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傢彪 編
圖書標籤:
  • 海洋地質學
  • 中國海洋
  • 區域海洋學
  • 海洋科學
  • 地質學
  • 沉積學
  • 構造地質
  • 海岸地貌
  • 海洋資源
  • 中國海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25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03714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Geolog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7
字數:8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區域海洋學》是一部全麵、係統反映我國海洋綜閤調查與評價成果,並以海洋基本自然環境要素描述為主的科學巨著。內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質、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漁業海洋、海洋環境生態和海洋經濟等。《中國區域海洋學》按專業分八個分冊。
本書為“海洋地質學”分冊,係統敘述瞭我國四個海區的物質輸運、沉積分布、盆地組成、深部結構、動力演化及主要海底礦産資源的特徵、分布和變化規律。
本書可供從事海洋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開發、海洋交通運輸和海洋環境保護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篇 渤海
第1章 物質輸運與現代沉積過程
1.1 人海河流物質通量及其變化規律
1.2 懸浮物質濃度分布與變化特徵
1.2.1 平麵分布
1.2.2 垂直分布
1.3 懸浮物質組成及來源
1.3.1 懸浮物質組成
1.3.2 懸浮體顆粒有機碳/氮的分布規律
1.3.3 懸浮物質來源
1.3.4 黃河入海泥沙的擴散趨勢

第2章 錶層沉積與區域分布特徵
2.1 沉積物粒度組成及其分布
2.1.1 粒度定義及分析技術
2.1.2 沉積物粒度分布特徵
2.1.3 沉積物粒度參數分布特徵
2.1.4 沉積物類型分布特徵
2.2 沉積物的礦物特徵
2.2.1 碎屑礦物
2.2.2 黏土礦物
2.3 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
2.3.1 常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徵
2.3.2 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徵
2.4 沉積物微體古生物特徵
2.4.1 有孔蟲
2.4.2 介形蟲
2.4.3 孢粉
2.4.4 矽藻
2.5 沉積作用與沉積環境
2.5.1 沉積速率
2.5.2 沉積物質輸運趨勢
2.5.3 現代沉積環境與沉積特徵分析

第3章 淺地層結構與古環境演變
3.1 晚第四紀地層劃分及特徵
3.1.1 晚第四紀地層劃分
3.1.2 晚第四紀地層特徵
3.2 淺地層剖麵層序劃分及地質解釋
3.2.1 淺地層剖麵層序劃分
3.2.2 淺地層剖麵層序特徵及地質解釋
3.3 單道地震剖麵層序劃分及地質解釋
3.3.1 地震層序劃分
3.3.2 地震層序特徵及地質解釋
3.4 晚第四紀以來沉積地層的時空分布特徵
3.4.1 主要時期沉積地層的厚度變化特徵
3.4.2 晚第四紀以來沉積中心的遷移演化趨勢
3.5 晚第四紀沉積環境演化

第4章 地質構造與沉積盆地演化
4.1 基底性質與蓋層特徵
4.1.1 基底性質
4.1.2 蓋層特徵
4.2 斷裂構造和岩漿活動
4.2.1 斷裂構造體係
4.2.2 主要斷裂構造
4.2.3 岩漿活動
4.3 構造單元劃分
4.3.1 區域構造單元劃分
4.3.2 主要構造單元特徵
4.4 沉積盆地及其構造演化
4.4.1 前新生代構造演化
4.4.2 新生代構造演化

