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神话学文库·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跨越神话与仙话的界线,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由“蓬莱”想象的思维前提人手,汇整相关文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于其间的发展脉络,逐一分析,使“蓬莱”由乐园而上升至宇宙创生的高度,从而梳理出比较完备的“蓬莱”意象系统。对于神话宇宙观的探讨,跨度虽大,却能在神话表层叙事与深层象征间,进行深入论述。
回归神话的想象世界,反映出作者对于实证性要求与浪漫性理解的兼容并蓄,摆脱纯然训诂考据的窠臼,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具体体会神话语言的特质。
作者简介
高莉芬,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及神话学的研究与教学,出版著作有《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绝唱:汉代歌诗人类学》《元嘉诗人用典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追寻与超越
一、俗世与神圣:永恒追寻的空间越界
(一)存实宇宙与他界空间
(二)解释与诠释:神话的意蕴
二、符号与象征:神话地景与神话空间
(一)虚假的随意性
(二)神话地景的空间象征
三、原型与回归:海上蓬莱与宇宙圣山
第二章 神圣仪式与宇宙秩序:封禅泰山与望祀蓬莱
一、企求神通:封禅祀典与天地祭仪
(一)天地祭仪与方圆祭坛
(二)上封泰山与求仙蓬莱
二、探求不死:封禅祀典与海上求仙
(一)药与仙:求蓬莱不死仙药
(二)寿与仙:会蓬莱仙人安期与羡门
三、神圣仪式:神山祀典与宇宙秩序
(一)绝地天通与神山祀典
(二)强化的仪式与圣化的空间
第三章 蓬莱神话的海洋思维及其宇宙观
一、前言:海洋、神山与仙乡
二、海洋与神山:海洋型宇宙创生与海上蓬莱
三、大壑归墟:原初大水与谷形宇宙海
四、巨鳌负山:龟驮大地与宇宙创建
(一)龟使者:负地之巨灵
(二)龟使者:柱天之巨灵
(三)龙伯大人与宇宙失序
(四)水中名山与水中圣土
五、洲与岛:海上乐园与环水大地
(一)海中洲岛与不死仙境
(二)洲岛空间与环水大地
六、结语:蓬莱——海水圣化的宇宙乐园
第四章 壶象宇宙与神话乐园:蓬莱三壶神话及其宇宙思维
一、前言:壶山、神山与仙乡
二、封闭远隔的壶:壶形圣山与原初乐园
(一)花园与乐园:封闭的原初宇宙
(二)观看与命名:“壶”的意义世界
三、中空容器的壶:此界与他界的中介空间
(一)汉画像石中的蓬莱三山:升登不死的神圣境域
(二)壶:由“常”人“非常”的时空过渡甬道
(三)魂瓶与陶壶:回归祖灵的转换宇宙
四、腹方口圆的壶:壶象时空与创世宇宙
(一)浮、葫芦、壶:浮动的岛屿与创世葫芦
(二)壶与天圆地方的宇宙思维
(三)壶象时空:天体循环的圜状宇宙
五、人间构筑的壶:诗意栖居与神话园林
(一)皇家宫苑与蓬莱神山:不死仙境的人间复现
(二)士人园林与蓬瀛壶天:心灵圣化的中介阈门
六、结语:生命原乡与原初秩序
第五章 结论:越界旅行与母腹回归
附论 神圣的秩序:《楚帛书·甲篇》中的创世神话及其宇宙观
后记 缪斯(Muse)的礼物
附表《中国画像石全集》中“东王公”“西王母’’的相关图像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秦汉时期的海上蓬莱三神山神话,发展到东汉魏晋时期,在《拾遗记》中,除了具备原有众水环绕,自水中浮出的洲、岛空间形式,以及乐园仙境性质外,其空间地景又增衍为“形如壶器”的“三壶”之状。“蓬莱三山”被赋予了壶器外形,成为“蓬莱三壶”。神话叙事的增衍发展,具备了更多重的象征意涵。魏晋以后,“蓬壶”一词与“蓬莱”并用,同为海上仙乡、乐园的符号,隐喻着先民集体的现世生命省思与构筑理想世界的想望。但东汉以后的蓬莱三神山何以呈“壶器”之状,“壶器”与仙乡、乐园神话之间又有何象征系统之联结,值得进一步发掘探讨。学界对蓬莱神话之研究,大都重视其神仙信仰与仙境特质之探讨,这类研究成果并不以“蓬壶”为其论述之重点。至于学界对“壶”的研究则偏重于民俗信仰之考察,如有小南一郎《壶形的宇宙》一文①,以及马昌仪的《壶形的世界——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②,前者从宗教学的视角探讨“壶”与祖灵信仰之间之关系,后者则从民俗信仰的角度比较彝族与台湾“原住民”的“壶”的信仰异同,两文对民俗信仰中的“壶”有精辟的论述阐发,为本书之重要参考资料。但两文的研究重心主要以“壶”之民俗信仰为主,蓬莱神话非其研究主旨,至于“壶”蕴含之宇宙观亦非两文的论述重心。但除了如学者所揭示的具有民俗信仰与宗教功能外,“壶”在中国上中古哲学与文化的语境中,本即具有宇宙论的象征意涵。
蓬莱三山以“壶”为其造型,在神话叙事的语言表象下,实存着人类心灵的认知法则。神话语言书写表面的“随意性”,亦潜隐着初民的世界观与宇宙思维。如叶·莫·梅列金斯基(E.M.Meletins kij,1918-2005)所说的:
神话象征具有这样的功能,即促使人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同宇宙
观(在价值论上为意向明确的世界模式)相互依存于统一的体系中。①
因此对神话思想内容的诠释、分析,以及对其所蕴藏的深层思维精神的破译与探求,自有重要的意义。本章以蓬莱神山神话为研究主体,聚焦于蓬莱“三壶”神话之研究,采用比较神话学之研究视角,以及母题分析之方法,并结合语源学之考察,辅以画像石图像资料为佐证,尝试在学界已有定论的论题上,重新检视探讨蓬莱“三壶”神话以“壶”为象所具有的神话思维及其宇宙观,以见在神话语言叙事层下所蕴含的深层象征思维,并探讨壶形圣山与乐园神话间之关系,揭示神话思维所建构的宇宙观与现实生存理想境域间的微妙联系。
……
前言/序言
海中的蓬莱仙岛和地上的昆仑神山是中华远古的两大仙乡,都是古代神话版图里的神圣空间。然而,自从西方神话学传人中土以来,中外学者对二者的研究取向却颇有不同。对于昆仑神山的研究,学者多直接采取神话学的观念、方法,加以整理、探索;对于蓬莱的研究,学者则略带犹豫,多半让她谦逊地陪伴在昆仑神话旁边,作些比较分析,要不就将其定位为“仙话”,探究其中的神仙思想。
