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文六講》的原名是《人文今朝》,現應編者的要求改為這個題目,似乎添加瞭一點學者演講的課堂味道。其實我本來的用意與學術無關,在原序中已經說得很清楚。然而後來發現,香港讀者看這本小書的還是以學生居多,他們或者希望從中得到一定所謂“通識教育”的端倪,而社會大眾恐怕依然不聞不問。看來我的身份還是學者。也許,用《人文六講》這個書名,更名正言順。
然而簡體字版的篇幅增多瞭,也是應編者的要求。內地齣版界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本書至少應該有十萬字以上纔像個樣子,而本書原文卻隻有八萬多字,因此我又在每一講後麵加上一至兩篇與討論主題相關的文章
(大多是演講稿或會議發言的補寫),也校正瞭少許編排上的錯誤,但內容沒有更動。這六講的對象本來是香港,特彆是香港的人文危機,所以在行文中不時流露齣我的香港生活經驗和感受,或許不閤內地讀者的心態,在此先請包容鑒諒。我希望書中的大部分論題仍然有“普遍性”,所反映的是現今的全球人文危機。
在原序中我也提到:因為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用的是英語,所以閱讀材料也以英語為主,幸虧當中不少書已經譯成中文,有興趣(或看不懂、買不到原文)的讀者,可以參考,但我並沒有看過這些譯本,也不知譯文是否忠實。
作者簡介
李歐梵,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土,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先後執教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有《鐵屋中的呐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傢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迴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迴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囈語》、《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麯》、《交響》、《人文文本》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學界中人,像李歐梵教授這樣興趣廣泛且備受推崇的,絕對是鳳毛麟角。李教授對電影、音樂、建築等都有很好的見解,專業人士也得讓他三分。
我見識過李教授苦讀的身影,也明白其中甘苦。直到今天,聽他滿天星鬥、纔華橫溢的演講,或讀他的散文隨筆,你都能感覺到,這位名教授一直在認真思考--隻不過因不再受學院體製的規約,可以天馬行空,自由揮灑。
——大學中文係主任陳平原教授
目錄
簡體版小序
《人文今朝》原序
第一講 序論: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機
延伸閱讀 什麼是文化?
第二講 重構人文學科和素養
延伸閱讀 全球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經典
第三講 小說的當代命運
延伸閱讀 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讀小說
第四講 文學與電影:經典的改編藝術
延伸閱讀 《文學改編電影》導論:改編的藝術
第五講 音樂與文化:聆聽二十世紀
延伸閱讀 音樂與人生
第六講 田園大都會:人文建築的願景
延伸閱讀一 動感之都的漫遊者
延伸閱讀二 四個城市的故事
精彩書摘
我認為任何重大的建築規劃,都應該有三方麵的人士參與:第一當然是建築界,第二是政府和財團(在內地是前者,香港則是後者居多),第三則是公民社會及其代錶。目前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有公民社會的參與,隻有少數的建築師,或以自己的設計,或經由文字論說,提齣一些本土性的見解。在此我要特彆舉齣兩位。
一位是目前備受尊重的張永和。我覺得他雖然行事低調,但從他的數次演講和展覽中我得到的印象是:他是少數對於中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而對西方現代建築也瞭如指掌的建築師,他自己的設計風格和庫哈斯等人恰恰相反,不重體積的超大特大,也不重形式上的標新立異,而更關注建築本身的人文意義。在2008威尼斯的建築雙年展,我有幸代錶香港參加,也特彆參觀瞭中國館,由他和名作傢鍾阿城聯閤設計,展齣的竟然是平民居屋的各種照片和用於四川地震重建的木材材料,錶麵上平庸無奇,但骨子裏卻充滿瞭中國老百姓的草根意識。張永和甚至故意用庫哈斯的“generic”這個字來描寫中國的平民住宅--它們平淡無奇,有時更是亂七八糟,但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這一個展覽,我覺得是一種“錶態”,它所反對的就是西方這些建築大師的傲氣(hubris),每個人以建高樓大廈、爭奇鬥勝為目標,根本不顧一般平民日常生活上的要求,也不顧市容肌理(urban texture)的改變。因此我們要問:到底他們是“為中國而設計”?還是“設計中國”?我認為張永和屬於前者,庫哈斯和他的國際同行們屬於後者,雖然庫哈斯還領導他的哈佛學生深入珠江三角洲調查,寫瞭一本大書《大躍進》(The Great Leap Forward)。問題是,故意用政治運動的名詞作書名,用意何在?我看顯然要一躍而改變中國的城鄉麵貌,並為此一大目標作準備。張永和無此雄心,2009年暑假,他在上海舉行的一個講習班的演講題目,就叫作“可大可小”,我猜還有“以小窺大”的涵義。
張永和雖然從來不叫口號,但我可以為他杜撰一個:“為人民而設計”。聽來頗為反諷,因為在建築界的關鍵詞中已無“人民”這種字眼,國際大師競相投標的大多是政府的公共建築。就以中央電視颱(CCTV)所攝製的九集紀錄片“為中國而設計”為例,內中選齣的九幢新建築全是官方的公共建築,計有國傢大劇院、鳥巢體育場、首都機場T3航站樓、蘇州新博物館、上海金茂大廈+喜馬拉雅中心、廣州歌劇院和CCTV新颱址,沒有一幢是平民居屋。公共建築在中國當然由政府齣錢,人民隻有被動地參與(譬如到鳥巢去看奧運比賽),從自己的“生活世界”進入這些大建築,猶如劉姥姥走進大觀園,壯大的景觀令人意亂神迷,完全受其主宰。
……
前言/序言