第5章 深部結構與地球動力過程
5.1 地球物理場特徵
5.1.1 重力場特徵
5.1.2 地磁場特徵
5.1.3 地溫場特徵
……
第二篇 黃海
第三篇 東海
第四篇 南海
遠古之洋的秘境:大洋深淵的地質編年史 書籍名稱:《深海巨壁:構造闆塊的演化與海底熱液係統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地球深部動力學如何塑造瞭我們腳下的海洋地質景觀,聚焦於大洋闆塊構造的百年演化曆程,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海底熱液活動及其生態意義。全書以嚴謹的科學視角,輔以大量的實證數據和前沿模型,構建瞭一部關於廣袤深海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闆塊漂移的宏偉樂章——大洋岩石圈的動態演化 本部分從地球內部的熱力學機製齣發,詳細闡述瞭闆塊構造理論的基石。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描述闆塊的現狀,而是追溯瞭數億年來大洋岩石圈的生成、遷移和消亡過程。 第一章:洋中脊的誕生與擴張速率的測定。本章細緻描繪瞭洋中脊的構造形態,從慢速擴張洋中脊到快速擴張洋中脊的形態差異。重點介紹瞭如何利用磁性條帶記錄、古地磁重建技術精確測定大洋岩石圈的擴張速率,並分析瞭不同速率對洋殼物質組成和地幔對流模式的影響。我們討論瞭幔楔熱力學對岩漿房的控製作用,以及洋中脊的“脊柱”(Ridge Spreading Axis)如何受控於深部地幔柱的活動。 第二章:大洋俯衝帶的生死循環。俯衝帶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地質構造單元。本章聚焦於大洋岩石圈嚮下俯衝至地幔深處的復雜過程。內容涵蓋瞭俯衝帶的幾何學特徵(如彎麯角度、闆塊匯聚速度),以及俯衝闆塊攜帶的俯衝流體(脫水作用)如何引發上覆地幔的熔融,進而形成火山弧。我們引入瞭先進的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成果,揭示瞭俯衝闆片在下地幔中的滯留與“迴聲”現象,探討瞭俯衝的終極命運——是完全消亡於地幔,還是在某些條件下重新激活形成新的構造單元。 第三章:大洋盆地的形成與沉積記錄。本書剖析瞭大洋盆地(如大西洋、太平洋深海平原)從裂解到成熟的構造演化史。我們分析瞭海盆沉積物的岩性層序,如何記錄瞭海平麵變化、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以及古海洋環流的轉變。特彆關注瞭深海濁積扇的發育機製及其在指示陸源物質供給和構造穩定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黑暗深淵的化學工廠——海底熱液與冷泉係統 大洋地殼並非惰性物質,其與海水的相互作用是驅動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關鍵。本部分將聚光燈投嚮瞭那些深藏於海底的化學反應中心。 第四章:熱液噴口的形成機理與流體化學。本章詳述瞭熱液循環的物理化學基礎。從冷海水滲入裂隙係統,到被岩漿房加熱至超臨界狀態,再到富含金屬硫化物的熱液流體噴齣地錶的過程,每一步的溫度、壓力和化學反應都被量化分析。我們重點區分瞭高溫黑煙囪(富含硫化物和金屬)與低溫蛇紋岩化熱液係統(富含甲烷和氫氣)的成因差異,並討論瞭這些流體如何影響大洋地殼的化學平衡。 第五章:深海熱液生態係統的生物學奇跡。本書不再僅僅關注地質構造,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形式。我們分析瞭熱液噴口周圍的化學自養生物群落結構,包括它們如何利用硫、鐵或甲烷作為能量來源,取代瞭傳統的太陽能驅動的食物鏈。本章詳細介紹瞭微生物在初級生産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這些生態係統在地球生命起源研究中的潛在意義。 第六章:深海冷泉與天然氣水閤物的地球動力學聯係。冷泉活動是另一種重要的海底流體釋放現象。本章探討瞭構造應力、斷層活動如何導緻富含甲烷的地下水閤物分解或直接滲漏至海底。我們利用多道地震和原位觀測數據,評估瞭甲烷水閤物儲庫的穩定性和潛在的失穩風險,並探討瞭這種潛在的溫室氣體釋放對全球氣候係統的反饋機製。 第三部分:深海沉積物:海洋地質檔案的解讀 深海沉積物是記錄地球曆史的天然檔案庫。本書提供瞭全麵的沉積物學和地球化學分析方法論。 第七章:深海沉積物的物質來源與沉積動力學。本章係統梳理瞭深海沉積物的組成分類,包括陸源碎屑物、火山灰、生物源沉降物(如鈣質和矽質浮遊生物遺骸)以及深海黏土礦物。我們利用碎屑鋯石定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學指紋,追溯瞭陸源碎屑的源區和搬運路徑,重建瞭古代海流和季風的強度。 第八章:古氣候與古海洋環流的地球化學探針。本書重點介紹瞭如何通過分析深海沉積物中的穩定同位素(如氧同位素$delta^{18} ext{O}$、碳同位素$delta^{13} ext{C}$)和微量元素比值,重建過去數百萬年來的海平麵、冰蓋體積變化和深海溫度波動。特彆關注瞭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海洋暖期事件的地質記錄。 結論:深海研究的前沿挑戰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當前海洋地質學麵臨的關鍵未解之謎,包括:深海地幔的非均質性如何影響大洋岩石圈的長期穩定性;深海微生物群落對海底化學循環的精確貢獻度;以及人類活動(如深海采礦)對脆弱海底熱液生態係統和沉積物檔案的潛在乾擾。本書旨在為海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參考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地球科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都對神秘而廣袤的海洋抱有深深的嚮往。《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這本書,以一種既權威又易懂的方式,滿足瞭我探索海洋的好奇心。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中國海域海底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解釋,例如那些綿延起伏的海底山脈、深邃神秘的海溝,以及廣闊平坦的深海平原,書中都通過生動的描述和精美的圖片,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它不僅僅是地質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對自然之美的贊嘆。我被書中關於火山活動和海底熱液噴口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在黑暗深海中孕育生命的奇跡,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現在我麵前,讓我對地球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感受到海洋地質學的魅力,並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示。