高莉芬君在搜集、梳理有关蓬莱的文献,并审视、了解前贤的研究成果之后,做出重大的突破。她以比较神话学的视角,运用母题分析的方法,结合语源学之考察,并以画像石等图像资料为佐证,重新检视蓬莱神话所具有的神话思维,以显现其在神话叙事表层下所蕴含的深层象征思维,进而探讨壶形圣山与乐园神话间之关系,揭露神话思维所建构的宇宙观与现实生存理想境域间的微妙联系。总之,她将蓬莱由乐园提升至宇宙创生的高度。
回想当年,莉芬在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以《元嘉诗人用典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时,还是一个年轻女孩。接下来的这十几年,她跨人文化这一广袤的领域,孜孜砣砣,努力探索,厚植根基,然后又回到文学的老家。事实上,在提升蓬莱神话高度的同时,她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研究的高度。她现在已逐渐步人壮年,这不免令看着她成长的我有些感慨。然而,读了她这部好学深思、极富创见、论证严谨、剖析人微的力作,我又深感欣慰。
是为序。
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神话星空中,“蓬莱”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这个传说中的仙境,承载着古人对美好、永恒与超脱的无限遐想。它不仅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神话学文库·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一书,便是一次深入探究蓬莱神话源流、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的系统性梳理与解读。本书并非对书中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旨在勾勒出蓬莱神话作为一个宏大叙事体系的独特魅力,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世界。 第一章:神山的召唤——蓬莱的物理意象与精神象征 任何神话的产生,都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心理土壤。蓬莱神话的基石,便是那座神秘莫测的“神山”。这座山,并非凡间可见的山峦,而是凝聚了古人对崇高、神圣与隔离的极致想象。 “山”的维度: 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山”往往是连接天地的关键节点。它高耸入云,是神灵居住的场所,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圣地。蓬莱作为一座“山”,其“高”与“奇”是其基本属性。它可能以其耸入云霄的高度,挑战着人们对高度的认知;它可能拥有凡间绝无仅有的奇花异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它可能被缥缈的云雾环绕,使得探访者望而却步,却又激起无限的好奇。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些关于“山”的原始意象,它们如何被塑造成一个与凡尘隔绝的超凡之地。 “神”的维度: 蓬莱山之“神”,体现在其孕育了神仙,是他们休憩、修炼、游乐的场所。这些神仙并非冰冷的雕像,而是拥有情感、欲望,却又超脱凡俗的存在。他们居住在蓬莱,享用凡间难得的仙露琼浆,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神”的维度,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永恒、力量超绝的渴望,以及对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书籍将深入剖析这些神话人物的塑造,以及他们与蓬莱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神象征: 蓬莱山,作为一座神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精神象征。它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躲避现实烦恼的乌托邦,是精神解脱的理想之地。当现实的生存压力、政治动荡、疾病痛苦侵袭时,人们便将目光投向那遥远的神山,寄托对安宁、幸福与长寿的期盼。这种象征意义,使得蓬莱神话超越了单纯的传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投射。 第二章:海洋的迷雾——蓬莱的地理之谜与文化意象 与神山紧密相连的,是广阔而神秘的海洋。蓬莱,并非孤立存在于陆地,而是被汪洋大海所环绕,这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难以触及的美感。 “海”的维度: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海洋往往是未知、危险与无穷的象征。它浩瀚无垠,蕴藏着无数的秘密,也吞噬着无数的生命。蓬莱“在海之东”、“在海之中”,这种地理位置的设定,本身就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大海的阻隔,使得到达蓬莱变得极其困难,只有那些拥有特殊能力的人,或乘坐特殊的交通工具,才能穿越这片迷雾。本书将考察古人如何描绘这片神秘的海洋,以及它在构建蓬莱意象中所扮演的角色。 “洲岛”的维度: 蓬莱并非一个单一的山体,而是一个包含山、海、岛屿的复合体。这种“洲岛”的设定,丰富了蓬莱的地理景观,也暗示了其内部的层次与复杂性。岛屿的相对独立性,使得神话叙事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各个岛屿之间穿梭,描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神仙生活图景。