火丢出来。祂若未经受难,就无法丢出这火。在十字架的那一边,祂是受限制的;但在这一边,祂已脱离一切束缚。
  让我们从门徒的经历这角度,来解释这一点。
  耶稣对祂的门徒说, “ 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让我们虔敬地将这句话改成, “ 我去对你们更好。”约翰,我不再将手放在你头上,不再让你的头靠在我胸膛,听我心跳的声音;这样对你更好,因为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会来。
  因此,更好的事是,基督藉着圣灵与他们同在,住在门徒的心中,和他们的生命里。有人说,如果祂现今仍活在地上,用人的身体,在人的层次上活出永恒的生命,那么我们会多着急啊!因为祂如住在犹大,就不能到中国来。祂若在伦敦,与那里的人相聚,就无法与其他地区的人同在。但是,感谢神,如今祂无所不在,不论是堂皇的教堂,或乡间小教会,只要有两 三个人奉祂的名聚集,祂就在那里。
  祂又一次到来,但不再受拘束,受限制。地理的界限结束了,属灵的同在开始了。我们如今明白那位清楚视透基督徒真理的保罗,所说这句话的含义—— “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林后五16)。因此在使徒行传这卷书里,我们看见基督带着祂属人的同情心,属天的能力,透过圣灵在各处活着,工作;不仅 在犹太全地,还在撒玛利亚,直到地极,继续祂开头所行所教训的。我们看见,祂在祂的身体——教会——里面完成祂的事工,也看见教会是祂的器皿,祂生命的灵可以藉着教会动工,达成救恩和国度的使命。
  因此,我们可以称使徒行传是“一本记载基督藉着圣灵,透过祂的身体——教会——继续祂开头所行所教训的书”。
  研究使徒行传可以对我们产生双重果效——它使我们充满盼望;它也使我们满心愧疚。我们将在这书里看见,基督的身体如何成为祂得胜的器皿。我们也看到,因着祂的身体——教会——的不完全,祂的事工受到了亏损和限制。
  这位复活得荣耀的基督,在离开人世之前(祂不久后又在五旬节时带着大能降临)曾站在祂的门徒中间,对他们说,你们要在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我们要抓住基督的这个异象,感受祂内心的热切情感,遵行祂的命令,见证祂的话。
  这卷书从头至尾,失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也有光耀的得胜。我们研读此书,将发现神在向我们启示祂的旨意和能力;我们也会发现,作为祂身体的一个肢体,我们将会遭遇到许多患难。
  ……


《撒母耳记:王权的黎明与摇曳》 历史的洪流,信仰的抉择,国家的初生。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将穿越古老的以色列,亲历一个伟大民族从部落联盟走向统一王国的关键时期。故事的序幕,由一位神圣的先知——撒母耳拉开。他不仅是上帝的代言人,更是以色列历史上罕见的、集祭司、先知和士师权力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撒母耳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神迹,预示着他在关键时刻对上帝旨意的传承与实现。他的童年,在圣殿中度过,从小就与上帝有着深厚的连接,耳濡目染着神圣的律法与教诲。 然而,以色列的状况并非总是安宁。外部强敌的压迫,内部社会结构的不稳定,以及历代士师治下存在的种种弊端,都让以色列人渴望一个能够统一领导、抵御外侮的君主。这种呼声,在撒母耳晚年时愈发强烈,也带来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忧虑。作为上帝直接任命的领导者,他深知君主制的潜在风险,也担忧人心背离上帝的旨意。但他必须回应他子民的期盼,更重要的是,遵循上帝的指示。 于是,故事的焦点转向了两位命运交织的君王:扫罗和大卫。 扫罗:英勇的开创者,失落的王者。 扫罗,一位出身卑微的便雅悯支派的青年,因其高大健壮的外貌和非凡的勇气,被上帝拣选,成为了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他的登基,充满了戏剧性,仿佛是为了回应民众的渴望而出现。扫罗初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领导才能,他勇敢地率领以色列军队,屡次击退亚玛力人等敌对势力,为以色列赢得了宝贵的和平与稳定。他的胜利,一度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强大国家的曙光,赞美之声此起彼伏。 然而,扫罗的王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对权力的执着和对上帝旨意的疏忽。在与亚玛力人的战争中,他违背了上帝透过撒母耳发出的命令,保留了部分战利品,为他的王国埋下了不被上帝喜悦的种子。这种骄傲与不顺服,逐渐侵蚀了他的信心,也让他与先知撒母耳之间产生了裂痕。 随着时间的推移,扫罗变得越来越猜疑和嫉妒。当年轻的大卫以其战胜歌利亚的壮举而名声大噪时,扫罗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被无限放大。他看到了大卫身上所散发出的,正是自己曾经拥有却已然动摇的领袖气质,更是看到大卫身上流淌着上帝的恩典。扫罗对大卫的嫉妒,演变成了一种歇斯底里的追杀。他曾是人民的英雄,却在对上帝旨意的背离和对权力的执念中,走向了个人和国家的悲剧。他的晚年,充满了内耗与绝望,最终在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中,以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大卫:牧童的崛起,合上帝心意者。 与扫罗的黯然落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卫的冉冉升起。这位年轻的牧童,以其非凡的信心和勇气,击杀了身材高大的巨人歌利亚,一战成名,成为了以色列的英雄。他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谦卑、勇敢和对上帝全然的信靠。他的音乐才华,他的诗歌创作,都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上帝的敬畏与爱慕,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大卫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经历了扫罗的追杀,在旷野中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对上帝的忠诚。他学会了在困境中仰望上帝,依靠上帝的力量。当扫罗和大卫的儿子约拿单之间充满恩怨时,大卫与约拿单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超越政治立场和家族恩怨的情谊,成为信仰和人性光辉的典范。 最终,大卫被膏立为王,继承了扫罗留下的王国。他将以色列的疆域向外扩张,统一了十二支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使以色列在周边列国中声名显赫。更重要的是,大卫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并将约柜迎入城中,为以色列带来了宗教和政治上的中心。他的统治,被后人誉为以色列的黄金时代。 然而,大卫的王权并非完美无缺。作为“合上帝心意的人”,他并非没有犯下严重的罪过。他与拔示巴的罪行,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家庭悲剧,都深刻地揭示了即使是伟大的君王,也可能在人性的软弱中跌落。但与扫罗不同的是,大卫在犯罪后能够真实地悔改,在先知的责备面前低头认罪,并且在上帝的宽恕下,继续承担起他的责任。他的悔改,展现了一个真正的领袖所应有的勇气和谦卑。 《撒母耳记》不仅是一部关于王权兴衰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信仰与选择、顺服与悖逆的深刻反思。它展现了上帝如何拣选和塑造祂的仆人,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引导祂的子民。扫罗的失败,是大卫成功的铺垫;大卫的成功,也伴随着深刻的教训。这部书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在于君王的英明神武,更在于整个民族是否能够持守对上帝的信仰,是否能够遵行祂的律法。 透过撒母耳的先知之言,扫罗的挣扎与陨落,以及大卫的崛起与悔改,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民族在信仰、权力与国家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荣耀。这不仅仅是古代以色列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永恒的挣扎与救赎的篇章,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早期信仰群体的活动,更是一幅关于信念、冲突与传播的立体画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追随者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世界观颠覆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挣扎。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个体命运与集体命运交织的叙事所震撼。读起来,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从耶路撒冷发散出去的巨大能量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地中海沿岸的各个角落。它巧妙地平衡了神圣的使命感与人间烟火气的真实生活,展现了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那些关键人物的对话充满了张力,每一次关键的转折都让人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疾风骤雨,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迫害场面,时而又像涓涓细流,缓缓渗透着新的思想和伦理观念。