《曆史的碎屑與迴響》 一、 序麯:時間的河流與人類的印記 浩瀚的時間長河,以其永恒的流動,承載著人類文明跌宕起伏的過往。在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中,無數的事件、思想、人物如碎屑般閃耀,又如迴響般在曆史的長空中激蕩。我們行走在時間的長廊裏,腳下踩踏的是前人的足跡,耳畔縈繞的是他們的低語。這本書,正是試圖從這宏大的曆史碎屑中,拾取那些觸動心靈、引發深思的片段,並嘗試去捕捉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迴響。它不是一部宏觀的曆史教科書,也不是某個特定領域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漫遊,一次對人類共同經驗的溫情迴望。 我們如何理解那些消失在時間裏的文明?他們的輝煌與衰落,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那些曾經激蕩風雲的人物,他們的選擇與命運,又如何在今日的我們心中投下怎樣的影子?這本書將循著這些問題,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又一個迷人的曆史場景,觸摸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痕跡,聆聽那些仍有生命力的聲音。 二、 第一樂章:文明的黎明與初啼 人類文明的火種,是在怎樣的環境下被點燃的?從茹毛飲血的濛昧,到仰望星空的智慧,這跨越漫長歲月的演進,充滿瞭無數的探索與發現。本書將從那些古老文明的起源講起,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地點,而是深入探究驅動他們走嚮繁榮的那些關鍵性因素。 想象一下,尼羅河畔的古埃及,那些雄偉的金字塔不僅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對永恒的信仰,對秩序的追求,以及對宇宙運行規律的初步認知。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泥闆上的楔形文字記錄瞭最初的法律、商業和神話,人類在這裏第一次將口頭的傳說凝固成可以傳承的文字,也第一次開始構建復雜的社會結構。 當我們審視古希臘,那不僅僅是哲學、民主和藝術的搖籃,更是一種對理性、對美的極緻追求。蘇格拉底的追問,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邏輯體係,它們如何塑造瞭西方思想的根基?那些悲劇與喜劇,又如何映射齣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無常? 而在遙遠的東方,黃河長江孕育瞭璀璨的中華文明。從部落的融閤,到諸侯的爭霸,再到統一王朝的建立,中國曆史的脈絡清晰而又充滿韌性。孔子的仁愛,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愛非攻,這些思想如何奠定瞭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那些精美的青銅器、玉器,以及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無不訴說著一個古老文明的活力與創造力。 這本書將嘗試解開這些古老文明的“密碼”,探究它們之所以能夠孕育齣偉大的成就,並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內在邏輯。我們不會沉溺於細節的堆砌,而是力求展現文明早期那種充滿野性與智慧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人類在麵對自然、麵對未知時所展現齣的勇氣與創造。 三、 第二樂章:變革的浪潮與思想的激蕩 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總是在不經意間捲起巨大的變革浪潮。這些浪潮,或是源於技術的突破,或是源於思想的啓濛,它們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形態,也重塑著人類的認知。 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與城堡的時代,封建製度如何維係著社會的穩定?教會的權威又如何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看似平靜的錶象之下,商業的復蘇,大學的興起,以及十字軍東徵帶來的文化衝擊,都預示著一場變革的到來。 文藝復興的曙光,如同撥開迷霧的陽光,重新點燃瞭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喚醒瞭對個體價值的尊重。達芬奇的畫筆,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莎士比亞的戲劇,它們不僅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對人性之美的贊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宗教改革的巨響,打破瞭教會的壟斷,為個體信仰帶來瞭自由。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波瀾壯闊的思想辯論,也為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啓濛運動的火炬,更是照亮瞭整個歐洲。洛剋的自由、盧梭的平等、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這些思想的火花,如同種子般播撒開來,最終催生瞭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將“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理念推嚮瞭曆史的前颱。 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國的曆史也在經曆著自身的變革。宋代的商品經濟繁榮,科技的突飛猛進,理學的興盛,都體現著這個古老文明的內在生命力。而明清之際,西方科學的傳入,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也帶來瞭新的思考。 這本書將帶你穿越這些思想激蕩的時代,感受那些革命性的觀念如何顛覆舊的秩序,如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注入新的動力。我們將聚焦於那些改變曆史走嚮的“思想巨匠”,並探究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瞭後世的進程。 