本书将探讨蓬莱所处的“海之东”、“海之中”的地理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洲”和“岛”的可能形态,并追溯这些意象在不同古籍中的演变。 文化意象: 海洋的迷雾,既是物理的阻隔,也是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凡人难以逾越的界限,也暗示着超越界限的可能。对于古人来说,大海不仅是自然的地理障碍,更是通往超脱之境的试炼场。那些成功抵达蓬莱的传说,无不包含着克服艰难险阻、战胜自身局限的叙事。本书将分析海洋在蓬莱神话中如何与“山”相互映衬,共同构建起一个既令人神往又充满挑战的神话世界。 第三章:神圣的叙事——蓬莱神话的文本演变与主题探究 蓬莱神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无数文人的笔触,不断被丰富、被解读、被赋予新的内涵。 源流与早期形态: 追溯蓬莱神话的源头,可能与古代先民对海上升仙的原始想象有关。早期文本,如《山海经》等,虽然可能未直接点明“蓬莱”,但已隐约透露出海中仙山、异域神国的概念。本书将梳理蓬莱神话的早期文献记载,探究其最原始的面貌。 道教的塑造: 随着道教的兴盛,蓬莱被纳入道教的神仙谱系,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修行圣地的地位。道教的教义与修仙思想,为蓬莱神话注入了更深的哲学内涵,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本书将分析道教对蓬莱神话的具体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道家修行者向往的理想境界。 文人的想象: 历代文人墨客,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蓬莱神话增添了无数色彩。他们将蓬莱作为寄托情怀、抒发抱负的载体,赋予其浪漫、唯美的艺术风格。从《史记》中方士的求仙传说,到唐诗宋词中对蓬莱仙境的描绘,蓬莱神话的文学意象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母题。书籍将重点考察不同时期文人笔下的蓬莱形象,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意义。 多重主题: 蓬莱神话所蕴含的主题是多层次的。它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对超脱现实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它也折射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憧憬。本书将对这些多重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阐释,展现蓬莱神话的丰富内涵。 第四章:洲岛的遗韵——蓬莱神话的文化传承与现实回响 蓬莱神话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古代的传说与文学作品中,更体现在其对后世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化符号: 蓬莱,已经超越了一个单纯的神话地理概念,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出现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象。例如,许多园林景观以“蓬莱”命名,寄托着人们对远离尘嚣、追求雅致生活的愿望。 现实的投射: 蓬莱神话中所蕴含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也成为一种现实的投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往往会与古老的神话意象产生共鸣。蓬莱的“长生不老”、“幸福美满”等概念,也可能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新的解读,例如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对和谐家庭的向往等。 全球视野下的比较: 尽管蓬莱神话是中国本土的独特产物,但其所蕴含的“海上仙山”、“理想乐土”等母题,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并非绝无仅有。本书可能会尝试将蓬莱神话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下,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中对类似概念的想象与表达。 结语 《神话学文库·蓬莱神话: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一书,是对蓬莱神话这个宏大叙事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它不仅仅是对零散神话材料的汇集,更是对这些材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哲学思想和艺术想象的一次深度挖掘。通过对神山的召唤、海洋的迷雾以及神圣叙事的层层剖析,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古老而迷人的神话世界,感受中华民族在追寻超越与美好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它提醒我们,即便身处现代社会,那些古老的神话依然拥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它们是理解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钥匙,也是激发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想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