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晓博 著
图书标签:
  • 都市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
  • 服务业经济
  • 城市经济
  • 区域经济
  • 产业结构
  • 创新发展
  • 城市竞争力
  • 产业升级
  • 服务业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0410718
商品编码:1107908090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晓博 著作 定  价:45 出 版 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01日 页  数:20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0410718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在文献回顾与评述基础上,从影响因素、发展动力等维度阐述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内生机制。构建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了都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选择基准问题并进行实证应用。在个案研究上以成都市为例。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导论/1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
1.1.1 理论背景/1
1.1.2 现实背景/2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
1.2.1 研究思路/3
1.2.2 研究方法/5
1.3 创新点/6
2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文献回顾/8
2.1 概念界定/8
2.1.1 都市经济/8
2.1.2 服务业/11
2.1.3 现代服务业/12
2.1.4 生产性服务业/13
2.2 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研究/16
2.2.1 分工理论角度的研究/16
2.2.2 企业竞争角度的研究/17
2.2.3 外向发展研究/18
2.3 生产性服务业向都市集聚研究/21
2.3.1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21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生产或其他服务的中间投入,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专业化、改进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发生优选金融危机后,大量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更是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提出要将“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 刘晓博 著作 刘晓博,男,2006级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师从李一鸣教授。
199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四川省委办公厅、成都市委办公厅、青羊区政府办公室、锦江区政府工作。现任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01-200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在职学习,获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攻读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和关注的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楼宇经济,商圈及特色街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创新平台与园区建设。先后参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四川‘四个跨越’系列研究”、“十二五时期加快新兴产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内容。 --- 图书简介合集 1. 《星河彼岸的遗嘱:跨越维度的哲学思辨》 主题: 先进物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宇宙社会学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极端物理条件下,人类意识与宇宙结构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作者以二十世纪末期发现的“卡斯米尔效应的宏观应用”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多维空间模型。它不仅是对现有量子力学框架的挑战,更是对人类理性边界的一次深刻拷问。 第一部分聚焦于“时间压缩现象”在不同引力场中的表现,分析了当时间流速差异达到一定阈值时,个体经验如何被重塑。书中详细阐述了一种假想的“时滞性意识上传”技术,并探讨了这种技术对个体身份认同、伦理责任以及社会契约的颠覆性影响。 第二部分转向形而上学的探讨。作者引入了“信息熵的道德权重”这一概念,试图量化知识的累积与伦理选择之间的耦合度。通过对一系列假想文明冲突案例的分析,本书试图回答:在一个信息高度冗余、个体寿命被无限延长的未来社会中,何为真正的“进步”?是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还是对存在意义的持续追问? 第三部分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构建“宇宙社会学”。它不再局限于地球文明的范畴,而是基于对地外文明信号的概率模型分析,推演了不同文明层级可能采取的生存策略。书中对“大过滤器”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文化趋同陷阱”的可能性,即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可能因丧失文化多样性而走向停滞。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诗意,它要求读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更要有超越日常经验的哲学思辨能力。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份指向未知深渊的邀请函,引导读者审视自身在浩瀚宇宙中的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位置。适合对前沿物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及未来学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2. 《古城风物志:宋代市井生活的细微史》 主题: 宋代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城市经济史 内容概述: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市井生活,摒弃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深入挖掘那些构成普通市民日常经验的细微元素。作者通过对宋代笔记、地方志、寺庙碑刻以及出土的陶瓷、钱币等实物资料的交叉印证,重构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城市图景。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篇章。“烟火气中的交易” 详细考察了宋代的早市、夜市和专业街市的运作模式。例如,对“瓦子”娱乐场所中摊贩的定价策略、行会的约束力,以及“飞钱”(早期的信用支付工具)在小额交易中的普及程度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作者特别指出,宋代市民阶层的消费升级,是如何反向驱动了手工业的精细化和多样化发展。 “居所与邻里” 部分,则关注城市空间的社会分层。书中对比了士大夫的“府邸”与普通市民的“排房”在采光、通风设计上的差异,并分析了防火设施的缺乏如何塑造了紧密的邻里关系及互助体系。对宋代消防组织的结构和民间“打更人”的文化意义,也有独到的见解。 “舌尖上的宋朝” 是本书最富趣味性的章节。它不仅罗列了宋人喜爱的食材,更探讨了烹饪技术的演变,特别是“炒”这一烹饪技法的推广对食物风味的影响。通过对宋代酒令、茶肆文化的描绘,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致化的生活美学如何渗透到最底层的日常饮食中。 “闲暇的哲学” 探讨了宋代市民如何度过他们的非工作时间。从斗蛐蛐、放风筝到参与宗教性的社集活动,本书揭示了宋代“慢生活”背后的经济基础——即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为市民提供了必要的闲暇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和精神追求。 《古城风物志》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生动的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独特窗口,展示了宋代社会在经济活力与文化细腻度上的高度平衡。 3. 《气候变迁下的生物适应性进化:极端环境下的基因重塑》 主题: 生物学、进化遗传学、生态适应性研究 内容概述: 本书是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交叉领域的一部重量级著作,聚焦于当前全球气候快速变化背景下,不同物种为维持生存所经历的遗传和表型适应过程。作者汇集了过去十年间在全球三大极端生态系统——极地苔原、深海热泉和干旱荒漠——采集的第一手数据。 全书的理论核心是“快速表型可塑性”与“遗传多样性保持”之间的动态博弈。作者首先回顾了传统进化论中对“渐进式适应”的理解,并提出在当前地质时间尺度极短的剧烈气候波动面前,“加速性模块化进化” 才是关键的生存策略。 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海洋生物的案例。以北极圈内特定藻类为例,本书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它们如何在短短三代之内,激活了此前沉默的抗酸化基因簇,从而抵御了海水pH值的快速下降。书中详尽描述了用于监测这些基因表达水平的新型荧光标记技术。 第二部分转向了陆地生态。对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动物的研究表明,季节性降雨模式的不可预测性,迫使某些物种的繁殖周期与其基因表达的“环境记忆”解耦。作者引入了“表观遗传漂变”模型,解释了在缺乏稳定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关键性状如何通过非遗传途径在种群间快速传播。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植物的适应机制。书中对生长在间歇性干旱地区的先锋物种的根系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的CT扫描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快速调动次生代谢产物,在极短的雨季内完成生命周期。作者特别强调了“基因组冗余”在应对不可预测环境冲击中的保护作用。 《气候变迁下的生物适应性进化》不仅是对现有进化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梳理,更以前瞻性的视角,为理解未来地球生命的多样性走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它对于生态保护学家、遗传学家以及气候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此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世界。作者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温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变迁图景。我特别被其中关于社区凝聚力构建的探讨所打动。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口号上,而是通过大量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展现了不同社群在面对挑战时如何相互扶持,如何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价值观来维系彼此的联系。书中关于城市社区组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某个老旧小区居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改善社区环境,解决邻里纠纷,甚至共同协商制定社区公约,这些细节平凡却充满了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书中对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也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分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方面的优劣,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合作模式,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高耸的摩天大楼,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连接和社区的蓬勃生机。