四、 第三樂章:工業的轟鳴與世界的重塑 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飛躍,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瞭世界的麵貌。蒸汽機的轟鳴,工廠的煙囪,火車的氣笛,奏響瞭現代文明的序麯。 從英國的棉紡織業開始,技術創新如同滾雪球般蔓延開來,深刻地改變瞭生産方式、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城市迅速膨脹,人口湧入,新的社會階層——工人階級和資産階級——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社會矛盾和挑戰。 工業化的浪潮,也極大地推動瞭殖民主義的擴張。發達的工業國傢憑藉其強大的生産能力和軍事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瞭龐大的殖民帝國,這既帶來瞭全球貿易的繁榮,也造成瞭無數民族的苦難與壓迫。 19世紀的科學技術進步,更是日新月異。電力的普及,內燃機的發明,化學的飛速發展,都為人類社會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居裏夫人的放射性研究,這些偉大的科學發現,不僅拓展瞭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也為20世紀的技術革命奠定瞭基礎。 然而,工業化的進程並非全然光明。環境汙染,貧富差距,以及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都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埋下瞭伏筆。科技的進步,在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力量。 這本書將深入探討工業革命如何重塑瞭世界格局,如何改變瞭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將關注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發明,以及它們對社會、經濟、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我們也將審視工業化進程中所伴隨的各種社會問題,並反思人類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如何平衡發展與環境,如何解決貧富差距等難題。 五、 第四樂章:現代的迷宮與未來的遠眺 進入20世紀,世界進入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動蕩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冷戰的陰影,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全球化的加速,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的衝突,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嚴峻拷問。法西斯主義的興起,種族滅絕的暴行,原子彈的蘑菇雲,這些殘酷的現實,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戰爭的意義,以及和平的珍貴。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塑造瞭20世紀下半葉的地緣政治格局。意識形態的衝突,軍備競賽的緊張,核戰爭的陰影,無不給世界籠罩上一層不確定性。 然而,在動蕩與衝突之中,人類也取得瞭前所未有的成就。太空探索的壯舉,基因工程的突破,互聯網的普及,計算機的革命,都極大地拓展瞭人類的能力邊界,也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浪潮,將世界各地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商品、信息、人員的流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展開。這帶來瞭經濟的繁榮,文化的交流,但也加劇瞭地域間的貧富差距,並帶來瞭文化同質化等新的挑戰。 我們正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數據如潮水般湧來,真假難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氣候變化等前沿議題,不斷地挑戰著我們原有的認知,也預示著未來世界的巨大變數。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帶領讀者審視20世紀至今的重大事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嘗試去理解那些正在塑造我們未來的關鍵性力量。我們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思維,去思考人類文明的走嚮,去探索構建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的可能性。 六、 尾聲:永恒的追問與生命的溫度 曆史的碎屑,並非冰冷的遺物,它們閃爍著生命的光輝,迴響著人類的悲喜。當我們迴望過往,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事件的發生,更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抗爭、創造、愛與被愛的人們。 這本書,希望能夠成為一把鑰匙,打開一扇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它不是要灌輸知識,而是要點燃思考,引發共鳴。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人類經驗的豐富與復雜,並從中獲得力量與啓示。 曆史,是一麵鏡子,照見過去,也映照當下。通過對曆史的理解,我們或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把握未來。這是一場關於人類精神的探索,一場關於文明命運的追問,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願我們在時間的河流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閃光,聽到那穿越古今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