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本以為海洋地質學不過是關於海底岩石和沉積物的枯燥描述,但《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極其生動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將中國海域的海洋地質演變娓娓道來。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從古老的闆塊構造運動,到現代海底地形地貌的形成,每一個章節都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讓我看到瞭中國海如何從無到有,經曆瞭怎樣的滄桑巨變。我尤其被關於海底斷裂帶和活動構造的章節所吸引,那些隱藏在深海的“脈搏”被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對地震和海嘯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都恰到好處地解釋瞭復雜的概念,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一同探索中國遼闊而神秘的海洋腹地。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完美結閤。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對中國海域海洋地質學的闡述,其細膩程度和專業深度,已經超越瞭我之前接觸過的任何相關資料。我是一名對海岸帶地質變遷特彆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深入瞭解的渴望。它詳細介紹瞭中國沿海不同區域的地質特徵,比如黃河三角洲的沉積物輸運機製,以及南海海域的深部構造演化。書中有大量的實證數據和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是如何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認識。特彆是關於濱海濕地和泥炭地質的研究,讓我深刻認識到這些寶貴自然資源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在中國海岸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地質現象時,總是能結閤曆史文獻和最新的遙感技術,這使得論證更加充分,也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這本書對於我理解海岸帶的侵蝕、淤積和地貌演變有著巨大的幫助,我甚至可以對照書中的知識,去觀察我所在的海邊正在發生的地質變化。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對海洋地質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我一直對科學傢們是如何在廣闊的海洋中獲取數據和進行研究感到好奇,而《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給瞭我滿意的答案。它不僅介紹瞭各種先進的探測設備,比如多波束測深儀、側掃聲呐、地質鑽探設備等,還詳細闡述瞭它們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書中有不少關於野外調查和數據處理的實例,讓我看到瞭一個完整的海洋地質調查過程。從最初的采樣設計,到後來的數據解釋和模型構建,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科學的智慧和嚴謹的態度。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海洋地質記錄的研究部分印象深刻,它通過分析海底沉積物的層理、化石等,能夠“讀懂”古代海洋的環境變化,這簡直像是在考古學。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激發瞭我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興趣,讓我對海洋地質學領域的研究者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

我是一位海洋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海礦産資源和海底工程地質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課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闡述,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不僅僅介紹瞭中國海域各種礦産資源的分布和形成條件,還深入探討瞭這些資源的可開采性以及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書中關於海底天然氣水閤物的章節尤其讓我著迷,我對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奇特物質的形成、分布以及潛在的能源價值有瞭全麵的認識。此外,關於海底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和防治措施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在分析海底工程地質條件時,充分考慮瞭地層的穩定性、滲透性以及潛在的地質風險,這對於未來的工程設計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前瞻性,讓我對未來在海洋工程領域的工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堅定的信心,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麵的巨大潛力。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很好

評分

908項目成果,不錯!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

很好

評分

908項目成果,不錯!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908項目成果,不錯!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

內容很不錯,寫的很全麵

評分

內容很不錯,寫的很全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