评分

老实说,最初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宗教文献,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极其巧妙,它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核心的议题。它展示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变革过程——从个体的内心觉醒,到小团体的形成,再到最终对既有世界秩序的挑战。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关键人物的转变时,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成长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异见”和“争议”的处理,它坦诚地揭示了早期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阻力,这种诚实的态度,反而让整部作品的力量更加厚重和真实。阅读它就像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前进一步,看到的风景都更加开阔,也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复杂性有了新的体悟。

评分

这部书的魅力在于它的“行动力”。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应该做什么”,而是全景式地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做的”。从细节上来说,书中对于早期团队如何组织后勤、如何处理财务、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站稳脚跟,都有着近乎于商业管理手册般的实用指导意义(尽管这些“指导”是在两千年前完成的)。这种务实精神,与书中宏大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完美的统一。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种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再崇高的理想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面对目标时,是不是过于依赖概念和口号,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组织、沟通和坚持。它描绘的每一步拓展,都像是在白纸上绘制蓝图,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精确的计算,这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组织学价值。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册子,我立刻被那种浓郁的、带有时代烙印的“现场感”所吸引。它不是枯燥的教条陈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充满动感的纪录片。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空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古老的街道、喧嚣的市集、甚至是地牢里的低语,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精准把握。每一次旅途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致勾勒,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沉浸感。那些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传播故事,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深感人类精神力量的无穷潜力。书中对于不同群体间张力的处理也十分高明,它没有将复杂的人性简单地归为黑白两极,而是展现了人性的灰色地带,以及在信仰驱动下所能达成的自我超越。看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共鸣”。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的古代,但其中所蕴含的关于身份认同、边缘群体的挣扎、以及如何在主流文化中坚持自我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初创者”的激情与辛酸,一群人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而凝聚在一起,不畏牺牲,只为将手中之火传递下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触与碰撞,产生了难以预测的火花,这些火花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冲突的导火索。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来自不同语言的呼喊、看到不同肤色的人们在信仰的熔炉中被重新塑造。它是一部关于人类连接、关于跨越鸿沟的伟大编年史,让人在感慨历史之悠远的同时,也对当下的自我处境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定位。

评分

好书,价格还很便宜。

评分

坎伯摩根不愧为解经王子,真是太棒了。

评分

一本好书使人受益,经典书更值得一看,推荐!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马太并未以它作为这本福音书的题目,

评分

不是宗教上的狂热分子和社会上的极端分子。假如他

评分

以洗我灵众瑕疵,

评分

却比其它奇事更晶莹:

评分

不是宗教上的狂热分子和社会上的极端分子。假如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