评分

这本作品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知识领域。我被书中对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深度剖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创业公司的案例,而是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微观的孵化机制,到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全方位地展示了如何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书中对于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论述尤为独到,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在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才磁石效应”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几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优越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开放的国际视野是如何共同作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创新来激发企业的活力,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强大的后盾。这种对前沿经济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代经济的活力之源,也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纸张本身,它是一本能够启迪思想、激发创意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经济研究。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城市经济转型中得到实践的论述。它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的环境污染,例如,书中对某个城市推广电动公交系统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民接受度等各个环节,展示了科技如何改变城市的交通面貌,并减少碳排放。同时,书中还探讨了循环经济模式在城市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作者列举了多个成功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城市居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包括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宣传和教育策略,以引导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这本书让我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协同并进,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负责任地发展城市的指南。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立刻被其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传统的视角,解构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城市文化多样性与经济活力的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书中列举了多个国际大都市的案例,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里和谐共处,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视角和创意。例如,在讲述某城市成为国际人才聚集地时,作者不仅关注了其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发展机会,更深入地剖析了其丰富的文化活动、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是如何共同作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此外,书中还触及了城市在塑造自身文化品牌方面的策略,包括如何通过艺术展览、音乐节、特色餐饮等多元化的文化载体,来吸引游客,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点缀,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一个真正繁荣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文化多元、充满活力的城市。

评分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我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详尽的关于城市发展脉络的画卷。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区域或某项经济指标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书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道路、桥梁等硬件的描述,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些基础设施如何塑造城市形态,影响居民生活,甚至改变区域经济格局。例如,在讲述某条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过程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选址的考量、工程的艰巨以及建成后对周边商业聚集和人口流动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枯燥的经济地理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城市运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他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并列举了多个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如何通过文化活动重塑城市精神,这些都为我们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城市发展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